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安主任医师治疗小儿急症举粹

2021.11.10 69阅读 评论数 0 0

 1 温经散寒治痉病

黄某,女,3岁。患儿手足抽动、强直反复间断发作2月,近半月逐渐加剧,每日发作数次。诊对见患儿面色青白,消瘦,四肢冷。诊脉时突发双手强直,阵阵抽动,历时数十秒,经用手法点穴而止。家属述,此次发作为轻,严重时数分钟方能缓解。入冬以来,每遇气候变冷则加重。曾到各医院诊治。查脑电图、血象正常。诊为小儿抽动症。经用镇静剂、钙剂、鱼肝油等,抽动、强直发作仍频。现形寒畏冷,厌食,腹胀,舌淡苔薄白腻,脉细而紧。

此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留恋不去,重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拘急成痉。先予点穴外治,以救急解痉。其法以拇指点压内关(双侧)、人中、神门。待其缓解,再予“散寒解痉汤”熏洗外治,以散寒温经、引邪外出,药用紫苏30g,荆芥30g,羌活30g,独活15g,白芷30g,菖蒲30g,陈艾30g,川芎30g,姜、葱各100g,同煎浓汁,趁热熏四肢关节处,稍温后将手足浸入熏洗,洗后重彼,避风而卧,得微汗为佳;内服加减当归四逆汤以温经通脉,药用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细辛3g,桂枝3g,大枣10g,苏叶10g,良姜3g,木通10g,伸筋草15g,煎浓汁频服每剂服2天,连服3剂。1周后复诊,患儿四肢温和,手足抽动强直基本消失,仍用前法治疗。半月后再诊,患儿面色红润,饮食增加,活泼如常,手足抽动、强直至今未发。
  
 按:王老认为,此证由于感受寒湿之邪所致,加之正虚脉络失养,经筋闭塞,邪实正虚,故用内外合治法。先予点穴解痉救急,次用“散寒解痉汤”熏洗,此法宗内经“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之理而行。沐浴熏洗令其体表毛窍舒张,药物易透入体内,邪随微汗而解,故熏洗后四肢温和,再予内服养血温经通脉之当归四逆汤。内外合治,使邪气除,正气复,痉病速愈。
  

2 解郁导滞平胃痛

 杨某,男,14岁。患儿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半月,加重2日。病因学习成绩差,被其父责打,忧郁而起,时历半月,胃脘胀痛,窜引胁肋,嗳气不断,呕吐频作,吐出淡黄苦水及食物,纳差。曾到某医院就诊,诊为急性胃炎,服药2日不见缓解。观其面色青黄,舌谈苔白,脉略细微数。

此肝郁气滞、胃失和降之胃脘痛,予内外合治法处之。外治以散寒温中、行气导滞为法。用吴茱萸15g,小茴30g,安桂15g,玄胡15g,白蔻30g,砂仁10g共研细末,装入纱布袋中开水浸泡,取出稍凉后,敷于中脘10~15分钟,每日2~3次:内治以疏肝解郁、和胃止痛为法,药用香附30g,川芎6g,苍术9g,栀子9g,神曲9g,紫苏12g,广香3g,玄胡12g,水煎取浓汁,作茶频服。经用外治敷熨后,呃气频作,胀痛当即缓痛。内服药两日后,胃脘痛愈。
  
按:王老认为,此证病位在肝,与脾胃关系密切。《内经》有“木郁发之”、“民病胃脘痛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之说。本例虽为小儿,亦为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所致。故先用行气导滞、散寒温经之外治法。方中诸多芳香温散之品,借热力直透中脘,以利枢机,缓解疼痛。本法常较内服药取效快,合内服疏肝解郁、和胃止痛之剂,使郁解气通、疼痛速止。

3 清肝泄肺止鼻衄

  叶某,男,5岁。患儿反复鼻衄1周,加重2日。家属代述患儿每年春夏则发,予鼻中塞油纱条仍不能止血。1周前开始鼻衄,2日前活动过甚,出血加重,量多色鲜红。到某医院五官科急诊,当时血止,又复出血。诊时观其面色青紫,少神,消瘦,鼻中虽塞有止血纱条,仍有血从边渗出,口中吐出鲜血,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此肝肺热炽,化火上炎,灼伤脉络、迫血外溢而成鼻衄。急则治标,先予外治以泄热止血。即用手拇指、食指重压患儿双侧无名指第2节两侧,每次5分钟后,放松约1分钟,再行压迫,反复10余次。待血稍止,用布带捆扎此处,再用生栀子30g,研细,用少量面粉和匀、加食醋调成糊状,敷双侧涌泉穴。内服清肝泄热凉血止血之荷叶茅仙汤:荷叶30g,茅根30g,仙鹤草30g,焦栀10g,黄芩10g,胆草30g,大小蓟各30g,地榆炭30g,槐角炭30g,蒲黄炭30g,白芍20g,花粉30g,炒二芽各30g,煎浓汁作茶频服。当夜安静入睡,配合中药内服,次日鼻衄止。后予益肺养肝和胃之剂治疗7日鼻衄愈。观察1年未发。
  
按: 王老认为,外治捆扎压迫止血法,是根据子午流注中十二经纳天干图,无名指第一节属肺,三节属肝,压迫捆扎中节之义,在于阻断木火刑金之径,则血归返于经,故鼻衄可止。涌泉为足少阴之主穴,主治鼻衄;生栀子调醋外敷,引火下行。内服清肝泄肺之方,使火降郁解,木气调达,鼻衄自止。
  

4 清宣导滞清高热

  赵某,女,2岁。患者高热39℃持续3日,曾到某医院诊为病毒感染,经用病毒灵、病毒唑、柴胡注射液、氨苄青霉素等,高热不退,傍晚发热更甚(39.5℃)。详问病史知3日前曾到游乐园戏水,时间过长,曾起寒战,回家后过食水果糖食,是夜即发高热,至今未退。患儿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唇红赤干裂,口干不欲饮,纳差,腹部胀满、扪之灼热,大便3日未解,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厚腻,指纹淡紫至气关,脉浮数。

此湿热之邪入于气分,郁而不解,邪热炽盛发为高热。先予外治点穴推拿,以泄火退热,以拇指点推劳宫3~5分钟,点压涌泉3~5分钟,并点压推揉足三里、中脘、大椎、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诸穴。再予内服清宣导滞汤:柴胡10g,荆芥10g,青蒿30g,黄连10g,黄芩10g,木通10g,滑石30g,石膏30g,赤芍6g,栀子6g,楂、曲各15g,槟榔9g,紫苏10g,花粉30g;另予紫雪丹1支,于晚8、9时各服半支,次日复诊,经前治疗后大便泄下数次,热势顿减,一夜宁静,晨起热退神清。乃予清热除湿、健脾和胃之剂,仅2剂,热尽退,诸证除。
  
按:高热为儿科常见急症,稍有不慎则发为惊厥。点穴推拿退热法是王老之师王祉贞老师临证救急之法,劳宫为手厥阴之荥穴;涌泉为足少阴之井穴,专治小儿发热惊风、昏厥。其法快速简便,可防温邪逆传心胞而成危候。清宣导滞汤是王老自制效方。清热除湿、宣肺导滞,使热清湿除积滞消,气机调节而高热自除。

——刁本恕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中国中医急症》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湿疹验案—致敬李可老中医 张宝华

    某老年男性,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近来自觉怕热,间断皮肤肿痒数年余,经多家诊治,断为湿疹,给予对症治疗后时发时止,为进一步诊治来门诊求诊。李可老中医乌蛇荣皮汤加减与之。五剂去半,足征李可老中医乌蛇荣皮汤真乃皮科良方也,录案于此以飨同道,并致敬李可老中医。

  • 中医治疗耳鸣的临床用药总结 崔国宁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总结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耳鸣的中药及其药物特点。在使用中药治疗耳鸣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避免滥用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 中医临床治疗矽肺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3.合理调节工作和休息:中医认为矽肺与长期暴露在硅尘环境有关,因此,中医治疗中应建议患者合理调节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对硅尘的暴露。

  • 中医上所说的津液是什么? 王晨阳

    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同时,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寒湿痹症痛难当,仲景乌头蜜主煎 张宝华

    乌头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十》:“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不知,尽服之本方能散寒除湿,除痹止痛,对寒湿痹证引起的疼痛,仲景力用乌头煎主之,足见乌头辛热散寒祛湿止痛之功弥丰也。

  • 肾气丸的应用 张宝华

    通过对肾气丸的认知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施治,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肾气丸。

  • 中医临床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便秘的临床用药规律主要包括个体化治疗、调理脾胃、养阴润燥、疏肝理气和辨证施治。但在使用中药治疗便秘时,还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 咽痒咳嗽1月余,经方加减诸证愈 宗琪

    患者:董某某性别:男年龄:18岁初诊日期:2023年10月29日主诉:咳嗽、咳痰伴咽痒1月余。条文学习:《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

  • 肝郁兼痰浊阻滞证治疗一例 蔡根深

    腰部不适,眠可,纳少,大便尚可。方药:黄芪15g茯苓12g白芍15g法半夏20g厚朴12g陈皮12g射干10g淡豆豉15g杏仁10g枳实10g苏子10g焦山栀12g桑叶20g神曲12g竹茹15g炙甘草6g,7剂。

  • 水边的枯叶 陈鹏

    水边的枯叶文/陈鹏医生南飞的雁群哀鸣阵阵我独自在寒夜中静坐凝望星空两岸的芦苇轻舞河里有一叶孤舟钓鱼的人伸了伸懒腰天上的残月如钩镜中人一夜间的白发如秋后的菊花开遍山坡如同我杂乱的心绪被风吹过的中年脚下又踏上寒霜那凋零的葡萄藤在空中沉默我不能回头身后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