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研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由于历代医家立论的角度不同,各家认识尚不一致。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依顺应四时养生规律立论:以马莳和高世栻为代表。马、高二人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故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卷一》云:“所以圣人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高世栻《素问直解·卷一》亦曰:“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他们的观点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亦符合本篇之原意。
二、依阴阳互制原理立论:以王冰为代表。王氏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黄帝内经素问·卷一》:“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以借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四时阴阳之胜,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三、依阴阳互根理论立论:以张介宾为代表。张氏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张氏《类经·摄生类·六》明确指出:“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其所以强调这一观点,主要是顺其时令,调养阴阳,使之平衡协调,防患于未然。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四、依人体阴阳四时内外盛衰立论:以张志聪为代表。张氏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故其在《素问集注·卷一》中指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阴阳二气,皆从地而出,复收藏于地中。……所谓阴主收藏者,收藏所出之阳气也。”张氏所谓之“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五、黄元御《素问悬解》:“所以圣人于春夏阳盛之时,而养其阳根,阳根在阴,秋冬阴盛之时,而养其阴根,阴根在阳。盖春夏阳旺于外,而根则内虚,秋冬阴旺于外,而根则里弱,养阴阳以从其根者,恐其标盛而本衰也。根本既壮,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生长者,天地之大德,秋冬之收藏,所以培春夏生长之原也。”
六、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内经》:"夫虚者气出也,夫实者气入也。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之时,地下水中所藏的阳气,升出地面之上,地面之下阳气减少,造化个体与人身个体皆以中下为本,今中下阳气外出,故曰虚也:秋冬之时,地面之上所盛满的阳热,降入于地面之下的水中,阳气入于水中,中阳下足,故曰实也。圣人知春夏阳虚于下,故一切起居饮食,皆注意保养中下的阳气,此时不知保养中下阳气,必不免外热内寒,上热下寒诸危险病也。圣人知秋冬阳实于下,阳气是往上浮的,虽实于下,仍易浮动上来,必须阴气充足,方能将阳降而藏于水气之中,故一切起居饮食,皆注意保养中上的阴气,此时不注意保养中上的阴气,阴气不足,封藏不住在下的阳气,来年春夏,根本亏伤,必病极危险的温病也,故春夏以寒药治病,伤损下部的阳气,秋冬以热药治病,扰动下部的阳气,多坏。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研究 马端午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由于历代医家立论的角度不同,各家认识尚不一致。张氏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理论研究 马端午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语,被后世医家作为“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而伏气说在温病学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张琦更认为“冬伤于寒”其实质是“冬不藏精”而“内热郁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不论从养生角度,还是从病因角度,“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都有重要意义。 -
关于血压问题的探讨 王建飞
血压的形成有其生理上的基本因素。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视为高血压。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钙离子主要存在于肌肉细胞中的内质网中。 -
伤寒论方在高血压、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与名医经验 周家霁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典籍,其方剂以“方简效宏”著称,虽未直接记载高血压、高血脂病名,但其辨证论治思想及经典方剂,对现代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深刻指导意义。以下结合《伤寒论》原文及当代名医经验,探讨经方在血压、血脂调理中的临床应用。 -
浅谈惊悸、怔忡的内在关联 郭文龙
惊悸和怔忡是中医中两个与心神不宁、心悸相关的病症,它们既有内在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然而暂惊轻于常惊,明悸重于暗悸。怔忡,惊悸之渐也,故惊悸宜知轻重,一遇怔忡即宜防惊,一惊即宜防悸。 -
麦芽的妙用 赵阳
生麦芽性平,能疏肝,可以说是一味非常好的疏肝之品。生麦芽疏肝之用,任何人均可。"故凡遇"肝郁"的患者,张氏喜欢用生麦芽,而不用柴胡。"故凡芽者,皆可疏肝理气,如生麦芽、生谷芽、稻芽等。生麦芽能疏肝,其性平,无寒热之偏,比较适合肝病患者长期调养之用。 -
医道法源 王永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天象地,天地人三才相应,应以天时,顺以地势,和于阴阳。法天象地,四季五常,尊道运转,周而复始。 -
流注痰核鹤膝风区别及中医治疗 崔国宁
而流注往往是多发性、转移性的脓肿,初起症状相对隐匿,部位较深在肌肉之中。(四)中医治疗1.内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和营通络。若痰核较大,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术后需注意防止感染,调理体质,以防复发。 -
伤寒论中酒的应用 崔国宁
在《伤寒论》中,清酒常被用作药物的辅助剂,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在《伤寒论》中,苦酒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等病症。在《伤寒论》中,一些方剂中加入酒,能够引导药物上行至头部或上焦,治疗相应的病症。对于酒精过敏、肝脏疾病等患者,应避免使用酒作为辅助治疗。 -
国医大师何任临床经验探析 高帆
国医大师何任,浙江杭州人,生于1921年,逝于2012年,享年92岁。作为首届国医大师之一,何任教授不仅在中医理论研究上成就斐然,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认真学习何任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其发扬光大,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新文章
-
金匮要略中治疗妇科病症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金匮要略》中常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总之,《金匮要略》中治疗妇人杂病的用药规律,体现了张仲景对妇人疾病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后世中医妇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妇人杂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毛进军治疗血尿临床用药经验 崔国宁
深入研究其治疗血尿的临床用药经验,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治疗血尿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毛进军医生在治疗脾肾亏虚所致的血尿时,常重用山药。六、毛进军治疗血尿的医案分析医案一:患者王某,男,45岁。
-
近贤曹颖甫治疗血尿的临床用药经验 崔国宁
深入研究曹颖甫治疗血尿的临床用药经验,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治疗血尿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曹颖甫在治疗血尿时,常以小蓟为君药。六、曹颖甫治疗血尿的医案分析医案一:患者王某,男,35岁。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咳嗽方剂举例及特点 崔国宁
丸剂的作用较为缓和,适合慢性咳嗽患者长期服用;汤剂的药力较强,起效较快,适用于急性咳嗽或病情较重的患者。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旨在探讨《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咳嗽提供借鉴。(三)用药灵活《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咳嗽的用药灵活多样,根据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脾胃病的方剂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便难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太平圣惠方》中的许多方剂利用茯苓淡渗利湿的特性,以通利小便。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诸淋的用药规 崔国宁
《太平圣惠方》是北宋时期的一部大型方书,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治疗淋证的方剂。
-
桂枝汤笔记 黄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日再发较桂枝麻花各半汤一日二三度发轻。
-
了凡四训的理论指导思想对中医方剂学开方的启示 崔国宁
"改过之法"是《了凡四训》中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方剂组成和用药原则方面,《了凡四训》的思想也能带来启示。此外,《了凡四训》所提倡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中医方剂学的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