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洲先生医案解析

2025.06.29 494阅读 评论数 0 2

谢海洲先生辨治癫证医案解析:
以柔养心肾、涤痰开郁愈沉疴  
一、紧扣病机,明辨虚实  
癫证多因情志久郁,痰气交阻,病及心脾,谢老深谙《内经》“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旨,指出本案患者“痰郁不开,脾气不伸”,属痰气实邪与心脾两虚并存,虚实夹杂。其辨证之精准,在于既见痰蒙神窍之标,又察气血亏虚之本,故以“养心安神、补肾健脑”为纲,标本兼顾。  
二、复方叠用,匠心独运 
谢老融经方与时方于一炉,取:  
1. 甘麦大枣汤(养心缓急,奠安中焦)以滋脾土,充气血之源;  
2. 黄连阿胶汤(泻火滋阴,交通心肾)清浮火而固真阴;  
3. 百合地黄汤(润肺清心,宁神定魄)调和百脉,解郁除烦。  
三方合力,使痰火得降,阴血得充,神志得宁,仅十四剂即获显效,足见方药配伍之精当。  
三、膏方善后,固本培元 
针对余症心烦、口干,谢老以膏方缓图:  
重镇安神:龙齿、枣仁、柏子仁潜阳定志;  
涤痰开窍:菖蒲化浊醒脑;  
滋阴养血:黄连阿胶汤全方入膏,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真阴。  
此方既承初诊之策,又兼顾久病耗损,以“润、养、通、镇”四法收功,尽显“治慢性病如相”的大家风范。  
四、大医精诚,德术并彰
谢老此案,展现了其“以和为贵,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  
理论深厚:从《证治要诀》痰气郁结论出发,融合脏腑辨证与气血津液理论,抽丝剥茧,直指病本;  
用药精纯:避峻猛攻伐,取柔润调和,尤重脾胃与心神关系,体现“治病必求于本”的至高境界;  
心怀苍生:以简、便、廉、验之方疗愈顽疾,更以膏方便民长效,彰显仁心仁术。  
结语:谢海洲先生此案,堪为中医辨治情志病的典范。其辨证之缜密、组方之灵动、疗效之确凿,非学验俱丰者不能为。医者如斯,乃患者之幸、医林之楷模!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黄世清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治疗腹胀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中医在治疗胃胀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辨证论治运用多种药物进行调理。中医理论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对胃胀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明确的用药规律,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

  • 伤寒论第七条(三) 张宝华

    他还说:“这是个约略之词。真正的伤寒病,我也得过,六七天的时候是个要紧的关头,病好不好在这个时候很关键。老太太们都知道,这几天是憋汗的时候,好,大约在这个时候;不好,在这个时候也减轻。那么在六七天的时候减轻,这个病就没问题了。那么这个数呢,也是约略之词。”

  • 小柴胡汤合泽泻汤治疗失眠头晕案 翟争

    此案症状相对简单,口干口苦,心慌、心烦、胸闷,经前乳房胀,加之长时间入睡困难、眠浅,多梦,证属少阳,患者几乎按照条文生病,方证相应,遂用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

  • 马家湾刘二郎读《金匮》第七篇心得体会 刘仲书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共十五条条文,方十首,附方六首,肺痿,肺痈,上气,本篇所论,皆呼吸系统疾病也。我们学金匮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指导临床,而不是过多地去玩文字游戏。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经方重剂效验(2) 之 老年打嗝不止案 关霖杨

    经过患者因偏瘫,行走困难,语言表达不清,是老伴和保姆推轮椅来代述病情。复诊:24.08.28刻诊:仅偶轻微打嗝,仍咳嗽,平躺易咳,偶白痰,时干咳,血压稳定,服通便药后大便不干,1次/日。经过几次治疗,打嗝基本得缓,续治咳嗽。

  • 中医下乡工作纪要 马亮

    于高新医院中医科工作2年,任副主任。于唐都医院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各种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累计接触各类肿瘤患者近万人次。除了日常门诊开方,在治疗室进行中医治疗,中医还参与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且发挥了主要作用。马医生则进行中医急救,检查病人。

  • 下乡网诊:小儿咳嗽,成人多梦脱发 马亮

    患者:段某某,女,5岁诊断时间:2024-11-0516:53病情主诉:孩子5岁11个月了,支气管支原体肺炎,阿奇耐药性现在吃的西环,易坦静吃了两瓶了,现在孩子还是咳嗽有痰,有时候能把痰吐出来是白色的。服用上方后,患儿症状已消失,调理身体状况。中药颗粒7分

  • 伤寒论第七十七条(二) 张宝华

    咱们接着说,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处其药,那么有这个栀子豉汤的脉证,你用就合理,准行。别看这个书是伤寒论,就止在这,外感伤寒你会,内伤杂病就懵圈,得知道变易这个事。

  • 伤寒论第七十条(三) 张宝华

    调理胃的方法那多了,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与调胃承气汤”。虽说“与”之,但临证上这样的占比也不少,用调胃承气汤的机会还是多,“与调胃承气汤”,有用它的机会。

  • 伤寒论第六十八条(二) 张宝华

    那么这个反恶寒,他是反倒增加其恶寒了,也就是说之前太阳病的恶寒没有这么厉害,那么经过发汗后,反倒这个恶寒加甚了,说明这个病是由浅入深,加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