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梨状肌综合征

2021.07.31 346阅读 评论数 0 3
梨状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从骶椎前面开始穿出坐骨大孔而将其分成梨状肌上孔与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梨状肌主要是协同其他肌肉完成打的外旋动作,梨状肌和坐骨神经的解剖关节非常密切,坐骨神经走行恰好经梨状肌下孔穿状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臀部。由于梨状肌损伤及坐骨神经穿过梨状肌时解剖变异,造成坐骨神经在该处受压,产生下肢后侧疼痛等症状,称为梨状肌综合征。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症状 常发生于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或中老年人,病程缠绵,有髋关节或臀部外伤史,也有受风寒湿侵袭或妇女盆腔炎等病史。臀部疼痛,并向下肢放射,不能行走或跛行,主要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性疼痛,甚至麻木胀痛,劳累或受风寒湿邪后症状加重,严重者呈“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下肢屈曲困难,腰臀部疼痛像小腹及大腿外侧放射,会阴部不适(因阴部神经从梨状肌下孔通过)大便用力、咳嗽、喷嚏增加腹压,向下肢放射可有增加,慢性梨状肌损伤可见臀肌和下肢肌肉萎缩。患肢无力,站立行走不稳,患肢怕潮怕凉。

(2)体征 ①走路跛行 姿势特殊,如上半身略向前和向患侧倾斜,患侧臀部抬高,下肢膝髋微屈,小心碎步,患侧臀肌松弛,褶皱较对侧降低,病程长者可显示臀部及小腿肌肉萎缩。②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有明显压痛(梨状肌的体表投影部位是:由骼后上棘至尾骨尖做一连线,该点至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将此线分三等分。)③臀部梨状肌部位可触及条索状隆起的肌束,条索状硬结、钝厚、僵硬。④特殊试验:凡是引起梨状肌紧张性增加而压迫周围血管神经的试验大多为阳性。诊断要点:有髋关节过度内外旋,有外伤病史。

(2)坐骨神经痛或臀部疼痛,髋内旋,内收受限,并可加重疼痛,俯卧位可在臀中部触到横条较硬或隆起的梨状肌。
(3)X线照片 排除髋部骨性疾病
【治疗】:
1中药内服:气滞血瘀 多为急性扭伤后出现,臀部轻度肿胀,疼痛如刀割或似针刺、电灼样,痛处拒按动则痛甚,关节活动不利,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川牛膝15克、枳壳6克、没药10克(兼风寒邪者加制草乌、细辛各6克,夹湿者加木通、薏苡仁各15克)。寒湿阻滞 臀部疼痛,遇冷加重、得温痛减,肢重无力,筋脉拘急或见口淡,便溏、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滑或缓或沉细。
治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方用:蠲痹汤加减(《医学心悟》)组方:羌活10克、独活10克、桂心6克、秦艽10克、当归10克、海风藤10克、桑植10克、乳香6克、木香10克、川牛膝15克、灸甘草6克(风盛加防风、白芷各10克,寒盛者加附子10克(先煎))。
阴虚内热 臀部疼痛、酸胀麻木、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兼见口燥咽干、头目眩晕、心烦耳鸣、夜寐多梦、祛湿通络。
治法:滋阴养血、祛湿通络方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加减组方:知母10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牛膝20克、地龙10克(研末冲服)、鹿衔草10克、龟板15克、薏苡仁30克、蜈蚣2条(研末冲服)。
湿热阻络 臀部重坠肿胀,局部反复肿胀,时轻时重,或有灼热,活动时疼痛加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方用:加味二妙散(《丹溪心法》)加减组方:苍术15克、防己15克、黄柏20克、萆薢10克、薏苡仁10克、怀牛膝15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灸龟板10克(打碎)。中药外治:穴贴《镇江膏药》 《3号杨氏疗法》具有驱风散寒、温筋解挛、消炎消肿、止疼镇痛之功效,尤其是对梨状肌炎穴贴3-10天便可取得显著的效果。伸筋膏(山东中医学院经验方)具有散瘀止痛、舒筋活血、祛风除湿之功效。主要配方:马钱子、地龙、透骨草、红娘子、生穿山甲、田三七、干姜、王不留行等32位中药组成。
【典型病例】:向××,女,54岁 南京体育学院教授,初诊于2011年4月7日,因患外伤型梨状肌神经炎,经推拿、针灸、理疗屡次未愈伴有臀部疼痛、酸胀麻木、屈伸不利、口干舌燥、头目眩晕、心悸耳鸣、夜寐多梦、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似《大阴丸》滋阴养血、祛湿通络之功效,每日三顿,每次3克并采用《镇江膏药》 《杨氏3号疗法》内外兼治,三个疗程告愈。熊××,男,41岁,运动员 初诊于2014年10月6日因患臀部不适,经治疗未愈,遇冷加重,得温痛减,肢重无力伴有畏寒便溏,舌淡、苔白腻似蠲痹汤30剂,每日一剂,浓煎分三次温服,外贴舒筋止痛膏一个疗程,2014年11月10日第二次复诊主诉:梨状肌疼痛基本消失后又巩固治疗半疗程便痊愈。

 【体会】: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间接外力如闪、扭、下蹲、跨越等使梨状肌收到牵拉而造成撕裂,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痉挛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产生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征,是风湿常见疾病之一,又称为梨状肌损伤或梨状肌孔狭窄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中医辨证属于痹症范畴,与所有风湿骨病的辩证一样,不外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邪之所湊,其气必虚”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寒湿证、湿热型、血瘀证、肝肾亏虚证四型,治宜驱邪、舒筋、扶正,在这两个典型病案中均有外伤与劳损病史,体征有阴虚与阳虚之分,故在内治与外贴治疗仍然运用了祖国传统医学“辨证施治”“善诊者先辨阴阳,后似方治疗”最终达到脏腑之气的贯通、阴阳之邪的平衡,神经消炎的消失,疼痛痉挛的祛缓,以自痊愈。                  
                    杨家强主任撰稿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杨家强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主诉:手脚冰凉10年,加重3个月。手脚冰凉十余年,近三个月来加重。肝肾精血不足,不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致真阳无力生发生长并抵御外(寒)邪,真阳不足,阴寒内生,则手脚冰凉持续十余年之久。今复诊告知手脚冰凉好转。

  • 生理性梦遗只是精力 谢江强

    生理性梦遗只是精力无法用在正处小韦是一名大学生,最近早起偶尔会发现自己梦遗,同寝室的哥们都笑他是不是梦到了不该梦的,可是他确实是无原因的梦遗,因此十分困扰。

  • 甘草泻心汤小记 张宝华

    组成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4枚(擘)、黄连3克方中炙甘草起到和中缓急、补虚益气的作用;黄芩清肺热,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止呕,大枣则补脾和胃;黄连则清热燥湿。适用人群与禁忌甘草泻心汤适用于脾胃不和、心火旺盛、肠道湿热等症状的人群。

  • 咳嗽一月,喝中药五天愈 李娟

    女,35岁,咽痛,咳嗽一月来诊。予以麻黄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五副,嘱忌生冷油腻辛辣及甜食水果,适当多饮温开水,勿劳累熬夜。2023.11.14复诊,告知,服药第二天即不咳嗽,眼稍红,上方稍作加减,继服五天,可停药。

  • 痛经小记 张宝华

    若肝肾亏损,则疏泄与封藏失职,导致胞宫内的经血运行紊乱,从而引起痛经。

  • 郁症非为肝所属 缴秀珍

    综合以上四诊情况对该患者辨证为眩晕之脾肾气虚夹瘀证。方用我科协定处方升阳益智汤为主方,并结合患者病情进行了合理化裁。

  • 中医临床分科方案研究 焦一鸣

    此项目旨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医临床以证分科的方案,以期替代目前的中医内科临床用西医的病分科的现象。1.临床应用方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可用于县级以上中医院内科的临床分科。

  • 桔梗汤 李华歆

    在学习“桔梗汤”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跟它密切相关的“甘草汤”!《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桔梗汤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 桂枝附子汤及其变方 李华歆

    ——帕斯捷尔纳克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桂枝附子汤”及其变方——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仲景告诉我们此时可以用“桂枝附子汤”!又名白术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 桂苓类方1 李华歆

    1.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