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窗医案之肝郁气逆脉不应病

2025.09.07 2阅读 评论数 1 2
医案
同谱王丹文茂才之父,余执子侄礼,少游江湖,权子母,工于心计,故握算持筹资无少缺。晚年出资在永宁州生息,忽为典商负千金,州郡控诉,未获归赵,忧郁而病,兼家务多舛,遂得气逆症。腹满身痛,转侧不安。他医投补剂,转增剧。丹文邀余诊视,其脉多伏,惟肝部沉坚而涩,且三二至辄一息。知力肝郁,因以苏子降气汤合左金丸进,三服而气稍舒。又视之,肝部有长象,又益颠倒木金散进之,十剂后,腹减而气舒,饮食进,精神作矣。一日留晚餐,座中仍令诊之,脉息如故,余未便明言,归语家人云:三伯肝脏已绝,病恐不起。家人曰,已愈矣,何害?余曰,此脉不关此病,此病易愈,此脉不可转也。况见肝脏,必死于立春前后。家人以余故神其说,置不信,余遂北上。至冬病作,竟医药无效,于腊月廿四日终于家。余由京归,家人语其事,咸诧异焉。


医案分析:
上述医案记载了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因经商亏损、情志忧郁而致病,出现腹满身痛、气逆不适等症状。前医误用补剂导致病情加重,后经作者诊视,以疏肝降气之法奏效,症状显著改善。然而,尽管症状暂时缓解,作者通过脉象判断其肝脏真气已绝,预后不良,最终患者于冬季去世。这一案例深刻体现了中医“脉证从舍”和“脉不应病”的辨证思想,以下从病因病机、诊疗思路、脉学意义及临床启示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病因病机:情志内伤,肝郁气逆

患者“忽为典商负千金,州郡控诉,未获归赵,忧郁而病”,明确提示病因与情志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忧思恼怒易致肝气郁结,气机逆乱,故见“腹满身痛,转侧不安”。肝郁横逆犯胃,胃气不降,则生胀满。前医误辨为虚证而投补剂,导致“气壅邪闭”,加重郁结,正如《内经》所言“补则实实”,犯虚虚实实之戒。

二、诊疗思路:辨证精准,药随证转

作者诊视后,抓住“肝部沉坚而涩,且三二至辄一息”的脉象特征,断为肝郁气逆,选用苏子降气汤(降气化痰)合左金丸(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三服即效。后又以颠倒木金散(行气活血)进一步疏通郁结,十剂后症状基本缓解。这一治疗过程体现了“郁者疏之”“结者散之”的原则,以调气、降逆、疏肝为法,药证相符,故能取效。

三、脉学意义:真脏脉现,脉不应病

本案关键在于“脉不应病”的现象:症状虽愈,但脉象未转,肝部出现“长象”(真脏脉之一),提示肝脏真气已绝。脉象是脏腑气血盛衰的直接反映,《内经》云“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此即真脏脉见,主脏气衰败,预后极差。作者据此推断“必死于立春前后”,因立春属木,应肝,肝气当旺而不能承,故气绝而亡。结果患者于腊月廿四日(立春前夕)去世,印证了这一判断。

“脉不应病”是指脉象与症状表面不一致,但实质上揭示了疾病深层病机。本案中,症状缓解是气机暂通的表现,但肝之真元已亏,脉象暴露了本质。这提醒医者须脉证合参,尤重脉象在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四、临床启示与心得体会

1. 情志致病,首责于肝:本案再次表明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刺激最易伤肝,进而影响全身气机。临床见焦虑、抑郁所致诸症,当从肝论治,疏肝解郁为要。
2. 脉为医之关键,不可偏废:在四诊中,脉诊独具预见性。作者通过肝部“沉坚而涩”“长象”等细微变化,洞察脏气衰败之机,这是症状无法反映的。现代临床中,切诊常被忽视,此案警示我们需深研脉学,提高脉诊运用能力。
3. 治标与治本:症状缓解≠病根已除:本案中,疏肝降气虽缓解症状,但未能逆转肝之真元耗竭。提示在治疗慢性病、情志病时,需分清标本缓急,症状改善后仍应固本培元,尤其对久病、重病患者,需持续调治,防其复发。
4. 预后判断体现整体观:中医强调整体与时空的统一。作者结合脉象与节气(立春属肝),预测死期,体现了“天人相应”思想。尽管现代医学难以解释,但这种基于五运六气的预后思维,值得深入研究。
5. 医者须直言与慎言兼顾:作者诊得真脏脉后,“未便明言”,归而语于家人,既体现了对患者的保护,也反映了医者对预后的谨慎态度。临床中如何沟通预后,需权衡患者心理与知情权,展现人文关怀。

结语

此案精妙之处在于揭示了“脉不应病”背后的深意:症状是表象,脉象常反映本质。肝郁气逆虽易治,真脏脉现却难回。作为医者,当勤求古训,精研脉学,辨证时须目光深远,既治当前之证,亦察未病之势。唯有如此,方能于复杂病情中把握枢机,提高临床预见性与疗效。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赵功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治水湿的思维 高颖

    此时,茯苓、猪苓、滑石、通草、泽泻等利水渗湿之品发挥作用,将水邪彻底排出体外。若舌体胖大,加泽泻、车前子、猪苓等利水药物,能增强利水渗湿之效,加速水饮排出。中医治水湿之法,通过多方面综合考量与用药,体现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精妙。

  • 伤寒论第二条(一) 张宝华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样的太阳病证。第三条说,“必恶寒”,一定是怕冷的,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

  • 胆囊手术术后体质感受 李华歆

    从上周在医院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后现在已经差不多十天,以小编自身感受来说总体上身体肯定是越来越好,从刚做完手术的只敢慢慢挪步走路到现在的基本上可以正常步速走路,身体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 101条 李华歆

    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SPRING2024条文开头说的无论是遇到伤寒还是中风,如果能看到典型“柴胡证”的某个症状,哪怕是只有一个,也可以确认就是“柴胡证”,根本不需要样样具备!

  • 伤寒论第九十二条(二) 张宝华

    九十二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少阴病也在表呀,那么少阴病始得时以不发热为常,“无热恶寒者”嘛,这都明示过了。

  • 伤寒论第八十九条(二) 张宝华

    这几条情况各有不同的,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概而言之呢,就是津虚、血虚、里热,这类的都不可发汗。

  • 伤寒论第八十条(一) 张宝华

    八十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伤寒就不能下,这个大夫就离谱了,竟然“大下”,古人大下大概都是巴豆剂,这个巴豆剂古人常用的,究其实为好药。

  • 伤寒论第七十一条(七) 张宝华

    基于这个上面说的,这个五苓散,聚诸多利尿药,加小量桂枝,他能利尿,可解渴,还能解热,那么这个相关的治头晕也是能力认的,这个方利尿药里种类用得是比较全的。为什么叫五苓散呢?

  • 醉了整个秋 陈鹏

    醉了整个秋文/陈医生我抱着一条江醉了一整夜无数个鱼儿在怀里黑云在天空中徘徊如同上帝之眼凝视着芸芸众生那个无助的男人女儿因交不起学费跳了江老婆也跟人跑了唯一的电瓶车被没收了他也想拥抱这条江生命如此之轻一片柳叶落在水里没有惊起一丝涟漪昨日和风艳阳今朝枯骨青苔一

  • 伤寒论六十一条(三) 张宝华

    而阳明病身大热呢,它不恶寒但恶热,蒸蒸发热,是里热,从里向外蒸腾的一种热。那么这是纯阴寒,等三阴篇时详细的说。正不胜邪,人的脏器整个的衰败,无力胜邪,故而烦躁。那个躁烦假象,因此主之以干姜附子汤,振奋其沉衰的机能,纯阳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