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脾胃病用药心得

2022.01.20 1345阅读 评论数 5 9
患者张某,男,24岁,于2021.10.04
网络平台求诊与我,自诉口水多,恶心,打嗝,大便不成形,一天好几次,小便多,长痘痘,多长在下巴的地方,痘痘红肿高突,有白头,咽部有痰,痰黏稠不易咳,喜欢唉声叹气,睡眠一般,梦少,主要想治疗脾胃的问题,自诉之前在平台就诊吃过中药,治疗效果一般,拍舌苔照片及之前大夫的方子给我查阅,如下图:


吾观其舌苔情况,齿痕舌,苔白腻,舌尖处非常红,属于心火偏旺,脾胃之气较差,蕴生痰湿胶结于体内,并不是十分容易治疗,观其之前所服方药,乃是半夏厚朴汤这类的理气方剂,虽然取里边有行气消痰的功效,但是患者目前除了唉声叹气,胸闷不舒,主要还是脾胃之气不足,大便一天好几次,不成形,典型的脾虚之象,而且又没有舌苔黄腻这样的化热之象,用黄芩黄连太过苦寒反而容易伤及脾胃,思虑再三,给予健脾的理中汤,加了去湿的平胃散,又用了达原饮透达膜原,调畅气机,加了栀子豆豉汤清热除烦,消除胸闷闷热邪气,方药如下:
生党参10g,干姜10g,麸炒白术10g,炙甘草10g,麸炒苍术10g,姜厚朴10g,陈皮10g,生姜6g,大枣4g,草果仁3g,生知母3g,麸炒白芍3g,生黄芩6g,盐益智仁6g,荷叶9g,淡豆豉9g,生栀子6g,7付,代煎,水煎服,日一剂。
患者服药后自诉病情好转,让其拍舌苔照片看一下,如下图:

观其舌苔确实明显干净好多了,问起有无不舒服的,患者并没有说什么,于是建议药如前方,继续口服中药治疗,二诊同前,7剂,代煎,水煎服,日一剂。
患者继续服药治疗,后询问其效果怎么样,其说药尚未服完,不打算再开药治疗,便结束咨询,之后再无回复。

总结这个案例,药用的对症,但是患者依从性一般,毕竟有时候治病属于大夫的尽心尽力罢了,要想全面改善人的疾病,真的是难以做到的,该患者属于脾胃较差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问题,吃药治疗只能缓解这些症状,他的情绪不畅,也只能他自己慢慢调理了,以后用药也得慎重考虑,努力使自己在临床上醒的更远,站的更高,努力学习中医医学知识,尽心服务患者,做一个有成就的医生。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超鹏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风寒湿痹症 于桂荣

    但风寒湿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黏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

  • 经方加减治舌唇疼痛2年余案 宗琪

    患者:张某某性别:男年龄:83岁初诊日期:2023年9月25日主诉:舌尖疼痛伴唇疼2年余。现病史: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入住我科治疗,治疗期间与其交谈,谈到舌头前中部及双唇疼痛2年多了,因在别处吃了不少中药了,想在借此次住院治疗一下。

  • 归芪通络膏 谢江强

    归芪通络膏水煎药:生黄芪200克、茯苓150克、当归150克、砂仁100克、黄精100克、桃仁100克、陈皮100克、姜黄100克、炒白术150克、炙甘草60克、瓜蒌120克、白僵蚕60克、川牛膝150克。

  • 咏细辛 张宝华

    咏细辛也在深山参天地,常欲低湿乐为家;花开花落无人问,一使辛香透九渊。癸卯年辛酉月戊寅日巳时

  • 桂枝人参汤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桂枝人参汤!且看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杂病诊治(二十九) 张宝华

    李某某,女,67岁。腰酸痛,下肢怕风,酸软乏力数月。

  • 治小儿慢性咳嗽医案一则 宁承洁

    中医诊断:咳嗽肺脾气虚证处理:予以中药5剂口服。一个月后患儿母亲带患儿复诊,诉现已无咳嗽,饮食较前增加,长胖了,大便一日一次,成形,但仍有少许腹痛,无明显腹胀,以脐周为主。

  • 怪病忌油腻,经方来帮忙 陈升王

    曾多次前往各中西院就医,具体用药不详,但疗效不佳。近日腹部胀气感加重,遂来我院就诊。一诊后上症已愈,可进食多块肥猪肉,且无不适,纳可,眠好,二便调。

  • 甘姜苓术汤 李华歆

    ——席勒今天笔者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治疗“肾着”的专方——甘姜苓术汤。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姜苓术汤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 渴与不渴的表里辩证思路 陈升王

    三判断寒热阴阳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不渴说明脾脏有寒,若为里热之下利则热邪伤津,故必出现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