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胃里烧心伴胃胀、下肢乏力“案”
患者:荆某某
性别:男
年龄:55岁
初诊日期:2025年6月27日
主诉:胃里烧心伴胃胀、下肢乏力感。
现病史:患者述近半月来自觉胃里烧心,伴胃胀,食多后胀甚,屁多,纳差,冷热不敢吃,伴左下肢乏力翘起,久坐后起身行走不稳(晃),行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大便不畅,多3天一次,活动后面部易汗,舌质淡,苔黄厚腻燥,左脉:寸沉迟力弱,关弦浮迟有力,尺沉弦迟力弱,右脉:寸浮缓无力,关沉弦迟力弱,尺沉迟有力。
诊断:痞证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3剂
方组:生甘草15g 生黄芩10g 黄连8g 干姜10g
大枣4个 清半夏15g 柴胡15g 白芍15g
枳壳15g 蒲公英15g 吴茱萸2g 生大黄8g
生鸡内金15g 葛根30g 川芎10g 狗脊15g
煎服方法:冷水1200毫升泡透,水开煮到约450毫升,分三次饭后热服。
禁忌:生冷,辛辣、油腻,鱼腥、水果等。
7月2日二诊:述胃中烧心感好转,排气减少,纳増,行走时左下肢较前有好转,摇晃感减轻,大便2日一行(干),舌质淡,苔黄腻略厚,续服上方加减4剂,方药如下:
生甘草15g 生黄芩10g 黄连8g 干姜10g
大枣4个 法半夏15g 柴胡15g 白芍15g
枳实15g 蒲公英20g 吴茱萸2g 生大黄12g
生鸡内金15g 葛根30g 川芎12g 狗脊15g
7月11日回访:述胃里已无不适,左下肢轻快许多。
按语:患者胃中烧心,胃胀,冷热难食,苔黄厚腻,符合寒热错杂的泻心汤证,因伴糜烂,故以治疗狐惑病的甘草泻心汤治疗,胃里烧心,脉弦,合以左金丸以泻肝治胃,加蒲公英,鸡内金以消炎解毒,健胃强脾,大便干加大黄以泻热通便,行走不稳,久坐后身晃,脉弦,考虑阴阳不相顺接(静为阴,动为阳),故以四逆散调整阴阳,加葛根、川芎,狗脊以活血行气,补益肝肾,患者一诊后症状大缓,故续方治疗,易法夏以増燥湿之功,易枳实加强破气消积之力,增量大黄以通便,蒲公英以强解毒之功,川芎増活血,诸药合用,患者胃疾得解。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八条(三) 张宝华
“引胃气上升”特指脾胃清阳之气的升提。张元素指出,脾主升清,若清阳下陷,会导致乏力、泄泻、内脏下垂等症。此时需用升提药物引胃中清阳之气上行,以充实四肢九窍。张元素用这一学说临证应用于升阳举陷与调理气机,用以治疗清阳下陷证:久泻、脱肛、乏力、头晕。 -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八条(一) 张宝华
一百四十八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根据这条的足又冷,又微恶寒,即恶寒而手足厥冷,这样一种大便硬有寒实结的证侯,底下先生做出了分析。尤其汗出是阳微证的一种明确反映。 -
伤寒论第一百三十四条(三) 张宝华
大陷胸汤是一个猛峻的药,它比大承气汤还要凶。芒硝一升,一升是一百五十克。因此先生在一百三十二、一百三十三这两条就加以说明其相关问题,他说“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
乏力失眠案。 李高勤
王某,女,32岁。主诉:乏力眠差1月。分析:1、患者乏力、便秘,不欲饮水,纳一般,无明显口干口苦,为太阴病,即脾虚水饮盛,津不运化。 -
伤寒论第一百二十七条 张宝华
一百二十七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那么里有停饮,对于太阳病是有影响的,前面讲过这样的情况,所以临床在辨证上要辨别到位,这也是挺重要的。要是胃蓄水,严重的心下悸,轻者会短气。 -
老年舌麻半年余,巧辨燥湿同病终得解 邓慧龙
2024.12.21,女,70岁主诉:舌头麻木半年余。辨证:阴血不足,燥湿合病处方:导赤散合麦门冬汤、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20木通5甘草3麦冬30陈皮9法半夏9茯苓15山药20鸡血藤30山萸肉9丹皮9全蝎3蜈蚣1条玄参95剂,水煎服反馈:舌头麻木明显好转, -
伤寒论第一百零七条(一) 张宝华
一百零七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少阳病在胸腹腔间,热邪在这里,要吃吐药或者泻药,则虚其里,前面那两条,第一百零五,一百零六不就是那么给治的嘛。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胁肋痛医案 高颖
既往高血压、肾结石病史,体重200斤。-活血逐瘀核心:合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针对肝郁化火兼血瘀之腹痛;合大黄牡丹皮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清下焦瘀热治右下腹痛。 -
伤寒论第四十八条(二) 张宝华
阳明病是胃肠里边有热,热结于里,蒸发于外,因此病人老是出汗。太阳病主要的症状身疼痛、恶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嘛。我们知道,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在太阳病期间,发汗之后,有的转属阳明而为二阳并病。 -
湿邪缠绵致病解 —— 以三焦为径的化湿要诀 刘颖
察其掌纹模糊如浸水,断为"湿瘀阻络",取萆薢渗湿汤加地龙12克、桃仁9克,外以苦参30克、黄柏15克煎汤浸泡,十日渗止痂脱。此案正合"湿性氤氲,非风药不能胜"之古训,医者当执三焦为纲,令气化复常,则湿浊自散。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五) 张宝华
《神农本草经》不是说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这些都是柴胡的用武之地。那么《名医别录》说柴胡微寒,《神本本草经》可没明言,咱们是从它的治疗病证上看出来的,柴胡能解热,可治“寒热邪气”。
-
太阳少阴两感兼湿案 翟争
腰部两侧酸困,平素畏寒,汗出少,属于太阳病。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腰部沉重、晨起为甚,舌边有齿痕较重,考虑到兼有湿邪为患,湿性重浊,视为阴邪,经历夜间阳气衰阴气盛之后,晨起为甚。遂进一步疏肝化痰散结为治。
-
伤寒论第八十五条 张宝华
八十五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疮家”,这个“疮”是疮疡了,咱们古人用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凝滞而成。肌肉不和有多种原因,《金匮要略》上讲得细,这个是津虚血枯导致的这种不和。
-
伤寒论第八十条(二) 张宝华
这个“微烦”隐含着深意,先生不明说,我想呀!先生这里他说“微烦”所以,栀子干姜汤证这个热烦就是不太明显,但他肯定有热,因此栀子、干姜,这两个药寒热并用。
-
从六经辨证角度分析癃闭对应方剂 崔国宁
从六经辨证角度分析癃闭,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临床治疗癃闭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六经辨证,准确选方用药,以提高疗效。
-
萎缩性胃炎有奇功 刘艳兵
:1;食管裂孔疝2;反流性食管炎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4;食管部溃疡。嘱咐患者坚持服药,王先生非常配合治疗症状一次比一次减轻,在连续服药五个月后,医院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已逆转,肠化生,糜烂已痊愈,食管裂孔疝孔也缩小。治疗脾胃病就找刘主任。
-
《关于白发转黑与白发长黑》 张娟
所以,无论是脱发还是白发,都是体内阴血不足的表现。(二)关于白发1)青少年白发又称早年白发症,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毛发黑色素形成减少,由黑色素细胞形成黑色素的功能减弱,酪氨酸酶的活动减低所致。
-
门诊医案小结 胡松岩
患者张某,男,65岁。避风寒,畅情志,不适随诊患者钱某,女,55岁。
-
麻黄汤笔记与医案一则 黄阁
外感风寒表实证以麻黄汤最速。服麻黄汤可见正邪相争,正气上冲发烦目瞑。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
想让孩子少生病、不生病,抓住两个要点 谢江强
想让孩子少生病、不生病,抓住两个要点《医学三字经》里有一章讲的是小儿疾病,原文如下:小儿病,多伤寒。《医学三字经》的作者陈修园认为,孩子在患外感的时候,只要抓住足太阳膀胱经的问题就可以了;对于小儿的内伤证,只要抓住足太阴脾经的问题就行。
学习
学习了
感谢分享学习
学习
学习了
学习了
学习
学习了
学习了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