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临床运用心得
“用好正气汤,外感内伤立奇功。”这是对藿香正气汤广泛适应证的赞赏。然而,要真正应用好正气汤,还必须掌握它的组方特点,才能做到方尽其能,药尽其效。
正气汤,原名藿香正气散。该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处方(笔者临床常用剂量):藿香10克、白芷6克、陈皮6克、紫苏10克、甘草6克、桔梗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厚朴6克、法夏10克、神曲10克、大腹皮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方歌:藿香正气芷陈苏,甘桔苓术厚朴俱;夏曲腹皮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袪。
【方解】: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乃是夏月常见之病证。由于风寒外束,致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而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致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见胸膈满闷、脘腹疼痛。因此,治疗应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方用藿香为君,以辛温之性解在表之风寒,芳香之气化在里之湿浊,辟秽和中止呕,乃治霍乱(中医病名)吐泻之要药。法夏、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气行则湿化;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同生姜、大枣以和中。
综观全方,既有藿香、紫苏、白芷之解表,又有厚朴、大腹皮之疏里,体现了表里双解;既有紫苏、白芷、桔梗之升清,又有茯苓、半夏、大腹皮之降浊,体现了升清降浊;既用藿香、紫苏、白芷、陈皮、厚朴之芳香化湿以祛邪,又用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养胃以扶正,又体现了扶正祛邪。如此配伍,面面照顾,表里两解则寒热胀满可除;升降复,脾胃调则吐泻可止;邪去正安,正气复则足可御邪。由此可见,本方以和中化浊为主,略具发汗作用,故临床应用不可当发汗剂使用。
本方的最突出表现在于化湿,但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主要指自然和环境的湿气,内湿的产生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水湿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共同完成着水液代谢的全过程,无论哪一环节障碍都可能产生内湿。藿香正气散(汤)能解表和中,祛除湿邪。方中藿香、白芷、苏叶辛散风寒、芳化湿浊、和胃悦脾;半夏、厚朴、陈皮降气、理气、行气、燥湿、化湿;茯苓、白术健脾运湿;大腹皮行气利湿;桔梗宣肺利膈、通调水道;佐以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纵观本方,不但给已形成的湿邪找到出路,治疗已成的疾病,又能阻止湿邪的产生和蔓延,防患于未然,因此是治疗湿邪为病的良方,理解本方的组方要义,对于活用藿香正气散(汤),拓宽治疗范围有重要指导意义。
【临床应用体会】
一、本人经验:
1、以便溏、舌苔腻,胃不适认证。加味(加防风6克、白芍10克、海螵蛸10克)治疗慢性结肠炎合伴慢性胃炎。
2、以便溏、舌苔腻,皮肤痒认证。加味(加防风6克,蝉蜕6克、薄荷6克)治疗皮肤瘙痒症。
3、以呕吐、腹痛、泄泻、舌苔腻认证。加味(加川楝10克、元胡10克、白芍10克)治疗急性胃肠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治验案 赵功明
曹颖甫先生于书中首案即录其亲身所验之桂枝汤证。此案看似简单,仅数症一方便愈,然实为彰显仲景辨证论治精神之典范。治法唯宜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桂枝汤正为此证而设。 -
不在消胀在升降,非独治胃重调肝,从肝胃同治破解二十年痞满困局 彭幽
不在消胀在升降,非独治胃重调肝,从肝胃同治破解二十年痞满困局——一例展现中医病机思维的典型医案姓名:田某某性别:男年龄:58岁职业:个体经商,某小学班车司机就诊日期:2022年7月5日反复心下痞满20年,右胁腹部不适半年。 -
失眠多年,一剂见效案。 宗琪
患者:张某某性别:女年龄:53岁初诊日期:2025年8月6日主诉:失眠多年伴右侧肩胛缝处麻痛3月余。8月11日反馈:述背部麻木感消失,痛感轻微,小腹火烧感消失,予以背部瘀络刺血。 -
月经延后9天,4剂经方痊愈。 宗琪
患者:王某性别:女年龄:34岁初诊:2025年8月3日主诉:月经延后9天。8月9日回访:月经已净。当以温经汤主之。 -
治“胸闷、胸痛3月余,加重1周。”案 宗琪
患者:毛某性别:女年龄:55岁初诊日期:2025年7月29日主诉:胸闷胸痛3月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诉近3月来胸闷胸痛,曾于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未查出器质性病变,予输液治疗后症状略微好转。 -
扶阳使人快乐,躁郁也能用扶阳法 原恩泽
患者4月来就诊,恰是春季,“桃花病”、“桃花疯”高发期,扶助阳气,助肝生发,则病可愈。方用苓桂术甘汤拨通,附片助阳,淫羊藿、山楂、砂仁帮助“消化”附片之力,菖蒲开心窍,合欢皮对症治疗,本经说合欢皮令人欢乐无忧是确其效果的。 -
胆囊息肉伴胁肋痛医案 高颖
一、患者信息患者某女,50岁,因右侧胁肋部疼痛不适,经住院治疗一周效果不佳,遂视频就诊。 -
医学衷中参西录 李华歆
中医第一可法之书——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小感心怀凄怆天下济,追本寻源展宏图。先生恪守古训,博采众长,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事业,其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被后人称为“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先生书名“衷中参西”实属无奈,彼时西学东渐,西医引进,中医渐衰。 -
益气养阴法治疗呕吐案 张洪海
舌红无苔,脉沉弦病机:阳明胃热,气阴两虚治法:清热益气养阴竹叶12,生石膏30,西洋参10,麦冬15炙草10,姜半夏10,生地黄15,干姜8桂枝10,火麻仁20,大枣10,玄参15服药2天,反馈精神状态明显转佳,家属诉呕吐未作,大便通畅,且患者说话声音明显 -
端午流绪 张宝华
布谷声声、芳艾处,佳人钗许少一株。有明总在证无明,终是颠倒。奈何桥下一碗汤,了却前世行无常,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切有为法,拉磨驴子,便是去了目眼,依旧一圈复一圈,自性本心何须求,索主春风是执颠。
最新文章
-
枳术汤、外台茯苓饮、吴茱萸汤三方合用治胃痛呃逆 高颖
其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
孩子需要吃打虫药吗 谢江强
所以,总体现在有蛔虫的孩子很少,不需要常规吃打虫药,也不需要总担心孩子有虫,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有蛔虫的孩子也没有特征性的表现,确认是否感染蛔虫需要化验大便,不要常规吃打虫药,也不能根据自己的猜测给孩子吃打虫药。
-
栀子豉汤合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医案 高颖
用栀子豉汤合酸枣仁汤加减:焦栀子9克、淡豆豉12克、炒酸枣仁15克(打碎)、生川芎9克、盐知母9克、茯苓20克、炙甘草6克、茯神20克、制远志10克、首乌藤30克、柏子仁20克、炒麦芽15克。酸枣仁补养肝血,使血液能濡养头目,减轻眩晕症状。
-
中医治疗腋臭临床应用体会 崔国宁
诊断为腋臭,证属肝郁气滞。同时,中医外治法操作简便,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总之,中医治疗腋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但中医治疗腋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结合西医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
伤寒论第九十九条(一) 张宝华
九十九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那么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到四五天、五六天、六七天这个当口,传少阳病是其常了。所以三阳并病,少阳病的存在,不能汗,也不能下,唯有治少阳一途了,这是定法,在临床上也是必要的。
-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九) 张宝华
这些方后的加减不像是先生的话,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悟,从这个行文来看它就不合乎先生的笔调,也许是后世添加的,先生的书你读久了应该有同感,没那个味道,因此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就不再赘言啦。
-
伤寒论第六十一条(二) 张宝华
这个整个条文重点就在这个“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的认证,对吧!这个烦躁可以见于很多的病证,对吧!
-
伤寒论之第五十八条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五十八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凡病”二字无所具指,这就是范论啦!这是治疗疾病的三大法。这三大法,无论我们用来治疗什么病,适用的都是实的,目的就是攻实祛病,好恢复人体的健康。
-
分析《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夜啼的方 崔国宁
以下对其中治疗小儿夜啼的方剂进行分析。总之,《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夜啼的方剂具有丰富的组成特点、明确的功效主治和一定的用药规律。
-
顿咳专方(自拟方) 治百日咳 陈锦辉
顿咳专方(自拟方)治百日咳适应证:适应于百日咳痉咳期。而痉咳期以清肺热,解痉宣肺,降逆止咳为重点。方中以百部,芦根,清热润肺止咳。
学习了
学习了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