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研究

2025.07.30 65阅读 评论数 1 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由于历代医家立论的角度不同,各家认识尚不一致。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依顺应四时养生规律立论:以马莳和高世栻为代表。马、高二人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故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卷一》云:“所以圣人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高世栻《素问直解·卷一》亦曰:“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他们的观点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亦符合本篇之原意。

   二、依阴阳互制原理立论:以王冰为代表。王氏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黄帝内经素问·卷一》:“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以借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四时阴阳之胜,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三、依阴阳互根理论立论:以张介宾为代表。张氏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张氏《类经·摄生类·六》明确指出:“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其所以强调这一观点,主要是顺其时令,调养阴阳,使之平衡协调,防患于未然。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四、依人体阴阳四时内外盛衰立论:以张志聪为代表。张氏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故其在《素问集注·卷一》中指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阴阳二气,皆从地而出,复收藏于地中。……所谓阴主收藏者,收藏所出之阳气也。”张氏所谓之“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五、黄元御《素问悬解》:“所以圣人于春夏阳盛之时,而养其阳根,阳根在阴,秋冬阴盛之时,而养其阴根,阴根在阳。盖春夏阳旺于外,而根则内虚,秋冬阴旺于外,而根则里弱,养阴阳以从其根者,恐其标盛而本衰也。根本既壮,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生长者,天地之大德,秋冬之收藏,所以培春夏生长之原也。”

  六、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内经》:"夫虚者气出也,夫实者气入也。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之时,地下水中所藏的阳气,升出地面之上,地面之下阳气减少,造化个体与人身个体皆以中下为本,今中下阳气外出,故曰虚也:秋冬之时,地面之上所盛满的阳热,降入于地面之下的水中,阳气入于水中,中阳下足,故曰实也。圣人知春夏阳虚于下,故一切起居饮食,皆注意保养中下的阳气,此时不知保养中下阳气,必不免外热内寒,上热下寒诸危险病也。圣人知秋冬阳实于下,阳气是往上浮的,虽实于下,仍易浮动上来,必须阴气充足,方能将阳降而藏于水气之中,故一切起居饮食,皆注意保养中上的阴气,此时不注意保养中上的阴气,阴气不足,封藏不住在下的阳气,来年春夏,根本亏伤,必病极危险的温病也,故春夏以寒药治病,伤损下部的阳气,秋冬以热药治病,扰动下部的阳气,多坏。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马端午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