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安主任医师治疗小儿急症举粹

2021.11.10 70阅读 评论数 0 0

 1 温经散寒治痉病

黄某,女,3岁。患儿手足抽动、强直反复间断发作2月,近半月逐渐加剧,每日发作数次。诊对见患儿面色青白,消瘦,四肢冷。诊脉时突发双手强直,阵阵抽动,历时数十秒,经用手法点穴而止。家属述,此次发作为轻,严重时数分钟方能缓解。入冬以来,每遇气候变冷则加重。曾到各医院诊治。查脑电图、血象正常。诊为小儿抽动症。经用镇静剂、钙剂、鱼肝油等,抽动、强直发作仍频。现形寒畏冷,厌食,腹胀,舌淡苔薄白腻,脉细而紧。

此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留恋不去,重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拘急成痉。先予点穴外治,以救急解痉。其法以拇指点压内关(双侧)、人中、神门。待其缓解,再予“散寒解痉汤”熏洗外治,以散寒温经、引邪外出,药用紫苏30g,荆芥30g,羌活30g,独活15g,白芷30g,菖蒲30g,陈艾30g,川芎30g,姜、葱各100g,同煎浓汁,趁热熏四肢关节处,稍温后将手足浸入熏洗,洗后重彼,避风而卧,得微汗为佳;内服加减当归四逆汤以温经通脉,药用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细辛3g,桂枝3g,大枣10g,苏叶10g,良姜3g,木通10g,伸筋草15g,煎浓汁频服每剂服2天,连服3剂。1周后复诊,患儿四肢温和,手足抽动强直基本消失,仍用前法治疗。半月后再诊,患儿面色红润,饮食增加,活泼如常,手足抽动、强直至今未发。
  
 按:王老认为,此证由于感受寒湿之邪所致,加之正虚脉络失养,经筋闭塞,邪实正虚,故用内外合治法。先予点穴解痉救急,次用“散寒解痉汤”熏洗,此法宗内经“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之理而行。沐浴熏洗令其体表毛窍舒张,药物易透入体内,邪随微汗而解,故熏洗后四肢温和,再予内服养血温经通脉之当归四逆汤。内外合治,使邪气除,正气复,痉病速愈。
  

2 解郁导滞平胃痛

 杨某,男,14岁。患儿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半月,加重2日。病因学习成绩差,被其父责打,忧郁而起,时历半月,胃脘胀痛,窜引胁肋,嗳气不断,呕吐频作,吐出淡黄苦水及食物,纳差。曾到某医院就诊,诊为急性胃炎,服药2日不见缓解。观其面色青黄,舌谈苔白,脉略细微数。

此肝郁气滞、胃失和降之胃脘痛,予内外合治法处之。外治以散寒温中、行气导滞为法。用吴茱萸15g,小茴30g,安桂15g,玄胡15g,白蔻30g,砂仁10g共研细末,装入纱布袋中开水浸泡,取出稍凉后,敷于中脘10~15分钟,每日2~3次:内治以疏肝解郁、和胃止痛为法,药用香附30g,川芎6g,苍术9g,栀子9g,神曲9g,紫苏12g,广香3g,玄胡12g,水煎取浓汁,作茶频服。经用外治敷熨后,呃气频作,胀痛当即缓痛。内服药两日后,胃脘痛愈。
  
按:王老认为,此证病位在肝,与脾胃关系密切。《内经》有“木郁发之”、“民病胃脘痛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之说。本例虽为小儿,亦为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所致。故先用行气导滞、散寒温经之外治法。方中诸多芳香温散之品,借热力直透中脘,以利枢机,缓解疼痛。本法常较内服药取效快,合内服疏肝解郁、和胃止痛之剂,使郁解气通、疼痛速止。

3 清肝泄肺止鼻衄

  叶某,男,5岁。患儿反复鼻衄1周,加重2日。家属代述患儿每年春夏则发,予鼻中塞油纱条仍不能止血。1周前开始鼻衄,2日前活动过甚,出血加重,量多色鲜红。到某医院五官科急诊,当时血止,又复出血。诊时观其面色青紫,少神,消瘦,鼻中虽塞有止血纱条,仍有血从边渗出,口中吐出鲜血,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此肝肺热炽,化火上炎,灼伤脉络、迫血外溢而成鼻衄。急则治标,先予外治以泄热止血。即用手拇指、食指重压患儿双侧无名指第2节两侧,每次5分钟后,放松约1分钟,再行压迫,反复10余次。待血稍止,用布带捆扎此处,再用生栀子30g,研细,用少量面粉和匀、加食醋调成糊状,敷双侧涌泉穴。内服清肝泄热凉血止血之荷叶茅仙汤:荷叶30g,茅根30g,仙鹤草30g,焦栀10g,黄芩10g,胆草30g,大小蓟各30g,地榆炭30g,槐角炭30g,蒲黄炭30g,白芍20g,花粉30g,炒二芽各30g,煎浓汁作茶频服。当夜安静入睡,配合中药内服,次日鼻衄止。后予益肺养肝和胃之剂治疗7日鼻衄愈。观察1年未发。
  
按: 王老认为,外治捆扎压迫止血法,是根据子午流注中十二经纳天干图,无名指第一节属肺,三节属肝,压迫捆扎中节之义,在于阻断木火刑金之径,则血归返于经,故鼻衄可止。涌泉为足少阴之主穴,主治鼻衄;生栀子调醋外敷,引火下行。内服清肝泄肺之方,使火降郁解,木气调达,鼻衄自止。
  

4 清宣导滞清高热

  赵某,女,2岁。患者高热39℃持续3日,曾到某医院诊为病毒感染,经用病毒灵、病毒唑、柴胡注射液、氨苄青霉素等,高热不退,傍晚发热更甚(39.5℃)。详问病史知3日前曾到游乐园戏水,时间过长,曾起寒战,回家后过食水果糖食,是夜即发高热,至今未退。患儿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唇红赤干裂,口干不欲饮,纳差,腹部胀满、扪之灼热,大便3日未解,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厚腻,指纹淡紫至气关,脉浮数。

此湿热之邪入于气分,郁而不解,邪热炽盛发为高热。先予外治点穴推拿,以泄火退热,以拇指点推劳宫3~5分钟,点压涌泉3~5分钟,并点压推揉足三里、中脘、大椎、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诸穴。再予内服清宣导滞汤:柴胡10g,荆芥10g,青蒿30g,黄连10g,黄芩10g,木通10g,滑石30g,石膏30g,赤芍6g,栀子6g,楂、曲各15g,槟榔9g,紫苏10g,花粉30g;另予紫雪丹1支,于晚8、9时各服半支,次日复诊,经前治疗后大便泄下数次,热势顿减,一夜宁静,晨起热退神清。乃予清热除湿、健脾和胃之剂,仅2剂,热尽退,诸证除。
  
按:高热为儿科常见急症,稍有不慎则发为惊厥。点穴推拿退热法是王老之师王祉贞老师临证救急之法,劳宫为手厥阴之荥穴;涌泉为足少阴之井穴,专治小儿发热惊风、昏厥。其法快速简便,可防温邪逆传心胞而成危候。清宣导滞汤是王老自制效方。清热除湿、宣肺导滞,使热清湿除积滞消,气机调节而高热自除。

——刁本恕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中国中医急症》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郁症非为肝所属 缴秀珍

    综合以上四诊情况对该患者辨证为眩晕之脾肾气虚夹瘀证。方用我科协定处方升阳益智汤为主方,并结合患者病情进行了合理化裁。

  •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 谢江强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表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世界上万物万事都由五行构成,正所谓木能生火,火能暖土,土的繁衍功能造就了金,金能生水,而水能植木,这就是五行相生的顺序。具体的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的关系,我就简要地列在下面的表格之中,以便读者朋友们对照。

  • 医案一则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与大家分享一则针药并举治疗头痛验案一则。效:2023年10月14日复诊:患者自诉经针灸及服用中药一剂后自觉头痛症状完全消失!

  • 思念入骨 陈鹏

    文/陈鹏医生2023.10当风吹来温柔的像你的手当尘土沾上牡丹也还是尘土当我远眺世界在寂静中无声看到了落叶冬雪已经不远我坐在山顶的椅子上时光逐渐地模糊唯有午夜的梦里你竟然清晰那无声的泪水证明你来过

  • 桔梗汤 李华歆

    在学习“桔梗汤”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跟它密切相关的“甘草汤”!《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桔梗汤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 喑哑 张宝华

    张某某,女56岁。

  • 桂枝汤 李华歆

    说它不是“解表剂”的原因还有具体条文,比如《金匮要略》的一条这样说: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桂枝汤”的功用并不在于“解表发汗”而是在于“补益调和”内部的紊乱进而达到病愈!

  • 桂枝附子汤及其变方 李华歆

    ——帕斯捷尔纳克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桂枝附子汤”及其变方——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仲景告诉我们此时可以用“桂枝附子汤”!又名白术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 经方加减治失眠多年案 宗琪

    诊断:不寐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减5剂方组:柴胡60g姜半夏30g党参20g生黄芩20g炙甘草20g桂枝20g赤芍20g生姜20g制附片15g茯苓20g牡丹皮15g远志15g大枣6个丹参20g桃仁15g禁忌:水果,饮料、绿豆类,石膏类,辛辣、油腻等。

  • 新冠后咳嗽乏力头疼案。 李高勤

    患者17天前出现咳嗽,咳痰不适,前往医院诊断为新冠感染,住院治疗后指标基本正常,但咳嗽咳痰仍迁延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