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平胃散加味治疗纳差医案

2025.07.30 660阅读 评论数 5 17

 
一、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50岁,因“纳差”前来就诊,既往无特殊重大疾病史。
 
二、就诊情况
 
(一)主诉
 
纳差,即食欲不振。
 
(二)现病史
 
患者近期自觉食欲不佳,每餐进食量明显少于往常。观其二便调,无腹泻、便秘等异常;察舌可见舌苔白厚腻,提示体内湿浊内阻,脾胃运化受困。结合症状与舌象,考虑为湿邪困脾,脾胃升降失常,导致纳运失司,发为纳差。
 
(三)中医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舌象,中医诊断为“纳呆”,证属湿困脾胃证。
 
三、治疗方案
 
(一)选方依据
 
遂以二陈平胃散加味,旨在燥湿运脾,醒脾开胃。二陈平胃散由二陈汤与平胃散合方化裁而来,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两方合用,针对湿困脾胃之证,能有效祛除脾胃湿邪,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味,增强醒脾开胃之力。
 
(二)具体方药
 
苍术12g 、厚朴12g 、陈皮10g 、甘草6g 、半夏10g 、茯苓15g 、砂仁6g(后下) 、白蔻6g(后下) 、鸡内金10g 、炒麦芽15g 、石菖蒲15g 。共5付,水煎服,日一剂。
 
方义解析:苍术苦温辛燥,为燥湿运脾要药,可祛脾胃之湿,复脾胃之运;厚朴苦温,行气燥湿,助苍术燥湿,又能下气除满,针对湿阻气滞导致的脘腹胀满;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使气行则湿化;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茯苓健脾渗湿,二者一燥一渗,协同祛除痰湿。砂仁、白蔻后下,取其芳香醒脾、化湿行气之效,直达中焦,快速振奋脾胃之气;鸡内金消食健胃,助脾胃腐熟水谷;炒麦芽健胃消食,尤善助运开胃;石菖蒲芳香化湿,开窍醒脾,进一步增强化湿醒脾、开胃进食之功。诸药合用,湿去脾运复,气行胃纳开,共奏燥湿运脾、醒脾开胃之效。
 
四、疗效反馈
 
患者遵医嘱服用中药,5付药还未服完,2天后与医生在大街上相遇,欣喜告知服药第一幅后,就感觉食欲明显增加,进食量逐步恢复。后续随访,患者纳差症状基本消除,脾胃功能渐趋正常,日常饮食已恢复往常状态,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五、医案总结
 
本案中,纳差由湿困脾胃所致,抓住舌苔白厚腻这一关键舌象,辨为湿困脾胃证,选用二陈平胃散加味,精准针对病机,通过燥湿、运脾、行气、醒胃等多法合用,快速改善患者纳差症状。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紧扣病因病机选方用药,药证相符,故能收获良好疗效,也为湿困脾胃型纳差的治疗提供了临床参考案例,验证了二陈平胃散加味在该证型中的实用价值 。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高颖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七十五条(二) 张宝华

    底下一段是又一条,他说“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其实就是根据“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那一条,从那条来的。“以水灌之,亦喘”,这个水灌之,是古人治病的一个方法,就是拿水浇身,西医有时冰袋冷敷治病,它俩是类同的方法。

  • 伤寒论第七十条(三) 张宝华

    调理胃的方法那多了,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与调胃承气汤”。虽说“与”之,但临证上这样的占比也不少,用调胃承气汤的机会还是多,“与调胃承气汤”,有用它的机会。

  • 97条 李华歆

    1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 伤寒论第六十六条(一) 张宝华

    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个“发汗后,腹胀满者”,肯定是外感了,那么发汗也是合理的治疗,发汗后出现了腹胀满,这种情况可不是治疗有误,伤寒发汗解表对证治疗嘛!我们先看看这个方回来再说发汗后现腹胀满的缘故就一目了然了。

  • 伤寒论六十六条之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张宝华

    《伤寒论》第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当归饮子治疗荨麻疹治验案 吴春水

    采用当归饮子进行加减治疗。患者服用五剂后,荨麻疹发作次数减少,瘙痒减轻。当归饮子中,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养血活血;防风、荆芥、白蒺藜祛风止痒;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黄芪益气固表;甘草调和诸药。

  • 经方实验录之感冒后遗症 张宝华

    既往体健,否认过敏史。处方:柴胡30克、姜半夏20克、生黄芩15克、人参片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自备)15克、大枣15克、生桂枝15克、麸白芍15克7帖,中药饮片,内服一天2次

  • 藿香正气临床运用心得 陈锦辉

    藿香正气临床运用心得“用好正气汤,外感内伤立奇功。”这是对藿香正气汤广泛适应证的赞赏。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藿香正气散(汤)能解表和中,祛除湿邪。

  • 余眼中之竹茹 张宝华

    《金匮要略》中称竹皮;《本草经集注》则谓青竹茹;《别录》曰淡竹皮茹;《食疗本草》言淡竹茹;《草木便方》称为麻巴;《上海常用中草药》则名竹二青。如《别录》曰竹茹“主呕啘,温气寒热”,其以明确提出竹茹以止胃气上逆而治呕;后之《药性论》指出竹茹养生可清肺热。

  • 心悸 潘洪波

    西医对于心悸的治疗,存在较大的脏器毒性副作用,具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等问题。中医历来对心悸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炙甘草汤是出自于《伤寒论》的经典方剂,其中的炙甘草含有甘草苷,该物质能够改善次乌头碱造成心脏产生的毒性反应,而发挥保护心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