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荷生诊治小儿夏季热的特色
小儿夏季热是一种小儿特有的非感染性发热的综合征,因其发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故称夏季热。中医因此也有近似的名称--疰夏,并且因其表现不仅有发热,而且多伴随“上渴下泻”的特点,故(南昌)又有“天干地漏”的形象俗称。西医对此病的发病原因认识不够明确,而中医则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出发,认识到此病是内外两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小儿稚体,气质较弱,不能耐受夏季暑气之逼迫所致。具体来说,内因与心脾有关,外因则与暑气的湿热两性有关,因为夏天为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令之季,火土交蒸,故产生湿热相合的时气偏胜之暑气,一般成人形气充实,则较能耐抗其气,而小儿阴阳未充,形气皆弱,尤其是心脾偏弱者,心属火而通于夏,脾主湿而通于长夏,则很容易因“暑喜伤心”、“湿喜困脾”而为暑气湿热之性所伤。热耗其津则渴,湿困其气则泻,湿郁热蒸,气失透达则身热自现。因此,比较西医输液退热等一般对症处理,中医特别注重因人因时的辨证论治,故在诊断治疗方面,显示出突出的优势。
2 诊治特点
姚老认为:中医虽然对夏季热也有近似的病名,但诊断治疗并不依此为据,而是强调从其发病机理的一般规律中寻求具体的病因病机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效果。小儿夏季热,其发病的一般机理是体弱受暑,但临床诊断还须根据小儿体虚之偏阴偏阳、所受暑气之热多湿多,分别其具体证型,才好确定治法与方药。大体而言,分暑热伤津与暑湿伤气两大类,因此治疗还需在扶正解暑的一般原则下,严格区别养阴与益气、清热与除湿的主次关系。方药方面,则恰好有二张同名方剂,可为蓝本:一个是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一个是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前者侧重益气除湿,后者侧重清热生津。另外,象生脉散、益元散、清络饮、七味白术散等名方,也是随证选用和化裁的有效参考方。
值得注意的是,小儿夏季热有时发热较高,西医喜用发汗退热之剂,有些中医也唯恐退热不及而重用寒凉清热之品,这都不符合小儿疰夏以虚为本、以热为标的病机本质,很容易造成汗伤津气、寒凉败胃的不当治疗,造成不仅热退而复升,而且会因正虚更不耐暑气而病势缠绵,以致每年入夏即易复发的不良后果,这都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所不容,作为中医临床者,尤须切记此忌。
3 姚老会诊两例小儿夏季热纪实
1970年暑期,姚老应邀前往省儿童医院,会诊因久热不退、腹泻不止以致营养不良的小儿患者。儿科王主任从病孩中挑选了2例男患儿(分别为2岁、3岁,后文简称为甲儿、乙儿),经检查均再次确诊为夏季热、重度营养不良。认为西医治疗已无更有效的办法,建议以中医治疗为主。
中医会诊方式:两患儿母亲先后代诉病情,姚老分别口授中医四诊情况以及初步印象,并给予不同的立法、处方和饮食宜忌等,同时由王主任亲笔记录(采取有言必录的方式)。会诊完毕,王主任问:“此两患儿均中西医确诊为夏季热,重度营养不良,而您的诊断,甲儿为暑热伤津,乙儿却是脾虚受暑,难道中医认为这是不同的病吗?”姚老答曰:“对这两个病例,中医也有比较近似于西医的同一病名,医书上称‘疰夏’,地方名(九江)通称‘渴、泻、烧’等,但中医素来不太重视病名,认为治病在于求本,即注重寻找具体的病因与病机。病因为暑,两儿似同,但具体比较,甲儿偏重于暑热,乙儿偏重于暑湿,故前者热易伤津,后者湿令脾虚,因此病机同中有异,诊断自然有别了。”
王主任义问:“先生区别其异同,根据为何呢?”姚老答曰:“根据正是辨证所得。两儿之病,同发于夏,主症同具消渴、泄泻、尿多、久热不退,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甲儿消瘦,皮肤失去弹性,面色薄白,唇舌俱红,烦哭声高,张目不眠,渴喜冷饮,大便色深,指纹青紫;乙儿面色黄滞,微微浮肿,唇舌俱淡,倦怠嗜睡,有时烦哭,其声却较低微,渴时不一定要求饮冷,大便如蛋花(色淡),这又是他们各显其偏的不同特点。”
王主任进一步问到:“同一疾病何以会机转不同呢?”姚老答曰:“中医认为,同一邪气侵犯人体,会随各人体质或用药之不同而发生寒热不同的从化,因而对机体的阴阳伤害也就各有侧重之不同。夏季暑气为湿热合邪,两儿体型不同,一个瘦一个肥,一薄白一黄滞。白而瘦者,素体偏燥,黄而肥者,素体偏湿。所以,尽管同受暑邪,但甲儿则从燥化而伤津,乙儿则从湿化而伤气,中医即可据此两者的体态神色的截然不同,综合分析,作出不同的病机诊断。”
王主任一边点头一边称道:“原来如此。甲儿的病机既属热伤津,因而您对他的治疗定为清热生津;乙儿的病机既属脾虚受暑(暑湿伤气),因而治疗定为清暑益气……您能否把两者的方药大意也相应地介绍一下呢?”
姚老高兴地说到:“这样就真正懂得了中医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而是针对不同病机调整机体的,即只要根据‘治病求本’的精神,采取‘补偏救弊’的原则,就可以灵活地选方遣药了。甲儿处方为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合清络饮(西瓜翠衣、鲜荷叶边、鲜竹叶、丝瓜皮、鲜银花、鲜白扁豆花),乙儿的处方为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味(黄芪、党参、炙甘草、当归、麦冬、青皮、葛根、升麻、泽泻、五味子、陈皮、黄柏、神曲、白术、苍术、生姜、红枣)。两方比较,前方性味纯属甘寒,生津之药较多,故适合甲儿之暑邪偏热、伤津较重之证,后方性味侧重甘温,益气之品较多,切合乙儿之暑邪夹湿、伤气较甚之证。”
王主任又说到:“这样看来,理、法、方、药的相互区别,大致明了。那么在饮食宜忌方面,您说甲儿可大量吃西瓜代茶,乙则不能吃西瓜,甚至不能吃水果,而宜用陈仓米(或陈谷)、灶心土煎水代茶,同一解渴而不同宜忌,这与遣方用药是否同出一理呢?”姚老点头答到:“渴虽同属津液不足,但甲儿之渴纯属津为热耗;而乙儿之渴则另为气不布津。西瓜甘寒,俗称天然白虎汤,清热即可护津;陈仓米、灶心土甘温益脾,乃助气而后可以布津,看似饮食宜忌,本质上与选方遣药实属一致。”
王主任又问:“您能否大致估计一下他们的治疗效果?是否其愈期会完全相同呢?”姚老答道:“据初步估计,愈期当在五至七天。”姚老又反问到:“王主任,我倒想问问您看,这两个患儿哪个先恢复呢?”王主任思索后答到:“从营养不良的程度来看,甲儿重于乙儿,当然应该是乙儿先好啦!”姚老笑而言之:“我则恰恰认为甲儿好得要快些,乙儿恢复得恐怕要慢些呐!”王主任不解地问到:“哦,这些都是您的经验所得?还是理有所本呢?”姚老回答:“中医本有理论认为,自然气化之契机是五日为一候,七日为一期。人禀气于自然,故五至七日,病情也应有一个显著的变化。至于两儿愈期的先后,我也是根据发病机理,作出的推论。甲儿为暑热,热为阳邪,其性急迫,其进速,其退亦速;乙儿为暑湿,湿为阴邪,其性濡滞,其病缓,其愈也缓,理论如是,经验上似亦多数得到支持……不过,这种理论与经验,其可靠程度如何,缺乏严格纪实的科学印证,借此机会,想求您作一次严密观察,得到可靠的答复。”王主任答曰:“这完全是我应该做的事,保证亲自观察,到期汇报不误。”
3天之后,两患儿的病情明显好转,五天后发热均退,体检均已趋愈。甲儿已嬉戏如常,但乙儿则下地不久即倦依母膝。姚老复诊,再给乙儿处与七味白术散2剂,带药出院,回家调养。
经过这次会诊,王主任深有感触地说:“我作为一名西医,常听说中医辨证论治,但从没有留心观察,通过这次中西医双轨会诊,确实使我看到了中医治病的特色。因此,也使我考虑到今后的中西医结合,究竟应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持和发扬这种特色。”
4 按语与评述
众所周知,中医的疗效好坏,并不决定于药物的贵贱,也不决定于什么秘方、验方,在上文所介绍的会诊案例中,所用之方药,生脉散、清络饮、清暑益气汤等,都是每个临床医生(包括西学中的医生)所熟悉的常用方剂,但能否贴切地选择,有效地运用,关键在于辨证是否准确,所谓以证定法,以法定方,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疗效。
鉴于现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往往偏重于方药实验,甚至不少西学中者认为中医有效,根在方药,而一提到辨证论治,就觉得是舍近求远,殊不知中医方药特效的发挥,必须建立在理论指导下严格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所谓用药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以偏纠偏”的治疗作用,否则误认为“特效”而见病发药,随意滥用,不仅会张冠李戴而失去应有的疗效,甚至会违背机制,造成“以偏助偏”的反面效果。
姚老看病,最强调对发病机理的认识,他常说,掌握了发病机理,不仅能有效地指导辨证论治,而且还能预测治疗效果与疾病的愈期转归。以小儿夏季热的发病机理来看,其所以发热,是暑天不能汗出透热于外,而不能汗出的原因是津气不能达表作汗,津气不能达表的原因又是津为热伤、气为湿困,故治疗机制,必须是清热以生津,运湿以开气,使津复气达,则自能作汗透热,所谓“暑令当以汗出”则不能发热。因此,其疗效过程,自然是暑先平而口渴先止,湿渐化而二便转常,最后随之津气平复才能作汗而退热。如果见名(夏季热)思义(退热),急于退热,甚至外用冰敷、内服苦寒,不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学中医而用中药,不愿精通医理,执求唯方唯药,实是一种舍本逐末、欲速而不达的错误举措。
—— 姚芷龄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英锋 黄利兴 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中医药》2002年4月第33卷第2期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善持堂近期医案摘录(六十一)高血压波动症 钱开达
善持堂将这种症状定义为高血压波动症。某君男年过半百,去年底来善持堂就诊,主诉眠不安五年近二年来加重,入睡虽快但有早醒,早则子时,晚则寅时,复难再睡。善持堂认为,某君血压升高无家族史多因长期不寐所致,应按高血压波动症来治疗。 -
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合陈皮枳实(橘枳姜汤)治疗心慌乏力案 张训景
检查亦无明显检查。现乏力全身不适,自觉胸部压迫感。患者效果良好,无不适感,原方继续服用巩固疗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
3剂中药治愈“身痒夜重2月余”案 宗琪
患者:马某某性别:男年龄:9岁初诊日期:2024年6月22日主诉:身痒,夜间痒甚2月余。现病史:家长代述孩子身上痒2个来月了,夜间痒的厉害,一挠红一片,伴纳差,舌部裂纹,舌质淡红,苔薄略厚,大便1-2天一行,时有费劲,夜间张嘴呼吸伴打呼噜,脉浮有力。 -
小心孩子体内有瘀血 谢江强
这说明这个孩子患上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就是体内有瘀血,其他的可能都是诱因。 -
小儿的膏方调理一、反复呼吸道感染 谢江强
小儿的膏方调理一、反复呼吸道感染现如今最让每个家庭头疼的要数自家孩子经常出现反复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不同年龄的儿童诊断标准不同。 -
月经过多或过少医案总结 谢江强
医案265杨某,女,46岁。主诉:经血量多1个月。医案266姜某,女,28岁。医案267钟某,女,33岁。现病史:月经量少,周期正常,行经时间8~9天,经血色暗,经前乳房刺痛,乳头痒,口干口臭,腰酸。 -
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心慌、胸闷案 张训景
疗效:患者服用中药2付症状减轻,5付后心慌、胸闷明显减轻。继续服药巩固治疗2周。3月后患者陪同其老伴来就诊,心慌,胸闷未再发作。《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
对照条文 李华歆
今天让我们继续研究仲师“对照”条文!这两个条文虽然仅仅寥寥数语却隐藏着很大玄机!从这两个条文对比来看,我们懂得两个患者同样出现“呕”,但是兼并症状不同,代表的意义也可能不同,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所以研究仲景之学一定要学会为在细枝末节上下大功夫! -
余心中之小建中汤及其衍生汤 张宝华
然亦有异者,“不差者”即是常中之异,或源于天赋异禀之差异性、或陡遭“伤寒”,机体应对失序,故曰“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余义,此乃小建中汤之真谛方证。故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小建中汤,此乃王道之治也。 -
因时泡脚 谢江强
因时泡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保持着动态平衡。上午,人体阳气初生,而阴气收藏,此时泡脚能起到兴阳醒神的作用。
最新文章
-
经方实验录之痛经、腹痛 张宝华
某成年女性患者,36岁初诊:流产后现腹痛两年余,伴有经前头痛,例假收尾下腹部疼痛,经后头晕,月经干净后下腹部仍然痛,用手按摩或者换体位缓解。既往有流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病史。
-
耳鸣的调理 谢江强
引起主观性耳鸣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有外耳道炎症,耵聍异物,中耳炎,肿瘤阻塞,鼓室内病变,耳硬化症,梅尼埃病,耳毒性药物中毒等。(五)耳鸣的膏方调理《极简膏方治百病》。
-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3 谢江强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3医案44王某,女,63岁。故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胃理气,虚实并治。医案45蔡某,男,55岁。
-
经方实验录之便秘不寐案 张宝华
张某某,男,69岁。慢病多年,气血已虚,今大便干难解月余,腑气不通而腹胀不适,素有失眠,时下腑气不通,臣扰君主,神明难安也。服一次后大便未得泻,腑气运转,得屎气,即觉舒适,眠略佳。药后便通,诸症迎之而缓,且未见不适,药证魂体合一耳。
-
标题:助力成长,龙生润和膏——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 陈鹏
文/陈医生标题:助力成长,龙生润和膏——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正文【龙生润和膏,植物精华,药食同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不仅如此,龙生润和膏还特别针对现代孩子的成长需求进行科学配方,让您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赢在起跑线!
-
佐金平木治疗咳嗽一案 曹雪盼
患者女四十岁余主诉咳嗽伴咳痰三月余自述三月前生闷气后夜间着凉感冒感冒好后一直咳嗽不止夜间加重声响沉闷后出现咳痰由白变黄伴有胸闷饮食不佳纳呆大便费力眠差白天乏力小便可舌暗红尖红有齿痕苔黄脉象双关弦滑右寸浮大无力辨证肝克脾土反侮肺金给予方药:柴胡18g白芍15
-
煲汤常用中药解读人参和陈皮 谢江强
煲汤常用中药解读人参和陈皮人参含有多种氨基酸、植物甾醇、人参酸、葡萄糖、麦芽糖、人参皂苷、人参二醇、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钙、磷、钾、钠、铁等成分。食用宜忌陈皮气味芳香,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作为泡茶的材料,但不宜长时间饮用大量的陈皮茶,以免损伤元
-
治疗高血压中成药推荐 吴春水
本文刊登于《民族医药报》2023年12月29日第52期治疗高血压中成药推荐作者/吴春水1.罗布麻降压片方由罗布麻、夏枯草、钩藤、珍珠母、泽泻、菊花、牛膝、山楂组成。用于肾虚肝旺之高血压症。亦用于高血压及一切急性炎症伴有的高热不退、神志昏迷等。
-
脉法新悟(九) 陈玉佳
自秦以来,儒家和法家思想贯穿中国历史。儒家“舍生而取义”,法家“执法而弃情”。脉仍寸弦无力,尺弦。于是,这位著名的作家挥笔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医案来自《李士懋平脉辩证医案》,经删减。
-
贡丸粉丝青菜汤 陈鹏
陈鹏(文)先在锅里倒入食用油,油热起泡了就可以把葱花和姜丝放进去炒个几秒味道出来赶紧放大白菜。。翻炒几下加入白开水,加入贡丸。。小火慢炖几分钟然后再放点麻油就出锅。出锅后可以再撒点香菜或者是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