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在高血压、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与名医经验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典籍,其方剂以“方简效宏”著称,虽未直接记载高血压、高血脂病名,但其辨证论治思想及经典方剂,对现代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深刻指导意义。以下结合《伤寒论》原文及当代名医经验,探讨经方在血压、血脂调理中的临床应用。
一、泽泻汤:化饮降浊治眩晕
原文出处:《伤寒论》附《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组成: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病机:水饮内停,清阳不升,浊阴上蒙。
现代应用: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属“痰饮上犯”者,症见头目昏沉、胸脘痞闷、舌苔白腻。
名医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善用泽泻汤加减治疗痰湿型高血压。他认为,泽泻用量需重(30-60g),取其“利水不伤阴,泄浊不伤正”之性,配伍白术(15-20g)健脾制水,加天麻、钩藤增强息风定眩之效。曾治一患者,眩晕数年,血压160/100mmHg,伴体胖多痰,舌淡苔白腻,用泽泻50g、白术20g,佐以茯苓、半夏,半月后眩晕大减,血压降至135/85mmHg。现代研究表明,泽泻含泽泻醇B,可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降低血容量;白术多糖能调节水液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
二、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降浊脂
原文出处:《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病机:脾阳不足,痰饮内停,上凌心肺。
现代应用:适用于高血脂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属“阳虚痰浊”者,症见胸闷心悸、肢冷便溏、舌淡苔白滑。
名医经验:
已故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善用此方调理痰饮型高血脂。他强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临床常加山楂、丹参增强活血消脂之力。曾治一高血脂患者(总胆固醇8.2mmol/L),伴心悸气短、舌淡胖有齿痕,投苓桂术甘汤加生山楂30g、丹参20g,连服2月,血脂降至5.6mmol/L,症状亦明显改善。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桂枝挥发油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茯苓三萜类成分能抑制肠道对脂质的吸收。
三、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通腑
原文出处:《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大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大黄二两。
病机:少阳阳明合病,枢机不利,痰热互结。
现代应用: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属“肝胃郁热”者,症见头晕头痛、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多见于代谢综合征患者。
名医经验: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将大柴胡汤视为“代谢综合征调理方”,临床用于腹型肥胖、血压血脂异常者,常加黄连、制何首乌增强清脂通腑之功。曾治一中年男性,BMI 28.5,血压150/95mmHg,甘油三酯5.1mmol/L,伴胁肋胀痛、大便干结,予大柴胡汤原方加黄连6g、制何首乌20g,服药4周后,大便通畅,血脂下降,血压稳定在130/85mmHg。现代研究表明,柴胡皂苷可调节脂质代谢,大黄蒽醌类成分能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
四、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虚阳
原文出处:《伤寒论》附《金匮要略》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后世引申为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之剂。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病机:阴阳失调,虚阳浮越,心神不宁。
现代应用:适用于高血压属“阴阳两虚、虚阳上扰”者,症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多见于更年期或老年患者。
名医经验:
上海名医颜德馨教授善用此方治疗高血压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常去生姜,加磁石、珍珠母增强潜阳之力。曾治一老年女性,血压170/100mmHg,伴烘热汗出、心悸失眠,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磁石30g,2周后症状缓解,血压降至140/90mmHg。现代研究显示,龙骨、牡蛎含碳酸钙、磷酸钙,可调节中枢神经兴奋性,辅助降压安神。
五、经方应用的名医共识与现代启示
1. 辨证核心:高血压、高血脂虽病名不同,但《伤寒论》辨证注重“病机共性”,如痰饮、郁热、阴阳失调等,需结合舌象、脉象精准选方。
2. 剂量突破:部分经方需突破常规剂量(如泽泻30g以上)方能起效,需在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3. 中西互参:名医强调经方需与现代医学指标结合,如监测血压、血脂、肝肾功能,必要时配合西药,避免延误病情。
《伤寒论》方以其“谨守病机,以平为期”的特点,为现代代谢性疾病治疗提供了经典范式。当代名医通过临床实践,将经方与现代病理机制结合,既传承仲景智慧,又拓展了经方的应用边界,彰显了中医经典的永恒生命力。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中医治疗血虚证的研究:理论、验案与现代应用 周家霁
本文结合经典理论与名医验案,探讨中医治疗血虚证的特色与优势。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未来,需进一步整合中西医优势,深化血虚证的精准诊疗,推动中医药在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病康复等领域的应用。 -
医道法源 王永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天象地,天地人三才相应,应以天时,顺以地势,和于阴阳。法天象地,四季五常,尊道运转,周而复始。 -
《伤寒论》中杏仁用法的变化 崔国宁
(二)对药物功效深入理解的重要性1.突破传统认识《伤寒论》中杏仁在麻黄汤中的用法分析提醒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对药物功效的认识。 -
伤寒论中酒的应用 崔国宁
在《伤寒论》中,清酒常被用作药物的辅助剂,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在《伤寒论》中,苦酒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等病症。在《伤寒论》中,一些方剂中加入酒,能够引导药物上行至头部或上焦,治疗相应的病症。对于酒精过敏、肝脏疾病等患者,应避免使用酒作为辅助治疗。 -
破格救心汤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高帆
破格救心汤是中医临床中的一剂重要方剂,源于李可老中医的多年实践经验。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危急重症,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展现了卓越的疗效。组方原理破格救心汤的组方主要包括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山茱萸、龙骨、牡蛎等。方中附子、干姜为君药,具有温... -
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经验 高帆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先天不足等因素有关。患者王某,女,45岁,胃脘胀满疼痛、嗳气频繁2年余,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
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的用药规律研究 崔国宁
对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的用药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挥中医药在该领域的优势。 -
中医治疗痈疡病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疗痈疡病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在临床实践中,应掌握痈疡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灵活运用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活血化瘀、补益等药物, -
治疗寒热错杂病证之方剂的对比研究 崔国宁
麻黄升麻汤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方剂之一,通过与其他治疗寒热错杂病症方剂进行对比,能够更好地理解各方剂的特点、优势及适用范围。六、结论麻黄升麻汤与半夏泻心汤、乌梅丸、黄连汤等方剂在治疗寒热错杂病症方面有相同的理念,即寒热并用。 -
《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研究 崔国宁
在《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是一味常用的药物,具有多种功效和用法。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桂枝的条文进行梳理,分析桂枝的用法变化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最新文章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遗尿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对其治疗遗尿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古代中医治疗遗尿的智慧。而《太平圣惠方》更侧重于从传统中医脏腑、气血阴阳理论出发进行用药。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便难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太平圣惠方》中的许多方剂利用茯苓淡渗利湿的特性,以通利小便。
-
香苏散与银翘散各家学说 黄阁
香苏散药物简单,临床使用常常病重药轻,所以时常加减。十神汤中用赤芍、麻黄相较于加味香苏散降逆平喘效果更佳。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这是银翘散的用法,却是对桂枝汤的谬误。银翘散药物平淡,用于温病初起尚适。但热不恶寒而渴者,银翘散主之。
-
人参败毒散各家学说 黄阁
人参败毒散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个时方。外感风寒兼有少阳郁证,或外感四时疫病、下痢可用人参败毒散。又有《医学正传》明·虞抟于人参败毒散中加荆芥、防风为荆防败毒散。因防风价格昂贵,而多用人参败毒散。新冠之时用人参败毒散治疗数人,颇有见效。
-
了凡四训的理论指导思想对中医方剂学开方的启示 崔国宁
"改过之法"是《了凡四训》中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方剂组成和用药原则方面,《了凡四训》的思想也能带来启示。此外,《了凡四训》所提倡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中医方剂学的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
-
邓铁涛论治肝硬化,创软肝煎 李文选
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长期损害肝脏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肝硬化早期可无典型症状,西医学的诊断手段,如生化、超声等检查值得借鉴。
-
颈型颈椎病→葛根汤 韦毓安
对于感受风寒,这种肩颈部经脉拘急,用葛根汤,效果非常好。
-
养肝补肾生发乌发 韦毓安
是故,肝血充足,肝气才能随着春气把体内的气血生发出来。若是肝血不足,肝气无以生发,头发又怎么会好?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肾主藏精。
-
“伤仲永”之大承气汤 郭文龙
现在“回阳救逆”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后世很多医家们的发扬光大,而大承气汤却没有得到现代中医师们重视,在这里阐述一下个人的几个观点。
-
阳气不足之肥胖 韦毓安
所以它的最好治疗对象是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带来的问题,这种人的典型症状就是极端地怕冷,特别是腹部。脾土是至阴的,所以它主管的这个地方——腹部,是最容易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虚寒的。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