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病机探讨中篇。
上篇已归纳总结了三阳病的总病机以及相关论述,接下继续总结三阴病以及后续问题,上篇详情请阅览《伤寒论》之病机探讨上篇。
若三阳表证已罢,而身热未退,腹满咽干,手足微温,二便尚调,此为少阳邪热传至太阴脾经之标病。若脉浮、身热,邪尚在经,宜以柴胡桂枝汤微发其汗。若潮热脉数,邪未全解,则宜小柴胡汤和解之。若身热已退,反见腹满咽干、大便不通、小便赤涩、口干欲饮,此邪传太阴本病,脉沉有力,法当攻下,宜小承气汤。若身目发黄,可投茵陈五苓散;发癍则用升麻元参汤。若脾胃素虚,邪陷于脏,内寒下利,不渴,兼身热腹满咽干,宜理中汤温散。
若因三阳误下,寒邪乘虚内陷太阴,见咽干不渴、呕吐腹胀、下利不止,主以附子理中汤。若手足厥冷,则以四逆汤温之。若直中阴经寒证,见腹胀下利、呕吐厥冷、小便清白,亦以附子理中汤治之。若见恶寒厥冷、蜷卧欲盖,此为邪传至少阴肾经标病;若舌干口燥、谵语渴饮、小便赤少、大便不通,则为三阳邪热传入少阴本病,六脉沉实或沉疾,法当以大承气汤下之。若前述诸证持续四五日或更久,大便不通、脐周硬痛,为内有燥屎;若心下硬痛、下利清水,为燥屎内结、秽液旁流;若谵语烦渴、便实躁扰、手足厥冷,为热极似寒;若不恶寒反恶热、扬手掷足、躁乱谵语、渴饮不止、舌卷囊缩、脉沉有力,为热极发躁。此四者皆属阳证似阴,法当攻下,可据证选三承气汤。
若阳证发渴,过饮寒凉致胃寒下利、呕逆厥冷、脉沉无力,属内伤寒;若少阴病不渴、不饮、便清腹痛、吐涎厥冷、脉沉无力,为热化为寒、阳证转阴,二者皆当温中,主以四逆汤。若不见头痛而口渴、手足厥冷、脉沉无力,属少阴里寒本病;若兼恶寒发热、面赤颊红,为少阴兼阳热表证,属表热里寒,法宜温经散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麻黄解表、附子温里、细辛引经沟通内外,微汗可解。若少阴病渴不能饮、厥冷脉沉、无头痛身热而反见面赤,为真寒内伏、虚阳外越,属戴阳证。若渴不欲饮、厥冷脉沉、大便数日不通而腹软不硬,属寒凝阴结。若传至少阴,下利小便清、口气冷、渴不欲饮、厥冷脉沉,反见面赤身热,为阴盛格阳。若传至少阴,渴欲饮水却入口即吐、厥冷面黑甲青、脉浮迟无力,兼躁扰欲卧泥水,属阴极发躁。
若直中阴寒,见脉沉足冷、吐利不渴、唇甲青黑、舌卷囊缩等阴证,与传经伤寒相似。然传经证初起有头痛恶寒发热,传阴后则头不痛、口不渴、身不热而阴证悉具;直中阴寒则初起即无热、不渴、不头痛:直中太阴多见中脘痛、呕闷脉缓;直中少阴多见脐腹缓痛、吐利蜷卧、脉沉细;直中厥阴则小腹阴器绞痛、吐涎脉迟。至于虚阳伏阴、阴盛格阳、阴极发躁等证,传经与直中皆可见之,然病有微甚、症有轻重、势有缓急。传经较直中为缓;虚阳伏阴较格阳为轻;格阳较发躁为轻。缓者可用四逆、理中之类,重者宜回阳急救汤、霹雳汤加吴萸、茴香等。若见脐腹绞痛、冷过肘膝、舌卷囊缩,病势已危,非药力可及,须急灸气海、关元、丹田诸穴,或可挽回。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伤寒论》之病机探讨中篇。 王永利
上篇已归纳总结了三阳病的总病机以及相关论述,接下继续总结三阴病以及后续问题,上篇详情请阅览《伤寒论》之病机探讨上篇。若手足厥冷,则以四逆汤温之。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研究 马端午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由于历代医家立论的角度不同,各家认识尚不一致。张氏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名家医案经验总结 周家霁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积累了丰富经验。以下结合国医大师徐景藩、李佃贵、路志正、周仲瑛等名家医案,总结其治疗思路与用药特色。 -
次第治疗的魅力 王永利
这种平衡体现了时空观,所以中医治疗在乎于整体而非局部。其实这就是次第思维,其充分体现了时空动态性的核心理念,在《伤寒论》与郑卢扶阳医学体系中呈现多层次的气化调控模式。此时痰湿已去七八,治疗重心转向恢复气化时序。 -
补气血常用方剂及名家经验探析 周家霁
补气血为中医治疗虚证的核心法则,历代医家创制诸多经典方剂,且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独特经验。以下结合经典方剂与名家临证智慧,探讨补气血的常用方及其应用要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四物汤可升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其补血作用与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有关。 -
伤寒论方在高血压、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与名医经验 周家霁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典籍,其方剂以“方简效宏”著称,虽未直接记载高血压、高血脂病名,但其辨证论治思想及经典方剂,对现代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深刻指导意义。以下结合《伤寒论》原文及当代名医经验,探讨经方在血压、血脂调理中的临床应用。 -
从"治中焦如衡"谈脾胃调治的平衡之道 刘颖
《临证指南医案》中"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八字,道尽脾胃病辨治精髓。此案始悟"如衡"二字,非独指药量平衡,更在于对病机矛盾的精微把握。半夏泻心汤更是平衡之道的典范。此等治法,实为"治中焦如衡"的现代化诠释。"脾胃之治,终究要在动荡中求平衡,在矛盾中寻和谐。 -
麦芽的妙用 赵阳
生麦芽性平,能疏肝,可以说是一味非常好的疏肝之品。生麦芽疏肝之用,任何人均可。"故凡遇"肝郁"的患者,张氏喜欢用生麦芽,而不用柴胡。"故凡芽者,皆可疏肝理气,如生麦芽、生谷芽、稻芽等。生麦芽能疏肝,其性平,无寒热之偏,比较适合肝病患者长期调养之用。 -
医道法源 王永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天象地,天地人三才相应,应以天时,顺以地势,和于阴阳。法天象地,四季五常,尊道运转,周而复始。 -
流注痰核鹤膝风区别及中医治疗 崔国宁
而流注往往是多发性、转移性的脓肿,初起症状相对隐匿,部位较深在肌肉之中。(四)中医治疗1.内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和营通络。若痰核较大,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术后需注意防止感染,调理体质,以防复发。
最新文章
-
从《医纲总枢》中体会伤寒六经传变规律 崔国宁
《医纲总枢》中强调了正气在循经传中的重要作用。《医纲总枢》中认为,体质虚弱的患者,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病邪容易突破经络的正常传变规律,从而发生越经传。《医纲总枢》中强调了医生在治疗伤寒病时,必须准确辨证,合理用药,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方剂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二)药物性味分析1.味《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以甘、辛、苦味为主。
-
《医宗金鉴》中治疗淋病用药规律及经验 崔国宁
总之,《医宗金鉴》中治疗淋病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丰富,为后世中医治疗淋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程门雪临床用药规律总结分析 崔国宁
深入研究程门雪的临床用药规律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临床经验、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程门雪对疾病的认识、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具体用药特色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高烧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其中对发热的治疗有着深入的阐述。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遗尿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对其治疗遗尿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古代中医治疗遗尿的智慧。而《太平圣惠方》更侧重于从传统中医脏腑、气血阴阳理论出发进行用药。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便难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太平圣惠方》中的许多方剂利用茯苓淡渗利湿的特性,以通利小便。
-
香苏散与银翘散各家学说 黄阁
香苏散药物简单,临床使用常常病重药轻,所以时常加减。十神汤中用赤芍、麻黄相较于加味香苏散降逆平喘效果更佳。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这是银翘散的用法,却是对桂枝汤的谬误。银翘散药物平淡,用于温病初起尚适。但热不恶寒而渴者,银翘散主之。
-
人参败毒散各家学说 黄阁
人参败毒散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个时方。外感风寒兼有少阳郁证,或外感四时疫病、下痢可用人参败毒散。又有《医学正传》明·虞抟于人参败毒散中加荆芥、防风为荆防败毒散。因防风价格昂贵,而多用人参败毒散。新冠之时用人参败毒散治疗数人,颇有见效。
-
了凡四训的理论指导思想对中医方剂学开方的启示 崔国宁
"改过之法"是《了凡四训》中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方剂组成和用药原则方面,《了凡四训》的思想也能带来启示。此外,《了凡四训》所提倡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中医方剂学的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分享
学习
感谢分享学习
学习了
学习了
学习
感谢分享
学习
学习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