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词,疏通文义,服务医理从多维度论《黄帝内经》治学门径之二

2025.08.30 10阅读 评论数 0 3

兹有拙作一篇,蒙《中医教育》杂志不弃,得以刊载。此文乃仆研习《黄帝内经》治学方法之心得,因篇幅颇长,不敢一夕尽呈,遂分作数期,以飨同好。诚盼诸君不吝珠玉,惠赐教言,以启愚蒙,共探岐黄之奥。

【摘要】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首部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渊薮,但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义理渊微,又历经传抄翻刻,给后世学者带来不小的学习挑战。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研读《黄帝内经》的前提,然而目前有关《黄帝内经》治学方法探讨类的文献较少。以《黄帝内经》原文为本,结合古今诸家著述。从勤诵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解字词,疏通文义,服务医理;参注释,明研校勘,旁通各家;重联系,贯通文字,前后互参;合临床,研经索旨,理系实践共5个方面论述《黄帝内经》治学之方法,以期能够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黄帝内经》中丰富而深刻的医学内涵。



2 解字词,疏通文义,服务医理 俗语言:“文为基础,医若楼也”,文与医,诚乃源与流的关系,故业医者必先习文。《内经》须服务于临床,文理须服务于医理,因此必须疏通文义,方可明确医理。而《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距今久远,其文辞古奥,晦涩难懂。因此,研习者须具备一定古汉语基础,识通假、明句读、知古音,并能善用字典、训诂及常用工具书,以免望文生义,错解经旨。训诂与文字、音韵,同属于古代“小学”范畴,其关注的是经典文本的注疏、语音、语义考据,是理解经典文献的一把钥匙[3]。为《素问》作注的王冰亦说:“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因此,欲沟通古今,正确理解经文含义,避免古今相混,有赖于良好的训诂功底。 如“能”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出现4次,除在“能知七损八益”句中作“能够”本义外,余凡三见。一见曰:“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此“能”乃“胎”之通假字,孙诒让《札移》云:“能者,胎之借字。《尔雅·释诂》:‘胎,始也’。”[4]故“能始”即“胎始”,本始、本元之意,说明阴阳是万物化生之本元。二见曰:阳盛之病“能冬不能夏”与阴盛之病“能夏不能冬”,“能”即是“耐”的同音假借字,为忍耐、承受之意。三见曰:“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能”音同“态”。胡澍《素问校义》言:“能,读如态,病之形能也者,病之形态也。”[5]40此句言阴阳互相胜负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病态。以上均属同音假借之字,诸如此类者在《内经》中屡见不鲜,如稍有疏忽,不加深究,则一字之误,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古今注家研究《内经》时,由于不辨音读,不明训诂,犯了不少错误。如《素问·诊要经终论》云:“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此处“复”与“腹”通,作厚字解。《吕氏春秋》:“冰方盛,水泽复坚”,孙诒让曰:“复与腹通”,《礼记·月令》郑注:“腹,厚也”,而王冰注为阳气深复,气在肾也,便失经义。又云:“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孙诒让曰:“按环与还通。盖中心死者最速,还死者,顷刻死也”。可见环与还通,环死者,是言死之迅速。而王冰解释为:“气行如环之一周则死也”[6],则是犯了不辨音读的错误。因此,在研读《内经》时,必须明辨训诂,以免妄注经文,曲解本意。
注:勤诵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部分请参看前篇。参注释,明研校勘,旁通各家;重联系,贯通文字,前后互参;合临床,研经索旨,理系实践等三个部分及参考文献容见后篇。引用信息:彭幽,崔崇嵩,荆雅楠等.从“诵记-解字-校注-联系-实践”多维度论《黄帝内经》治学之门径[J].中医教育,2025,44(04):71-75.PENG You,CUI Chongsong,JING Yanan,et al.A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 of the academic approach to the Huangdi’s Inner Classic of Medicine through “recitation, interpretation, annotation, correlation, and practice”[J].ZHONGYI JIAOYU,2025,44(04):71-75.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彭幽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案 高颖

    患者某,女,46岁,反复口腔溃疡2年余,此次发作已持续1周。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3日后电话随访,患者口腔溃疡疼痛明显减轻,继服5剂。

  • 伤寒第23条 李华歆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中医治疗皮下脂肪瘤的用药经验总结分析 崔国宁

    六、结论中医治疗皮下脂肪瘤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 产后恶露出血案,完带易黄2剂愈 李高勤

    主诉:产后恶露伴出血1月。主要症状:神清,精神可,产后恶露1月,有异味,偶尔出血,无怕冷怕风,无口干口苦,纳稍差,出汗可。"其本质,还是生产出血,伤血,伤津液,导致一系列的表现。反馈:服药2剂后,恶露基本消失,异味明显减少,未再出血。

  • 伤寒论第八十九条(二) 张宝华

    这几条情况各有不同的,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概而言之呢,就是津虚、血虚、里热,这类的都不可发汗。

  • 伤寒论桂枝汤加味 张宝华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生姜(切)龙骨牡蛎(各三两)甘草大枣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先师治疗这样的病主打的方就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柯韵伯说桂枝汤能滋阴和阳,你看看,本文不是正符合这个嘛!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 失眠治验案 吴春水

    患者失眠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患者服用15剂后,睡眠明显改善,心悸健忘等症状减轻。在治疗上,选用八珍汤加酸枣仁、柏子仁以补益气血,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之功,有效改善患者气血两虚之证,缓解失眠症状。

  • 脉象漫谈 陈锦辉

    脉象漫谈谈到中医脉诊,大多数中医师都能如数家珍,三部九候,二十多种脉象均记于心。该脉如果浮现,则不是正常现象,浮是阳位,肾与膀胱相表里,因此,也暗示着膀胱的异常。这先天原阳也称一条真龙,正常情况下,潜藏于命门之中,所以,诊右尺脉时可见沉而小滑的脉象。

  • 门诊医案小结 胡松岩

    患者周某某,女,53岁。避风寒调情志,不适随诊患者张某,男,29岁。

  • 从中医视角破解白发难题 韦懿芳

    在追求美丽与健康的道路上,白发问题常常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难题。中医认为,白发的产生根源在于身体内部的失衡。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节对于白发治疗的重要性。这些特殊的中医治疗方法相互配合,综合调理身体的内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白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