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六经辨证调治反复鼻塞二十年一案
患者某男,45岁,因"反复鼻塞20余年,加重半年"于2024年3月10日就诊。患者素体易感,每遇寒邪即发鼻塞、喷嚏,近半年伴随心慌胸闷、情绪异常、纳运失司等症。经三月系统辨治,采用六经辨证体系分阶段施治,结合饮食调护与情志干预,终使顽疾得愈,现详述如下。
二、诊疗经过
(一)首诊:表里同病,寒热错杂
四诊摘要:鼻塞晨暮尤甚,喷嚏连连,动则心慌胸闷,心烦易怒,神疲乏力,餐后腹胀持续2-3小时,日发烧心3-4次,颈项强痛,午后夜间潮热无汗,辗转难眠,大便溏薄,日2-3次。舌淡暗、苔白厚腻,脉弦细兼沉。
六经辨证:
1. 太阳表虚兼寒证:风寒束表,卫气不固,发为鼻塞、喷嚏、颈项拘急;
2. 太阴脾虚湿盛证:脾阳不振,湿浊内停,见腹胀便溏、苔白厚腻;
3. 少阴心肾两虚证:心阳不足,肾精亏虚,故心慌胸闷、精神倦怠;
4. 厥阴肝郁化热证: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致心烦潮热、情绪波动。
治则方药:治以调和肝脾,温阳化湿,表里同治。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附子理中汤化裁:
柴胡15g 黄芩10g 桂枝12g 干姜9g 天花粉15g 煅牡蛎30g(先煎)
制附子9g(先煎2h) 党参20g 炒白术18g 茯苓15g 炙甘草9g
防风12g 桔梗10g 苏叶10g(后下)
医嘱:禁食生冷油腻,晨起生姜小米粥温养脾胃;每日艾灸足三里、关元穴各10分钟,避风寒。
(二)二诊:随证化裁,表里渐和
药后反馈:服药7剂,鼻塞、喷嚏减轻50%,颈项痛缓,腹胀缩至1小时,烧心减为日1-2次。仍有心慌、偶发潮热,睡眠改善,大便溏烂未止。舌淡暗、苔白腻渐化,脉弦细。
方药调整:表邪得解,去苏叶之辛散;加黄芪20g补气固表,炒白芍15g柔肝缓急。续进7剂后潮热止,心慌除,情绪趋稳,大便成形。
(三)中期:扶正为主,调和枢机
辨证转归:表邪已清,太阴脾虚为本,兼少阴未复、厥阴待和。
治则处方:予桂枝汤合理中汤、四逆散三方化裁:
桂枝9g 白芍12g 生姜3片 大枣5枚 党参15g 干姜6g 炒白术15g
炙甘草6g 柴胡12g 枳壳10g 生麦芽30g
随症加减:鼻塞加辛夷、苍耳子;腹胀增莱菔子、木香;口干去干姜,加麦冬、五味子。辅以八段锦功法锻炼,配合疏导情绪。
(四)巩固:培补后天,调和气血
症状转归:鼻塞偶发于遇寒时,感冒次数减少,诸症悉平,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有力。
治则方药:取《金匮要略》薯蓣丸化裁,气血双补,调和肝脾:
山药30g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9g 桂枝9g 白芍12g 当归12g 川芎9g 熟地15g 柴胡10g 防风6g 神曲15g
改为隔日一剂,巩固善后。
三、疗效总结
1. 主症改善:鼻塞、喷嚏基本消除,感冒频率明显下降;心慌、潮热、烧心等症消失;脾胃运化恢复正常。
2. 体质转变:体力增强,舌脉转为平和,机体防御功能显著提升。
3. 远期随访:停药三月后,配合代茶饮调护,未再复发,情绪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四、思辨总结
1. 分期论治: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初期解表温脾并重,中期侧重补虚,后期培补后天。
2. 六经执要:紧扣太阳太阴为病之本,兼顾少阴厥阴,体现六经辨证的整体观与灵活性。
3. 综合调护:强调饮食、艾灸、情志等多维度干预,彰显中医"形神共调"特色。本案通过六经辨证精准把握病机演变,分阶段施治,为慢性鼻病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二条(五) 张宝华
本方用大枣还得注意这个剂量,你看他一克左右的十枣汤,得配肥大枣十枚。时下这个方的十枣汤的大枣应用具有实际和深远的影响。十枣汤能治悬饮这类病,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有时也用来治腹水,实证腹水也有用的机会。 -
湘水流 陈鹏
湘水流文/五阿哥陈半仙(百江诗社)湘水向北流,风流几度秋。青山留不住,仙客惹新愁。 -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五条 张宝华
一百四十五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第144条妇人经水适断,如疟状,发作有时,这是血与热结所致,经水适断,则更需治疗了。“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意在不要吃泻药、吐药及发汗等治疗。 -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一条(三) 张宝华
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上有“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欲饮水不止,这个人是怎么喝也不止渴,这真成消渴了。由此可见“得水而贪饮”是文蛤散证,在《金匮要略》里“文蛤汤”应该是“文蛤散”。,而本条这一段的“文蛤散”应该是“文蛤汤”。 -
减肥原理 李华歆
只有知道了“肥胖”的原理,才能对症下药!前面我们花了很大篇幅来说“肥胖”的中医原理,那么治疗也就简单了,其实就是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而中医减肥就是利用辨证论治后因人而异的采用对症的方法来帮助人体祛湿除积,继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
伤寒论第一百二十九条 张宝华
一百二十九何谓脏结?“名曰脏结”,这样的病症叫作脏结,这是内脏发生病变,邪结于脏了。那么这种情况下,无论他是脏结也好,结胸也好罢,治疗上都得攻,但如果病人有虚,再有寒湿在里面掺杂着,就不能攻了,虚你攻伐,病人受不了,因此先生断言一定是难治的。 -
参苓白术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盗汗 李晓华
参苓白术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盗汗基本信息:申某,女,39岁,安阳人。盗汗是中医特有的病证名称,指在夜间入睡后异常出汗,醒后汗液即止的现象。五天后来诊诉汗出减少一半,又服五剂巩固疗效,后未再汗。 -
现代Ai对传统医生 张宝华
观其脉证乃太阳伤寒证无疑,体欲汗出驱邪而不能而现诸症,其咽痛乃邪势大而趋向内传少阳之征,遵先师仲景法度,予麻黄汤加桔梗主之。上为现代Ai对传统医生,余为其主治医师也。 -
叶石膏汤中粳米不可或缺 周家霁
结语竹叶石膏汤中粳米的功效,既是传统中医“顾护胃气”理论的体现,也蕴含现代科学关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 -
伤寒论第一百零四条(一) 张宝华
一百零四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太阳伤寒已经十三天了,它不解,病已传入少阳而有“胸胁满而呕”,且“日晡所发潮热”,这是病由半表半里又传于里了,而有阳明病的这种情况了,所以日晡所发潮热,是这么个情形。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九十八条(九) 张宝华
而在每一个病位的反映,都有两种证候,或阴或阳,阳有热实,阴有虚寒,我们不是经常说阳实热,阴虚寒嘛。前面的太阳病中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在一个“表”位上,也有两种,一个太阳,另一个少阴。
-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四) 张宝华
《神农本草经》中载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这柴胡陪我度过了少年时期,如今看来,老相识了却不知其庐山真面目二十年,也是笑谈了。
-
从“子午流注”谈养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10-酉时(肾经当令) 张训景
酉时:肾经当令酉时是指17点到19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足少阴肾经的旺盛,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言,在这个时候按摩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效果最为明显。酉时气血流注于肾经。
-
伤寒论小柴胡汤临床应用浅谈 高帆
伤寒论小柴胡汤临床应用浅谈小柴胡汤,源自中医经典《伤寒论》,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服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三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恢复正常。例如,患者张某,男性,50岁,因急性胰腺炎住院,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周后病情明显好转,腹痛消失,食欲恢复。
-
日常坐诊 刘艳兵
灸数次后,文先生自觉遍体轻快,气力充足。时至九月中旬,再次为其开具中药汤剂数剂以巩固疗效,文先生此时体质已获良好改善。至年底新冠大流行,文先生染疫后较他人明显痛苦小、痊愈快。目前,文先生身体素质优异。
-
脾胃虚寒所致胃痛治验案 吴春水
症脉参合,辨证为脾胃虚寒之证。患者服用10剂后,胃痛明显减轻,四肢渐温。在治疗上,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有效改善患者脾胃虚寒之证,缓解胃痛等症状。
-
为何学习护眼手法? 马亮
很早关注到护眼手法的课程,这一次是在西安开班,就毫不思索的报名参加了。很多人都会疑惑,短短两天的学习能不能掌握这个手法治疗,能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
孩子的形气未充,吃东西不能过量 谢江强
孩子的形气未充,吃东西不能过量《庄子·天地》里有一句话:“物成生理谓之形。”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其“脏腑娇弱,形气未充”的特点,家长们要特别注意,什么都不能过量,比如,给孩子吃东西不能过多,给孩子用药不要太猛烈等,以免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
-
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一例 黄阁
无独有偶,在《卫生室的经方故事第二辑》这本书中,其作者王彦权也有以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而导致失眠的案例。归纳临床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有以下几点:1、胃热脾寒的胃肠道疾病,如腹胀,胃痛等。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头晕腰痛”案 宗琪
诊断:眩晕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7剂方组:柴胡60g清半夏20g党参20g茯苓2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肉桂20g磁石20g生黄芩20g杜仲30g生姜20g大枣6个天麻15g钩藤15g川牛膝30g石决明20g煎服方法:冷水1800毫升左右泡透(开盖
学习了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了
学习
学习了
学习了
学习了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