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肌炎中医如何治
心肌炎好发于3~10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气短,肢冷,多汗,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病证。多因小儿素体虚弱,温热邪毒侵袭所致。小儿肺、脾常不足,感受风热邪毒易侵袭肺卫,感受湿热邪毒易侵袭肠胃,病邪由表入里,内舍于心,则心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热邪炽盛,伤及气津,气虚无力运行,可致血瘀;肺、脾不足,则水液代谢失常,致痰浊内生。故本病以感受风热、湿热邪毒为主要原因,以瘀血、痰浊为病理产物,以气津耗伤、血脉瘀阻为主要病理变化。
治疗上首先应辨别是虚证,还是实证。实证病程短,以胸闷胸痛,舌红苔黄,尿赤便干为主要表现;虚证则病程长,以心悸、神疲、乏力、舌淡少苔、脉弱为主要表现。其次辨轻重,神志清楚,动作灵活,神态自如,脉实有力多为病轻;烦躁不安,气急喘促,口唇青紫,脉微欲绝,为病重。
中医治病讲求“辨证论治”,根据患儿具体的“证”施以相应的治法及方药。风热犯心的患儿,常见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兼见低热,或不发热,流涕,咽红肿痛,治宜清热解毒,宁心复脉,给予银翘散加减;湿热侵心的患儿,常见心悸胸闷,肢体乏力,兼见肌肉酸痛,舌红苔黄腻,治宜清热化湿,宁心复脉,给予葛根芩连汤加减;气阴亏虚的患儿,常见心悸神疲,活动后尤甚,兼有头晕目眩,自汗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复脉,给予炙甘草汤加减;心阳虚弱的患儿,常见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兼见畏寒肢冷,舌淡脉缓,治宜温振心阳,宁心复脉,给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痰瘀阻络的患儿,常见心悸胸闷,心前区痛如针刺,兼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治宜豁痰化瘀,宁心通络,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小儿心肌炎亦可口服中成药治疗,如气阴亏虚证用生脉饮口服液,生脉注射液;心阳虚弱证用参附注射液;丹参片可应用于以上所有证型。针灸疗法也同样适用于本病的治疗,主穴取心俞、神门、血海,配穴取大陵、内关、丰隆。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以对症治疗。以上各种方法均可治疗小儿心肌炎,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医学衷中参西录 李华歆
中医第一可法之书——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小感心怀凄怆天下济,追本寻源展宏图。先生恪守古训,博采众长,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事业,其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被后人称为“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先生书名“衷中参西”实属无奈,彼时西学东渐,西医引进,中医渐衰。 -
诊余杂谈:网诊--发烧热退后咽痛咽痒、咳嗽案 马钟涛
反馈:服药一周后已无咽痒咳嗽、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全身乏力、咽喉和胸骨痛 -
伤寒论第一百二十一条 张宝华
一百二十一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太阳病,宜发汗不宜吐,而医误吐者之过。太阳病在表,应该发热同时恶寒,现在“反不恶寒”,所以太阳病一罢就不恶寒了,病全陷于里了。这个不能当上面的小逆来看待了。 -
癫痫 谢江强
癫痫痰热互结,阻络蒙窍戴某,男,9岁。9岁小儿,5岁时发生癫痫,西药治疗,未见痊愈,现月发4~5次,每次发作约2分钟,四肢抽搐,喉中痰鸣,舌红苔黄,口干喜饮,便下干结,小溲通黄,适值冬令,家长要求膏方调理,治以滋阴降火,豁痰制痫。 -
孩子和烟 谢江强
我诊治的一个病儿患哮喘一年,他家里有祖父母、父母共五口人,其中有两人吸烟。病儿时不时还趁大人不在,偷偷吸大人抽的烟,虽然只是个别的偶然事件,但从医学角度是不允许孩子吸烟的。孩子过早的接触烟,身心都会受害,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
伤寒论第四十八条(一) 张宝华
四十八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这条条文很长,那么到这它是一段,这一段主要在说二阳并病。这个“并”,就是兼并的并,前面一个病并于后面的病而发病,先后兼并的病理状态,叫作并病。 -
从脉象推断出脾虚泄泻 欧阳慕颖
)脾土在四季都应该是从容和缓的脉象,现在却出现弦紧之象,这是肝木过旺而脾土衰弱的表现。何况命门的真火非常虚弱,又不能滋养脾土,于是我推断他肯定是脾虚导致泄泻的症状。如果因为脉象呈现浮洪,就用寒凉的药物,那么脾胃就会受到损伤,这不是恰当的办法。 -
伤寒论第四十条(六) 张宝华
临床应用小青龙汤有一点要注意,必须是偏于寒,尤其咱们说的饮,是一种寒饮,最起码这个病人他不渴。说到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对于老慢支、真正的老年人痰喘这类的,用小青龙汤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
伤寒论第三十八条(一) 张宝华
三十八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服汗者,停后服。因此呢,大青龙汤证条文之首才冠以“太阳中风”的“中风”这两字。 -
伤寒论第三十四条(一) 张宝华
三十四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本来是桂枝汤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这类的太阳病,看来这个大夫是个半吊子,他不知道用桂枝汤,而反用下法,给吃泻药,糊涂虫一个嘛。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二条(一) 张宝华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样的太阳病证。第三条说,“必恶寒”,一定是怕冷的,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
-
临证丨长期哺乳致头晕头痛案 翟争
本案并未以头晕头痛的部位为依据辨证,更注重患者个人基本情况。乳汁乃母体气血化生,长期哺乳精血耗伤,以八珍汤补气血为要务;《医宗金鉴》产后门:产后头痛面黄白,无表无里血虚疼……二诊时停止服用布洛芬,睡眠也好转,遂守方。
-
陈医生书法欣赏 陈鹏
-
伤寒论第八十六条 张宝华
八十六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水构成人体并维护人体的生理,是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物质。“脉急紧”,津血虚亏则脉失柔韧,事实上不仅脉急紧,肌肉组织也得不到营养,失养也会拘急。
-
伤寒论第八十二条(二) 张宝华
真武汤也是利小便的方药,它利于阴虚证,这条就是阴证之中的虚证。这条的真武汤就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误发汗,遂虚而入阴寒,这样的一个阴证中的虚证。真武汤方中有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这几味药。用芍药来治腹痛,中虚有寒腹挛急,用芍药能治。
-
伤寒论第七十四条 张宝华
七十四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水逆依然是五苓散证的继续,自然还得用五苓散。
-
伤寒论第六十四条(四) 张宝华
那么后来我也临床了,有一次我自己心悸,心下也悸动,汗出,没啥精气神,我就给自己开了桂枝甘草汤,桂枝我用了二十克,炙甘草是十克,又加了龙牡,吃了五剂好了,这个我没敢用四十克,必定我那时年轻呀!
-
伤寒论第六十二条 张宝华
《伤寒论》第六十二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伤寒论》第五十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
哎!穿着隔离衣、戴着双层手套来看病的人,都值得同情 于军
她戴着双层手套、N95口罩、一次性口罩,还戴着眼镜。女性,72岁,未婚。近三个月感左腿疼痛。曾在各大医院做多项检查,均未发现下肢有明显异常。又沟通了十几分钟,患者认为我说的和她想的不一样,一直要求再做检查,看是不是“坏病”,别把她误诊了,还要给她开中药。
-
荷兰小公主的癫痫 谢江强
荷兰小公主的癫痫今天,老师网站中提到的“荷兰小公主”小妹妹寄来了照片,老师和之前接触过这位小妹妹的同学都相当惊喜。老师在治症之外顺便替她下了美容针,加上了中药的帮助,大家一看她果然神清气爽、面色红润,仿佛脱胎换骨。
学习了
学习
感谢分享
学习
感谢分享学习
学习了
学习学习。
学习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