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注痰核鹤膝风区别及中医治疗

2025.01.08 0阅读 评论数 0 0
一、流注

(一)概念与病因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一种病症。其病因多为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所致。外感六淫之邪,尤其是暑湿、湿热之邪,留滞于肌肉、经络之间,气血凝滞而成;或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化热成毒,壅遏经络,气血不畅而发;亦有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蕴而化热,流窜经络,发为本病。

(二)临床表现

1. 初起:在发病部位先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微热,触之疼痛,随后逐渐肿胀、疼痛加剧,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类似外感表证。

2. 成脓期:肿块增大,疼痛剧烈,按之应指,皮肤焮红,高热持续不退,伴有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

3. 溃后:脓肿破溃后,流出黄稠或稀薄脓液,肿痛渐消,但收口缓慢,常可形成窦道,脓水淋漓不尽,耗伤气血,导致身体虚弱。

(三)鉴别诊断

与痈、疽等相鉴别。痈多为局部红肿热痛,界限分明,有脓头,易溃易敛;疽则发于筋骨之间,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难消、难溃、难敛。而流注往往是多发性、转移性的脓肿,初起症状相对隐匿,部位较深在肌肉之中。

(四)中医治疗

1. 内治法

• 初期:宜清热解毒,和营通络。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解毒;金银花、紫花地丁、车前子、茯苓、牛膝等,以清热利湿,和营通络。若有瘀血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

• 成脓期: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选用透脓散加减,药用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等,以扶正托毒,促使脓液排出,同时配合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 溃后期:气血两虚者,宜调补气血,清解余毒。方用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补益气血,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清解余毒,促进创口愈合。

2. 外治法

• 初期:可用金黄散、玉露散等,以冷开水或醋调成糊状,外敷于肿痛部位,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 成脓期:应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应选择在脓肿稍低的部位,切口大小要适宜,以利于脓液充分引流,防止袋脓等情况发生。

• 溃后期:用五五丹、八二丹等提脓祛腐药,撒于疮口,外敷红油膏,待脓腐将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等生肌收口药物,促进创口愈合。

二、痰核

(一)概念与病因

痰核是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随气升降,流窜于经络、肌肤之间,凝聚成核;或因情志内伤,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炼液成痰;亦有外感风热之邪,挟痰蕴结所致。

(二)临床表现

1. 部位:常发于颈部、颌下、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也可见于身体其他部位皮下。

2. 形态:结块大小不一,小者如豆粒,大者如鸡卵,皮色不变,质地较软,推之可移动,一般不痛不痒,按之有轻微酸胀感,若合并感染,则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三)鉴别诊断

需与瘰疬相鉴别。瘰疬常发于颈部两侧,结块可成串出现,累累如贯珠状,多伴有阴虚内热等全身症状,且病程较长,病情缠绵难愈;而痰核可发生于多处皮下,单个或多个散在,形态相对较规整,无成串的特点。

(四)中医治疗

1. 内治法

• 痰湿凝聚证:治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二陈汤合消瘰丸加减。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消瘰丸(玄参、牡蛎、贝母)软坚散结,化痰消核。可加白芥子、僵蚕等增强化痰软坚之力。

• 肝郁痰结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陈皮、甘草)疏肝理气,海藻玉壶汤(海藻、昆布、半夏、陈皮、青皮、连翘、贝母等)化痰软坚,消散结聚,以消除痰核。

• 痰热蕴结证: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用清气化痰丸加减,药物如黄芩、瓜蒌仁、半夏、胆南星、陈皮、枳实等,清热化痰,使痰热得清,结聚得散。

2. 外治法

•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外贴:具有温阳化痰、消肿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痰凝之痰核。

• 若痰核较大,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术后需注意防止感染,调理体质,以防复发。

三、鹤膝风

(一)概念与病因

鹤膝风是指膝关节肿大疼痛,而股胫的肌肉消瘦,形如鹤膝的一种病症,多由三阴亏损,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所致。其病因有素体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侵袭膝关节,留滞不去,气血痹阻;或因外感寒湿之邪后,湿邪化热,湿热蕴结关节;亦有因跌打损伤后,瘀血内停,复感外邪,合而为病。

(二)临床表现

1. 初期: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局部微肿,皮色不变或略有微红,活动后疼痛可稍有缓解,每遇天气变化,疼痛加重,可伴有畏寒、肢冷等症状。

2. 中期:膝关节肿胀明显,疼痛加剧,屈伸困难,关节周围肌肉逐渐萎缩,以股四头肌萎缩最为明显,外观膝关节肿大如鹤膝,皮色光亮,按之有波动感或坚实感,可伴有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在阴虚有热时),或身重困倦、纳呆等(在寒湿偏盛时)。

3. 后期:关节畸形,僵硬不能屈伸,肌肉严重萎缩,行走困难,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表现,如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

(三)鉴别诊断

与膝痈、膝疽等相鉴别。膝痈、膝疽多起病急骤,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有脓头或破溃后流出脓液,病情发展相对较快;而鹤膝风病程较长,以关节肿大、疼痛伴肌肉萎缩为主要特点,且多有肝肾亏虚等内在体质因素相关的表现。

(四)中医治疗

1. 内治法

• 肝肾亏虚,寒湿痹阻证:治以补益肝肾,散寒祛湿,通利关节。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等,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可加制川乌、制草乌、木瓜等增强温通经络、祛湿散寒之力。

• 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宣通经络。选用四妙丸加味,以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清热利湿,通利关节,可加忍冬藤、络石藤、赤芍等,以增强清热凉血、通络止痛之功。

• 瘀血痹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物如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没药、羌活、五灵脂、当归、香附、牛膝等,通过活血化瘀,改善关节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消除肿胀。

2. 外治法

• 初期:可用葱熨法,取大葱适量,切碎后炒热,用布包好,热敷于膝关节处,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或用中药熏洗,如选用艾叶、花椒、防风、透骨草、伸筋草等药物煎水,趁热熏洗膝关节,每日1 - 2次,每次20 - 30分钟,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 中期:可外敷金黄膏、双柏散等,以清热消肿、活血化瘀,减轻关节肿胀疼痛;若关节积液较多,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抽液,然后加压包扎,并配合中药内服外治,促进积液吸收。

• 后期:可采用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手段,选穴如血海、梁丘、犊鼻、阳陵泉、阴陵泉等膝关节周围穴位,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调节经络气血,配合推拿按摩,松解关节周围粘连的组织,改善关节功能,同时可配合内服调补气血、滋补肝肾的药物,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四、三者之间的区别

1. 病因方面

• 流注:多因正气不足,外感六淫、跌打损伤、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气血凝滞、热毒蕴结,病邪常涉及湿热、瘀血、热毒等多种性质,且有流窜的特点。

• 痰核:主要源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肝郁气滞、外感风热等导致痰湿凝聚于皮下经络,核心在于痰湿为患,与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肝二脏密切相关。

• 鹤膝风:根本病因多为三阴亏损,肝肾不足,在此基础上,寒湿之邪、湿热之邪或瘀血等乘虚侵袭膝关节,导致关节气血痹阻、肌肉失养,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与肝肾亏虚的体质基础关联紧密。

2. 临床表现区别

• 流注:以肌肉深部多发性、转移性脓肿为特点,有初起、成脓、溃后等不同阶段的典型表现,初起类似外感,后有明显的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等过程,可伴有全身发热等症状,病变部位较深在肌肉之中。

• 痰核:表现为皮下结块,大小形态不一,质地较软,推之可移,皮色不变,多无明显疼痛,好发于身体多个部位的皮下,一般不伴有全身严重症状,除非合并感染。

• 鹤膝风:局限于膝关节,以关节肿大、疼痛,股胫肌肉萎缩为突出表现,病程有不同阶段的关节功能变化及伴随的全身症状,如畏寒、低热、盗汗等,主要围绕膝关节这一特定关节出现病症演变。

3. 治疗侧重点不同

• 流注:内治注重根据不同阶段清热解毒、托里透脓、调补气血等,外治重视脓肿的处理,包括初期的外敷消肿、成脓期的切开引流以及溃后期的祛腐生肌等,治疗全程围绕控制感染、促进创口愈合以及防止复发等方面。

• 痰核:内治从调理脏腑功能入手,针对不同证型分别采用理气化痰、疏肝化痰、清热化痰等治法,以消除痰湿之根源,外治多采用温阳化痰、消肿散结的外贴药物,必要时手术切除,重点在于化痰软坚散结,改善痰湿体质。

• 鹤膝风:内治依据不同证型补肝肾、祛寒湿、清湿热、化瘀血等,从根本上调理机体内在的阴阳气血平衡,外治结合不同阶段采用热敷、熏洗、外敷、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旨在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延缓关节畸形发展,侧重于对关节局部及整体体质的综合调理。

总之,流注、痰核、鹤膝风在中医理论中各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临床上需要准确辨证论治,综合运用多种中医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崔国宁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便难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太平圣惠方》中的许多方剂利用茯苓淡渗利湿的特性,以通利小便。

  • 人参败毒散各家学说 黄阁

    人参败毒散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个时方。外感风寒兼有少阳郁证,或外感四时疫病、下痢可用人参败毒散。又有《医学正传》明·虞抟于人参败毒散中加荆芥、防风为荆防败毒散。因防风价格昂贵,而多用人参败毒散。新冠之时用人参败毒散治疗数人,颇有见效。

  • 了凡四训与量子纠缠:命运交织的智慧与科 崔国宁

    从表面上看,《了凡四训》所传达的命运观与量子纠缠所处的科学领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了凡四训》与量子纠缠,一个是古老的智慧传承,一个是前沿的科学发现,它们共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世界和自我的大门。

  • 邓铁涛论治肝硬化,创软肝煎 李文选

    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长期损害肝脏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肝硬化早期可无典型症状,西医学的诊断手段,如生化、超声等检查值得借鉴。

  • 养肝补肾生发乌发 韦毓安

    是故,肝血充足,肝气才能随着春气把体内的气血生发出来。若是肝血不足,肝气无以生发,头发又怎么会好?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肾主藏精。

  • 降脂(高脂血症) 韦毓安

    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体力劳动的减少,血脂高的中老年人近年来迅速增多,体检时被确诊患上高脂血症的人"多如牛毛"。人们对于"高脂血症"似乎已经麻木了。

  • 腰痛→温肾阳、强筋骨方 韦毓安

    三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体质较弱或肾阳不足引起的。仅温补肾阳是不够的,因为阴阳是相互制约的,阴阳互相依存。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阴阳两方面的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下肢水肿和腰腿冰凉等症状。

  • 运气理论讨论最近这段时间的气候及体质情况 曹雪盼

    所以初之气的气温低,寒冷时有雨水,气候以寒湿为主,升温较慢。基于这种气候的变化,依照天人相应的原则我们可以分析出此时人体的体质和变化。在整体的治疗方面个人感觉应该结合温病和伤寒两者,在解表时不伤阴,清热又不损阳最佳,单一的辛温解表和辛凉散表都差强人意。

  • “伤仲永”之大承气汤 郭文龙

    现在“回阳救逆”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后世很多医家们的发扬光大,而大承气汤却没有得到现代中医师们重视,在这里阐述一下个人的几个观点。

  •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陈玉佳

    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栝楼桂枝汤主之。产后血虚生燥则大便干,水湿生寒则腹中痛,以当归补血,生姜散寒,羊肉补虚,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于本方加炮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