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湿病当微发其汗、利小便

2022.06.27 392阅读 评论数 1 5
《金匮要略》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由此看来,治疗湿病当微发其汗、利小便。

“微发其汗”的原因

“微发其汗”原因有二:一是气候因素,“值天阴雨不止”自然界中湿气重浊,易侵袭人体致病。二是汗不得法,“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致使风去湿存。《金匮要略论注》云:“值天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

“微发其汗”的机理

湿邪在表,侵袭人体,当汗出而解,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通过应用温热药物,以达到振奋阳气,蒸腾肌腠,开发玄府,使表湿化汗,随风而出,则风湿俱去,病自愈。

风湿之邪乃风邪与湿邪相合而成。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容易表散;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碍气机,难以骤除,如发汗过多,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故不可大发其汗。如《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云:“无汗,则当发汗以解之也。值天阴雨不止,则其湿胜于风;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而风为阳邪,随气而泄,湿邪阴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则其内湿随三焦气化,由小便而去,表湿随营卫流行,化微汗而解,阴湿之邪既解,风邪未有不去者。”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气的存在依附于津液,津液是阳气的载体,若汗出太过,则阳气随汗而外泄,致“气随津脱”,有亡阳之虞。正如《金匮要略心典》云:“风、湿虽并为六淫之一,然风无形而湿有形,风气迅而湿气滞,值此雨淫湿胜之时,自有风易却而湿难除之弊,而又发之速而驱之过,宜其风去而湿不与俱去也。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外,若汗出太过,会耗损人体正常阴津,有伤阴之弊。故应微发其汗,以防止“伤阳耗阴”的发生。

“利小便”的机理

“湿痹之候”,乃内湿、外湿相合的证候,多因患者脾胃虚弱,或外湿内侵而形成。湿邪内阻,影响膀胱气化则小便不利,湿趋大肠则大便反快。若内湿不去则阳气难以外达祛除外湿,故但当利小便,小便得利则内湿去,阳气通,太阳膀胱经气自盛,关节之外湿亦除。正如李东垣所说:“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

总之,治湿之法,“微发其汗”,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则风邪与湿邪同时随汗而排出体外,则风湿之邪尽去,又不至于伤阳耗阴;“利小便”,使内湿去,阳气通,经气畅达,湿气自除。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邓先勇 资质认证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022-06-27 08:48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骨质疏松症防治 张宝华

    骨质疏松症可影响全身骨骼,但最常见于脊柱、髋部和手腕等部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 慢慢调慢慢养,松桂通脉活肩颈 谢江强

    慢慢调慢慢养,松桂通脉活肩颈白领们从早至晚在办公桌前处理事务,用电脑办公就同睡觉一般平常。常规治疗肩颈酸痛的主要方式是活血祛风,活血以疏通经脉、舒活脉络,祛除风邪以止酸痛。

  • 咳嗽 罗沿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通常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谓嗽,但临床上往往痰声并见,所以多以咳嗽并称。后随访,未再咳嗽。

  • 乌梅丸医案二则 孙亮

    乌梅丸医案二则医案一:患者汪某某,女,54岁,主因"发作性胸闷、气短3年,加重1月余"由门诊收住院。入院诊断:1.不稳定型心绞痛2.胃-食管返流病伴有食管炎处方:乌梅丸合小柴胡汤、百合地黄汤、三物黄芩汤加减。

  • 做好产后休整,慢性盆腔炎完全可以避免 谢江强

    做好产后休整,慢性盆腔炎完全可以避免郎女士刚坐完月子后的三个月之内,腰部酸痛一直反复出现,白带量特别多,质地清稀,也没有臭味,西医大夫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将这些药煎出药液200毫升,趁热坐下,待水温下降后,用药汤清洗外阴。每2日清洗一次即可。

  • 甘草泻心汤小记 张宝华

    组成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4枚(擘)、黄连3克方中炙甘草起到和中缓急、补虚益气的作用;黄芩清肺热,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止呕,大枣则补脾和胃;黄连则清热燥湿。适用人群与禁忌甘草泻心汤适用于脾胃不和、心火旺盛、肠道湿热等症状的人群。

  • 四逆散1 李华歆

    因为仲景给出的信息实在太少,所以让我们先看四逆散的组成!由此我们发现一共7味药的小柴胡汤竟然有5个药可以减去,而剩下的只有“柴胡、甘草”,今天研究的四逆散恰好有此药对。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四逆散的方证应该是基于少阳枢机不通。

  • 生姜泻心汤 李华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综合分析后得知“生姜泻心汤”的应用背景应该是“寒热互结”引发的“水饮内停”!

  • 肾气丸 李华歆

    患者因虚致劳,且见腰痛,少腹拘紧,小便不畅,为精虚阳亏,可与肾气丸补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 就方剂药物剂量而言 曹雪盼

    同时在读书方面见过李可老先生用附子到180g也见过李汉卿先生附子用零点几克,甚为有趣有人用药轻灵有人大刀阔斧。各家学说百家争鸣可能中医的魅力就是在这里吧诸位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