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痛发热案
处方:法半夏15,炒牛蒡子6,金银花10,桔梗12,射干10,板蓝根12,甘草12,川芎10,荆芥穗30,南沙参5。2副,代煎6袋。嘱夜间服药2次。
回家后呕吐一次(服中药前)。次 日(28 日)热退,头痛消失,腰酸明显减轻,白腻苔较昨日减轻,仍咽喉痛咳黄痰。至 29 日,咽痛明显减轻。
分析:
1.体质:该患者素体虚寒,既往吹空调受凉即易引发刺激性咳嗽,且持续时间较长。虽经治疗,吹风受凉后咳嗽已缓解,但体质基础未显著改变。
2.起病有明确受凉史(吹空调),初期表现为咽喉不适,后进展为咽痛。对于此类受凉诱发的早期咽喉不适,可用小柴胡汤合荆防颗粒干预,以截断病势,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3.针对咽痛发热,首要解除咽喉部气血闭阻,并佐以解表。解表药兼具流通咽喉气血与解除体表(发热)闭阻之功。
4. 患者咽喉部闭阻较重,郁热阻滞,故见咽痛咳黄稠痰;体表营卫闭阻(表现为发热恶寒、全身酸痛)亦反映咽喉闭阻深重。寒湿闭阻太阳经脉,故周身酸痛(腰痛如折)。总体属寒湿郁表兼局部郁热。
5. 患者闭郁严重,辛凉解表力所不逮,需合辛温,即辛温辛凉同用,桔梗、甘草、法半夏、射干,这四个药咽痛我基本都用,根据寒热加荆芥、防风、川芎、姜黄、银花、牛蒡子,白茅根、板蓝根等药, 她舌苔白腻(湿寒)很明显,所以加重了半夏的用量,荆芥穗、川芎辛温开郁;银花、牛蒡子、板蓝根解气血之郁热,加沙参益气疏风活血。后面看这个处方,意识到其辛凉清解之力可能偏强,辛温发散解表之力或嫌不足(尤其解除体表寒湿闭阻)。幸患者脾胃功能尚健,能将药力转运布散,最终仍顺利解除了太阳闭阻。若加入防风增强解表散寒之力,或可加速痊愈。
4.感冒患者就诊时,脉象是判断是否将发热或再发热的重要依据。常人静息心率约60-80次/分。若脉率增至90-100次/分以上,常预示即将发热——此乃心肺功能增强、气血动员抗邪之象,数小时内多会发热。即使患者已服用美林等解热药暂时退热,是否会再发热,仍需察脉。若脉仍数疾,常再次发热。美林本就是对症处理药, 一般都是实在恼火的时候使用,临床有些病人一发烧就喝美林,来看的时候美林都喝一两瓶了,这就属于药物滥用。
5. 呕吐可能跟连花清瘟胶囊有关,连花清瘟寒性很明显,有些人吃了就会胃肠不适。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久咳不愈伴吭嗓半年,4剂经方痊愈。 宗琪
患者:毕某某性别:女年龄:6岁初诊:2025年8月17日主诉:久咳不愈伴吭嗓半年余。诊断:咳嗽处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减4剂方组:桂枝45g白芍45g生姜45g大枣12个炙甘草30g苦杏仁15g厚朴30g生黄芩20g甜叶菊4g煎服方法:冷水1200毫升左右 -
舌诊显功:从瘀阻脑络论治顽固偏头痛兼肢麻一例 彭幽
某男,47岁,2022年7月24日初诊。夜间因头痛严重影响睡眠,必须垫高枕方觉舒畅。无头晕头胀,无呕吐,神清,体质壮实。瘀阻脑窍,故头痛拒按,不能近手,络脉阻塞不通,则见右手麻木。三服都尽,诸症大减,头痛几平,服药以来右手仅麻木过一次,夜晚安然入睡。 -
失眠多年,一剂见效案。 宗琪
患者:张某某性别:女年龄:53岁初诊日期:2025年8月6日主诉:失眠多年伴右侧肩胛缝处麻痛3月余。8月11日反馈:述背部麻木感消失,痛感轻微,小腹火烧感消失,予以背部瘀络刺血。 -
乏力易汗睡眠差,经方加减一剂知 宗琪
患者:毕某某性别:男年龄:43岁初诊日期:2025年7月18日主诉:乏力、易汗、睡眠差。现病史:患者述近一段时间来,乏力过甚,易汗,怕风,略怕冷,纳可,夜眠3点易醒,舌质淡红,舌中裂,舌边液线,左脉:略沉缓微弦有力,右脉:寸沉有力,关略弦有力,尺沉弦有力。 -
5剂续命汤治愈“左侧身体不适1年余”案 宗琪
患者:赵某性别:女年龄:31岁初诊:2025年5月25日主诉:左侧身体不适1年余。《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
膝关节炎反复发作?试试通阳泄肺行水法 刘冲
患者,女,37岁,体型偏胖,双膝关节疼痛1年余,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效,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自诉膝关节疼痛,每逢天气变化,阴雨天时症状明显加重,余无特殊不适。 -
伤寒论第一百二十三条(一) 张宝华
一百二十三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病已经入内了,是由于极吐所致。假若要是如此的话,可以“与调胃承气汤”。一般吐下之后,得吃点调胃承气汤,微和一下胃气才能纳食,不然是不行的。 -
感冒后咳嗽兼水肿案一则 高颖
三方合用,紧扣病机,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治疗特色,对于临床治疗外感后咳嗽兼水肿,尤其是伴有痰饮体质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气阴不足 谢江强
气阴不足姜某,男,10岁。肺炎以后,时易感邪,面色欠华,乏力汗多,乳蛾时炎,舌红口干,便下欠畅,小溲量少,肺之气阴不足,当以益气养阴。 -
伤寒论第五十三条(二) 张宝华
人如果常出汗,由于卫不和,就是血管外的卫气,不与脉内之营气调和,就是不协调了,于是乎,卫自出于脉外,营而自行于脉内。《内经》就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十二条(六) 张宝华
“汗出者”,是患病的机体,要通过出汗把病邪驱除于体外,这就是斗争的目的,为此而争斗不休。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所以才说“虽愈必死也”,他是这个意思。
-
伤寒论第四条(三) 张宝华
可见这个病依始就似感冒一样,它就有个前奏,咱们拿传统的望闻问切就是这个结论,这是合理的诊断。这个“传”,咱们先生的书讲表里相传,开始病在外,它往里头传,传入半表半里,再传入里,随着条文的展开,先生会陆续说这个传变的方方面面,届时大家就知道了。
-
伤寒论第九十九条(一) 张宝华
九十九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那么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到四五天、五六天、六七天这个当口,传少阳病是其常了。所以三阳并病,少阳病的存在,不能汗,也不能下,唯有治少阳一途了,这是定法,在临床上也是必要的。
-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七) 张宝华
祖宗在天之灵都不得安稳,岂不无颜以面。
-
从验案探讨初次服用中药为何产生惊人效果 翟争
此次腰酸最为困扰,所以温补脾肾是此次治疗重点,方仍延用理中汤,加桂附地黄丸,脾肾同补。10月24日患者反馈:服用一顿后,相关症状改善,要求药停后服用膏方继续调补。从未服用过中药的患者,初次服用中药时,辨证无偏差的情况下,效果一般都比较好,甚至于超过医患预期
-
马家湾刘二郎读《金匮》第五篇心得体会 刘仲书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学习心得体会中风历节病证脉并治第五,共十条条文,方十一首,中风病,历节病。金匮中所论述的中风。有的医家是认为脚气是指胫肿,也就是双小腿水肿。西医上的脚气主要是有三种,第一种就是传染病。
-
中医治疗阴疮临床经验 崔国宁
中医在治疗阴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治疗10天后,患者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阴户肿胀减轻。继续治疗20天,阴户肿胀完全消退,疼痛消失。总之,中医治疗阴疮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辨证论治,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伤寒 李华歆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伤寒论.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伤寒论第六十一条(二) 张宝华
这个整个条文重点就在这个“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的认证,对吧!这个烦躁可以见于很多的病证,对吧!
-
伤寒论之第五十九条(一)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五十九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巴豆这类的下剂那可是相当的猛,再牛的好汉,再厉害的英雄,三泼稀屎他也得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啦!可不能再用麻黄汤啦。那么言外之意呢,也就是说这个复发汗用的应该是麻黄汤。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学习
学习了
学习
感谢分享学习
学习了
学习
感谢分享
学习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