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卢扶阳医学医案第11篇:脘痞纳呆
冯某某,男,49岁,企业高管。2024年10月22日初诊。主诉:脘腹痞满、纳呆食少伴体倦3年,加重2月。患者长期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近3年来脘腹胀满,食欲不振,食后痞闷,伴有体倦乏力、四肢沉重、大便时溏时结、夜寐多梦。近2月症状加重,虽感饥饿却纳食无味,口中黏腻。曾服健脾消食、清热化湿中药未效。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象:右关沉缓滞,尺沉细;左寸细弱,关弦细,尺沉而无力。
辨证分析与立法
四诊合参,此属太阴失运,湿浊中阻。患者太阴脾运失健(右关沉缓滞),湿浊内蕴,升降失司;虽未见明显寒象,然脾运久怠,气化不及,已有阳用不足之渐。郑卢医学重视“阳化气,阴成形”,此案关键在于运化失权,清浊混淆。治当温运中宫,化浊醒脾。遵循“祛邪、建中、填精”次第,首诊化湿运中;次诊温运醒脾;三诊建中益气;四诊调燮阴阳;末诊巩固根本。
处方与调护
初诊(2024-10-22)
立法:化湿浊,运中州。
处方:桂枝法加减
桂枝尖20g,苍术18g,厚朴12g,炙甘草10g,生姜45g,西砂仁15g(后下),茯苓20g,陈皮15g,生麦芽30g。3剂。
服药后脘痞稍减,苔腻略化。脉象:右关滞象稍缓。
二诊(2024-10-26)
脉象:右关仍缓滞,尺沉细。
立法:温运醒脾,升清降浊。
处方:桂枝综合法加减
桂枝尖25g,苍术15g,西砂仁15g(后下),炙甘草10g,干姜20g,白豆蔻12g(后下),茯苓20g,生麦芽30g,荷叶10g。4剂。
服药后食欲渐启,脘胀减轻,肢体沉重感稍减。
三诊(2024-10-31)
脉象:右关转缓,稍有神。
立法:建中益气,扶土荣木。
处方:附子理中法轻剂加减
制附片30g(先煎),党参18g,炒白术15g,干姜15g,炙甘草10g,西砂仁12g(后下),茯苓20g,生麦芽30g。4剂。
服药后食量增,大便渐调,精神转佳。
四诊(2024-11-05)
脉象:六脉渐调,尺部稍起。
立法:调燮阴阳,益火生土。
处方:扶阳运中法加减
制附片25g(先煎),党参15g,炒白术15g,西砂仁12g(后下),茯苓15g,炙甘草8g,生姜30g,生麦芽20g。5剂。
服药后纳谷香,脘腹舒,体倦大为改善。
五诊(2024-11-12)
脉象:六脉调和,从容和缓。
立法:巩固根本,健脾助运。
处方:扶阳巩固方
制附片20g(先煎),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生姜25g。7剂,隔日1剂。
患者实际感受:患者表示:“服药后最明显的感觉是腹部变得轻松,有了食欲,吃饭香甜。身体不再那么沉重乏力,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体会
本案体现了郑卢扶阳医学 “阳主运化” 的思想。患者虽未见典型虚寒外象,然脉右关沉缓滞,提示太阴运化不及,阳用已怠。首诊桂枝法化湿运中,旨在祛邪建中;次诊加强温运醒脾;三诊轻投附子理中,扶土荣木;四诊调燮阴阳;末诊巩固根本。全案未刻意温阳,而着眼于“运”与“化”,使阳用复常,脾运得健,诸症自除。郑卢医学治病,重在凭脉辨证,把握气化枢纽,此案可为佐证。
(医案撰写:郑卢扶阳医学传承人杨允执)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七条(二) 张宝华
生姜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出入只在加重生姜、减量干姜。这样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吃了生姜泻心汤,“水气”一时无法尽走于大便,而走于消化道,从而上边吐下边泻。一般发生这个情瞑眩,病是趋向痊愈的。 -
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二条(四) 张宝华
本是十枣汤证,同时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这是表没有了,只是里未和,因此得“十枣汤主之”。如此看来,本条条文所说的症状是串的。用一升半,也就是三百毫升的水,先煮肥的大枣十枚,煮好后取八合,也就是160毫升的汤汁,然后把捣好的散放进去,搅拌均匀后服用。 -
五心烦热令人烦 谢江强
此前,传统的书文诸刊谈五心烦热有之,但列为专证系统者不多。本文鉴于五心烦热之至,乃形体阴阳失调之信号,至少是体内之热外达,形成生理与病理交织状态。还有饱食生内热,外达而心烦,以及烦热生于内,病变在阴分。 -
胃气不和是啥病? 谢江强
但《中医大辞典》则将胃气不和立项,并称其为病证名。其实,在临证中胃气不和的病例并非罕见。一般而言,胃不和一般不治。对胃不和之例,放胆用之。 -
止嗽散加减治疗儿童感冒后咳嗽医案 高颖
治疗当以疏风宣肺、止咳利咽为法,选用止嗽散加减进行治疗。 -
生脉饮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悸病案 吴春水
生脉饮中,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敛阴止汗,三药共奏益气养阴之效;加酸枣仁、远志、茯神安神定悸,玉竹助麦冬滋阴,炙甘草调和诸药。 -
话聊,中医根本技能! 李华歆
话说小编作为80后小中医,在那些“懂行”的患者面前总是觉得有点苍白无力!所以小编的诊室一直都没有什么中医粉丝!小编昨天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一个愿意跟我“闲聊”的患者送我了锦旗! -
乏力失眠案。 李高勤
王某,女,32岁。主诉:乏力眠差1月。分析:1、患者乏力、便秘,不欲饮水,纳一般,无明显口干口苦,为太阴病,即脾虚水饮盛,津不运化。 -
经方之半夏泻心汤 郭文龙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升降散合吴茱萸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法半夏15g黄连10g肉桂10g干姜10g炙甘草10g太子参10g吴茱萸10g细辛10g酒大黄10g姜黄10g蝉蜕10g僵蚕15g生姜5g大枣6枚5剂水煎服辩证分析:患者后背凉,怕冷,小便频等考虑是阳虚体 -
伤寒论第一百一十九条(一) 张宝华
一百一十九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这个伤寒脉浮,就是表不解,和这个“太阳伤寒者”是一样的。太阳中风本来是津液虚,能够造成“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第一百一十六条就这么说的。
最新文章
-
中医治疗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临床应用体会 崔国宁
四、临床应用体会在临床应用中,中医治疗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注重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
-
国医大师李佃贵浊毒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高帆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提出的“浊毒论”,是中医理论在现代临床中的重要创新与发展。以下将探讨浊毒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浊毒论在中医临床中的辨证施治浊毒论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浊毒论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
伤寒论第九十一条(一) 张宝华
九十一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九十一条就是承着这一条,说“汗下先后”的问题。前面咱们先生早就说的够清楚不过了,太阳伤寒得发汗,就没有下之法嘛,所以九十条说“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
伤寒论第七十一条(五) 张宝华
《金匮要略》上有猪苓散,由猪苓、茯苓、白术这三味药组成,方名叫猪苓散。这个倒也能解渴,但它不是五苓散。泽泻这味药利尿作用也挺强的,《本经》上说它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
伤寒论第七十一条(二) 张宝华
水下去后这个干的胃不就得到滋养了嘛!那么这个胃已经干了,人得自救呀!这个“少少与饮之”可不要小觑了,这个很关键的。要是没个度,一个劲地猛喝,非坏不可,那人会喘的。像这种情况他向上的概率大,向上他就会恶心啦!
-
经方实验录之子宫肌瘤 张宝华
患者素来无恙,一年之中感冒亦少见,近两月来领来有血块,小腹凉感,遂入某医院检查,彩超示子宫肌瘤。患者本无不适之感,药后色脉观之,其效已显,肌瘤者,有形之物也,其来也渐,其消亦缓,纵方药对证亦不能一蹴而就,宜尺子以恒,缓缓图之方不失其道,再议首诊方。
-
闲诗其三 张宝华
清风予我览山河,悠然低首梦是昨。半江渭渭半江泾,月朗星稀移时觉。甲辰年壬申月丙寅日张宝华于药所。
-
孩子肺气虚、肾气不足会出现哪些问题? 谢江强
孩子肺气虚、肾气不足会出现哪些问题a.睡眠不安稳,不好好吃饭这个孩子的家长说,孩子马上就要4岁了,总是反复长霰粒肿,晚上不睡觉,爱踢被子,有时候还会说梦话,吃饭也不好好吃。当脾胃有积滞,气被堵住了,身体的气机循环不起来了,就会出现问题。
-
中医临床治疗胆结石用药经验 崔国宁
**六、注意事项**1.中药治疗胆结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综上所述,中医在治疗胆结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合理选用中药和方剂,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
寒温之争 李华歆
小编今天想通过一则医案为大家讲一讲所谓的“寒温”之争!这样再一看你会发现其实患者的病还是那个“病”,理论还是运用了“伤寒”的道理,而药却比伤寒更加拓展,所以“寒温”之争本不应该,大家都是师出同门,本应该互相学习,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