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四十八条(一)

2025.04.14 604阅读 评论数 4 13
四十八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这条条文很长,那么到这它是一段,这一段主要在说二阳并病。

这条他提出个“并病”,什么叫作并病呢?仲景先生这个书讲表里相传,由表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这一段的二阳并病是太阳病传阳明,这是表里相传,由表传里。传里,但表证还没罢,里证出现了,这种病理状态下就叫作并病。先表后里,表没罢,里证有了。这个“并”,就是兼并的并,前面一个病并于后面的病而发病,先后兼并的病理状态,叫作并病。

这里的二阳并病,指的是太阳阳明并病,怎么看出来的呢?仲景先生底下有解释,他说“太阳初得病时”,开始得的太阳表证,“发其汗”,表证得发汗,“汗先出不彻”,可是给予发汗后,汗也出了,但是病没好,这个“不彻”就指的是病没除,这个“彻”它本义是撤除,撤去,这里当“除”字讲,就是病没愈,“因转属阳明”,就是因汗出不彻而转属阳明。

太阳病发汗是合理的,这里不是不应该发汗,如果病重的表证,即便是合法的发汗,也只是减其病势而已,病不会一下子就好的,要是轻病,普通的感冒那没问题,重感冒不会发发汗就一下子好的,你像这个书上的伤寒都不是小病,不是普通的病。我们都得过感冒,太阳病轻的普通感冒,我们喝点姜水病就能好,稍稍出点汗就差不多了,或者吃点普通的感冒药都能好。可是真正的重病,伤寒重证,就是依法来用药,有时都不会那么快好的。不好也不打紧,多是在半表半里,或者在里这个阶段要好的。这条说的就是这个情形:原来发的是太阳病,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发汗后,病并没有好,这个病由表进里而转属阳明。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临床巧用附子避免中毒之探讨 崔国宁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准确辨证,合理选用附子。但在临床应用中,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中毒。

  • 养肝护肝 谢江强

    养肝护肝中医认为“肝主藏血”,即肝脏具有贮藏、收摄血液,调节血量之功能。应多食强肝养血、排毒护肝的食物,如鸡肝、党参、花生、红枣、枸杞子、红豆、黑豆、猪肝、天麻、柴胡、菊花、车前草等。

  • 四逆散 李华歆

    小编认为当人体有了“瘀”的情况,仲景名方“四逆散”就可能会扮演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交警”的角色!聪明的小伙伴可能已经注意到“小柴胡汤”的基础方——柴胡、甘草,我们暂且称之为“柴胡汤”吧,“柴胡汤”加上这个“枳实芍药散”合在一块就是“四逆散”!

  • 六经辨证—太阳病2太阳腑证 张训景

    I太阳之经、腑、气一、太阳之经1.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低腰,络肾属膀胱。膀胱为太阳经之府,太阳病不解,邪热随经入府,膀胱气化不行,与水相结,而成蓄水证。

  • 产后病 谢江强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有关的疾病,统称为“产后病”。产后病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四个方面。运用中医膏方治疗产后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其所开膏方补泻的比例。妇人产后脾胃多虚弱,运化功能尚未恢复。

  • 性价比很高的感冒咳嗽方 张宝华

    张某某,男,10岁。尽剂后诸症几无,唯轻微咳嗽时作,停药,将息调养数日即可。

  • 家长如何帮孩子排除体内湿气、补脾胃? 谢江强

    家长如何帮孩子排除体内湿气、补脾胃a.体内有湿气的孩子,饮食上要多注意什么很多人也许会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给孩子吃生冷的食物就是在帮助他去热。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积食了,体内有湿气,还有热,就想:“我给孩子吃点儿牛黄解毒丸清热解毒吧。”

  • 颅脑手术后左腿剧烈凉痛一月,针刺治凉,针起凉减腿热,立杆见影 于军

    前天我查体时,因患者说话不清,仅知左腿剧烈疼痛,以大腿前侧为主,双腿凉,左侧明显。患者家属说,患者吃不下中药,西药也是研末后才能喝下。扎针治凉,前天扎了一针,针起凉减、腿热,立杆见影,患者家属很是兴奋。一人疼痛,全家不宁。

  • 口干,可能是阳虚! 罗沿印

    口干,是指口中津液不足,渴欲饮水、或渴不多饮。西医学中“口干”为某一疾病症状,多见于老年人及女性,临床上常见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放射性口干症等疾病。临床上,使用“兴阳法”治疗阳虚,津液输布失司口干,多有奇效。

  • 痤疮 谢江强

    有80%~90%的青少年患过痤疮,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退或痊愈,个别患者也可延长到30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