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芍药散治疗腹痛医案

2025.10.13 0阅读 评论数 0 0

丁某某,男,55岁 2025-10-09入院住院号:15064049

主诉:上腹疼痛3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因阴雨连绵家中冬枣不能及时采摘着急出现上腹疼痛,呈持续性,尚可忍耐,进食疼痛加重,难以忍受,纳欠佳,嗝气,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腹泻,昨日就诊于我院门诊,给予“铝碳酸镁咀嚼片、康复新液”口服,效欠佳。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诊,门诊以“腹痛”收入院。入院症见:上腹疼痛,呈持续性,进食疼痛加重,嗝气,口干,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腹泻,无反酸、烧心,无口苦,无头晕、头痛,纳眠欠佳,小便调,近2日大便未行,平素大便调。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病史8年,血压最高170/110mmifg,现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mg gd”,血压控制不详;“2型糖尿病”病史7年余,近2年开始服用药物治疗,现应用“盐酸二甲双腻缓释片1g bid”,空腹血糖6.5mmo1/几左右。

四诊: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正常,语声有力,气息匀称,舌质红,苔薄白,舌中舌苔有剥落,脉弦数。

PE:T:36.5C P:112次/分R:22次/分 BP:154/104mmHg

心率112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无胃肠蠕动波,触软,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肝脾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肝胆胰脾双肾彩超:脂肪肝(轻度)

胃镜:1.食管裂孔疝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C2)3.HP感染征象。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




中医诊断:腹痛

        肝脾不和证

西医诊断:1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C2)

          2.食管裂孔疝

          3.幽门螺杆菌感染,

          4.高血压病

          5.2型糖尿病,

治则:调和肝脾,理气止痛

方剂:当归芍药散加减

1.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0g茯苓15g

白术15g泽泻15g醋延胡索20g麸炒枳壳10g

柴胡10g甘草10g陈皮10g醋香附10g

5付颗粒 开水冲服日一剂饭后温服


2. 配合中药封包+红外线、腹灸、脾胃穴位贴敷治疗。

3. 给与法莫替丁抑酸护胃、四联药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疗效:服药1次,腹痛明显好转。

为安全起见,给予腹部CT检查:

服用2剂后腹痛消失。于2025.10.13出院。

【按语】本患者因“冬枣未及时采摘着急”诱发上腹疼痛,情志为因,肝脾同病,虚实夹杂。《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之理,情志不畅致肝气疏泄失常,为发病之始动因素。症状层面,持续性上腹痛、进食加重,伴嗝气、纳差,是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之征;口干、近2日大便未行(平素调),提示肝气郁滞日久化热,耗伤津液,脾失濡润则传导失常;舌质红、苔薄白中剥、脉弦数,进一步佐证“肝热兼脾阴受损”:弦脉主肝,数脉主热,舌中苔剥为脾阴不足之象,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的病理基础相契合。 体征与辅助检查则中西医互参:左上腹压痛对应胃脘部病位,心率112次/分、血压154/104mmHg,反映情志应激下交感神经兴奋,与中医“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的病理状态一致;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HP感染”,揭示胃黏膜慢性损伤与病邪(HP)存在,为西医治疗提供依据;肝胆胰脾彩超示“轻度脂肪肝”,亦提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与“肝脾不和”病机相呼应。既往高血压、2型糖尿病病史,提示患者整体代谢状态偏虚,为本病恢复增加潜在影响因素,治疗中需兼顾基础病稳定。

辨证思路:紧扣“肝脾不和”,兼顾兼夹证候 本案辨证核心为“肝脾不和证”,其逻辑链条如下:情志不畅(因急致病)→肝气郁结(疏泄失司)→肝木乘脾(土虚木克)→脾失健运(纳差、嗝气)→气机阻滞(腹痛);

治法方药:以当归芍药散为基,调和肝脾,兼顾理气止痛 ,治以“调和肝脾”为根本,佐以“理气止痛”治标,兼顾“清解郁热、濡养脾阴”,体现“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的治则。

方剂解析:《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为基础方,原方主治“妊娠腹中㽲痛”,病机为肝脾不和、气血失调,与本案“肝脾同病、气血阻滞”契合。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0g为方中“肝药”,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二者共奏“和血”之功;白芍重用至30g,取其柔肝缓急、止腹痛之效,针对“肝木克脾”所致的痉挛性疼痛,合《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之理。 健脾益气,渗湿和胃: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为“脾药”,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助脾运化以制肝木;泽泻利水渗湿,针对胆汁反流所致的“湿邪内阻”,兼能引热下行,缓解口干。理气疏肝,增强止痛:加醋延胡索20g、麸炒枳壳10g、陈皮10g、醋香附10g,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为止痛要药,醋制增强入肝之力;枳壳、陈皮理气和胃,香附疏肝解郁,四药合用,强化“理气止痛”之功,解肝气郁结之困。 疏肝解郁,调和诸药:柴胡10g疏肝解郁、引药入经,助肝疏泄;甘草10g调和诸药,兼与白芍配伍,增强缓急止痛之效。 全方共奏“养血柔肝、健脾益气、理气止痛”之功,既解“肝脾不和”之根本,又除“气机阻滞”之标痛,兼顾“郁热”之兼夹,药证相符。

综合治疗:内外合治,中西医协同 本案治疗并非单一内服药,而是采取“内服+外治+西医”的综合方案,显著提升疗效: 外治法辅助:中药封包+红外线、腹灸、脾胃穴位贴敷,通过温热刺激与药物渗透,作用于胃脘部及脾胃相关穴位(如中脘、足三里、脾俞等),温通经络、理气和胃,直接缓解局部疼痛,与内服药“内外呼应”,增强调和肝脾之效。 西医针对性治疗:法莫替丁抑酸护胃,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胆汁反流所致的损伤;四联药清除HP感染,针对胃镜所示的病邪因素,从病因层面控制炎症,为胃黏膜修复创造条件,体现“中西医协同、标本兼治”的优势。

疗效评价:服药1次腹痛明显好转,2剂后腹痛消失,4日即达出院标准,一方面,内服药紧扣“肝脾不和”病机,白芍、延胡索等药直击腹痛主症;另一方面,外治法与西医治疗分别从“局部调理”与“病因控制”发力,三者协同,效如桴鼓。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训景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反复咳嗽3年的医案,谈谈痰热常用方 黄阁

    咳嗽3年余,少痰,夜寐加重。予青黛10蒲公英15桑白皮12地骨皮12炙甘草9山药20盐补骨脂12前胡12射干9茯苓20桃仁6,7贴肺热咳嗽,且为小儿、老年肺气虚弱咳嗽,或气虚久咳,则常用泻白散。常用清气化痰丸为痰重热轻之方。以咳嗽痰多黄稠为主。

  • 伤寒论第九十四条(三) 张宝华

    要不能说是招摇撞骗,但岂不是占巧取奇,广而告之就是个噱头,迎合这个大众的心理,我这水平肯定有限了,这个能四诊合参后能把病,给人家解决一些痛苦就难能可贵了,这三根手指头我是用来帮助诊断的,可真没达到那指下心明的境界。那么这一段就是解释前一段。

  • 失眠多汗案。 李高勤

    李某,男,20岁。2024-10-31就诊主诉:失眠多汗1周。口干口臭,饮水较多,无怕冷怕风,大便一天一次,小便晨起色黄。忌口辛辣、油腻、烟酒。

  • 伤寒论第八十一条 张宝华

    八十一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病人旧微溏”,他有老毛病,平常就大便溏泄,且是经常性的,“旧”嘛,不是新得的,这样的都是久寒啦!久寒,栀子万万用不得。这一条简单,简单之中有深意,大家可以揣摩揣摩先生的心意。

  • 中医治疗痤疮临床用药经验分析 崔国宁

    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继续治疗两个月后,面部痤疮基本消失,皮肤恢复光滑。随访半年,痤疮未复发。

  • 马家湾刘二郎读《金匮要略》第二篇心得体会 刘仲书

    而脑脊髓膜炎属于温病中的春温,其治疗,可从春温中求之!后听胡希恕老的金匮要略,方有所理解,麻黄加术汤治疗风湿在表,湿偏重,而麻杏苡甘汤虽然也是治疗风湿在表,但已化热,热偏重,而胡老治疗风湿病,临床中常常以桂枝汤加术附。

  • 98条 李华歆

    1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服用“小柴胡汤”后患者下利症状加重,说明里阳进一步被损,最后仲景进一步阐释了问题的根本: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 伤寒论第六十九条(二) 张宝华

    这个光景是亡津液也亡血,阴液告急。那么这个亡血之病它是阴寒。这是真正阴寒的津血虚证,唯有健胃,复其机能才有一线生机。机能振奋了,胃气复兴,水谷之气行起,津血即可来复。

  • 中医治疗阴疮临床经验 崔国宁

    中医在治疗阴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治疗10天后,患者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阴户肿胀减轻。继续治疗20天,阴户肿胀完全消退,疼痛消失。总之,中医治疗阴疮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辨证论治,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伤寒论第六十四条(五) 张宝华

    也是基于此李老被美誉曰火神李附子,确实是实至名归。因此经方按李时珍的剂量治病依然有效嘛!下面是第六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