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八条(十二)

2025.08.10 197阅读 评论数 0 3
因此说呀!这一条,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我们读书是一回事,你看教科书上那些,写的多好,学完了都是自信满满的认为,天下没有你治不了的病,可一到真正的临床上,发现那书上的方没几个能胜任。疾病就是复杂嘛!而人对于疾病的认识差异性太大了,大多数人小病不治,等问题严重了才来就诊,所以教科书上那些标本式的病、方药就很少见到了。比如你遇到一个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的人来就诊,拿现在流行的辩证来看,这是阳虚啊!但是病人补充了大便硬,燥结难下呢?这还是阳虚吗?这就得好好辩证分析了吧!起码得结合一下脉、舌等吧。所以我们必须全面看问题,尤其作为医生这个职业,这关乎到生命,性命攸关的事都是大事,大事就不能。临床上能简单处理一下的疾病相对来说还是少的,像上面这种情况,你冷不丁地看是很不好采取措施治疗,就强如咱们先生也是如此,所以他才说可与柴胡汤。要是还不好呢?“得屎而解”。

这个“得屎而解”里面也是有蕴味的,他有让你临证适应用药的内涵:可不可以用小柴胡汤加点儿大黄,或者小柴胡汤加点芒硝,或者用点调胃承气汤,“得屎而解”,这个用药的度上以“得屎”为宜,你看就这四个字,蕴藏多少要理解知道的呀!所以这一条是都很重要的事,我记要用心理解先生的用意。

通过太阳篇这些的研学,你看张仲景先生他辨证,他不但辨六经,辨六经是辨六个类型,同时他着眼于八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这和现在教材常用的脏腑辨证不一样了吧。那么他最终辨到的就是方证: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等。

《伤寒论》问世以来,后世医家个人注解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门派,读书人各有所见嘛。但基本上都是以经解经了,《内经》是中医的基石嘛!这毋庸置疑的啦!对吧!我们所能涉及到的关于《伤寒论》的问题,咱们都可以在《内经》中找到源头。只有极少数人持另个观点,我们不可否认这些能著书立说的医家谁对谁错,他们都是有理有据的,对吧!能有所成就的人的书不可能是胡诌乱扯的乱写。但哪个是最合理的呢?这里面问题太多,我就不说了,年深日久精研后都自有个认识,仁智之见的事就不要纷争抗礼啦!咱们换个角度看看你看他这个书,是不是会有所新得呢?不用脏腑辨证来解读会是个什么情景呢?遇到纷繁复杂的病证时,先生他是一样一样地排除的,然后他才肯定这是个“阳微结”,他是从“大便硬,心下满”来看问题的。那么,也就是“微恶寒”不是阴证,这是表不解。“手足冷”呢?大家肯定会说是卫虚,《内经》上早就有“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嘛!对吧!历来医家都依据《灵枢·本藏》这么说的,这有理有据,是对的。咱们都知道人体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靠的是有序的气血津液,再浓缩一下就是精气,这个精气到手,手就能握,达足就能行,至目则能视,等等吧。津液也是精气中呀!在先生看来,这是由于胃虚,也就是津液虚,它不达于四末,手脚就凉,这不是特殊的陈寒。“头汗出”呢?是热亢于上。这不就是辨的“寒、热、虚、实、表、里”嘛。
在六经上呢?这个它是既有表,也有里,还有柴胡证少阳半表半里,都存在着。表、里、半表半里都有的状态下,先生从“中”治,这是最合理的。由于少阳病忌汗、忌下嘛,用柴胡汤最合适不过了。他搁个“可”,是因为柴胡证不完备。先生的文字都是有分寸的。他要是说“主之”,那是毫无可疑的,要是“可与”、“宜”这样的,是让我们在临床上还要细辨。

这条我说的太多了,有的离本条条文远了,但却是我学医的心得,也是感悟吧!希望是研学相得,裨益未来吧!好!咱们接着说第一百四十九条。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湿温潮热与伏火发热的临床辨证要点以及区别 崔国宁

    湿邪遏阻阳气,热邪不能外透,蕴伏于内而发为潮热。伏火发热-临床辩证要点-发热特点: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这是因为伏火是火热之邪伏藏于体内,一旦发作,火势较猛。

  • 马家湾刘二郎读《金匮》第四篇心得 刘仲书

    疟病证脉并治第四篇,共五条条文,方六首,疟病弦脉主之,可分为疟母,瘅疟,温疟,牡疟,劳疟。我个人认为学习此篇应该结合医学三字经中的疟病篇来学习,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伤寒论第七十条(四) 张宝华

    调胃承气汤共计三味药:大黄、芒硝、甘草,它是泻下的方。调胃承气汤是调和胃气的,它泻下力量有两下子的,有力量。大黄苦寒泻下,它能增强肠道的蠕动,动力加强了,肠道蠕动的快,推动大便向下走。

  •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八条之我见(三) 张宝华

    这是先师观其脉证的结果。接下来说“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这是虚衰的状态,“脉微细”是其脉应,这是正应。

  • 伤寒论桂枝汤加味 张宝华

    《伤寒论》第十八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第四十三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知犯是在旧喘的基础上新感了太阳病,那么得用桂枝汤来解肌发表,同时得兼顾他的旧喘这个病,加厚朴,杏子就是针对于此的。

  • 小青龙汤治疗反复咳嗽医案 张训景

    薛*,女,34岁,2023.09.21初诊主诉:反复发作咳嗽7年,再发半月。夜间平躺及晨起咳嗽明显。半月前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症状。2付咳嗽基本消失。2023.10.11复诊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

  • 经方之黄连汤 郭文龙

    张某,女,60岁。遂用黄连汤以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兼除烦。《伤寒杂病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 临床巧用附子避免中毒之探讨 崔国宁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准确辨证,合理选用附子。但在临床应用中,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中毒。

  • 经方之脾虚腹胀 郭文龙

    主诉:腹胀满不适6个月。治疗方药:厚姜半甘参汤具体方药如下:厚朴40清半夏20生姜40人参5炙甘草107剂颗粒剂每日2次辩证分析:老年患者体型偏胖,素体脾虚,痰湿体质。又因情绪波动“肝郁乘脾”导致脾气进一步虚衰,运化无力,痰湿内生,有形痰湿阻滞气机故见腹胀

  • 中医静心观想法门 陈鹏

    倒一杯茶。放在你面前然后静坐观想每天坚持一个小时这就是养生勿动眼勿动耳勿动口勿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