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里很少提到的身痛逐瘀汤,竟然这样好用!
这张方子在大学教材里面一般不学,在中医内科学里面也很少提到身痛逐瘀汤,但是这张方子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子。
原来我们学了很多治痹痛的方子,但是我在临床验证过程中慢慢地就淘汰了很多,因为发现疗效并不怎么样,反而是使用身痛逐瘀汤比较多。
那么我就把我的使用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原文。
身痛逐瘀汤原文
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效。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
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灵脂二钱,炒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二钱,去土
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芪一二两。
【方歌】
身痛逐瘀膝地龙,羌秦香附草归芎,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什么时候用身痛逐瘀汤?
王清任在“痹症有瘀血说”里面提到了这个方子,我们看王清任的“痹症有瘀血说”,人家不是讲痹证都是瘀血,而是说痹证存在有瘀血这个因素,王清任这么讲:“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只要是疼,就叫痹证。“明知受风寒”,我们认为是受了凉了,但是用温热发散药后却不好;明知是感受了湿热了,但是用利湿降火的药却没有疗效;时间长了,肌肉就消瘦了,有的医家认为是这里边存在有阴虚了,看到消瘦了,有阴血不足了,那么就用滋阴药,还是“不效”。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说病浅的时候比较容易治疗,病在筋骨呢,就实难见效了,不过确实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痹证越久,治疗起来的难度就越大。
“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这是讲,不去想风寒、湿热到底侵入到人体的什么地方才引起疼痛。王清任说:“入于气管,痛必流走”,他这里讲的“气管”还是动脉。“入于血管,痛不移处”,这是静脉,说痛无移处,他虽然是这么讲,但是我们不认同他。
“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如果痹证的病人有虚弱的表现,那也是“因病致虚,非因虚而致病”。也就是说痹证里面,虚的因素不是主要的。“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我们在理解的时候,有时候在临床也是这样去辨证,是阴虚,但是不去具体说邪在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用祛风寒、祛湿热的药,则“已凝之血,更不能活”,无论你是用祛风寒的还是祛湿热的,你都解决不了瘀血的问题,也就是血凝的问题。
王清任打了个比方:“如水遇风寒”,就是水遇到风寒,天冷了以后它就凝结成冰了,“冰成风寒已散”,如果冰已经结好了,虽然没风、没寒,风寒已经散了,但是冰还在,也就是说你祛了风寒,祛了湿热,但是瘀血还在,所以说痹证老不好。说“明此义,治痹症何难”,你要知道这个瘀血的道理了,那治疗痹证有什么难的呢? “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此方。
方歌介绍
王清任这个方歌编得也挺好的!“身痛逐瘀膝地龙”,牛膝和地龙,“羌秦香附草归芎,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讲得都非常好,最要紧的是不能够缺了五灵脂、桃仁、没药、红花,因为他认为瘀血是这个病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病机,王清任这个讲得很好。“黄芪苍柏量加减”,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加减使用黄芪、苍术、黄柏,也就是黄芪、苍术、黄柏这几个药并不是非用不可。
但是前面这几个药是必须要用的:牛膝、地龙、羌活、秦艽、香附、甘草、当归、川芎。
使用剂量
身痛逐瘀汤的剂量其实也不大,都是常用量,甚至还偏小,所以说王清任也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医家。秦艽,用一钱,是3g,量也是很小的,在临床使用的时候,一般来讲,如果是热象明显、湿热明显的,我们就可以加到6g,甚至9g,都是可以的,因为这个药对湿热痹证效果比较好,可以加量。
川芎6g,桃仁10g,红花10g,这个量在这里边儿都算是最大剂量了。甘草6g。
羌活3g,但是如果临床上是偏于风寒的痹痛,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到6g或者9g,甚至多到15g,都是可以的。尤其是合并有便秘的时候,羌活可以用到15g,大家在想羌活用这么大量,为什么便秘的时候这么用?这个等我们讲《脾胃论》的时候再给大家讲羌活这个药。
没药6g,当归10g,当归养血和血效果非常好。五灵脂6g,但是一定是炒五灵脂。
注意香附用3g,香附是一个理气药,很少有人想到用它来治疗痹证,我一开始看这个方子的时候也觉得这方子为什么用了个香附,这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用法,前面都是活血药、祛邪药,就这一个是理气的药。牛膝也是用10g,地龙用6g。
这就是它的药物组成。但是加减,“若微热,加苍术、黄柏”,实际上可以把秦艽的量加大点,地龙的量也可以加大点,这两样都是凉药,可以祛热。那么如果是虚弱比较厉害,“黄芪一二两”,用黄芪30~60g。这是身痛逐瘀汤的组成和剂量。
临床疗效
关于这个方子,我在没有研究王清任之前,我们医院原来有一个同事,他就说过,他听他的老师讲过身痛逐瘀汤治疗坐骨神经痛挺好的。后来我就在验证这个,确实是有的坐骨神经痛病人用上身痛逐瘀汤以后有效,这就是经过临床验证的。临床医生传承下来的经验基本上是可信的,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那么我在临床上用这个治疗各种痹证,不管是不是坐骨神经痛,发现效果很好,而且对于哪些疼痛更好呢?尤其是对于神经痛,以及神经痛占主要成分的疼痛,都非常好。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个脊髓损伤的病人,腿疼已经将近有十年的时间了,他坐着轮椅到门诊来看病,我就开的身痛逐瘀汤,结果他第二次来诊,说吃了3剂药,疼痛就大大的减轻,减轻90%,真是超出我的预料。所以我对这个病人印象很深,这个病人腿疼近十年了,他肯定用了很多的止疼药,无论中药、西药,但是就没有身痛逐瘀汤的效果好。
后来我们在治疗各种痹证、各种疼痛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以身痛逐瘀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可以把原来的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宣痹汤,还有含有乌头的这些制剂,把这些方子根据辨证给加进来,加到身痛逐瘀汤里边,就发现治疗痹证的疗效又大大提高了。所以说这张方子是非常值得记住,并且好好使用的。
| 作者简介 |
贾海忠,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二届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尤其在中医智能化、数字化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慈方数字名医服务系统的研制),对中医发展和推广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来源:选自《〈医林改错〉临证解读》,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著:贾海忠。转自“人卫中医”公众号(ID:renweizhongyi)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闲词其二 张宝华
青春年少也曾,指点江山激昂。几经风雨秋如故,春江逝水莫愁。诗中数位燕雀,词里几尊骚客。比不过酒中真儿女,情肠十八弯。太公八旬西伯望,丹溪四十方研医。李广绝功难封,冯唐机至已老,好个造化弄人。张宝华甲辰年壬申月己巳日于家中 -
善持堂近期医案摘录(六十)无汗症 钱开达
某君女一十五岁,二年前患上无汗症,运动时满脸通红就是不出汗。曾去儿童医院检查,病因不明。无汗则由阴液亏虚和腠理开合失制所致,或外邪袭表,或内邪遏阻。以上系善持堂施治某君所用主要药物。药服一周,运动后已获汗出,又服一周,汗出恢复正常。 -
经方实验录之矽肺 张宝华
君之诘甚是,然余之际用非啻清热,义取本经处方:茯苓20克、醋五味子15克、干姜15克、细辛10克、姜半夏20克、燀苦杏仁15克、姜厚朴15克、石膏30克(先煎)、炙甘草15克7帖,中药饮片,内服一天2次 -
一剂见效—“咳嗽、咽痛伴黄稠痰3天”案 宗琪
患者:郭某性别:男年龄:32岁初诊日期:2024年7月4日主诉:咳嗽伴咽痛3天。 -
经方实验录之干燥综合症 张宝华
某女性60岁患者。旧有燥症,复不幸患癌,火热津亏而燥,痰湿瘀滞成癥,若囿于斯恐失道耳。所谓之燥症,如口干、眼干、口渴,乃木郁土虚,木郁则气滞,气不达,津何以至?复土虚津乏何以奉,况夫术后,津血伤而未复之体乎! -
续抑郁症的初步认识及李可四逆汤之用后 张宝华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有类激素作用,于此处可见中西医之雷同处,于心衰治疗殊途同归。 -
桂枝膏 谢江强
桂枝膏药物组成:桂枝(去皮)、芍药、甘草(炙)、生姜(切)各90g,大枣20枚。 -
消渴病 谢江强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
包治百病 李华歆
天呐,你还相信“包治百病”?那是前面广告提到“包治百病”确实是有点意思!如果是过去信息闭塞的年代,老百姓文化程度不高,而且那时候确实是缺医少药,所以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包治百病”,那也确实是有市场的! -
经方实验录之反复感冒 张宝华
某老年88岁女性患者。可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
最新文章
-
中医面瘫证法方药 李新明
外感风邪,如遇风雨、阴寒、饥饿、疲劳等诱因,卫外功能减弱,邪气乘虚而入,痹阻脉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失去濡养,筋脉弛缓不收,进而引发面瘫。
-
泄泻、便秘、肠风医案整理1 谢江强
泄泻、便秘、肠风医案整理1泄泻、便秘、肠风医案63周某,女,53岁。复诊诉,服药一半病瘳。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故药服两剂病瘳。医案64唐某,女,65岁。现病史:大便溏而排便不爽3年,排便1天3次。
-
真武汤 李华歆
今天利用午休时间,好好为大家掰一掰“真武汤”!此时仲景告诉你用“真武汤”来补救……所以温阳化饮制水的“真武汤”就形成了!
-
经方治疗感冒后全身不自主痉挛一例。 袁振兴
李某某,女82岁。一周前感冒,后出现乏力,纳差,眠差,近两天出现不自主全身痉挛,阵发性。病人不愿麻烦子女,拒绝住院治疗,考虑到这种外感后出现的西医也检查不出什么问题来,就门诊用中药治疗了。
-
医生,我是右侧前胸痛,你为什么要摸我肚子? 于军
今天上午,一位男性患者,右侧前胸疼痛一周。而在日本,日本医家早在600年前就开始提倡腹诊。
-
经方实验录之痹症 张宝华
张某某,男66岁。处方:黑顺片25克、细辛10克、麻黄10克、生桂枝15克、麸白芍30克、炒薏苡仁45克、茯苓20克、麸炒白术15克、川牛膝30克、炙甘草15克5帖,颗粒剂,内服一天2次二诊:手脚凉缓解,小腿肚子疼缓解,口干,经常吐痰,面淡暗,舌淡略大苔白
-
经方实验录 张宝华
邓某某,男71岁。患者既往有股骨头坏死,颈椎病,骨质增生,慢性胃炎等病病史多年,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所,经服多种中西药物未得显效而就诊于余。
-
外感之病考虑风寒还是风热? 曹雪盼
学习中医,最开始也是最考验一个大夫的水平就是能不能治疗外感外感之病是邪气入侵人体的开始从表及里从外到内开始从伤寒开始我们学到的外感是外感风寒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这是局限于仲景的时代限制恶寒发热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用麻黄桂枝以辛温解表到了明清时代介于叶天士的温
-
发热伴咳嗽咽痛乏力汗出4天案 宗琪
患者:刘某某性别:男年龄:24岁初诊日期:2023年12月6日主诉:发热伴咳嗽、咳痰、咽痛4天。《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
冬至的夜 陈鹏
冬至的夜文/陈老爷我睁着眼睛等待天明左眼代表太阳右眼代表月亮我的眼中只有你水从高山流下慢慢汇入大海由淡变咸如同你的味道村里面的鸡叫了土狗也莫名其妙的也跟着狂吠不知道这些村鸡土狗在兴奋什么老子默默的退了群大街上有很多禽兽在奔走他们要建一座贞节牌坊我摸了摸自己
讲解的好。
好的
很不错
方是好方,味不是好味!
痹证,王清任从瘀血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