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用药规律
摘要:《太平圣惠方》是北宋时期的一部大型方书,其中记载了丰富的儿科疾病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方剂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研究发现,《太平圣惠方》治疗小儿腹泻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常用药物有白术、人参、茯苓、甘草、干姜、黄连等,用药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多属脾、胃、大肠经。这些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小儿腹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太平圣惠方;小儿腹泻;用药规律
一、引言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小儿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喂养不当、感染、过敏等,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太平圣惠方》是北宋王怀隐等人奉敕编纂的一部大型方书,全书共一百卷,分一千六百七十门,载方一万六千八百三十四首。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对小儿腹泻的治疗也有详细的记载。本文旨在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方剂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小儿腹泻提供参考。
二、《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方剂整理
通过对《太平圣惠方》进行检索,共收集到治疗小儿腹泻的方剂 56 首。这些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信息如下:
1. 白术散
组成:白术、人参、茯苓、甘草、藿香、木香各一分。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泄泻不止。
2. 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各一分。
功效: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食少便溏。
3. 七味白术散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藿香叶、木香、葛根、甘草各一分。
功效:健脾益气,升清止泻。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泄泻不止,口渴烦躁。
4. 理中丸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等分。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泄泻不止。
5. 附子理中丸
组成: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等分。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泄泻不止,手足厥冷。
6. 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各一分。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化痰。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泄泻不止,呕吐痰涎。
7. 葛根芩连汤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各一分。
功效:清热利湿,止泻止痢。
主治:小儿湿热泄泻,腹痛,肛门灼热。
8.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一分。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小儿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9. 保和丸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分。
功效:消食导滞,和胃止泻。
主治:小儿食积泄泻,腹胀,嗳腐吞酸。
10. 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桔梗、甘草各一分。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小儿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泄泻呕吐。
三、《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药物功效分类
1. 健脾益气药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常用的健脾益气药有白术、人参、茯苓、甘草等。这些药物具有健脾益气、和胃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泄泻不止等症状。
2. 温中散寒药
小儿脾胃虚寒是导致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故温中散寒药在治疗小儿腹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常用的温中散寒药有干姜、附子等,这些药物具有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寒、泄泻不止等症状。
3. 清热利湿药
小儿湿热泄泻也是常见的腹泻类型之一,故清热利湿药在治疗小儿腹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常用的清热利湿药有葛根、黄芩、黄连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止泻止痢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湿热泄泻、腹痛、肛门灼热等症状。
4. 消食导滞药
小儿食积泄泻也是常见的腹泻类型之一,故消食导滞药在治疗小儿腹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常用的消食导滞药有山楂、神曲、莱菔子等,这些药物具有消食导滞、和胃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食积泄泻、腹胀、嗳腐吞酸等症状。
(二)药物性味分析
1. 味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以甘、辛、苦味为主。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症状;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风寒、气滞等症状;苦味药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湿热、热毒等症状。
2. 性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以温、平、寒性为主。温性药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寒、寒湿阻滞等症状;平性药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虚实夹杂证;寒性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湿热、热毒等症状。
(三)药物归经分析
1. 脾、胃、大肠经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归经多属脾、胃、大肠经。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大肠主传导,小儿腹泻多与脾胃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失常有关,故脾、胃、大肠经药物在治疗小儿腹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1. 白术、人参、茯苓、甘草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作用;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四者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和胃化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泄泻不止等症状。
2. 干姜、附子、人参、白术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作用;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四者合用,可起到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寒、泄泻不止、手足厥冷等症状。
3.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葛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作用;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四者合用,可起到清热利湿、止泻止痢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小儿湿热泄泻、腹痛、肛门灼热等症状。
4. 山楂、神曲、莱菔子
山楂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的作用;神曲具有消食和胃的作用;莱菔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作用。三者合用,可起到消食导滞、和胃止泻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小儿食积泄泻、腹胀、嗳腐吞酸等症状。
四、《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用药规律对现代临床的启示
(一)辨证论治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剂。现代临床治疗小儿腹泻也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小儿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然后选择合适的治法和方剂进行治疗。
(二)注重健脾益气
小儿脾胃虚弱是导致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健脾益气是治疗小儿腹泻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临床可选用一些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如白术、人参、茯苓、甘草等,以增强小儿的脾胃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三)温中散寒
小儿脾胃虚寒也是导致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温中散寒也是治疗小儿腹泻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临床可选用一些具有温中散寒作用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以温暖小儿的脾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四)清热利湿
小儿湿热泄泻也是常见的腹泻类型之一,因此,清热利湿也是治疗小儿腹泻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临床可选用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药物,如葛根、黄芩、黄连等,以清除小儿体内的湿热之邪,促进肠道的排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五)消食导滞
小儿食积泄泻也是常见的腹泻类型之一,因此,消食导滞也是治疗小儿腹泻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临床可选用一些具有消食导滞作用的药物,如山楂、神曲、莱菔子等,以促进小儿的消化功能,消除食积,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六)综合治疗
小儿腹泻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因此,现代临床治疗小儿腹泻应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推拿按摩、针灸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论
《太平圣惠方》是北宋时期的一部大型方书,其中记载了丰富的儿科疾病治疗方法。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方剂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用药规律主要包括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清热利湿、消食导滞为主要治法,常用药物有白术、人参、茯苓、甘草、干姜、黄连、葛根、山楂等,用药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多属脾、胃、大肠经。这些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小儿腹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现代临床治疗小儿腹泻时,我们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注重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清热利湿、消食导滞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小儿药证直诀》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分析 崔国宁
总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临床用药经验丰富,注重顾护脾胃、滋阴补肾、辨证论治、轻巧灵活和创新用药,这些经验对后世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儿科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
《医宗金鉴》中治疗淋病用药规律及经验 崔国宁
总之,《医宗金鉴》中治疗淋病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丰富,为后世中医治疗淋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程门雪临床用药规律总结分析 崔国宁
深入研究程门雪的临床用药规律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临床经验、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程门雪对疾病的认识、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具体用药特色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 -
金匮要略中治疗妇科病症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金匮要略》中常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总之,《金匮要略》中治疗妇人杂病的用药规律,体现了张仲景对妇人疾病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后世中医妇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妇人杂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从《太平圣惠方》虚劳病因病机谈虚劳预防 崔国宁
了解《太平圣惠方》中虚劳的病因病机,有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重视先天禀赋、合理饮食、调节情志、适度劳作和病后调养等,以减少虚劳的发生风险。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虚劳的方剂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医家对虚劳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为现代临床治疗虚劳提供参考。 -
李东垣的阴火论 崔国宁
总之,李东垣的阴火论强调了脾胃气虚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临床治疗因脾胃虚弱而产生的各种病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旨在探讨《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咳嗽提供借鉴。(三)用药灵活《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咳嗽的用药灵活多样,根据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高烧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其中对发热的治疗有着深入的阐述。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肺癌用药案例分 崔国宁
六、结论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肺癌相关医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张锡纯在治疗肺癌时具有明确的用药规律。
最新文章
-
颈型颈椎病→葛根汤 韦毓安
对于感受风寒,这种肩颈部经脉拘急,用葛根汤,效果非常好。
-
降脂(高脂血症) 韦毓安
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体力劳动的减少,血脂高的中老年人近年来迅速增多,体检时被确诊患上高脂血症的人"多如牛毛"。人们对于"高脂血症"似乎已经麻木了。
-
腰痛→温肾阳、强筋骨方 韦毓安
三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体质较弱或肾阳不足引起的。仅温补肾阳是不够的,因为阴阳是相互制约的,阴阳互相依存。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阴阳两方面的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下肢水肿和腰腿冰凉等症状。
-
“伤仲永”之大承气汤 郭文龙
现在“回阳救逆”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后世很多医家们的发扬光大,而大承气汤却没有得到现代中医师们重视,在这里阐述一下个人的几个观点。
-
少阳传太阴之“痞” 郭文龙
而在传变过程中导致“痞证”的出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少阳病入太阴病转化过程中间状态的临床表现,阴阳进退则往来寒热,阴阳转变则上热下寒。“痞证”的病变部位在心下,心下位于中焦,人体中焦胃气正是对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斡旋调整进而达到平衡状态。
-
小柴胡汤和越鞠丸治胸中满闷情志不畅 李文选
因其父卒然病逝,悲恸不能自拔,渐觉胸中满闷、时发太息、饮食不化、时有吞酸、腹中胀满、矢气则减。刘老用小柴胡汤与越鞠丸接轨之法,调气解郁,疏利肝胆。服药六剂,心胸畅快,胃和能食,诸症若失。
-
朱良春辩证辨病结合治胃扭转 李文选
嘱其手术,患者惧而来院求治。"与远西认为胃下垂是胃扭转的诱因是一致的。至于引发胃扭转的直接因素则为急性胃扩张、急性结肠充气,剧烈呕吐和胃的逆蠕动等症。这主要可能是发病急骤,病情较重,恒去综合医院治疗或手术的缘故。
-
脂肪瘤 韦毓安
首先说,绝大部分脂肪瘤都是良性的,并不会癌变,这一点大可放心。"到这里,你就明白了,脂肪瘤这种东西跟痰湿有很大关系。通常来讲,包块的治疗既要化瘀,又要化痰,脂肪瘤呢就是化痰,它里面基本没有什么瘀血。更不要说小小的脂肪瘤了。
-
关于伤寒论太阳病及太阳病变条文梳理 李格铬
-
一个善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良方 韦毓安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椎间盘髓核,从纤维环的破裂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根,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中医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将其分为六型。出自清代《类证治裁》的薏苡仁汤正有此种本事,是治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