郑卢扶阳医学医案第8篇:眩晕(清阳不升证)
林某某,女,52岁,会计。2024年5月18日初诊。主诉:反复头晕目眩2年,加重伴耳鸣1个月。患者长期伏案工作,近2年来时常头晕,如坐舟车,甚则天旋地转,近1月加重,伴有耳鸣如蝉、颈项僵硬、胸闷脘痞、纳谷不馨。曾服平肝潜阳、化痰熄风中药效果不显。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象:右寸浮而空大,关尺沉细濡;左寸细弱,关弦细,尺部沉紧无力。
辨证分析与立法
四诊合参,此乃眩晕(清阳不升证),属太阴少阴合病。患者中阳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上犯清窍;坎阳亏虚,髓海失养。郑卢医学强调"阳主升发",此案关键在于中下阳虚,清浊逆乱。治当扶阳升清,化浊定眩。遵循"祛邪、建中、填精"次第,分步治疗。
处方与调护
初诊(2024-05-18)
立法:温中化湿,升清降浊。
处方:桂枝综合法加减
桂枝尖20g,苍术15g,法半夏18g,石菖蒲15g,天麻12g,茯神20g,陈皮12g,炙甘草8g,生姜45g。3剂。
服药后头晕稍减,胸脘痞闷略舒。脉象:右寸空大稍敛。
二诊(2024-05-22)
脉象:左尺仍沉紧,右关濡细。
立法:温肾扶阳,化浊定眩。
处方:附子桂枝法加减
制附片50g(先煎),桂枝尖18g,贡术15g,天麻15g,泽泻12g,茯神20g,西砂仁12g(后下),炙甘草8g,生姜55g。4剂。
服药后眩晕明显减轻,耳鸣好转,纳食渐增。
三诊(2024-05-27)
脉象:右关转缓,左尺稍起。
立法:建中益气,升清降浊。
处方:附子理中法加减
制附片60g(先煎),贡术15g,党参18g,天麻15g,黄芪20g,西砂仁12g(后下),炙甘草8g,生姜60g。4剂。
服药后头晕发作次数减少,精神转佳,颈项轻松。
四诊(2024-06-01)
脉象:双尺渐起,已有根神。
立法:温固下元,填精补髓。
处方:附子填精法加减
制附片70g(先煎),贡术15g,西砂仁12g(后下),菟丝子20g,补骨脂15g,鹿角胶10g(烊化),天麻15g,炙甘草8g,生姜70g。5剂。
服药后眩晕基本控制,耳鸣显著减轻,腰膝有力。
五诊(2024-06-08)
脉象:六脉调和,尺部有神。
立法:调和肝脾,巩固根本。
处方:扶阳巩固方
制附片60g(先煎),贡术15g,西砂仁10g(后下),天麻12g,茯神15g,炙甘草8g,生姜60g。7剂,隔日1剂。
患者实际感受:患者欣喜告知:"两年眩晕今得平,头脑清明,耳聪目明,颈项轻松,食欲大增,整个人神清气爽,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体会
本案体现了郑卢扶阳医学 "阳升阴降,清浊分明" 的理论思想。患者眩晕虽表现为上焦清窍不利,其本在于中下焦阳虚,清阳不升,浊阴上逆。首诊桂枝综合法温中化湿,升清降浊;二诊加入附子温肾扶阳;三诊理中法健运中州,益气升清;四诊填精补髓,滋养髓海;五诊调和巩固,完全契合郑卢医学治病次第。郑卢医学治眩晕,重在辨清阴阳,非独肝阳上亢,阳虚清阳不升者亦为常见,温阳化气,使清升浊降,则眩晕自除。凭脉用药,分次第治疗,乃取效之关键。
(医案撰写:郑卢扶阳医学传承人杨允执)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研读《醉花窗医案》气郁痰壅案的学习心得 赵功明
告曰,此气郁痰壅也。翻开《醉花窗医案》,这则“气郁痰壅”医案虽篇幅简短,却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医“整体辨证、标本兼顾”诊疗思维的大门。 -
久泻验案一则 赵功明
名医验案文字提取赵某,女,23岁。中医诊断为泄泻病,辨证为久泻肾虚,寒湿郁阻阳结证。服后诸症向愈,随访半年腹泻未发。案中患者久泻十余年,辨证为脾肾阳虚、寒湿郁阻,从乌梅丸加减,随证调整,尽显中医“辨证论治”精髓。 -
小谈太阴厥阴合病案一例 王井清
服后患者反馈诸症悉除.病情痊愈。 -
中性视网膜炎(飞蚊症)医案解析 黄世清
中性视网膜炎(飞蚊症)医案解析:方药组成:褚实子25克,菟丝子25克,茺蔚子18克,三七粉3克(冲服),甘枸杞15克,木瓜15克,丹参25克,鸡内金10克,淮山25克,薏苡仁30克,山楂25克,炒二芽各25克。精血亏虚,目失濡养,致视力下降、飞蚊症。 -
六经辨证头晕一医案:痰饮内停证(太阴、少阴合病) 王井清
头晕反复发作10余天,发作时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发病以来精神欠佳,饮食减少,因头晕影响日常活动。少阴病兼证依据:少阴包含心与肾,痰饮为阴邪,易扰少阴心神。 -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一条(六) 张宝华
《神农本草经》中载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假设由于寒痰凝聚而为结胸,就是所谓的寒实结胸,“三物白散”有用的机会。 -
小谈六经辨证调治反复鼻塞二十年一案 王井清
经三月系统辨治,采用六经辨证体系分阶段施治,结合饮食调护与情志干预,终使顽疾得愈,现详述如下。本案通过六经辨证精准把握病机演变,分阶段施治,为慢性鼻病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
伤寒论第一百三十八条(一) 张宝华
一百三十八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一百二十克这个量可不小了,不可不谓之大剂了。用一个瓜蒌,整个一枚大瓜蒌实,这个量可够大的了,为的是适应小结胸证这个病态下所需要,只有这样的使用方可吻合其病理病机。 -
国医大师干祖望先生临证医案解析 黄世清
温肺治标:桂枝汤调和营卫,温通肺阳,化解寒凝。 -
反复发红疹一年多,近期伴睡眠差,夜晚流口水,中药5剂明显缓解 邓慧龙
纳可,小便黄,夜尿1次。一诊后症状明显缓解,因仍有瘙痒,加驱风止痒透表之品。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二十七条(一) 张宝华
二十七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前面的第二十三条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
伤寒论第二十三条(三) 张宝华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恶寒者”,这是虚到一定程度了而限于阴了,机能沉衰了就会畏寒怕冷的。
-
伤寒论第二十一条(五) 张宝华
桂枝汤去芍药证的就是桂枝汤证而气冲得比较严重,胸满、脉促是它的脉证。这是桂枝汤加减的一个变化,桂枝汤把芍药去掉了。要是再去掉生姜、大枣,就是桂枝甘草汤了,这又是一个变化。现在气冲于上,吃泻下的药虚其里,上实下虚,应之脉,得上浮下沉,脉与证相应就是这个样子。
-
眼科金镜中中医治疗近视的临床辨证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诊断为近视,证属肝郁气滞。
-
中医治疗手淫相关问题的体会 崔国宁
通过临床实践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我对中医治疗手淫相关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食疗养生中医素来强调"药食同源",合理的食疗对于改善体质、辅助治疗手淫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
-
伤寒论第十二条(十三) 张宝华
大家要知道《伤寒论》当年治的都是大病,东汉末年呀!兵燹不断,疫情此起彼伏,传染病厉害的很,咱们先生家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所谓的“伤寒”,其实就是现在的传染病。
-
伤寒论第十一条(三) 张宝华
接着又说疾病在太阳病的时候,得多加小心少阴病,表证上有阳也有阴,明确的提出来了,表有太阳病,也有少阴病,有这两种表病。少阴病有少阴病的治疗方法,它不同于太阳病,后面有少阴篇,将来会细说。
-
膏方上火了咋办 孙成力
传统罐装的膏方建议挖出六七天的量放冷藏,其余全部放冷冻保存,这样不容易变质。还值得注意的是,阴虚火旺者在服用膏方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会引起上火。若服用膏方出现恶心、乏力、黄疸等身体异常时应及时复诊,排除是否为膏方进补不当引起的其他问题。
-
右归丸治疗骨性关节炎1例 李格铬
1月余前就诊红会医院,诊断为更年期骨性关节炎,口服白芍总苷胶囊、盘龙七片配合中药泡手治疗,效果不佳。10剂后,患者告知晨僵已10余天未见,无其他不适。腰为肾之府,故患者补肾后腰疾先除,随肾阳渐升,肾阴渐长,关节得濡,血脉得通,晨僵肿胀皆消。
-
冬夜 陈鹏
冬夜文/陈鹏医生冷泉潺潺自山石间鱼口溢出流过了多少岁月桐君老人的传说在岁月长河中流转自由如同落叶随风飘摇逐水而逝步入未知的生命旅程那是随机的人生呀城市脉络交错似麻风者面上的沧桑远处钟声悠扬却唤不醒沉睡的灵魂江水静谧之下淤泥沉积深不可测通往幸福的路径那么崎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