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当分虚实治

2022.05.20 449阅读 评论数 0 2
“喘证”是指呼吸不畅顺或困难,严重时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和不能平卧。如持续不解,可由喘至厥。本证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发展过程,常为某些疾病的主症和论治中心。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阻塞性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等病在发生呼吸困难时均属于“喘证”范畴。

冬季多喘证。喘证的病因虽多,但不外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伤为六淫侵袭,内伤为饮食不节、情志不调、久病劳欲等所致。病机有虚实的不同,有邪者为实,因邪雍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对于喘证的治疗,一般实喘在肺,治以祛邪利气,可根据寒、热、痰和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化痰和降气等法。虚喘邪在肺肾,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可采用补肺、纳气、益气、养阴等法。如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应分清主次,权衡利弊,标本兼治。

实喘的治疗


风寒犯肺 症见喘息咳嗽,呼吸急促,胸闷不适,痰稀带泡,量多色白,或兼有恶寒头痛,或伴有发热,口干,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治法:宣肺散寒。方用麻黄汤加减:麻黄5克,桂枝9克,杏仁12克(打烂),紫苏12克,橘红12克,半夏12克(打碎),白前12克,甘草6克。如寒痰滞肺,痰化不畅,加生姜、细辛、紫菀温肺化痰;如汗喘不已,加桂枝、厚朴调和营卫。

里热表寒 症见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痰不爽,吐痰稠黏,或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宣肺祛热。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6克,石膏20克(打碎),甘草6克,杏仁12克(打烂),黄芩12克,桑白皮9克,半夏12克(打碎),桔梗12克)。如痰多,加射干、葶苈子祛痰;痰多黏稠者,加贝母、瓜蒌清热化痰。

痰热雍肺 症见咳嗽气逆,胸闷发胀,痰多黏稠或夹血,伴有胸部燥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尿赤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祛痰。方用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2克,半夏12克(打碎),苏子9克,杏仁12克(打烂),贝母12克(打烂),黄芩12克,黄连12克,山栀子15克,甘草6克。如发热,加石膏、知母退热;痰多,加海蛤粉、鲜竹沥清热化痰;口渴,加天花粉生津;喘不能卧或便秘,加大黄、芒硝、葶苈子、瓜蒌仁泻肺通腑;痰带腥味,加鱼腥草、薏苡仁、芦根、冬瓜子、虎杖清热解毒化痰。

痰浊雍肺 症见喘而胸满,仰头喘息,咳嗽痰多色白,咯吐不畅,兼有恶心、呕吐、纳差,口不渴。苔白厚,脉滑。治法:化痰降气。方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12克,莱菔子12克,苍术12克,厚朴12克,杏仁15克,紫菀12克,旋覆花6克(另包)。如神疲肢倦,便溏,加白术、党参健脾益气;痰多色白,畏寒,加干姜、细辛温肺祛痰。

肺郁气痹 症见精神刺激后诱发,突然呼吸困难,息粗气憋,咽中如窒,喉中痰声不显或无痰声,胸闷胸痛,平素多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治法:开郁降气。方用五磨饮子加减:乌药9克,沉香9克,槟榔12克,木香12克,川朴9克,苏子12克,金沸草12克,赭石15克,杏仁12克(打烂)。如失眠,心悸,加远志、酸枣仁、百合、合欢花宁心安神。

虚喘的治疗


肺虚 症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而潮红。舌质淡红。脉软细数。治法:补肺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汤合补肺汤加减:人参9克,熟地25克,黄芪15克,冬虫夏草9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紫菀12克,桑白皮12克。如潮热,盗汗,加沙参、玉竹、百合、元参养肺阴;如咳痰稀薄,加冬花、苏子、钟乳石温肺止咳化痰;咯痰黏稠,加川贝、百部、桑白皮化痰宣肺。

肾虚 症见喘咳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体消瘦,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脉微细弱,此为肾气虚,治以补肾纳气,方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炮附子6克(先煎),党参15克,肉桂12克,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怀山药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胡桃肉12克,蛤蚧粉3克(冲服)。如气冲上逆,肾失潜纳,加磁石打碎、紫云英、沉香镇纳之。

症见喘咳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脸红烦躁,口干舌燥,足冷汗出。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为肾阴虚,治以滋阴纳气,方用生脉散合七味都气丸加减:生地25克,山萸肉15克,怀山药12克,牡丹皮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五味子12克,麦冬12克,天冬12克,甘草6克。如兼见颧红目赤,加牡蛎、龙骨打碎潜阳。

阴阳两虚者,应分清主次治之;如喘息渐息,其后可常服胡桃肉、紫河车等滋肾固本纳气。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陈金伟 广南省连州市北湖医院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脉法心悟(十三) 陈玉佳

    蒋右,31岁,反复闭经2年,近2月未行。马右,29岁,结婚1年未受孕,月经后期,不规律,量少,色淡。别右,45岁,经前一周失眠头痛1年,经尽头痛自缓。月经来潮头痛减轻,后加减变化而愈。医案来自《张西俭脉论脉案》,经删减。

  • 一剂治愈感冒后身痛1周案 宗琪

    患者:刘某某性别:女年龄:13岁初诊日期:2024年1月6日主诉:感冒后身痛1周。1月7日回访:述未在身痛,咽痛无,咳减,精神佳。

  • 膏方适用于哪些人群 谢江强

    膏方适用于哪些人群一、膏方的适用对象1.患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病久而致全身虚弱的人。

  • 小陷胸汤 李华歆

    ——佚名话说如果一个人得了“小结胸病”会怎么样?《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 皮肤瘙痒两年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0月19日王某,男,86岁,初诊。服药后痒未改善,皮肤粗超稍感减轻。体重增加2~3斤,大便成形,瘙痒部位皮肤稍变软。皮肤痒稍减,瘙痒部位皮肤稍光滑。19日在市中医院查血尿素氮正常,乳酸脱氢酶正常,肌酐155.1,尿酸559,肾小球滤过率34.4

  • 小儿抽动医案分享 李娟

    关于小儿抽动,西医学称之为抽动障碍。若不及时中医中药干预,儿童抽动症病程拉长,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2023年8月26日三诊,患儿抽动无,面部积食斑已褪至不明显,大便正常,情绪稳定。

  • 皮肤瘙痒五年一案 王建飞

    主诉:双下肢及肩背瘙痒昼轻夜重5年现病史:胃纳一般,入睡困难,寐浅易醒,梦多,时有便秘,头晕。皮肤瘙痒处抓后有小疙瘩出现,剧痒难忍。此案皮肤瘙痒兼心律失常、早搏等,乃心阳不足之兆。服药后瘙痒稍减轻,自诉经常用上海硫磺皂洗澡,每周一次。

  • 中风的辩证论治 张宝华

    2.中风后遗症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水饮为患,小半夏加茯苓 张宝华

    六、总结小半夏加茯苓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化痰、降逆、止呕、利湿等功效。

  • 产后失血过多,补益肝肾为要 谢江强

    产后失血过多,补益肝肾为要小刘三周前产下了一个胖娃娃,但是由于当时失血过多,整个人昏睡了一天一夜,醒来后才看到了她的小宝贝。我告诉小刘的丈夫,她的症状都是因为生产时候失血过多,出院后也没有补血养血,阴血不足,体内化燥化热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