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崩漏案,厥阴论治。

2022.10.29 468阅读 评论数 4 5
04崩漏案,厥阴论治。
原创 作者:李高勤医生  
赵某,女,27岁,甘肃渭源人。


主诉:月经不规律伴出血1年。

2021年底查彩超无异常。患者月经提前5-7天。腰困,疲乏,找我院武老师治疗。治疗半年,病情稳定半年。



10-9月经当来。

2022-10-1一至今,经前出血。量少,色深,腰困甚,无腹痛。

现症:出血至今,量较多。怕冷,出汗可,口干不苦,喜热饮,料重易胃胀,胃口可,大便尚可,稍稀,辛辣刺激容腹泻,小便可。右边耳鸣,风吹样,睡眠浅。手脚温度尚可。

舌暗淡。苔白腻。舌下稍瘀。

右三脉弦,重按稍滑。

左关稍大,寸尺弱,稍弦力弱。

诊断:漏症

厥阴病+瘀血痰湿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柴胡24 黄芩9 炮姜12 桂枝15 

 天花粉15 牡蛎20 当归15 苍术12 

 甘草9 赤芍12 川芎9 薏苡仁20

厚朴15 仙鹤草30 大蓟15 血余炭15 

7剂。饭后服药。

服药后,出血减少,今日几乎一点。怕冷消失,耳鸣消失,口干减轻。腰困较前减轻,只是晨起偶有腰困不适。近来大便1天1次,成形。

服药后,患者舌头较前红润,没有以前那么暗淡了。说明脾肾阳气有恢复。代谢循环加强。方剂有效,需加强治疗。









 131 0
从主页移除
发送给患者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高勤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姜素恩 资质认证

    学习

    2022-11-02 09:55 评论数 0 0
  • 杨文丽 资质认证

    学习了

    2022-11-01 03:53 评论数 0 0
  • 冯晓杰 资质认证

    厥阴病,风木之病,厥阴治法治气机,痰瘀之治治邪气,相得益彰。

    2022-11-01 03:19 评论数 0 0
  • 卢斌 资质认证

    学习

    2022-10-31 07:29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靠传承,才能生生不息 朱强伟

    中医的传承,靠的是一辈一辈人的不断接力,才能绵延至今。在中医几千年的传承中,出现过很多的医家,虽然他们的名字不是很响亮,也许你也从未听过他。

  • 大建中汤小记 张宝华

    概述大建中汤属于温里剂,首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寒引起

  • 生姜泻心汤 李华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综合分析后得知“生姜泻心汤”的应用背景应该是“寒热互结”引发的“水饮内停”!

  • 经方加减治愈“感冒后咳嗽1周”案 宗琪

    患者:王某某性别:女年龄:9岁初诊日期:2023年11月15日主诉:感冒后咳嗽1周。

  • 小柴胡汤证 刘娟

    往来寒热是正气不足的特殊表现,同时提及少阳病的本质是正气已显不足,该患者久病、大病患者,正气不足,用小柴胡汤后1剂退热,效果佳。

  • 胃胀伴反酸1周余,经方加减5剂愈 宗琪

    患者:耿某某性别:男年龄:53岁初诊日期:2023年10月21日主诉:胃胀伴反酸1周余。

  • 中医视角下的支原体性咳嗽 张宝华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支原体咳嗽应以宣肺止咳、解表散邪为原则,以达到疏风散寒、清热化痰、利湿排痰的目的。

  • 下元节的记忆 陈鹏

    下元节的记忆文/陈医生2023.11.13北方的冬日是枯燥寂寞的满眼的苍黄光枯的枝桠偶尔几只灰麻雀在觅食不见一片绿色北方的冬日是十分寒冷的彻骨入魂的冷那是莫可名状的感觉还伴着饥饿的记忆感觉灵魂都在颤抖可小孩子是兴奋的那个一年都难得吃几次肉的年代下元节早晨祭

  • 腰痛患者 张宝华

    大抵病有虚实两端,不可不知,至若寒湿等外邪侵袭,至腰部经脉绌掣,经络不通,亦可为病腰痛耳。本案患者年已五旬,“阴气过半”,肾之精气自然而减,舌之淡嫩可征也。

  • 麻黄附子甘草汤 李华歆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组成!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