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新站人民医院 潘洪波

2021.08.18 456阅读 评论数 1 10
1、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2、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丸胜在平和)。


3、疏肝莫忘麦芽 (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4、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5、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7、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8、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9、百病挟痰。


10、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11、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12、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4、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15、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6、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19、脾喜燥而恶湿。


2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21、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2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3、百病生于气。


24、久病必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25、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久病必瘀,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6、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27、久病先针足三里。


28、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30、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1、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2、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33、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34、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3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6、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7、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9、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4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41、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


4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4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清代高鼓峰


4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清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4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4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4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5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5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清代程杏轩《医述》


52、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53、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54、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5、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则痛。


56、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57、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59、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60、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61、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62、《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63、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4、(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65、《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6、《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8、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9、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70、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71、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72、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73、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4、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7、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8、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9、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80、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81、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82、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83、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84、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5、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6、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87、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9、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90、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91、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92、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李士材


93、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94、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


95、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


96、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97、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98、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99、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10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01、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102、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10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0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0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06、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107、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108、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109、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110、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111、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12、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1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14、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15、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16、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17、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18、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19、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20、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121、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22、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33、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34、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35、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36、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37、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38、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39、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40、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141、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142、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43、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


144、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


145、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146、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


147、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


148、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149、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


150、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151、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152、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153、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154、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155、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157、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158、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159、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160、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161、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62、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63、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64、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165、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166、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167、二阳之病发心脾。


168、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169、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


170、甘温除大热。


171、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17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173、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


174、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175、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176、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177、汗出不解,非风即湿。


178、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179、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80、血不利则病水。


181、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182、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183、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激励我精求方术。


184、俱视独见,无与众谋。——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185、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清•唐大烈


186、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187、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188、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89、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190、诸厥固泻,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191、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19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93、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94、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95、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96、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9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9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199、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00、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方不在多,贵乎加减得法”,古代很多医家已有这种认识。清代名医陈修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就非常明确地强调这种思想。





古代医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良效的方剂,我们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这些宝贵经验。但是临床上运用古人的方剂时,还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因证进行加减变化才能效如桴鼓。所以说对于方剂的运用,贵乎加减变化得法。


如《外科正宗》有“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的说法。


《易简方论》有“方取简练,不求繁多。盖简练熟历,则一茎草可化丈六金身。繁多散漫,则头绪杂,而莫知所以”之论。


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指出:“与其方多而不效,莫若方少而意深”。


清代医家陈修园也有“方不在多,贵乎加减得法”的论述。


可见运用前人的药方,绝不可生搬硬套,要注意加减。正如《成方切用》序言中说:“设起仲景于今日,将必有审机察变,损益无已者。”又说:苟执一定之方,以应无穷之证,未免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所致杀人者多矣。”





再从疾病来看,人体的疾病很多,且其传变兼杂,转化不停,实不可胜数,若想每一疾病制订一方,是不可能的,故前人在方剂运用方面,又创加减之法。方剂加减法中,又有药味的加减、方剂的合并、药量的增减等等不同。


例如《伤寒论》的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若兼见项背强几几者,则加葛根;兼喘者则加厚朴、杏仁;误汗,遂漏汗不止者,则加附子;误下后,脉促胸满者,则用桂枝去芍药汤;更加有微恶寒者,则去芍药加附子;若病已七八日,如疟状,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有热色,身痒者,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若形如疟,日再发者,则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再如桂枝加芍药汤,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属太阴者。本方与小建中汤药味、药量均相同,后者只多一味饴糖则名为小建中汤,治伤寒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或脾虚腹痛,虚劳等病,治病与桂枝加加芍药汤大不相同。


再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三方药味完全相同,只是用量不同,则方名不同且治证亦不同,这是药同而义不同的加减变化。


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功用:行气除满,治痛而闭者。


小承气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黄四两,功用:治阳明潮热,大便难,腹实痛。


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枳实四枚,大黄六两,功用:治支饮胸(腹)满。


明代许宏曾说:“伤寒之方一百十有三,其中用桂枝麻黄者大半,非曰繁杂,在乎分两之增减也……在乎智者能精减也”。


日本丹波元坚氏说:“盖用方之妙,莫如加减,用方之难,亦莫如加减。苟不精仲景之旨,药性不谙,配合不讲,见头治头,滥为增损,不徒失古方之趣,亦使互相牵制,坐愆事机者,往往有之,加减岂易言乎。”





可见对药方进行加减,是非常必要的,又是非常不容易的,从临床治疗看更是如此。


例如曾治一韩姓女中学生,因精神刺激而患精神分裂症,表现为失眠、多疑、幻听,经常听到腹内有人和自己说话,喜独处,少言语,表情痴呆,饮食少,大便秘结,月经后错,舌苔薄白脉沉。


辨证属于气郁不舒、痰气迷心所致的癫证。


治以舒郁开窍、坠痰安神之法。


处方:生香附12克,郁金12克,青礞石20克(先煎),炒黄芩10克,生大黄6克,全栝蒌30克,生白芍12克,生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25克(先煎),菖蒲10克,远志12克,吴萸2克,乌药10克,炒神曲12克,生赭石25克(先煎),生铁落50克(煎汤代水)


本方取《内经》生铁落饮之“下气疾”;取《医学心悟》生铁落饮之菖蒲、远志以开心窍;取礞石滚痰丸之青礞石、大黄、黄芩坠痰清火;又加郁金、栝蒌(白金丸变法)、生香附、乌药、吴萸以理气化痰;生牡蛎、灵磁石定魂志、安心神;神曲助金石药品之吸收运化。


此方服后诸证减轻,以后本此方稍事加减(后来去乌药、郁金,加钩藤、生地、川连。第三次改方去磁石、礞石、菖蒲、牡蛎、吴萸,加珍珠母、天竺黄),共进百余剂而痊愈。


此例即古方、时方、经验方相结合进行加减而成,但加减变化要心中有数,药与药之间,药与法之间,药与方之间等等,均要有有机的内在联系,不是散乱无章的拼凑。


如《汤液本草》序中所说:“或以伤寒之剂,改治杂病;或以权宜之料,更疗常疾;以汤为散,以散为圆,变异百端,增一二味,别作他名,减一二味,另有殊法。”


丹波元坚氏评此曰:“此乃变通之极致,非粗工所企知也。”


李梴在《医学入门》论方剂变化时说:“外感内伤,当依各门类加、减、穿、合、摘,变而通之……千方、万方,凡药皆然,知此则处方有骨,正东垣所谓‘善用方者不执方,而未尝不本于方’也。”


总之,学习方剂要多,使用方剂要约,所以说,方不在多,贵在加减精当。正如《灵枢·禁服》篇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末四字即不能出神入化运用自如之意。





怎样加减变化,我提出七个方法:


一加:即在原方上加一二味药,或是加重原方中一二味药的用量。


二减:即在原方中减去一二味药,或减轻原方中某药的用量。


三裁:如裁衣那样,即在原方上裁去目前不需要的一部分药物。


四采:即在保留原方主要药物的基础上,再把其他方剂中功效最突出的,或配伍最巧妙的二三味药采摘过来。


五穿:即把所需要的二三个或三四个药方的主要部分,有主次轻重地穿插起来成为一方。


我自拟的麻杏二三汤,就是把麻黄汤中的麻杏二味采过来,再加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穿起来而成。


六合: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有方剂合并,结合起来使用。


我在治疗久久不愈的胃脘痛时,常用自订名的“三合汤”,即是把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合起来用。如痛处固定或有时大便发黑、疼痛较重者,可再合入失笑散方,则又名“四合汤”。


七化:即是把经过变化的药方,除再次与证候、治法、人、地、时等多种情况进行分析,核对无误外,还要仔细分析药方中各药的组织配伍和药力比重、用量大小、先煎后下、炙炮研炒等是否合适,各药之间以及与证候、治法之间是否有着有机的联系,能否发挥其最大的治疗特长并纠正其原药的所短等等,使药方达到比原方更符合治疗要求的效果。


前人对这种经过变化而取得良好效果的方剂,称赞曰出神入化。有些有效的新方,就往往是在这“化”中所出。


实际上,“化”也就是要求把方剂的药物组织、配伍变化与证情、治法达到“化合”的水平,而不是一些药物彼此孤立地“混合”在一起。所以“化”既是方法亦是要求。


喜欢养生的人知道,想要不生病,就要均衡饮食、坚持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但真正能做到这些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当我们难以坚持好的习惯时,想要不生病的话,一定不能再去做伤害身体健康的事情!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不生病”的经验总结,其中不乏院士、名医的养生秘方,想要不生病,一定要记住这“不生病的10条铁律”!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01


郝万山:不生气,就不生病


“不生气就不生病”,这句话不是谣言,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郝万山50年从医经验的总结。


生气所导致的疾病,到底发病率有多高呢?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发现,90%的疾病都和精神压力有关。


郝万山教授说:


你看好多人,到处都抱怨,看啥都不顺眼。


国家怎么这个样子,社会怎么这个样子,单位怎么这个样子。


回到家就抱怨,家里人怎么这个样子,抱怨就是一种负向情绪。


郝万山教授还说: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只要我们把控好情绪这个关,我们就可以少得病,晚得病。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02


许良:不熬夜


上海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主任医师许良指出,熬夜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经常现象,认为熬夜后昼补就行了,这些认知是不正确的。


长期熬夜的人,皮肤受损也会非常严重,皮肤休息最好的时间就是晚上,晚睡会增加皮肤的负担,引起一系列皮肤问题,肤色暗淡,起痘。


熬夜者喜欢吃夜宵,夜晚进食使人难以入睡,白昼还会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均衡,诱发肥胖。由此,疾病丛生。


研究认为,一般睡眠以晚上9-10点至早上5-6点为正常睡眠时间,一夜睡7-8小时,一般不得少于5-6小时。只有这样尊重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才符合人类的生理规律。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03


于娟:不乱吃


前些年,因癌症去世的复旦女博士于娟曾这样剖析过自己的患癌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好的饮食习惯:乱吃东西,暴饮暴食、嗜荤如命。


于娟在博客中写道,我是个从来不会在餐桌上拒绝尝鲜的人。


基于很多客观原因,比如老爹是厨子之类的优越条件,我吃过很多不该吃的东西,不完全统计,孔雀、海鸥、鲸鱼、河豚、梅花鹿、羚羊、驯鹿、麂子、野猪、五步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然而,我必须深刻反省,这些东西都不该吃。


我们要相信我们聪明的祖先,几千年的智慧沉淀,他们筛选了悠长的时间,远远长过我们寿命时间的无数倍,才最终锁定了我们现在的食材,并由此豢养。如果孔雀比鸡好吃,那么现在鸡就是孔雀,孔雀就是鸡。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04


王敏清:不能不动


原中央保健委员会负责人王敏清曾在讲座中指出,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能坐车的绝不步行;宁愿排长队等电梯,也不畅畅顺顺爬楼梯。


这应当是很多人不曾察觉,但却每天都在遵循的“生活潜规则”。


长此以往,后果就是身体各项机能全面退步。


“动物、动物,就得多活动;不动?那就死得快”,王敏清说得很直接。


王老78岁的时候,还爬楼梯去看望老师,不坐电梯;干家务爬上爬下,动作麻利,行为敏捷;十多年的体检报告里,各项指标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


“多活动,不贪图享受,才能健康长寿。这比你先大口大口不节制地吃,结果三高了、肥胖了,又挖空心思减肥瞎折腾要好得多。想健康,就得对自己狠点儿”。


王老的话总是特别实在,却又十分在理。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05


何裕民:不较真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提到,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让他注意到一个现象,相对来说,城市里有一批人特别容易生癌:财务、会计、审计、人事、统计等职业以及中小学老师。


这些工作需要非常认真的工作态度,不能出差错。这就导致她们养成了一种一丝不苟、非常谨慎、压抑自我、吹毛求疵,甚至追求完美主义的习惯。


所以,神经系统的弦始终都绷得紧紧的,内分泌就紊乱了,靶器官也受不了了,癌症也来了。


追求完美是个好事情,但是过度追求,对于健康来说,有时候又不是好事,特别是那些有点洁癖的、对细节都重视到极致的人。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06


不过度伤心


据《辽宁日报》报道,德国研究人员发现,过度悲伤有可能使心脏受到伤害,出现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包括胸闷、呼吸急促等,这类症状被称为“心碎综合征”。


英国也有类似研究证实,情绪激动变化或心理压力过大,如失去亲人等,会使人“心碎”而死。


因此,当出现伤心情绪时,要学会倾诉。找朋友、家人聊聊天,不能憋在心里。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发泄,例如健身运动等。


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控制住了情绪的人,实际上却可能使情绪的垃圾转入体内,反而给体内器官带来压力。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07


支修益:不压抑自己


“在临床肺癌病人中发现,接近一半的病人与长期的心情压抑、性格抑郁有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曾这样介绍。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好发于一些受到挫折后,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焦虑、沮丧、苦闷、恐惧、悲哀等情绪紧张的人。


精神因素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却往往以一种慢性的持续性的刺激来影响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造成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使癌细胞突破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进而形成癌症。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08


不透支自己


2016年年底,微博上有人发文称:


彼时刚刚53岁的李连杰,看着却像个70岁的病态老头。


常年的打戏,使得李连杰脊椎严重受损,再加上他得了甲亢,一直服用激素导致身体发福,使得往日铁骨铮铮的功夫巨星,成了今天面部浮肿,沧桑憔悴的模样。


工作上拼命三郎类型的人,生命的弦始终紧紧地绷着,很容易透支自己,这就极易导致人体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经常处在紊乱状态,身体也自然好不了。


人体是有使用寿命的,会保养的人活得久一点,随意浪费自己健康的身体就活得短一点,比如无限制地加班,无限制地玩乐,无限制地用眼。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09


不要太操心


孩子已经过了三十,连个对象也没有;
儿子两个月没来了,是不是做生意赔了?
天气冷了,也不知道穿毛衣了没有?
……
有的中老年朋友操心自己的事情不多,但却总是操心儿女,甚至因此产生了很多紧张焦虑的情绪,胃肠道能感知我们的压力和情绪变化,长期不良情绪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


很多爱操心的人会发现总是出现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改变等毛病。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临证心血汇总
10


不能太孤独


孤独无助的老人易患忧郁症、老年痴呆症及心血管病症。


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互助来往,其良性情绪与信号,对维护心血管功能有益处。


心脏病人有人陪伴,可在心脏病猝发时获得他人的救助,使病人心理上有所寄托与慰藉。结伴共同生活并非局限于配偶,只要不孤独寂寞,对心脏即有裨益。


多找志趣相投的邻居、朋友聊聊天,不要总呆在家里。


一些老人不愿与人交往和接触,不妨养个宠物,玩花鸟虫鱼,欣赏名人字画、雕塑。这不仅可调节生活情趣,还有稳定血压或使高血压降下来的作用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句句凝结了一袋医者的精华!

    2021-08-18 10:15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肝气串痛案 张宝华

    郝某某,女56岁。于2023年12月29日10:58初诊症状简述(刻诊):身体串痛多年,伴有情绪不稳,上体部易汗出。患者身体串痛多年不愈。本案患者,身体串痛不休即为时下现代社会文明之病也,其本为肝郁,木气失畅也,经曰“木郁达之。”

  • 骨质疏松症常用有效中成药 张宝华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常用于治疗的中成药包括骨疏康颗粒、仙灵骨葆胶囊、金天格胶囊等。

  •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优势总结 崔国宁

    三、调理整体健康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时,注重调理整体健康,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 现代视角下的附子理中丸 张宝华

    在使用附子理中丸前,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 中医上所说的津液是什么? 王晨阳

    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同时,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管好身体的风门,告别久治不愈的落枕人体 谢江强

    管好身体的风门,告别久治不愈的落枕人体有五大风门,即风池、风府、风门、天宗、禀风等穴。35岁的白先生的病症就是开缝引风邪的典型。经过针膏并用的治疗,白先生因落枕而头枕部连及后脖颈疼的症状没了。

  • 中医治疗痤疮的临床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总之,中医治疗痤疮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通过内服中药和外用中药的综合应用,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然而,中医治疗痤疮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提高疗效和适应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 靠自己就能做得到:改善多年老胃胀 谢江强

    靠自己就能做得到:改善多年老胃胀孙先生自小就容易肚子胀气、便秘、反酸,只要稍有劳累或者应酬多了,胃胀就容易发作,一发作就吃不下饭,一进食就干呕恶心。临床上消化道疾病和心脏疾病,都可能引起胃脘部靠胸骨剑突的位置疼痛。此为三周左右的膏滋量。

  • 中医视角下的小肠淋巴结炎 张宝华

    三、病理变化中医认为,小肠淋巴结炎的病理变化为痰湿内阻,气滞血瘀。

  • 阳山畈的桃花 陈鹏

    阳山畈的桃花(投稿)文/陈鹏那一年天空蔚蓝孩子们在山涧嬉闹阳山畈的桃花如你的脸庞娇艳欲滴那一年的桃花被阳光和歌声点燃日子也充满了芬芳急匆匆三月桃花九月寒时光拉开距离让我们越来越陌生香枕无眠弹指一挥容颜散尽梦中人已入空门只剩下那寂寞的桃花盛开云睡了月睡了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