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不和是啥病?
胃气不和,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以来,历代儿科医家对胃气不和一称,存在着是病,是证,是因,是理一时说不清的实际。但《中医大辞典》则将胃气不和立项,并称其为病证名。而在儿科诸多病证中很难见到胃气不和证。其实,在临证中胃气不和的病例并非罕见。
病案:胃气不和,乳食伤胃。秦某,男,3岁。1988年4月2日诊。
病史:病儿生后,生长发育及饮食睡眠等均有规律,很少患病。近时发现孩子胃气不和,主要表现在饮食变换和食量稍多,以及零食乱用之后,每于夜晚见有不安,并喜俯卧,其他改变不明显。据此改变疑为病至,故而求诊,望早期干预。查体:患儿一般状态好。口唇稍干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咽不红肿。心、肺及腹部均未见异常。脉象平稳。检验:诊前幼儿园验便未见虫卵。
诊治:诊为胃气不和。
辨证:饮食失调,干扰胃气。治用和胃理气之法。
处方:和胃饮加味。方药为厚朴5g,陈皮5g,炮姜1g,炙甘草1g,佛手5g,白芍4g。水煎服,1日3次。嘱其有效连服2周,无效更方。病儿服药1周生效,自行减去炮姜,治疗2周,病儿安然。建议饮食管理有序,1年服药2次以调为主。病家言善。
讨论:本案例虽不起眼,甚乃不值得一提的小恙。然吾之本意并非如此,且看下文。本例系小恙,但其防治意义则重如千斤。病儿情况由外祖母陈述,就诊目的是治疗“胃不和”,即胃气不和,此中医术语,出自病家必有来历,果然是一位中医儿科同行,如此观察,及早发现异象,早期进行干预对孩子的健康甚有意义。“胃不和”,是中医学中经常用的一个词。早在《素问•厥论》一篇即有“胃不和则精气竭”和《素问•逆调论》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在儿科常讲的胃气不和,多与积、积滞之类相掺。一般而言,胃不和一般不治。成积为滞则引起重视,其就医者也不是全部。本例病儿,是内行的外祖母和外行的病家,在重视性方面显然有别。如此为之,早治早安;如此不为,则胃不安,不安则病,胃气一动,全身皆摇,此古之常论。胃为水谷之海,受纳水和谷之器官。小儿之胃,其阴其阳均较稚弱。所以,保护勿伤,至关重要。其实,小儿者,十胃九伤,缘于水谷受纳失调,进而胃阴胃阳失调,先阴后阳,阴阳共伤,视其受纳多少。一般初见者以胃气为多,气者为阳,阳者功能活动。病家讲孩子“胃气失和”便是早期所见的症象。长此发展,必然使胃的受纳及腐熟功能受挫,而卧不安,胃腑不舒等则是疾病的早期信号。对此信息重视与否,必关疾病发展之大局。案中主人高见及早发现,应急求治,数剂而解。细想如此案例临证能有几人?叹哉!胃不和失治,其遗祸多多。本案例成为书中一个新亮点,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例所用之方系“和胃饮”。此方为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所载。方中药物有厚朴、陈皮、炮姜、炙甘草4味。余在治疗时又加入佛手、白芍。对本方的应用要点有三。
(1)炮姜:原剂为生姜,其干者为干姜。始载于《本草经》,并列为中品。炮姜为干姜加热炒后制剂,有载用煨姜,与炮姜大同小异,煨者用烤制。临证用之多种,如有生姜、干姜、姜汁、姜皮、炮姜、煨姜之不同,但其药之本辣也,辣之多温。所以,姜性善改,其温不变。小儿者用炮姜、煨姜温而不猛,最宜。用量勿须过大,一般从少量起用。对胃不和之例,放胆用之。本案例用之1周生效自行而止,不合医者本意。
(2)佛手:作者治胃疾常选之剂。其性辛温,理气调食作用兼备。
(3)白芍:肝经药,其功在柔。胃失和累及肝,所以,肝胃失和多并作。故用之宜早,与佛手为伍,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疏解有利。大医治大病,小医治小病,言之有理与无理。从医之资历讲,好似有理,但昔贤有言,如《金匮要略》开篇即问:“上工治未病”。可见未病比小病还难。所以,医者大病要治,而小病也不可忽略,此医者之本。小者不慎则酿大,渴而筑井为时已晚。故对本例之治幸有知证者及早发现,早期调治,有利于身安。惜哉,婴幼弱小,胃气未壮,稍有差异,则易损伤。所以谚云:“有胃气生,无胃气死”“保一分胃气,有一分生机”“胃气调和,全身皆安”“胃气动,全身摇”“胃缓而恶壅”“胃气疲惫,精气立竭”等戒语,对保胃、养胃乃务实之良剂。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喜马拉雅上。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陈鹏
-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八条(四) 张宝华
其理论至今仍是中医治疗中气下陷证的基石,并为理解柴胡“双向调节”作用提供了经典范式。 -
失眠半月,2剂见效! 宗琪
患者:李某某性别:女年龄:51岁初诊:2025年6月1日主诉:失眠半月。诊断:失眠处方:小柴胡汤加减7剂方组:柴胡60g清半夏30g党参20g炙甘草20g生黄芩20g大枣6个生姜20g夏枯草30g生薏仁60g当归15g煎服方法:冷水1400毫升左右泡透,水 -
伤寒论第一百一十二条(三) 张宝华
上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在咱们中医的理论上,中风、伤寒,不要以为真有风在人体上、有寒在人体上。拿现代人的视角下,这个中风、伤寒就成问题了,但中医的规律是对的,到现在也是对的。 -
诊余杂谈:甲流和新冠,一样吗?在我看来是一样的。——附治疗案 马钟涛
近两天大便一天一次,泥状。 -
脏虚兼积 谢江强
脏虚兼积吴某,女,10岁。膏方调理当以健脾益气,兼以运脾消积(湿)。6岁小囡,体弱易感,面色少华,伴有花斑,形体较瘦,偶有腹痛,纳谷不香,舌苔薄浮,二便尚调,此脾虚气机不畅,治以健脾理气为主。总之其为虚实互夹之证,但以虚为主。 -
高热惊厥 谢江强
高热惊厥症的特点是一次发作以后,即使感邪发热38℃左右,惊厥亦常易发。《巢氏病源》认为,小儿惊者,由于气血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故发惊厥。 -
舌下囊肿——“痰包”的治疗 欧阳慕颖
今天有朋友问我舌下囊肿用中药能不能治疗?舌下囊肿是指发生于口底的黏液囊肿。以上健脾化痰的药物针对痰包因痰涎流注的病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清解积聚之火,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针对痰包由火积所致的病因。 -
从"火郁发之"谈郁热病的透解法门 刘颖
《内经》"火郁发之"四字如惊雷破空——非但不可清热,反需辛温透达。此乃"太阳阳明双解"之法,暗合"火郁发之"精髓。李东垣创"升阳散火汤",以柴胡、升麻为舟楫,载羌活、独活破冰,佐人参、甘草守中,堪称郁热病治疗范本。 -
经方实验录之脑出血后遗半身麻木 张宝华
一58岁成年徐姓患者主诉脑出血后遗半身麻木一年余。既往有高血压、脑出血后一年余、胆囊切除术后、乙肝等病病史。初步判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七十八条 张宝华
七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伤寒在五六天这个当口,传少阳为其常,依法要是表未解,可发汗解表,要是有少阳证了,那就是少阳病了,依法当和解,给吃了泻药,这啥大夫呀,这明显给错治了嘛。
-
反复发热中药一剂愈 蔡根深
2024-11-05朋友介绍其一朋友网诊,诉最近两天反复发热,可高到39°,口服西药退热药可恢复正常,但出现反复,全身酸痛、乏力,平素怕热,无畏寒感,无汗,饮水不多,大便干,舌长瘦,苔中白。
-
阴毒汤治愈“肺结节”案 宗琪
患者:何某某性别:男年龄:70岁初诊日期:2024年9月14日主诉:咳嗽2月伴肺结节病史1年余。10月24日复查:肺结节消失,咳嗽痊愈。
-
中医治疗阴疮临床经验 崔国宁
中医在治疗阴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治疗10天后,患者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阴户肿胀减轻。继续治疗20天,阴户肿胀完全消退,疼痛消失。总之,中医治疗阴疮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辨证论治,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伤寒论第六十五条(三) 张宝华
那条也是“发汗过多”,气上冲而致的“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先生说“桂枝甘草汤主之”。这个桂枝甘草汤就可以解表啦!
-
伤寒论第六十一条(二) 张宝华
这个整个条文重点就在这个“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的认证,对吧!这个烦躁可以见于很多的病证,对吧!
-
黄褐斑的一点认识 祝鹏军
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可见颜面出现淡褐色皮肤色素改变,多对称分布于眼周附近、颧部、颊部、额部等位置,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表面光滑,无脱屑,无痛痒。这属于中医的整体观,为什么会出现黄褐斑呢。
-
皮肤泻心汤治验录 陈锦辉
皮肤泻心汤治验录(一):多发性毛囊炎治验案患者:陈某伟,男性,16岁,2024年1月20日来诊。采用皮肤泻心汤进行治疗。皮肤泻心汤通过调和心火、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等多方面的作用,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皮肤泻心汤以清热泻火、利湿止痒。
-
临证医案 胡松岩
患者外邪侵袭,余毒未消,机体正气不足以使其内外消散,邪毒走散,流注于关节热毒蕴结,腐筋蚀骨,故见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舌红苔黄俱为佐证中医诊断:关节流注余毒流注证。患者李某,男,38岁。
-
闲词其一 张宝华
危楼昨夜又西风,落叶知多少。春蝉丝网好过冬,人已四十上老下有小。浊酒清月相顾,悠悠秋千索支影。身客梦里谁为主?山水程程惟天地容平。甲辰年壬申月乙丑日张宝华于客居。
好的
好的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