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咳嗽经验整理篇

2021.11.05 512阅读 评论数 1 9
1.痰白属寒,痰黄属热------急性咳嗽,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黄和白对辨寒热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2.慢性咳嗽-----病变---------长期病灶-------正气虚馁有关系--------多是阳气不足,或全身的、或局部的。而局部邪气长时间滞留,又很容易、甚至是必然化热,这时前面是虚寒,后面是实热,对治疗的要求相对就较高了。

3.书中说见到舌质暗、有瘀斑、脉涩为有瘀,但临床上一定要等到有这些典型表现才去辨出瘀,我们会发现我们能辨出的很少。何况有很多人舌质原本就是暗的,难道舌质暗就应该考虑瘀?有人说久病入络,时间长了就有瘀,但也不一定。时间长了,我们使用活血化瘀药并不见得疗效有多好。有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些活血药,但这种做法究竟对不对,利多还是弊多,需要进一步探讨。

4.湿热咳嗽,常用甘露消毒丹方而不加任何止咳药,效果很好.

5.《金匮要略》治疗咳嗽主要是从痰饮考虑的,实际上张仲景偏重于治饮。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对痰、湿、瘀的辨治,这应该是医学的发展,但后人见流忘源,反而把原本的饮邪给忽略了,这不应该.

6.治咳不止于肺,而又不离于肺-----陈修园说的。没有肺气宣降失常,病人是不会咳嗽的。因此,治疗上恢复肺气宣降是很重要的。三拗汤(当然严格意义上讲,三拗汤并不是麻黄汤去桂枝)来恢复肺气宣降。不止于肺是强调治本,不离于肺是强调治标。风寒----桂枝,不敢加桂枝,荆芥、防风可以加吧;有痰----温燥的制半夏;有热---辛凉的生石膏,就演变为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壅实之咳喘;有湿-----淡渗的薏苡仁,就变成麻杏苡甘汤了。这样的话,三拗汤就变成治风寒咳嗽的基础方了。

7.咳嗽------机体祛邪表现,不能随便止咳。只有在病程很长,咳嗽------耗损肺气一种,才去考虑止咳,但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临床上不是很多见.

8.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吴鞠通说的。记住这句话,对治疗咳嗽是很有用的。我们一定要相信有时小方小剂疗效很好,而大方大剂疗效很不好。1克,3克,一剂药不过十几克、二十几克,能解决问题。

治疗咳嗽经验整理篇
9.保肺清金-------明清时期的书说的很多,基本用药模式-----养阴药加上苦寒药或甘寒药。陈修园他说,保肺清金,流俗之谈。在陈修园看来,大部分人不需要这样来用药,需要治寒。如果是表寒,用麻黄、桂枝、细辛等;如果是里寒,用干姜、附子、半夏等。而我们反省自己的临床,在治疗咳嗽时,干姜、麻黄这类药用的还真不多。这也许说明,我们的临床出现问题了。记住,麻黄、干姜是治疗咳嗽很重要的两味药。

10.止嗽散,《医学心悟》中的方剂,--------风寒轻浅的咳嗽,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很多医生治咳嗽就喜欢用这张方子。实际上这张方子用于外感风寒不甚而引起的咳嗽。适用于咳嗽的末期而不是咳嗽的开始。-------使用这张方时,我感觉注意紫菀、百部这两味药,不要早用、多用。

11.如果说止嗽散治疗咳嗽的末期,那么开始用什么方呢?----那就是麻黄汤。

12.桑菊饮是吴鞠通的一张方子,特别清淡,比银翘散更清淡-----加生麻黄,也就是合用三拗汤。感觉剂量小一点,煎得时间不要长,开对了可管用了。开的剂量大了,煎得时间长了,效果反而不好。

13.清燥救肺汤----喻嘉言最得意的方剂-----治温燥咳嗽的,临床碰到温燥咳嗽,反而用桑菊饮加减。

14.喻嘉言-----青龙为神物,最难驾驭。张锡纯-----小青龙汤3~5剂后接用从龙汤,提示我们既不要畏首畏脚,也不要孟浪。小青龙汤----核心为干姜、细辛、五味子。陈修园认为小青龙汤中所有药物都能加减,但这三味不能动,《医学实在易》两张治咳嗽的方子-----小青龙汤与小柴胡汤。前方用治内外合邪之咳嗽,后方用治咳嗽百药不效。如果我们从脏腑辨证,你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两张方的。

15.麻杏石甘汤------大夏天到阴冷的地方去乘凉休息,有人睡着热炕吃冷饮,完了就开始咳嗽,多为寒包火。如果不喜欢用石膏,可以用黄芩的的苦,加上僵蚕、蝉衣,这样一配,就出来辛寒了。也可再加防风---继成了代替石膏辛寒之物。叶天士特别喜欢用麻杏石甘汤-----治寒热外,调整肺气宣降。张锡纯用此方,石膏的用量恒为麻黄的十倍,这个配伍比例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但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6.小柴胡汤,治咳嗽不好理解。《伤寒论》或然证里就有咳。治哪种咳?-----三焦咳、少阳咳?不好说。但《伤寒论》条文中说用了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汤能让上中下三焦气机通畅----咳嗽是由于三焦气机不畅而致肺失宣降引起的,那么小柴胡汤治咳也就说得通了。不需要见到寒热往来等症,当然能见到典型的小柴胡汤汤证最好。

17.二陈汤----任应秋治中焦咳用此方。痰湿咳-----多见于小孩,小孩感冒咳嗽用过药后烧退了,咳嗽也减轻了,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咳嗽,这是伤了脾胃了。这种咳嗽是为了排痰,这种情况下,二陈汤是很管用的。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证型随便加减,我们熟悉的清气化痰丸就是由二陈汤加减来的。三子养亲汤也是治痰湿咳嗽的,小孩很少用,老人常用。

18.养阴清肺汤------内伤咳嗽,但用错的机会比较多-------把邪留住了。用这张方的前提是基本上无邪,至少要保证舌苔偏少,脉偏细,而这类病人不多,因此用这张方的机会也就不多了。

19.都气丸-----用于肾咳-----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了一味五味子。

咳嗽是内科常见疾病,江苏省名老中医万铭对久咳诊治经验丰富,今整理介绍如下:

一.治前重视三问一观

1.问胸痛之有无:

咳嗽病人伴胸痛不适,鼻燥咽干,舌干红、苔薄少津者,多为燥热伤肺或久病肺阴耗伤,肺络失养。治宜清肺润燥,养阴通络,药用南北沙参、麦冬、橘络、郁金。

如果咳而胸肋引痛,或胀满不适,每遇忿事即发,则辨为肝火犯肺,灼伤肺金,治以平肝降逆为主,旋覆花、桑白皮、生白芍、海蛤壳为常用之品。

2.问便秘之有无:

咳嗽病人伴便秘者,因大便秘结,腑中浊气上迫于肺,使肺气不能清肃下行,此时若便秘不解,则邪无出路而咳嗽难愈。

万老认为,此种便秘以痰热烁津,肠燥不润为多见,每用瓜蒌仁、冬瓜仁、杏仁、火麻仁以润肠通便,腑通脏清而咳嗽缓平。

3.问咽痒之有无:

有些咳嗽病人,自觉咽喉部痒燥涩痛,随之咳嗽不止,一直咳至咽喉痒止方罢,反复发作。

万老认为,这种咽痒咳嗽多见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致咳和过敏性咳嗽,病机关键在于阴液不足,风燥之邪搏结于咽喉,治疗当润燥与疏散风邪并施,常以沙参麦冬汤加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马兜铃为用。

4.观面浮之有无:

万老在治疗咳嗽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伴有面目浮肿。认为伴有面浮者是因为肺失宣肃,肺主皮毛失职引起,此时车前草(子)为必用之品。因为肺为水之上源,应用车前草(子)利水以通调水道后,有助于肺肃降功能的改善。另外,《本草纲目》记载车前草(子)有协助排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该药能缓解支气管痉挛而止咳。

二.治咳莫忘调畅气血

1.调理气机:

万老认为,咳嗽虽有五脏六腑之分,内伤外感之别,而最终皆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职,故治疗中应时时注意调理肺脏气机,使壅滞不宣之肺气得宣,令上逆之肺气得以肃降。

临床上,万老擅于将具宣发、肃降作用的药物配合使用,以顺其机制,如麻黄配杏仁,麻黄宣肺散邪,杏仁肃肺止咳;枳壳配桔梗,桔梗行气排痰,枳壳理气降逆;类似的还有白前配前胡,紫菀配款冬花等等。而在组方当中,万老更重视以清肃为要,故炙枇杷叶、桑白皮、旋覆花每为常用。

2.活血化瘀:

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合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肺失宣肃,则气机不利,推动血行不畅,导致瘀血阻滞。同时在咳嗽过程中,痰作为一个主要病理因素,阻于肺络也促使瘀血形成。

故万老在治疗咳嗽过程中,常于方中加地龙、当归、郁金、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不仅有助于痰邪排出,更使气机调和,百脉流畅,而收到从本治咳之功。

三.验案举例

刘某,女,52岁,1998年4月22日初诊。

患者于2月前感冒后,咳嗽迁延不愈,就诊前曾自服橘红痰咳液、克咳、希刻劳、阿莫仙等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现症:阵发性呛咳,干咳少痰,咳甚汗出,夜间加剧,胸部隐痛不适,咽喉干痒涩痛,大便干结难解,夜寐欠安,舌暗红、苔薄黄有裂纹,脉细小弦。

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血常规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

证属:肺阴耗伤,清肃失职,治拟养阴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天麦冬各10g,沙参10g,前胡10g,牛蒡子10g,杏仁10g,桔梗6g,炙紫菀10g,款冬花10g,瓜蒌仁10g,当归10g,地龙10g。每日1剂,水煎服。

5剂后患者咳嗽次数减少,胸痛、咽痛好转,夜能安寐。上方加百部10g,橘络5g,续服5剂,患者诸症悉除。

按:该患者时值更年期,阴阳失衡,气阴双亏,感受外邪后,易入里化热伤肺,耗伤津液,使肺失清润,肺气上逆而致咳。恙延两月,病邪由气入血,邪结郁遏不解,肺脏气津两伤。治疗宜润肺散邪兼顾,理气和血同施。

方义分析:

天麦冬、沙参养阴补肺润燥;
前胡味苦辛,辛能宣肺散风,苦能下气祛痰;
牛蒡子能“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喉,理痰嗽”(《本草纲目》),尤擅宣畅肺经之气,气畅则邪易透达,与前胡共用疏散风邪;
杏仁和桔梗为肺经之气分药,杏仁下气止咳,桔梗宣肺利咽,一降一宣,疏利气机;
紫菀、款冬花同为辛散苦降之品,温润不燥,既入肺经气分,又入血分,能疏利肺经气血,为润肺降逆,止咳化痰的要药;
瓜蒌仁既可利气宽胸,又与杏仁、当归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当归、地龙活血通络,使气血流畅,助邪排出。
诸药合用,既补又散,既宣又降,于养阴中降气,于散邪中利气,使肺之宣发与肃降功能恢复正常而咳嗽得愈。

咳嗽虽属常见,但久咳不止临床治疗十分棘手,万铭老中医的这些经验十分可贵,当有裨于后学。

俗语有云:“咳嗽,咳嗽,医家的对头。”足见咳嗽一症,看似寻常,治疗却颇为棘手。

今世之医,治咳多用“止嗽散”,或毕集款冬花、紫菀、马兜铃、矮茶风、枇杷叶等止嗽药于一方,进行饱和轰炸,强权镇压,结果逼而生变,往往适得其反,不仅咳反加剧,而且生出胸闷气紧、声嘶咽痛、身重腹胀,甚至咳血水肿等变证来。

吾师痛斥其非,认为这是中医理论失于发扬之大不幸。

他指出:治咳之真诀,只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求之便可获得。《内经》论咳嗽之总纲,《伤寒论》论外感之咳,《金匮要略》论内伤之咳,述症种种,归于治要,只在“气”、“津”二字上下工夫。他把咳嗽分为新咳、久咳、积年老咳三类论治,既简明扼要,又行之有效。

新咳:

多为外感六淫所致,诊断时务必辨明感邪性质,但无论感受何种邪气,其基本病机均为肺气郁闭。所以,治疗时只要祛邪开郁,畅通其邪路,宣通其肺气,自能不治咳而咳自止,不止嗽而嗽自宁。若强为抑敛,肺失宣通,邪无出路,必生变端。凡外感初起,大多都不同程度地兼有风寒之邪,故吾师凡治外感初期咳嗽,用辛凉之剂亦每兼三拗,以宣通肺气。

久咳:

特指外感愈而嗽不止,历时逾月者。多为早服、过服凉遏或滋补之剂,致令肺气郁闭,水津不布,五经不行,久而郁于膜腠,肺失清虚使然。其基本病机为气滞津郁。治疗时唯调气行津是务,畅已郁之气,行已滞之津才是正法。只有气津流行,膜腠和柔和利,肺的宣降之机才能恢复正常,咳嗽才能根除。吾师治此,多以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获效。亦有火郁、湿郁、津伤者,又当针对不同病因、病性、病机而调治之。

积年老嗽: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此类咳嗽,或为久病大病之后,脏腑受伤,波及于肺而致;或为久咳不已,津凝膜腠,气隧挛急而发。久咳所致者,治宗久咳法。脾虚生痰而咳者,六君子汤治之;肝郁气滞而咳者,小柴胡汤治之;心阴亏损,心火灼金而咳者,天王补心丹治之;肾阳虚衰,寒水不化,上射肺金而咳者,真武汤治之……总之,能辨脏腑寒热虚实治之,则久咳可愈,老嗽可除。

【病案讨论】

表闭咳嗽案

方某,女,19岁。1993年4月2日,以咳嗽4天前来吾师处就诊。

自述:4天前感冒发烧,咽痛咳嗽,自服抗病毒冲剂、蛇胆川贝液、青霉素片、喉炎丸等药退烧,但咽痛未减,咳反加重。

问诊:咳嗽胸闷,咯痰不爽,口鼻气热;闻诊:语音重浊,咳声不扬;望诊:舌红,苔薄黄而润,咽部充血黯红;切诊:六脉浮紧而数。

诊断:感冒咳嗽。

辨证:表寒里热。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三拗汤化裁。

麻黄10g 杏仁15g 生甘草10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大青叶15g 板蓝根15g

上方水煎服,1日1剂。

服1剂,咽痛减,咳声响亮,咳吐黄稠痰。原方加桔梗10g,续服2剂,痰净咳止,咽痛亦愈。

讨论:

[1] 咳声不扬,语音重浊,是感受风寒之邪的特异性症状,具有重要辨证价值。口鼻气热、六脉未静,是前服寒凉,里热郁闭明证。以三拗之辛温发越,开宣表卫,以银、翘、大、板之辛凉清解,消除里热,表卫开则肺气宣通,里热解则肺气清宁,故不止咳而咳自止。

[2]本案属表寒里热之证,单纯清里则愈清表愈闭;单纯温散则愈温散里热愈炽。顾此失彼,非寒温并用,表里两解,难收全功。

阴虚久咳案

侯某,男,44岁。1992年5月11日,以咳嗽4个月前来吾师处就诊。

自述:4个月前患感冒咳嗽,经中西医治疗,感冒愈后咳嗽不止,遂自服止咳中成药多种,未见效。

问诊:咳嗽多发于夜半或穿衣脱衣之时,咳时气息奔涌,须连咳数声,有泡沫痰少许,咳出时方止;望诊:形色无大异,舌红,苔薄黄乏津;切诊:六脉沉弦。

诊断:咳嗽。

辨证:阴伤肺燥。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熟地20g 生地黄20g 天冬20g 麦冬20g 浙贝母10g 百合30g 玄参15g 怀山药30g 枇杷叶15g 杏仁15g 生甘草10g

上方水煎服,1日1剂。

服1剂后患者来告:病转增剧,终日咳嗽不止,未及一日,胁肋咳痛。

二诊:舌转水滑,咳声重浊,余无大异。

辨证:寒郁气滞。

治法: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15g 桂枝15g 细辛8g 法半夏15g 生姜30g 白芍15g 五味子10g 甘草10g

上方水煎服,1日1剂。

1剂未尽,咳大减。连服3剂,诸症悉愈。

讨论:

[1] 本证咳而气涌,咳声连连,舌红苔薄乏津,逼似久咳阴伤肺燥兼余热未尽之证,故初诊致误。阴伤肺燥而兼郁热之证,脉当数,今反沉弦,加之服前方增病,是知真相在脉而不在舌与症。舌、症所见实则气滞津凝,气欲宣而不能,津欲散而不得之征,参考服药反应,以脉为主证,断为肺气失宣,痰饮凝滞,故改投苦辛、苦温之剂而效。

[2] 本案提示,凡服看似对证方药而病增者,尤其应当严肃反思,有服药后邪正剧争,机体欲祛邪外出而暂时加重者,此佳兆也;有药不投病而或伤伐无辜,正气衰损,或引邪深入,助其鸱张之势致加重者,此坏兆也。又当详察舌脉,求其真情,以免误人自误!

寒饮喘咳案

王某,男,25岁。2004年8月13日,以气喘、咳嗽反复发作10年,前来吾师处就诊。

自述:10年前曾患感冒,咳嗽、气喘,服用西药后症状消失。但此后气喘经常复发,从未痊愈。

问诊:大学毕业后到部队工作,每天早晨操练则气喘有声,喘鸣声音特大。饮食、二便均正常;望诊:形体适中,面色略黯,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水滑;切诊:六脉沉弦。

诊断:喘咳。

辨证:寒饮气逆。

治法:温肺化饮,降气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麻黄10g 桂枝15g 细辛6g 白芍15g 干姜15g 半夏15g 五味子15g 甘草10g 厚朴15g 杏仁15g 苏子15g 白芥子15g 莱菔子15g

上方水煎服,1日1剂。服药5剂无明显好转。

二诊时,改用小青龙汤合五苓散温阳化饮,宣肺降逆。

麻黄10g 桂枝15g 细辛6g 白芍15g 干姜15g 半夏15g 五味子15g 甘草10g 厚朴15g 白术20g 猪苓20g 茯苓20g 泽泻30g

上方水煎服,1日1剂。服药10剂无明显好转,仍用原方继续服用,服到第15剂时,大便一日二三次,清稀如水,来电话询问是否继续服,询问病人无任何不适,嘱其坚持服药,当服至20剂时,晨练已无任何不适现象,3个月后随访,没有复发。

讨论:

[1] 此证最初是因肺受寒邪,不能敷布津液,壅阻于肺,导致肺气宣降失常,所以咳嗽、气喘。予以西药治疗后,虽然症状暂时得到控制,但之后动则气喘,长达十年之久,反映肺气郁闭较重,三焦气化失常,体内痰浊水饮始终得不到有效化解,久而影响脾肾两脏功能。故宜肺脾肾三脏同治,在上有麻、桂、细辛、五味宣肺降逆,中有姜、夏、术、朴温中消痰,下有二苓、泽泻利水渗湿。选用小青龙汤合五苓散是治疗肺失宣降、寒饮内停的最佳方剂。

[2] 该病例有两点启示:一、病人要有信心,如果病人服上十剂八剂无效停止服药,即使治疗方案无误亦不能愈疾;二、医生要有信心,一旦诊断准确,要坚持守方,不要改弦更张。如果服上十剂八剂无效改投他方,则前功尽弃。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我随朱良春老师临证,治疗该症,有所收益,现结合案例,将其治咳经验介绍如下:

例一:

汤××,女,43岁,工人。

咳嗽痰黄,历时半月,咳呛胸痛,口干欲饮,纳谷欠馨,大便燥结,舌苔薄黄,脉象细弦。此乃肺燥之证,拟以润肺止咳,选桑杏汤加减。处方:

南北沙参各12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豆豉6克,山栀5克,梨皮一只,瓜蒌皮12克,生甘草5克。

服上药4剂,咳嗽仍剧,余证略平。二诊请朱师诊治,他认为咳嗽痰黄,口干欲饮,仍属肺热之象。至于大便燥结,乃肺热并移于大肠之候。咳嗽之因热与因燥之辨识,全在咳嗽痰稠与干咳无痰为区分。肺热之咳,法当清肺泄热,化痰定咳。乃疏清肺定咳汤(朱师自订之方)

金荞麦20克,鱼腥草(后下)15克,蛇舌草20克,天浆壳12克,化橘红6克,苍耳子12克,枇杷叶(去毛包)10克,生甘草5克。4剂。

服上药2剂后,咳即趋缓,续服2剂,热清咳定而愈。

例二:

张×,女,29岁,工人。

外感之后,咳近匝月,痰多泡沫,夹黄脓痰,口干粘腻,舌根苔黄腻,舌质微红。证属痰热蕴肺,治宜清肺化痰,拟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处方:

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黛蛤散(包)10克,瓜蒌皮10克,竹沥半夏10克,鱼腥草(后下)30克,生甘草5克。

3剂服后,咳嗽仍然,遂请朱师会诊。师曰:患者确系痰热咳嗽,但泻白散为泻肺火、清虚热之方,患者系痰热壅盛之实证,以清热化痰,下气止咳为法。朱师仍予清肺定咳汤治之。服药5剂,咳止痰净。

按:

例一汤案,初诊我根据咳呛、口干、大便燥结而辨为肺燥之候,给予清宣凉润治温燥初起的桑杏汤,岂知服药4剂而咳仍不止。遂请朱师诊治,他从咳嗽痰黄、口干欲饮、大便燥结、而诊为肺热之候。燥宜润,而热应清,辨证有误,施治欠当,故收效不著。

例二张案,辨证为痰热蕴肺,并无舛误,为何药不应手?经朱师指点,始悟并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彀也。改投清肺定咳汤,迅获痊复。这说明辨证立法,选方用药,必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才能丝丝入扣,而奏良效。

清肺定咳汤为朱师之经验方。历年来临床使用屡收显效,该方对痰热蕴肺,咳嗽顽固,粘痰阻滞,咯唾不爽者,最为适宜。

方中金荞麦、鱼腥草乃前人用治肺痈之要药,朱师用其清化痰热。蛇舌草除清化痰热之功外,还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使痊愈。配以天浆壳、枇杷叶清肺泄热,化痰止咳;苍耳子本为通利鼻窍,散风祛湿之品,朱师则以之作为预防感冒之用(因其有抗过敏之作用),久咳不愈者参用之,颇有助益;橘红调中化痰;甘草润肺止咳,协和诸药。因此本方治疗肺蕴郁热,久咳不愈,痰黄质稠之证,确有疗效。

例三:

冒××,女,31岁,工人。

咳嗽缠绵二月,曾服中药治疗未愈。呛咳喘促,胸闷气短,入夜更甚,偶有白粘痰咯出,口苦较甚,舌尖偏红,脉象细弦。证属肺气不足,肃降失司之候,方选定喘汤加减。处方:

炙麻黄5克,银杏肉6克,炙苏子10克,生甘草5克,款冬花10克,杏仁12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0克。

药服4剂,罔效。请朱师再诊,吾师根据患者呛咳频作,痰成白粘,入暮气逆,难以平卧,胸闷纳减,舌尖红、苔薄,脉细弦,责之肺脾肾俱虚,气阴两伤,气失降纳,咳喘乃作。治宜补肺调脾,益肾纳气,止咳平喘。拟两张处方:

(一)汤药方:

淮山药20克,牛蒡子(打)10克,川百合15克,胡桃肉10克,儿茶8克,生甘草8克。4剂。

(二)久咳丸:

杏仁15克,枯矾6克,罂粟壳12克,五味子10克。共研细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晚服20丸。

服汤药共6剂,咳止喘平,诸证均除。

按:

本例我在辨证上虽属近似,但选用定喘汤则欠切合。因定喘汤是由于外感风寒,内蕴痰热,以致肺气不能肃降,而气逆咳喘者,取其宣通肺气,除痰定喘。今患者呈现肺脾肾俱虚,气阴耗伤之证,故定喘汤殊属不当。朱师改予补肺调脾,益肾纳气,止咳平喘之品,并佐以久咳丸,服药6剂咳止病愈。

汤药方以淮山药与牛蒡子同用,是吸取张锡纯氏的经验。张氏云:“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与山药、玄参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百合润肺止咳,胡桃肉补益肺肾,配合补肺止咳药善治肺虚久咳,并有定喘作用;儿茶、甘草能清热、生津、化痰。药味虽简,奏效满意。

久咳丸也是朱师治疗久咳不已的经验方。粟壳、五味敛肺镇咳,枯矾祛痰,杏仁泥既能止咳平喘,又能润肠通便,可以防止粟壳涩肠之弊。此乃循《医门法律·咳嗽续论》:“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之意,此方适用于久咳不已而痰少者,每晚服14~20丸,定咳宁嗽之功甚著。外邪未净者,不宜服。此外,朱师还有几张经常使用的止咳经验方:

(一)咳喘合剂:治疗支气管炎及痰热哮喘者。方由天竹子12克,黄荆子15克,石苇30克,佛耳草15克组成。此为1日量,可制成合剂,服用较便。

天竹子止咳效佳,现在药理研究证实其中含有南天竹碱,有强烈的麻痹呼吸中枢作用,但过量易中毒,朱师掌握在10克左右;黄荆子长于止咳、化痰、定喘,对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之咳、喘、痰均有疗效,尤以止咳定喘为著;佛耳草乃鼠曲草之别名,善于止咳、化痰、定喘。此三药配伍,有相得益彰之功,为朱师治慢性咳嗽必用之药。石苇既可抗菌消炎,又有定喘之功。故本方凡无外感客邪之咳喘均可使用。

(二)对于百日咳及慢性支气管炎之久咳不已而痰少者,朱师常用下列二方:

一是五子定咳汤,由天竹子6克,六轴子1克,白苏子6克,黄荆子10克,车前子10克(此为小儿剂量,成人加倍)组成,长于止咳解痉。

二是止嗽蛋,即取蜂房3克洗净,烘干,研末,与鸡蛋一只及面粉少许混和,煎熟(不用油盐)食之,每日1至2次,饭后食之。临床应用,多在2~3日见效,小儿尤喜服用。

(三)止嗽散加味治疗诸般咳嗽,不论新久,均有良效。惟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所宜。

止嗽散乃程钟龄氏所制之方,方中桔梗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荆芥善治伤风头痛咳嗽;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气结,咳逆上气;百部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壅塞之咳嗽;白前长于降气,气降则痰涎自消;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甘草润肺止咳。全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所以程氏云:“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

朱师用本方诸药各30克生用研末,另取生萝卜子(研)、枇杷叶(去毛包)、鱼腥草各60克煎汤,取汁,再加生萝卜汁60克,共调上药末蜜泛为丸,每丸约重7克,每服1丸,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次,开水化服。对于外感、内伤诸咳(除阴虚肺燥咳嗽外),均可服用。

(四)朱师自订参蛤散治虚性咳嗽,方用红参(或太子参30克代之)、北沙参、五味子各15克,蛤蚧一对,麦冬、化橘红各10克,紫河车24克,共研细末,每服2克,日服2~3次。此方具有补益肺肾,纳气定喘,止咳化痰,润肺生津之功。内伤久咳、虚证咳喘均可用之,如合并感染,发热痰多者,暂不宜用。

以上介绍虽非全面,但亦可窥见朱师治咳经验之一斑。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咳嗽既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一种独立性的疾患。《黄帝内经》云:“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辨证施治做了具体的论述,如《伤寒论》治疗伤寒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的小青龙汤,《金匮要略》治表邪夹寒饮咳喘气逆的射干麻黄汤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咳嗽分为十类,即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厥阴咳。金元时期,《儒门事亲》认为外因六气皆可致咳。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外感与内伤两类,认为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所致,内伤咳嗽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不论邪从外入,或邪自内生,均可致使肺失宣降,而引发咳嗽。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多为新病,属邪实,治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为宿病,常反复发作,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扶正,标本兼治。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肺气肿等以咳嗽为主症的疾病,皆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颜正华教授推崇《景岳全书》。他对咳嗽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咳嗽主要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咳嗽可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等。内伤咳嗽又可分痰湿蕴肺、肝火犯肺、肺气亏虚、肺肾阴虚、肾阳不足等,临证主张审因辨证,灵活用药。

分型论治外感咳嗽

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多以咳嗽痰稀,鼻塞流涕,头疼,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治以宣肺散风寒。咳吐稀痰者当加燥湿化痰药。颜正华教授常用杏苏散加减。常用药物:杏仁、苏叶、生甘草、桔梗、前胡、枳壳、法半夏、橘红、茯苓、生姜。

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多以咳痰黄稠,口渴咽痛,身热,头疼,恶风,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为主症。治以散风热,宣肺。颜正华教授常用桑菊饮加减。常用药物:桑叶、杭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生甘草、芦根;有痰者,常加前胡、瓜蒌皮、浙贝母;发热较重者,常用银翘散加减。

燥热咳嗽

燥热咳嗽以干咳无痰,或痰如线粉,不易咳出,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为主症。治以清肺润燥。颜正华教授常用桑杏汤加减。常用药物:桑叶、豆豉、杏仁、浙贝母、栀子、沙参、梨皮。燥咳甚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痰多者加浙贝母、瓜蒌。此外,也可以选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外感久咳

颜正华教授临证遇外感咳嗽缠绵不愈者每用止嗽散加减,屡见奇效。常用药物:荆芥、桔梗、橘红、紫菀、百部、白前。风寒外感者加苏叶、防风;风热外感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久咳不止者加杏仁、大贝母、款冬花;痰多者加半夏、茯苓;肺热者加桑白皮、黄芩、鱼腥草;久咳气虚者酌加党参、白术;阴虚者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

治疗咳嗽经验整理篇
分型论治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痰湿蕴肺型以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闷,苔白厚,脉濡滑为主症。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颜正华教授常用二陈汤加厚朴、杏仁治之。常用药物: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厚朴、杏仁。如兼外感风寒者,常用杏苏散加减;如寒热错杂者,常用止嗽散加减;如痰湿化热,痰火犯肺者,常用清气化痰汤加减。

肝火犯肺

肝火犯肺型以气逆咳嗽,面红喉干,咳引胁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主症。治以清肺,平肝,降火。颜正华教授常用泻白散加减。常用药物: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如痰中带血,甚至咯血气急,去粳米,加黛蛤散、黄芩、天花粉等。

肺气亏虚

肺气亏虚型以久咳,气短,自汗,脉虚为主症。治以补肺气,止咳喘。颜正华教授常用人参胡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或党参)、胡桃肉、炒白术、茯苓、炙甘草、款冬花、百部、陈皮。如肺肾两虚,久咳、气短、乏力、自汗、腰膝酸软者,用补肺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炙桑白皮,气阴两虚者用生脉饮。

肺肾阴虚

肺肾阴虚型以咳嗽,咽喉干燥或痛,手足烦热,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治以滋阴,润肺,止咳。颜正华教授常用百合固金汤加减。常用药物:生地、熟地、麦冬、玄参、百合、生甘草、当归、白芍、川贝母、桔梗等。

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型以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晕心悸,畏寒肢冷,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为主症。治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颜正华教授常用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物:茯苓、桂枝、白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等。

医案举隅

案一 李某,女,36岁。初诊:2009年2月14日。

主诉:咳嗽1个月。

现病史:咳嗽1个月,痰多色白质黏,胸闷。平素喜食,食后易胃胀、反酸、打嗝,口腔有异味,口干,大便偏干,2日1行,小便正常,易急躁,易自汗。末次月经:2月12日,色黑,量可。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痰湿阻肺,肝胃失和。

治法:理气化痰,和胃通腑。

方药:荆芥穗6g,桔梗6g,陈皮10g,杏仁10g,大贝母10g,全瓜蒌30g,决明子30g,香附10g,神曲12g,生麦谷芽各12g,炒枳壳10g,佛手6g,益母草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9年2月21日。药后情绪改善,仍喜食,纳多,咳嗽,胸闷气短,痰多色灰黄,鼻塞涕黄,咽痒痛,左胁下压痛,大便调,小便黄,舌尖红,脉细滑。

方药:荆芥穗6g,金银花15g,黄芩10g,鱼腥草(后下)30g,桔梗6g,生甘草5g,杏仁10g,大贝母10g,瓜蒌皮12g,陈皮10g,郁金12g,枳壳10g,款冬花10g,竹茹6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9年3月14日。咳嗽痰多,色白易咳,易怒,咽痒,大便时溏,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滑。

方药:荆芥6g,鱼腥草(后下)30g,桔梗6g,生甘草6g,款冬花10g,百部10g,白前10g,陈皮10g,茯苓30g,生薏苡仁30g,香附10g,益母草20g。14剂,水煎服,日1 剂。

四诊:2009年3月28 日。咳嗽胸闷减轻,咽痒红,二便调。末次月经:3月26日。舌红苔薄白,脉细滑。上方去香附、益母草。待月经完,加大贝母10g,金银花12g,连翘 10g。继服10剂,诸症均释。

按:本案患者平素喜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运失健,致痰湿内生,上渍于肺,则咳嗽痰多。痰阻气机,胃失和降,故见胃胀、反酸、打嗝、口腔有异味等。颜老抓住病机之关键,选用桔梗、陈皮、杏仁、大贝母、全瓜蒌以理气化痰。加少许荆芥穗以疏散外邪。针对患者易急躁,又正值经期,故在方中加用佛手、香附、益母草以理气活血调经。用神曲、生麦谷芽、炒枳壳以消食和胃,决明子一药专为便干而设。二诊时患者仍咳嗽,但为黄痰,提示已化热,且出现鼻塞涕黄,咽痒痛,故在一诊处方的基础上加用金银花、黄芩、鱼腥草、竹茹以疏散、清热,加用款冬花以增强止咳化痰之力。随后在三诊、四诊中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药物,最终使疾病痊愈。

案二 邱某,女,31岁。初诊:1998年7月19日。

主诉:咳嗽3个月余,加剧1周。

现病史:3个月前感冒,反复发作,伴咳嗽。近日咳嗽加剧,胸闷痛,痰黄量多,牙龈肿痛,发热,体温37.5℃ ,微恶寒,口干喜饮,纳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细滑。胸部Χ线检查示:肺纹理增粗。西医诊断:支气管炎。

辨证:风热袭肺,痰热内蕴。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止咳。

方药:荆芥6g,金银花12g,连翘10g,杏仁10g,浙贝母10g,生甘草5g,百部10g,白前10g,郁金12g,鱼腥草(后下)30g。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1998年7月25日。服药4剂后,咳嗽等诸症平息。效不更方,在前方的基础上略施调整。

方药:荆芥5g,金银花12g,连翘10g,杏仁10g,浙贝母10g,桔梗5g,生甘草5g,陈皮6g,黄芩10g。7剂,水煎服,日1剂。

随访知,继服7剂,病痊愈,半年咳嗽未见复发。

按:颜正华教授认为,本案患者虽咳嗽3个月余,然发热、恶寒之症犹在,说明表邪尚未祛除,仍在肺卫作祟,故施以疏风清热、化痰止咳之法,以止嗽散合银翘散加减施治。方中百部为君,味苦,均入肺经,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对于新久咳嗽均可使用。桔梗味苦辛,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长于降气化痰;杏仁亦为降气止咳之佳品。三者协同,宣降相成,为臣药,以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除在表之余邪,为佐药。甘草既有利咽止咳之功,又有调和诸药之能,为佐使之品。颜正华教授详知本案患者有牙龈肿痛、痰黄、舌红、苔黄等热象,故而施以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大贝母清热化痰。纵观三诊处方,升降兼备,清散同施,于看似简凡配伍之间,尽显颜正华教授用药之精妙。

案三 方某,女,56岁,初诊:2008年8月8日。

主诉:咳嗽痰多20年。

现病史:咳嗽痰多20年。常年大便不成形,排便不畅,1日2~3次,现腰酸背痛,乏力,足跟痛,关节痛,腹胀,鼻干,两目干涩,纳可,眠可,易上火,舌下青紫,舌暗苔薄黄,脉弦滑。

辨证:痰浊阻肺,脾肾两虚。

治法:止咳化痰,补脾益气,强筋健骨。

方药:杏仁10g,薏苡仁30g,大贝母10g,化橘红10g,百部10g,白前10g,生甘草5g,炒枳壳10g,炒白术12g,茯苓30g,黄芩6g,枇杷叶(去毛)10g,桑枝10g,桑寄生15g,川断15g。14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8年10月18日。药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4剂。

三诊:2008年12月6日。现大便成形,每日1次。仍有咳嗽,但痰量减少。于半个月前又感冒,咽红,鼻干,低热,自汗出,舌暗红,苔薄白。

方药:金银花12g,连翘10g,桔梗6g,生甘草5g,大贝母10g,化橘红10g,百部10g,白前10g,制僵蚕10g,炒枳壳10g,炒白术12g,茯苓30g,黄芩6g,生薏苡仁30g,竹茹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患者服药后随访,感冒痊愈,其他症状亦明显改善。

按:脾为肺之母,患者咳嗽痰多20年,肺病日久,累及母脏,出现乏力、大便不成形等脾虚之象,久病必穷及肾,肾主骨,则见腰酸背痛、足跟痛等症。

故本案辨为痰浊阻肺,脾肾两虚。颜振华教授综合病情全面考虑,选用了三组药物:用杏仁、大贝母、化橘红、百部、白前、生甘草、枇杷叶止咳化痰;用生甘草、炒枳壳、炒白术、茯苓、薏苡仁理气健脾,其中茯苓、薏苡仁兼能利湿以减少痰湿的生成;用桑枝、桑寄生、川断补肾强骨,通络止痛。药证相合,诸症减轻。二诊时,针对感冒,用金银花、连翘、制僵蚕以散风,解毒,如此随证灵活选药,终使宿疾得以显著改善。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除烦去躁,先养心神 谢江强

    近两周,翟先生工作略有忙碌,心慌胸闷的感觉也越来越频繁,这让他越来越容易紧张、不知所措。

  • 中医视角下的癌症 张宝华

    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与人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 痛经小记 张宝华

    若肝肾亏损,则疏泄与封藏失职,导致胞宫内的经血运行紊乱,从而引起痛经。

  • 柴胡桂枝汤加减治胃痞胁涨案 宗琪

    诊断:痞证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减3剂方组:柴胡60g姜半夏20g党参20g生黄芩20g炙甘草20g桂枝20g白芍20g生姜20g(切)生牡蛎20g厚朴30g枳壳20g香附20g禁忌:水果,饮料、绿豆类,石膏类,辛辣、油腻等。

  • 便秘一案 刘娟

    首诊2023年06月26日王某,女,便秘2年余。患者2年来一直便秘,易腹胀,大便4-5日才解一次,大便干结,怕冷,胃纳差,寐差,舌质淡,脉细。二诊2023年07月30日患者便秘明显好转,怕冷较前减轻,胃口稍好转,夜寐较前佳,舌质淡,脉细。

  • 失眠别老想龙牡,便秘别老想大黄芒硝。 李高勤

    主诉:失眠2年,便秘2年。便秘,太阴为主,虽有阳明热,但热是经热,水热,不是腑热、实热。所以便秘和阳明关系不大,所以不能用承气大黄芒硝了,既然考虑太阴,太阴为里的功能虚衰,振奋太阴就可以。

  • 瓜蒂散 李华歆

    可以说该条文与前面所说的第32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目前公众号粉丝3280人!

  • 高血压病 张宝华

    董某,女,39岁。高血压数年,断续服西药调控,而来十余年,其父亦罹患此病,是其根源耳。药后诸症皆无,食卧可,大小便如常,血压如常,停药监测血压,病情变化随证。

  • 仲景外治方(一) 李华歆

    风寒湿痹病外治方——头风摩散《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头风摩散大附子(炮)一枚盐等分上二味,各等分,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 脸部褐斑案 李高勤

    李某,女,30岁。主诉:右侧脸部褐斑5年。患者稍怕冷,有皮肤瘙痒,脸部褐斑,容易感冒。为表证,考虑气血虚损导致的表失濡养。考虑水饮占据津液,津液失去濡养所致。治疗当补血,化饮,降逆。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