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从肝论治”的辨证思维与临床启示

2025.09.01 9阅读 评论数 3 7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男,32岁。年龄虽壮,却患阳痿。自认为是肾虚,遍服各种补肾壮阳之药,久而无功。视其两目炯炯有神,体魄甚佳,而非虚怯之比。切其脉弦有力,视其舌苔白滑略厚。除阳痿外,兼见胸胁苦满,口苦,心烦,手足冰冷。细询患病之由,乃因内怀忧恚心情,久而不释,发生此病。肝胆气郁,抑而不伸,阳气受阻,<伤寒论》所谓“阳微结”也。气郁应疏之达之,而反服补阳壮火之品,则实其实,郁其郁,故使病不愈也。当疏肝胆之气郁,以通阳气之凝结。

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4克,生姜8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枳实12克,大枣7枚。仅服3剂而愈。


刘渡舟先生作为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医案常以精准辨证、紧扣经典、用药简练而著称。上述李某某阳痿医案,打破“阳痿必属肾虚”的惯性思维,通过细致辨证锁定“肝胆气郁、阳气郁结”病机,以经方化裁获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精髓,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打破惯性思维:跳出“阳痿即肾虚”的认知误区

在传统认知中,阳痿多与“肾虚”关联,尤其青壮年男性出现阳痿,易被主观判定为“肾精亏虚”“肾阳不足”,进而滥用补肾壮阳之品。此案中,患者虽为32岁壮年,却因内怀忧恚、情志不舒引发阳痿,自认为肾虚后“遍服各种补肾壮阳之药”,结果“久而无功”,反而可能因温补之品壅滞气机,加重郁滞——这正是临床常见的“误治”典型。

刘渡舟先生并未被“阳痿”的表象和患者的自我判断误导,而是从“四诊合参”切入:其一,观其体貌,“两目炯炯有神,体魄甚佳,而非虚怯之比”,虚证患者常见的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体倦乏力等表现均未出现,直接排除“虚怯”之质;其二,切脉察舌,“脉弦有力,舌苔白滑略厚”,弦脉主肝胆气郁、情志不畅,有力之脉提示无虚象,白滑厚苔则反映气机郁滞、津液运化不畅,而非肾虚所致的舌淡苔薄、脉沉细弱;其三,详询兼症,患者除阳痿外,还伴有“胸胁苦满,口苦,心烦,手足冰冷”,胸胁为肝胆经络所过,胸胁苦满是肝胆气郁的典型症状,口苦、心烦为肝胆郁而化热之象,手足冰冷则非阳虚畏寒,而是气机郁结、阳气被阻、不能达于四末的“阳郁厥逆”,与《伤寒论》中“阳气内郁,不能外达”的厥证机理相通。

这些辨证依据共同指向“肝胆气郁”,而非“肾虚”,由此可见,临床诊疗若固守“以病套证”“以经验代辨证”,极易陷入误区,唯有紧扣“四诊合参”,才能精准把握病机。

二、紧扣经典:“阳微结”理论的临床实践

刘渡舟先生将此案病机归为《伤寒论》中的“阳微结”,这一理论是解读此案的关键。《伤寒论》中“阳微结”的核心病机为“阳气郁结,不得宣通”,多因情志不遂、气机阻滞,导致阳气被郁于内,不能布散周身。此案患者“内怀忧恚心情,久而不释”,情志抑郁直接导致肝胆气机郁滞——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又主宗筋(《黄帝内经》有“肝主筋,其华在爪,主宗筋”之说),宗筋的濡养与功能正常依赖肝之疏泄功能的调畅;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一则气机阻滞,阳气不能通达宗筋,二则气血运行不畅,宗筋失于濡养,遂发阳痿。

患者此前服用的补肾壮阳之药,多为鹿茸、海马、淫羊藿等温补之品,此类药物虽能温肾助阳,但针对“气机郁滞”的病机,实则“实其实,郁其郁”——患者本无虚损,温补之品反而壅滞气机,加重肝胆郁滞,使阳气郁结更甚,宗筋失养更重,故病情迁延不愈。由此可见,中医诊疗的核心在于“方证对应”“病机相合”,而非“见病用药”,若病机不符,再“对症”的药物也会适得其反。

三、方药解析:经方化裁的精准用药思路

基于“肝胆气郁、阳气郁结”的病机,刘渡舟先生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四逆散”合方化裁(方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党参、炙甘草、大枣为小柴胡汤核心组方,配伍白芍、枳实则含四逆散意),仅用3剂便获愈,其用药思路紧扣病机,体现了经方“精简高效”的特点。

(一)核心药物功效与配伍逻辑

1. 柴胡:作为方中君药,用量达16克,远超常规用量,其性辛凉,归肝胆经,能疏肝解郁、透泄郁热,为“疏肝第一药”,可直接疏解肝胆气机郁滞,打开阳气郁结的“通道”,使郁于内的阳气得以宣通。
2. 黄芩:苦寒,归肝胆经,能清泄肝胆郁热,与柴胡配伍,一疏一清,既解气机之郁,又清郁滞之热,针对患者“口苦、心烦”的郁热之象,二者合用为“小柴胡汤”的核心药对,是疏解肝胆郁热的经典配伍。
3. 半夏、生姜:半夏辛温,能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生姜辛温,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二者合用,既能化除舌苔白滑厚所提示的津液郁滞,又能和胃健脾,顾护后天之本,避免疏泄之药损伤脾胃。
4. 党参、炙甘草、大枣:三者均为甘温之品,能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一则可扶助正气,使疏肝而不伤正,二则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有助于气血生成,为宗筋濡养提供物质基础,体现了“疏肝不忘扶正”的思路。
5. 白芍、枳实:此为“四逆散”的核心药对,白芍酸苦微寒,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可制约柴胡的辛散之性,避免疏泄太过伤肝阴;枳实苦辛微寒,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增强疏通气机之力,使郁滞的阳气得以上下通达,同时白芍与甘草合用,还能缓急止痛,改善可能因气机郁滞导致的筋脉拘急。

(二)方药与病机的精准契合

全方以“疏肝胆、通阳气”为核心,既用柴胡、枳实疏通气机,打开阳气郁结的“通路”,又用黄芩清泄郁热,白芍柔肝护阴,党参、甘草、大枣健脾扶正,半夏、生姜化湿和胃,多方面兼顾病机——既解决了“肝胆气郁”的根本原因,又改善了“阳气郁结”的病理状态,同时顾护脾胃、调和阴阳,使机体气机调畅、阳气宣通、宗筋得养,阳痿自然随之而愈。

四、医案启示:辨证论治与情志调护的重要性

此案虽为单一一则医案,却蕴含深刻的临床启示:其一,中医诊疗必须坚守“辨证论治”的核心,不能被“病名”“经验”“常识”所束缚,无论何种疾病,都需通过四诊合参,从体貌、脉象、舌苔、兼症等多方面综合判断,才能精准把握病机;其二,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此案患者因“忧恚心情”致病,提示临床诊疗中需重视“情志调护”,即使方药精准,若患者情志不舒,郁滞的气机仍难以完全疏解,病情可能反复,因此“药治”与“情治”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康复;其三,经方的临床应用需“灵活化裁”,刘渡舟先生并非直接套用小柴胡汤或四逆散,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机,将两方合方化裁,既保留经方的核心功效,又兼顾个体差异,体现了“经方活用”的智慧。

总之,刘渡舟先生此则医案,以精准的辨证、经典的理论、简练的方药,为“阳痿从肝论治”提供了典型范例,也为中医临床诊疗树立了“辨证论治、方证对应”的标杆,对当代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赵功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后“疫情”时——论“汗” 李王杏安

    后“疫情”时——论“汗”第1篇好久没有更新在甘草平台的作品,缘由还是精力不充沛,忙于诊务,想总结时就是空想,实在懒于动笔。

  • 白术润肠汤治习惯性便秘医案录 陈锦辉

    白术润肠汤治习惯性便秘医案录医案一患者:李某娥,女,50岁。白芍、甘草、当归等药则能够养血润燥,调和气血,为肠道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润滑,进一步改善便秘症状。通过临床反复实践和理论上的结合,本人认为:白术润肠汤可以作为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专病专方。

  • 中医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案例分析 崔国宁

    经过详细检查和诊断,被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中医认为白塞氏综合征的发生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需要指出的是,白塞氏综合征病情较为复杂,且容易反复发作。

  • 也曾悟我 张宝华

    华驹嬉我,不惑四十,潘鬓希希,升东山之赤子,行将天命之躯,秋水殷殷兮,孟春冰融。圣梦无凤兮,慨时命难违,糅淬水火兮,不怨天,不由人。圣贤寂寞,饮者留名,春花畔,秋月旁,歌舞楼榭,燕雁飞去复还,今夜酒醒何处,五蕴和合非我。

  • 一针中脘穴—治愈“腹泻4天,加重2天”案 宗琪

    烧山火是一种传统的针灸手法,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如顽麻冷痹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烧山火手法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师进行操作,并且在操作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 见证中医的魅力—5剂中药治验案 宗琪

    妇人怀娠,腹中休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 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合陈皮枳实(橘枳姜汤)治疗心慌乏力案 张训景

    检查亦无明显检查。现乏力全身不适,自觉胸部压迫感。患者效果良好,无不适感,原方继续服用巩固疗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 对照条文 李华歆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对照条文”!《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这两个条文在用药上也是“一药之差”!

  • 经方之猪苓汤 郭文龙

    李某,男,73岁。遂用猪苓汤以滋阴清热,止涩痛以治其标;用金匮肾气丸补肾助阳,化生肾气使肾气固尿,膀胱气化功能恢复,有力推动小便排出通畅以治其本。《伤寒论》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 调胃承气汤之皮病妙用 张宝华

    此类面部红斑乃腑气不通,阳明胃热上熏头面所为,予以调胃承气汤可通腑下热,效如桴鼓。调胃承气汤应用皮病红斑特点:面部现红斑,或现红斑疹、细小丘疹。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