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验案一则

2025.09.01 574阅读 评论数 2 5
【名医验案】
赵某,男,24岁。
初诊(1985年9月24日):患者1个月来胃脘胀满,食后益甚,烧心,泛酸,嗳气频频,纳物一般,大便尚调,脉弦滑,舌质稍红,苔白腻兼黄。证属饮食不节,中焦失运,治以消导调中。处方:木香10g,枳壳10g,槟榔10g,陈皮10g,生赭石10g(先煎),旋覆花10g(包),焦六曲10g,厚朴10g,马尾连8g,吴茱萸6g,茯苓皮30g,砂仁5g(后下)。4剂。
二诊(9月28日):烧心、泛酸已平,脘胀嗳气均缓,舌如前。再为消导运中,以前方变通。上方去马尾连、吴茱萸,加白术10g,冬瓜皮30g,太子参15g。4剂。
三诊(10月4日):诸症续减而未尽除,近因饮食未和,时感恶心,脉仍弦小,舌质略红,苔白腻,稍兼黄。仍本前法,佐清化和中。上方加竹茹20g,生姜8g,法半夏10g,炒鸡内金6g。4剂。
按:患者初诊病以邪实为主,故先治以消导调中,清化痰湿,妙在应用大量茯苓皮渗湿健脾,配合陈皮、旋覆花、厚朴、马尾连、砂仁解散痰湿郁热,4剂显效,继则加重健脾除湿之以固其本,后加化痰和胃之品。(董建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三辑.北京出版社.1990)
 

研读董建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中赵某的胃脘病验案,其方药的精准配伍与治疗思路的动态调整,让我对中医“辨证施治、方随证变”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从中汲取到诸多脾胃病治疗的宝贵经验。
 
一、方药组成解析
 
(一)初诊方
 
初诊针对“饮食不节,中焦失运,痰湿郁热内阻”的病机,方中药物各有侧重:
 
- 理气消胀类:木香、枳壳、槟榔、陈皮,木香辛香温通,能行脾胃气滞;枳壳苦泄辛散,善理胸腹气滞;槟榔苦辛行散,可消积下气;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四药协同,着力缓解“胃脘胀满”之症,恢复脾胃气机的通畅。
- 降逆和胃类:生赭石(先煎)、旋覆花(包),生赭石质重沉降,有镇逆降气之效;旋覆花能降气消痰、止呕,二者相伍,专为“嗳气频频、泛酸烧心”而设,可抑制胃失和降导致的上逆之气。
- 消食和胃类:焦六曲,其经炒制后消食和胃之力更强,能助脾胃运化因饮食不节而停滞的食积。
- 燥湿除满类:厚朴,苦温燥湿,辛散消胀,可除中焦痰湿导致的痞满。
- 清泻郁热类:马尾连、吴茱萸,取左金丸“黄连(此处以马尾连代)配吴茱萸”之意,马尾连苦寒,能清泻胃中郁热;吴茱萸辛热,可反佐制马尾连之寒,同时也能疏肝下气,助解胃热上逆,且吴茱萸本身有温胃止呕之功,与清泻之品配伍,寒温并调。
- 渗湿健脾类:茯苓皮(30g,大量使用),茯苓皮渗湿利水,相较于茯苓,更侧重于利水消肿、渗泄皮肤水湿,在此大量运用,既能渗除中焦痰湿,又可健脾助运,为祛邪同时顾护脾胃的关键用药。
- 化湿醒脾类:砂仁(后下),砂仁辛温,能化湿醒脾、行气和胃,后下可保留其芳香之气,增强化湿醒脾之效,助脾胃恢复健运。
 
(二)二诊方
 
二诊时“烧心、泛酸已平,脘胀嗳气均缓”,标实之象大减,故调整方药,去马尾连、吴茱萸(郁热已得控制,防苦寒伤中、辛热助燥),加:
 
- 健脾益气类:白术、太子参,白术苦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太子参性平,能补气健脾、生津润肺,二者合用,着重补充脾胃正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
- 渗湿利水类:冬瓜皮,冬瓜皮甘淡微寒,利水消肿、清热解暑,与茯苓皮协同,增强渗湿之力,且其性微寒,可防湿邪化热反复。
 
(三)三诊方
 
三诊因“饮食未和,时感恶心”,在二诊方基础上,佐以“清化和中”之品:
 
- 清热化痰止呕类:竹茹,甘寒质润,能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针对饮食不节可能再次引发的胃热痰阻、恶心之症。
- 和胃降逆类:生姜、法半夏,生姜辛温,能温胃止呕、散寒解表;法半夏辛温,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二者为经典的止呕组合,即小半夏汤之意,能快速缓解恶心症状。
- 消食化积类:炒鸡内金,鸡内金甘平,擅长消食化积、健运脾胃,可助脾胃消化新入之食积,防止因饮食失和再次加重病情。
 
二、心得体会
 
这则医案在脾胃病治疗思路与方药运用上,给我带来多方面的启发:
首先,辨证需精准把握“邪正关系”。初诊时,医者精准判断“病以邪实为主”,虽患者有胃脘不适,但“纳物一般,大便尚调”,且核心症状为“烧心、泛酸、嗳气”等标实表现,结合舌脉(脉弦滑,舌质稍红,苔白腻兼黄),果断确立“消导调中,清化痰湿”的治法,避免了因畏惧“胀满”而妄用补益,导致“闭门留寇”。这提醒我,临床辨证绝不能凭主观臆断,必须紧扣症状、舌脉,客观分析邪正盛衰,为治法确立提供可靠依据。
其次,方药运用要“方随证变,动静相宜”。从初诊的“攻邪为主”,到二诊的“扶正祛邪兼顾”,再到三诊的“佐以清化和中”,方药随病情演变而动态调整。初诊攻邪药(如马尾连、吴茱萸、槟榔等)力度充足,快速控制标实;二诊及时减苦寒辛热之品,加健脾渗湿药,顾护脾胃正气,为后续康复筑牢基础;三诊因新的饮食失和诱因,灵活加入止呕、消食药,解临时之困。这种“阶段式”的方药调整,既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也展现了“动态辨证,因时制宜”的智慧。
再者,脾胃病治疗需“重视脾胃升降,兼顾祛湿清热”。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升降运化。此案中,无论是理气消胀(助脾升胃降)、降逆和胃(制胃之逆升),还是渗湿健脾(助脾之运化),都围绕“脾胃升降”这一核心展开。同时,针对饮食不节易生“痰湿郁热”的特点,初诊用马尾连、吴茱萸清泻郁热,茯苓皮、冬瓜皮渗湿化痰,二诊、三诊也始终兼顾祛湿,防止湿邪残留为患。这让我明白,脾胃病虽表现多样,但调理脾胃升降与祛湿清热(或散寒等,依证而定)是关键治法,需贯穿治疗始终。
最后,单味药的灵活运用与配伍艺术值得深究。如大量使用茯苓皮,既渗湿又健脾,避免了茯苓健脾之力过强可能带来的“留湿”之虞,针对性更强;马尾连与吴茱萸的配伍,仿左金丸之意,寒温并用,清泻胃热而不伤胃阳;旋覆花与赭石的配伍,降逆和胃,专为嗳气泛酸而设。这些精妙的配伍与单味药的选择,彰显了中医“药证相应、配伍增效”的用药艺术,也让我认识到,深入研究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特点及配伍规律,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总之,这则医案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生动范例,从辨证到治法,从方药到调护,处处体现着中医的智慧与严谨。在今后的学习与临床中,我当以此为鉴,不断锤炼辨证思维,精进方药运用能力,努力将中医理论更好地转化为临床疗效,为脾胃病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赵功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论治“咽痒咳嗽6年余,加重2个月”案 宗琪

    患者:仇某性别:女年龄:68岁初诊日期:2024年11月18日主诉:咽痒咳嗽6年余,加重2个月。诊断:咽痒咳嗽处方:阴毒汤加减6剂方组:升麻30g醋鳖甲30g生甘草30g当归15g桔梗15g煎服方法:冷水800毫升左右泡透,水开煮到200毫升,中午及晚上饭

  • 咽痒咳嗽多年不愈,3剂中药症大减 宗琪

    患者:邓某某性别:女年龄:74岁初诊日期:2024年12月8日主诉:咽痒咳嗽多年。

  • 经方合方辨治乳腺ca创口不愈合医案一则 魏勇涛

    前几日江苏常州的一位患者经介绍联系到我,诉其因乳腺ca切除术后,手术创口不愈合,流黄色脓血水,想喝中药治疗,具体问诊了一下,兼有多汗、渴欲饮水不解渴、完谷不化、睡眠差、小便清、日解十数次,舌质偏红。

  • 中医治疗腹胀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中医在治疗胃胀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辨证论治运用多种药物进行调理。中医理论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对胃胀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明确的用药规律,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

  • 经方重剂效验(2) 之 老年打嗝不止案 关霖杨

    经过患者因偏瘫,行走困难,语言表达不清,是老伴和保姆推轮椅来代述病情。复诊:24.08.28刻诊:仅偶轻微打嗝,仍咳嗽,平躺易咳,偶白痰,时干咳,血压稳定,服通便药后大便不干,1次/日。经过几次治疗,打嗝基本得缓,续治咳嗽。

  • 伤寒论第八十二条(二) 张宝华

    真武汤里有生姜,何用?那么我们可以广而扩之,真武汤是不是会有恶心、呕吐呢?但真武汤不搁桂枝,没有明显的气冲,也没有心下逆满这种情形。芍药治腹痛,真武汤搁芍药,水陷于阴证,它配了附子,我推测也可能有腹痛。

  • 下乡病例:腰痛,口苦 马亮

    2024/11昨日腰痛的病人来复诊,说是好多了,继续来治疗。张书册,男,71岁,主诉:腰痛2年余,加重1周。腰痛病,下焦,与督脉、太阳经相关。另一男性病人,60余岁,口苦、口干明显2周,在白家村卫生室开了药,是龙胆泻肝片,但是吃了无效。患者症状典型,疗效可

  •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一) 张宝华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七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九味羌活汤治疗小儿感冒一则 黄阁

    外感风寒湿内有郁热用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最大特色就是提出了分经论治,并且在原文中便有体现。在用药剂量上,九味羌活汤未标注,但应该与大羌活汤相似,一钱应约为现在的3g。大青龙汤较之九味羌活汤宣肺止咳之力更强。

  • 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合陈皮枳实(橘枳姜汤)治疗心慌乏力案 张训景

    检查亦无明显检查。现乏力全身不适,自觉胸部压迫感。患者效果良好,无不适感,原方继续服用巩固疗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