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理论研究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语,被后世医家作为“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而伏气说在温病学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临床依据是一部分温热病,初起即见里热(营分、血分)症状。但对“伏气说”历来有不同见解,主要反应在对邪伏“部位”上有岐见。
如王叔和《伤寒例》说:“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王氏首先提出了“寒毒藏于肌肤”之后,王冰在次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时支持此说,吴昆《素问吴注·阴阳应象大论》:“冬伤寒邪,即病者则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于春时阳气上升,则变而为温病。”亦表赞同。
但是,又有邪伏少阴的观点,比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柳宝诒的《温热逢源》亦云:“经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分而言之,一言其邪之实,一言其正之虚。合而言之,则惟其冬不藏精而肾气先虚,寒邪乃得而伤之。……原其邪之初受,盖以肾气先虚,故邪乃凑之而伏于少阴。逮春时阳气内动,则寒邪化热而出。其发也,有因阳气内动而发者,亦有时邪外感而发者”。
也有否认“伏邪”存在者,如吴有性《瘟疫论》说:“风寒暑湿之邪,与吾身之营卫,势不两立,一有所中,疾苦作矣。苟或不除,不危即毙……今冬时严寒所伤,非细事也,反能藏伏过时而发耶?”
张琦更认为“冬伤于寒”其实质是“冬不藏精”而“内热郁积”。连“寒”邪都不是,更无寒邪藏伏存在。张琦《素问释义·生气通天论》注:“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云:“冬主蛰藏,必应乎肾。《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此伤于寒,即冬不藏精之义也。严寒封藏之时,相火燔腾,反行炎赫之令,内热郁积,一交春气,木火司权,又遇风露闭其皮毛,内热莫宣,遂成温病,以其火盛精枯,故内外皆热,……非如王叔和冬时感寒不病,至春变为温病之说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论》:"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伤于寒的"寒"字认定是"藏"字,便合圆运动的原理,益寒益藏,乃造化自然之事也,合圆运动云者,合宇宙造化也。寒者,冬水封藏之气也。平人水气能藏,阳根不泄,养成木气,交春阳和上升,化生心火,喣和畅遂,不病温也。阳根者,藏则为生气,不藏则化邪热。冬日伤损了水的藏气,阳根外泄化热。泄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温,泄之不盛者,冬时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将木气本身根气,摇泄而起。木气失根,故病温病。温病都是虚证,原因即在于此,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培养木气之药。
《内经》又曰"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凡冬时咳嗽、不寐、出汗、劳心、多欲等事,皆不藏精的事。人在冬令,如能藏精,交春令后,本身的木气,根本深稳,不随时令疏泄之气摇动起来,方不病温也。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温病乃木气疏泄津液已伤之病,不可发汗,只可平荣气、敛疏泄、养津液、顾中气为治。"
陈平伯在《外感温热病篇》中云:“《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盖谓冬令严寒,阳气内敛,人能顺天时而固密,则肾气内充,命门为三焦之别使,亦得固腠理而护皮毛。虽当春令升泄之时,而我身之真气,则内外弥强,不随升令之泄而告匮,纵有客邪,安能内侵。”(《温热经纬·卷四》)陈氏强调保养精气,使精气充沛是防病的关键。
不论从养生角度,还是从病因角度,“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都有重要意义。但也可以看到温病学派的“伏气”说确有待完善之处。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研究 马端午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由于历代医家立论的角度不同,各家认识尚不一致。张氏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理论研究 马端午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语,被后世医家作为“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而伏气说在温病学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张琦更认为“冬伤于寒”其实质是“冬不藏精”而“内热郁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不论从养生角度,还是从病因角度,“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都有重要意义。 -
关于血压问题的探讨 王建飞
血压的形成有其生理上的基本因素。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视为高血压。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钙离子主要存在于肌肉细胞中的内质网中。 -
伤寒论方在高血压、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与名医经验 周家霁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典籍,其方剂以“方简效宏”著称,虽未直接记载高血压、高血脂病名,但其辨证论治思想及经典方剂,对现代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深刻指导意义。以下结合《伤寒论》原文及当代名医经验,探讨经方在血压、血脂调理中的临床应用。 -
麦芽的妙用 赵阳
生麦芽性平,能疏肝,可以说是一味非常好的疏肝之品。生麦芽疏肝之用,任何人均可。"故凡遇"肝郁"的患者,张氏喜欢用生麦芽,而不用柴胡。"故凡芽者,皆可疏肝理气,如生麦芽、生谷芽、稻芽等。生麦芽能疏肝,其性平,无寒热之偏,比较适合肝病患者长期调养之用。 -
医道法源 王永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天象地,天地人三才相应,应以天时,顺以地势,和于阴阳。法天象地,四季五常,尊道运转,周而复始。 -
流注痰核鹤膝风区别及中医治疗 崔国宁
而流注往往是多发性、转移性的脓肿,初起症状相对隐匿,部位较深在肌肉之中。(四)中医治疗1.内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和营通络。若痰核较大,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术后需注意防止感染,调理体质,以防复发。 -
伤寒论中酒的应用 崔国宁
在《伤寒论》中,清酒常被用作药物的辅助剂,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在《伤寒论》中,苦酒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等病症。在《伤寒论》中,一些方剂中加入酒,能够引导药物上行至头部或上焦,治疗相应的病症。对于酒精过敏、肝脏疾病等患者,应避免使用酒作为辅助治疗。 -
国医大师何任临床经验探析 高帆
国医大师何任,浙江杭州人,生于1921年,逝于2012年,享年92岁。作为首届国医大师之一,何任教授不仅在中医理论研究上成就斐然,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认真学习何任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其发扬光大,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顽固性失眠的中医辩证思路探讨 高帆
顽固性失眠的中医辩证思路探讨顽固性失眠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睡眠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从中医辩证思路的角度,探讨顽固性失眠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基础,并通过具体病例加以说明。
最新文章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咳嗽方剂举例及特点 崔国宁
丸剂的作用较为缓和,适合慢性咳嗽患者长期服用;汤剂的药力较强,起效较快,适用于急性咳嗽或病情较重的患者。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脾胃病的方剂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遗尿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对其治疗遗尿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古代中医治疗遗尿的智慧。而《太平圣惠方》更侧重于从传统中医脏腑、气血阴阳理论出发进行用药。
-
香苏散与银翘散各家学说 黄阁
香苏散药物简单,临床使用常常病重药轻,所以时常加减。十神汤中用赤芍、麻黄相较于加味香苏散降逆平喘效果更佳。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这是银翘散的用法,却是对桂枝汤的谬误。银翘散药物平淡,用于温病初起尚适。但热不恶寒而渴者,银翘散主之。
-
人参败毒散各家学说 黄阁
人参败毒散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个时方。外感风寒兼有少阳郁证,或外感四时疫病、下痢可用人参败毒散。又有《医学正传》明·虞抟于人参败毒散中加荆芥、防风为荆防败毒散。因防风价格昂贵,而多用人参败毒散。新冠之时用人参败毒散治疗数人,颇有见效。
-
了凡四训的理论指导思想对中医方剂学开方的启示 崔国宁
"改过之法"是《了凡四训》中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方剂组成和用药原则方面,《了凡四训》的思想也能带来启示。此外,《了凡四训》所提倡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中医方剂学的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
-
中医方剂的辛开苦降法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潜在关联 崔国宁
进一步分析,辛开苦降法中的药物作用机制也可以从热力学的角度进行一定的解释。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中医方剂的辛开苦降法与热力学第一定律之间的关联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
再读《温热论》:“透”法-中医因势利导治疗的关键(杨文豪原创 杨文豪
就我个人所好而言,我对叶桂《温热论》更加青睐。整体而言,《温热论》关于病机的论述是基于因势利导、扶正祛邪、透邪于外的出发点,但就具体病例的分析又是非常详细,分两步走、或三步走循序渐进治疗,并非一个方子吃到底。
-
浅谈《伤寒论》之小便不利证 郭文龙
《伤寒论》中关于小便不利证的论述与治疗主要有五苓散和猪苓汤两个方剂。上述这三个方剂可以看出临床当中遇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阴虚火旺,热盛伤津导致的小便不利或小便短赤急迫。
-
升麻鳖甲汤治各种疑难杂症的皮肤病 韦毓安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此段指出,升麻鳖甲汤是治疗阴阳毒的主要方剂。这都与升麻鳖甲汤治疗的阴阳毒的病机相符。综上所述,升麻鳖甲汤在皮肤病的运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免疫有关的皮肤病,另一类则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