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之小青龙汤

2025.08.14 681阅读 评论数 35 73
丁某,男,52岁 。

主诉:夜间干咳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前因外感风寒,间断发热两天,自行口服退烧药后发热缓解,留有夜间干咳,睡前较重,吃止咳药未见好转。遂来我科就诊。现症见:干咳,偶有白痰,睡前咳嗽较重,无其他不适。饮纳可,夜寐可,二便调。齿痕舌,苔薄白,脉滑有力。 
中医诊断:咳嗽---寒饮伏肺 

中医治法:辛温解表,温肺化饮 。

治疗方药:小青龙汤和三子养心汤 

具体方药如下: 
桂枝15g,炒白芍10g,麻黄10g,法半夏15g。五味子15g,细辛10g,甘草10g ,紫苏子10g, 白芥子15g,莱菔子15g 
             3剂     水煎服 

辩证分析:依据患者的舌、脉象考虑患者脾阳虚体质,故体内素有寒饮。患者有外感病史,口服退烧药故透邪不畅导致表邪未解入里引动肺内伏痰,白昼阳盛阴伏不动,夜间阴盛邪实奋起抗争,故夜间咳嗽较重,遂用小青龙汤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三子养清汤以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两方合用共奏温肺化饮止咳之功。 

疗效分析:3剂后干咳已缓解。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医案为个例,不作为治疗方案范本。分享出来希望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并能提出宝贵意见 ,感谢大家 !!!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郭文龙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十二条(六) 张宝华

    “汗出者”,是患病的机体,要通过出汗把病邪驱除于体外,这就是斗争的目的,为此而争斗不休。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所以才说“虽愈必死也”,他是这个意思。

  • 精伤学说-五脏病以肺之宣发 赵立生

    中医认为,五脏病以肺之宣发为主要表现。在人体的呼吸过程中,气与津液都要通过肺来完成,只有肺的宣发功能正常,才能维持气与津的正常运行。肺主皮毛,而皮毛是人体最大的防御系统。因此,肺主皮毛,若出现肺卫虚衰时,则会出现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等症状。

  • 伤寒论第七条(三) 张宝华

    他还说:“这是个约略之词。真正的伤寒病,我也得过,六七天的时候是个要紧的关头,病好不好在这个时候很关键。老太太们都知道,这几天是憋汗的时候,好,大约在这个时候;不好,在这个时候也减轻。那么在六七天的时候减轻,这个病就没问题了。那么这个数呢,也是约略之词。”

  • 眩晕(肝阳上亢证)医案 吴春水

    口苦、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阳上亢之象。

  • 伤寒论第七条(一) 张宝华

    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太阳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古人对疾病愈期的一种预测。自五加一,乃起生化作用,其意为阳生者阴成,阴生者阳成。病为阳证,当在阳数之期愈,所以说“七日愈”。

  • 伤寒论第六条(五) 张宝华

    剧就是厉害了、严重了。《诸病源候论》说“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作成痫也。”因受惊而发作的一种病。还得“论”治,就是辩证后还得“论证”一下,就是慎之又慎嘛!我觉得这个“论”也有现在医疗上会诊那个意思。

  • 伤寒论第一条(五) 张宝华

    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其特征。即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断为太阳病。

  • 小柴胡汤合泽泻汤,酸枣仁汤加味治疗抑郁不寐病1例 陈积武

    处方:小柴胡汤合酸枣仁汤,泽泻汤加味:柴胡15黄芩15生姜6大枣儿法半夏15人参6酸枣仁30川芎10茯神15知母15炙甘草儿泽泻15白术20小麦100,7剂,小煎,复渣,分2次服。该患者口苦,咽干,目昡,欲吐,食欲不振,属于小柴胡汤证。

  • 右归丸治疗骨性关节炎1例 李格铬

    1月余前就诊红会医院,诊断为更年期骨性关节炎,口服白芍总苷胶囊、盘龙七片配合中药泡手治疗,效果不佳。10剂后,患者告知晨僵已10余天未见,无其他不适。腰为肾之府,故患者补肾后腰疾先除,随肾阳渐升,肾阴渐长,关节得濡,血脉得通,晨僵肿胀皆消。

  • 伤寒论第九十八条(一) 张宝华

    九十八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手足温”,手足温与四肢厥冷相对应,四肢厥冷、逆冷,为里虚有寒。阳明病不仅手足温,还有身热、汗出,甚至手足濈然汗出,这是阳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