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醉花窗医案》气郁痰壅案的学习心得

2025.09.01 522阅读 评论数 1 5
醉花窗医案·气郁痰壅案
 
同谱弟张月谭之姊,所适非人,贪而好气,以故时增烦闷,久而生痰,又久而积食,因之精神萎顿,饮食不思,膈满肚胀,自以为痨。一日同入城,月谭邀余诊之,则脉象沉伏,按之至骨而后见。告曰,此气郁痰壅也。胃为痰气所壅,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头晕目眩,项粗口干,腹满便秘,诸症交作矣。病者称是。乃进以胃苓承气汤,二服后,下秽物十数次。又往视之,病者再三称快。命再一服,即继以香砂六君丸,不及半斤,当健壮倍于昔日矣。
 

翻开《醉花窗医案》,这则“气郁痰壅”医案虽篇幅简短,却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医“整体辨证、标本兼顾”诊疗思维的大门。案中从病因追溯到脉证辨析,从方药选用到疗程调整,每一处细节都暗藏中医智慧,不仅让我对“气郁致病”的病理机制有了更具象的认知,更在临床思维培养上获得诸多启发。
 
从病因角度看,这则医案清晰展现了中医“情志致病”的逻辑链条,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审证求因”需兼顾“形”与“神”。患者“所适非人,贪而好气”,长期处于婚姻不顺、情志抑郁的状态,这是疾病的“始动因素”。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气机运行受阻——起初“时增烦闷”,仅是气机郁滞的外在表现;“久而生痰”,则是因“气能行津”,气机阻滞导致津液输布失常,凝聚成痰,病情从“气分”累及“津液”;“又久而积食”,是因为肝木郁滞易“横逆犯脾”,脾胃运化功能受损,食积内停,最终形成“气郁、痰壅、食积”相互胶结的复杂病机。
 
患者后续出现的“精神萎顿、饮食不思、膈满肚胀”,甚至自疑为“痨病”,看似是虚损之象,实则是“痰气壅胃、气机升降失常”的结果。这警示我,临床诊疗中绝不能被表面症状迷惑,需深入挖掘患者的生活背景与情志状态——若仅见“精神萎顿”便断为虚证,误用补益之药,只会加重痰气壅滞,使病情恶化。医者正是抓住“情志不畅”这一关键病史,结合症状与脉象,才避免了误诊,这也印证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核心原则。
 
在诊断环节,脉象辨析的精准性让我对“四诊合参”有了新的理解。患者“脉象沉伏,按之至骨而后见”,沉脉主里证,伏脉则提示病邪深藏、气血郁闭较甚,这与“气郁痰壅、病位在里”的病机完全契合。医者并未孤立看待脉象,而是将其与“膈满肚胀”“饮食不思”等症状、“情志抑郁”的病史相结合,最终确诊为“气郁痰壅”,而非患者自疑的“痨病”。这让我意识到,脉象是中医判断病位、病性的重要依据,但需与症状、病史相互印证,才能形成完整的辨证逻辑。若仅凭脉象下结论,或忽视脉象的细微差异,都可能导致辨证偏差——比如此案若误将“沉伏脉”视为虚损的“微弱脉”,便会走向“补泻颠倒”的误区。
 
治疗方案的“阶段性调整”,则完美诠释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也让我学到了“方药与病机精准匹配”的用药思路。针对“胃为痰气所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核心矛盾,医者首先选用“胃苓承气汤”:胃苓汤由平胃散与五苓散组成,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五苓散利水渗湿,二者合用可健脾祛湿、化解痰饮与食积;承气汤则能攻下通腑,清除肠道积滞,恢复气机升降。两方合用,既化痰理气、和胃健脾,又通腑泻浊,恰好针对“痰气壅滞、腑气不通”的标证,故服药二服后“下秽物十数次”,患者“再三称快”,头晕、腹满、便秘等症状快速缓解——这正是“急则治标”的体现,通过快速清除病理产物,为后续调理脾胃创造条件。
 
而在病情好转后,医者“命再一服”胃苓承气汤以巩固通腑之效,随后改用“香砂六君丸”,则是“缓则治本”的关键一步。香砂六君丸以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为基础,加木香、砂仁:六君子汤能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木香理气止痛,砂仁化湿醒脾,二者可增强理气和胃之力,防止痰气再次壅滞。此时患者标证已解,主要矛盾转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若仍用攻下之药,易损伤脾胃正气,故改用健脾益气之方,从根本上改善体质,防止疾病复发。最终患者“不及半斤,当健壮倍于昔日矣”,不仅病症消除,体质也得到提升,真正实现了“治病求本”的目标。
 
这则医案对现代临床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如今社会,人们因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导致的情志问题频发,由此引发的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功能性胃肠病”日益增多,与案中患者的病机高度相似。这提醒我,在现代诊疗中,不能仅关注“胃肠不适”的局部症状,还需询问患者的情绪状态与生活压力,将“调畅情志”纳入治疗方案——比如在使用健脾和胃方药时,可适当加用柴胡、郁金等疏肝理气之品,同时引导患者调节情绪,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案中“用药循序渐进”的思路也值得借鉴:治疗初期不追求“速效”而滥用峻猛之药,后期不忽视“固本”而停于治标,这种“有度、有序”的治疗节奏,既避免了药物副作用,又保证了疗效的持续性。这让我明白,中医诊疗不仅是“对证下药”,更要“把握时机、权衡轻重”,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方案,才能实现“治未病”与“治已病”的统一。
 
重读这则医案,我愈发感受到中医的生命力在于“辨证施治”的灵活性与“整体观念”的全面性。它不仅是一则简单的诊疗记录,更是一套完整的临床思维示范——从“知其然”(识别症状)到“知其所以然”(追溯病机),再到“知其如何治”(制定方案),每一步都需严谨细致、环环相扣。未来在学习与临床中,我需以这类经典医案为镜,不断锤炼辨证思维,既要传承中医的核心理论,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疾病特点灵活应用,让中医智慧在当代诊疗中焕发更多光彩。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赵功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二) 张宝华

    “往来寒热”,太阳病是发热恶寒,尤其恶寒必有,所以“必恶寒”嘛,“必”加重了语气,发热与恶寒同时发作,恶寒必有。阳明病在里头,它不恶寒但发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柴胡四症,是临证应用柴胡汤的主要证候。

  • 伤寒论第九十二条(二) 张宝华

    九十二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少阴病也在表呀,那么少阴病始得时以不发热为常,“无热恶寒者”嘛,这都明示过了。

  • 伤寒论第八十二条(二) 张宝华

    真武汤里有生姜,何用?那么我们可以广而扩之,真武汤是不是会有恶心、呕吐呢?但真武汤不搁桂枝,没有明显的气冲,也没有心下逆满这种情形。芍药治腹痛,真武汤搁芍药,水陷于阴证,它配了附子,我推测也可能有腹痛。

  • 下乡病例:腰痛,口苦 马亮

    2024/11昨日腰痛的病人来复诊,说是好多了,继续来治疗。张书册,男,71岁,主诉:腰痛2年余,加重1周。腰痛病,下焦,与督脉、太阳经相关。另一男性病人,60余岁,口苦、口干明显2周,在白家村卫生室开了药,是龙胆泻肝片,但是吃了无效。患者症状典型,疗效可

  • 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用药规律。因此,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时,常将健脾药与补肾药配伍使用,以达到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的目的。(三)用药剂量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时,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

  • 伤寒论第六十五条(三) 张宝华

    那条也是“发汗过多”,气上冲而致的“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先生说“桂枝甘草汤主之”。这个桂枝甘草汤就可以解表啦!

  • 伤寒论第六十四条(四) 张宝华

    那么后来我也临床了,有一次我自己心悸,心下也悸动,汗出,没啥精气神,我就给自己开了桂枝甘草汤,桂枝我用了二十克,炙甘草是十克,又加了龙牡,吃了五剂好了,这个我没敢用四十克,必定我那时年轻呀!

  • 九味羌活汤治疗小儿感冒一则 黄阁

    外感风寒湿内有郁热用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最大特色就是提出了分经论治,并且在原文中便有体现。在用药剂量上,九味羌活汤未标注,但应该与大羌活汤相似,一钱应约为现在的3g。大青龙汤较之九味羌活汤宣肺止咳之力更强。

  • “失眠1月余,加重1周”—中药一顿见效 宗琪

    现病史:患者述近1月来脱发厉害,睡眠时好时坏,近1周来接近凌晨1点才能入睡,看手机也很精神,毫无困意,伴乏力疲劳,纳差,面色黄,大便日一行,质地可,舌质淡,苔白腻,舌中凹,舌尖红点,舌下瘀络不明显,左脉:沉弦力稍弱,右脉:沉弦偏细力稍弱。

  • 痰湿体质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调理 谢江强

    痰湿体质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调理a.用温胆汤给孩子泡脚温胆汤是一个著名的中药方子,里面有茯苓、法半夏、陈皮和炙甘草四味药。d.给孩子吃五谷杂粮调理身体在给孩子用温胆汤和焦三仙,清理掉体内的痰湿和积食之后,家长就要通过饮食给他调理身体,帮助他恢复脾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