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2022.09.21 357阅读 评论数 0 0

疟疾

【病因】本病多发生在秋季,由蚊子叮咬感染疟疾原虫,致寒热交作而发病。俗名“打摆子”,是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夏秋之季,有传染性和一定的地区性,如《医学入门》说:“疫疟一方,长幼相似。”其发作时间,有一日一发的,有二日一发的,也有三日一发的。久疟不愈,左胁下出现痞块,按之作痛或不痛,此为疟母。《素问•疟论》及《素问•刺疟论》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等均有较全面的论述。《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分类更详,将疟疾分为“温疟”、“牝疟”、“瘴疟”、“疟母”等进行治疗,并提出疟归少阳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症状】主症为恶寒、发抖。经过1~2小时便发热,体温可升达39~40℃。高热时,头痛、面红、头晕、恶心、呕吐、口渴、胸肋胀满、全身酸痛,一般可持续4~5小时;接着大汗淋漓、体温下降,症状消失。本病发作往往有一定的间隔时间,一般隔日发作1次或3日发作1次。

此外,肝胆疾病,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出现寒热往来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治法】

(一)方药治疗

(1)小柴胡汤加味(清瘟解热):柴胡9克,党参9克,黄芩9克,半夏6克,生石膏9克,杭白芍9克,大枣3枚,生姜3片,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柴胡、黄芩、生石膏疏散退热;党参补中健脾;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杭白芍养血调经;大枣、生姜、甘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2)四味汤加味(健脾益气):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木香6克,黄连6克,枳壳9克,甘草9克,金银花6克,大黄3克,水煎服。

方解:党参、茯苓、焦白术益气养血,健脾利湿;广木香、枳壳行气止痛、化痰消滞;黄连泻火通便;大黄、金银花清热解毒、泻下攻积;甘草调和药性。

(二)针刺治疗

(1)主穴:大椎、间使、后溪。

配穴:高热加曲池、合谷;

呓语、神志不清加十宣、十二井穴,放血;

呕吐不食加公孙、足三里。

(2)主穴:大椎、间使。

配穴:风池、头维、率谷。

(3)大椎、陶道、间使。

要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症狀和不同的时間,給予适当的刺激。大椎、陶道宜隔姜灸或用温針灸(每灸五——七壯。3—5分钟)。间使、合谷、太冲宜轻刺激,留针30—60分钟左右。脾俞肝俞宜針灸并用。其他各穴,可灵活采用。如发热多时,必重刺合谷、复溜,以泄热; 并加委中出血。久内伤, 肿俞、肝俞、章 门等穴针灸并用。

(4)胃肠型疟疾:耳尖、大椎、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关。

操作:患者首先取坐位,将所选穴位常规消毒,用一次性采血针在双侧耳尖穴各点刺一

下,分别挤出毒血8-10滴,然后点刺大椎穴2-3下,在大椎穴拔罐10分钟左右,拔出毒血10-20滴。然后取仰卧位,消毒穴位后,用毫针针刺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关穴,留针20分钟左右,针上加电脉冲刺激,脉冲的频率每分钟约100次,强度以病人的耐受为限。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预防】疟门穴、足三里。

疟门穴,因其能治疗疟疾,有驱邪外出,由里达表,清热截疟。的作用,故名之。位于手背,第3、4掌指关节前缘,中指与无名指指蹼缘稍后,赤白肉际处,左右计2穴。主治疟疾、疥疮、眼病、手指痛等。向手背方向斜刺0.8-1寸,针感麻、酸至掌或指尖,留针20-30分钟,每隔5-15分钟行提插捻转1次,或点刺出血,孕妇禁针。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三)刮痧治疗

取穴:耳尖、大椎、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关。

操作:患者首先取坐位,将所选穴位常规消毒,用一次性采血针在双侧耳尖穴各点刺一

下,分别挤出毒血8-10滴,然后点刺大椎穴2-3下,在大椎穴拔罐10分钟左右,拔出毒血10-20滴。然后取仰卧位,消毒穴位后,用毫针针刺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关穴,留针20分钟左右,针上加电脉冲刺激,脉冲的频率每分钟约100次,强度以病人的耐受为限。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四)艾灸治疗

《诸病源候论》云“此病生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有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指出感受“疟邪”是发生疟疾的重要原因。但感受疟邪之后,是否发病,还决定于机体正气的强弱。如正气充沛、抗病力强,虽感受疟邪亦不一定发病。张景岳说:“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为风疟,义可知也。然又惟素质薄弱或劳倦过伤者尤易感邪。”此即所谓“无虚不成疟”。

灸疗辨证

正疟:症状表现——发作症候比较典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冷期”,面色苍白,发寒战,虽裹厚衣被仍不解,全身皮肤呈鸡皮样,历时约15分钟至1小时。“发热期”,寒战后继以高热,面色红赤,大渴引饮,头痛剧烈,甚至谵语、呕吐,体温可迅速上升至40℃,持续4~8小时。“出汗期”,高热后体温骤降,全身大汗,诸症缓解,持续约2小时。发病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灸疗方法:①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4~6壮,于发疟前1~2小时施灸。②毛莨叶敷灸:取新鲜的毛茛叶3~5片,捣烂如泥,于发病前2~4小时敷灸于大椎穴,局部皮肤有热辣疼痛感时揭去,敷灸时间约1~2小时。若起水泡可涂龙胆紫或用消毒纱布保护。③二甘散敷灸:甘遂、甘草各等分研细混匀,于发病前3小时取1g左右用水调成干糊状,用单层纱布包裹后纳入神阙穴中,外以胶布固定,每次敷灸24小时。

灸疗原则

清热,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足太阳、手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大椎、后溪、曲池、飞扬,神阙。


随症加穴





方义说明

大椎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后溪为手太阳之输穴,通督脉,亦能宣发太阳与督脉之气,祛邪外出;曲池为手阳明之合穴,清泄阳明,并能发汗;飞扬是足太阳之络穴,神阙有“脐通百脉”之说,二者协同诸穴驱邪外出。邪气去则气津复。








牝疟:症状表现——寒热并发有定时性,但以寒多热少,或作寒不热,恶寒重,持续时间较长为主要特征,寒去后发热较轻,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脘胁痞闷,面色晄白,肢体酸楚,舌淡苔白,脉弦而迟缓。

灸疗方法:①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7~10壮,发病前2小时灸治。②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15分钟,发病前灸为宜。③附子敷灸:取制附片研末备用。于发病前2小时取药末1~2g,用米醋调制成小饼,敷贴于陶道穴,每次敷4小时。④白胡椒丸敷灸:取白胡椒、附子、肉桂各等分,上药共研细末,加水调和制成小丸如梧桐子大,晾干,密贮备用。于发病前2~3小时,将药丸放在穴位上(内关或陶道),再压一枚2分硬币或其他硬物,然后用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次。⑤巴豆仁饼敷灸:用巴豆仁10粒,天南星5g,共研细末,加入少许白面和水,调制成饼。于发病前2小时,将药饼敷贴在陶道穴上,每次敷4~6小时。

灸疗原则

温化、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少阳、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陶道、液门、中脘、公孙。


随症加穴

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方义说明

陶道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疏风解表,扶正祛邪,清热截疟;液门为手少阳经荥穴,和解少阳,治寒热往来;中脘是胃之募穴,又是手少阳、足阳明、任脉、手太阳之会穴,健脾和胃,疏调胃肠气机;公孙为脾之络,别走足阳明胃,配合陶道能截疟,配合中脘能治脘胁痞闷;内关则是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古有“胸胁内关谋”之说,可降逆止呕。









疟母:症状表现——有疟疾反复发作史,左胁下出现症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食少倦怠,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弦。

灸疗方法:①艾炷直接灸:每次取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②艾条雀啄灸:每次取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③川芎、桃仁敷灸:取川芎细粉、桃仁泥各2g左右,制成园球状,单层纱布包裹后塞入神阙穴。24小时后取出,2天一次,5次为1疗程。

灸疗原则

健脾养血,散结软坚。以取足太阳、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脾俞、章门、丰隆、三阴交。


随症加穴

①贫血明显者,加膈俞、肝俞;②脾肿大者,加痞根。





方义说明

脾脏之背俞健脾益气,助运化痰;脏会章门健脾化滞,疏肝散结;丰隆化痰,三阴交活血行气;加膈俞、肝俞调补气血。全方既有利于气血恢复,又有助于症积的消散。







古代灸疗文献

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 《灸法秘传》
  • 应灸七十症
  • 疟疾

    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心悸的医案整理1 谢江强

      医案100韩某,女,75岁。配7剂,每剂两煎,每煎取药液200mL,早晚各服1煎。以归脾汤补气养血,健脾养心。医案101朱某,女,62岁。数月后,又至省城某三甲医院复查,双侧颈动脉未见斑块。

    • 真武汤 李华歆

      今天利用午休时间,好好为大家掰一掰“真武汤”!此时仲景告诉你用“真武汤”来补救……所以温阳化饮制水的“真武汤”就形成了!

    • 经方治疗感冒后全身不自主痉挛一例。 袁振兴

      李某某,女82岁。一周前感冒,后出现乏力,纳差,眠差,近两天出现不自主全身痉挛,阵发性。病人不愿麻烦子女,拒绝住院治疗,考虑到这种外感后出现的西医也检查不出什么问题来,就门诊用中药治疗了。

    • 汗证、潮热医案整理6 谢江强

      汗证、潮热医案整理6医案35傅某,女,72岁。医案36王某,男,63岁。痰热内蕴,蒸腾于上,则腰半以上颈胸盗汗,口干口黏;苔腻、脉滑,痰热之征。

    • 咳、哮、喘医案整理2 谢江强

      咳、哮、喘医案整理2医案7卞某,男,75岁。方中紫苏叶、干姜、柴胡、麻黄疏散风寒,杏仁、桔梗、甘草宣肺化痰止咳,陈皮、枳壳、半夏、白茯苓理气燥湿化痰,太子参扶助正气。医案9张某,女,57岁。咳为肺病症状,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扁桃体化脓 夏耀飞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扁桃体化脓马某某,女,46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郝寨村,2023年11月14日初诊。综合以上二点,故本案当属“甘草泻心汤证”无疑,故宜甘草泻心汤加减。

    • 发热伴咳嗽咽痛乏力汗出4天案 宗琪

      患者:刘某某性别:男年龄:24岁初诊日期:2023年12月6日主诉:发热伴咳嗽、咳痰、咽痛4天。《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 常人对于《外台秘要》茯苓饮的认识 张宝华

      外台茯苓饮概述外台茯苓饮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常见问题解答问:外台茯苓饮有哪些作用?答:外台茯苓饮的配方为:茯苓9克、白术6克、枳实6克、橘皮6克、生姜4片、大枣5枚(擘)。

    • 冬雨夜 陈鹏

      文/陈医生冬天来的也太快了一层山一层水瞬时在烟雨间如人生之无常一缕残魂穿窗而飞我看见万家灯火下意识的蜷缩着身子灯火与我无关窗外是匆忙的行人各有各的生活他们是要回家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吗苦命人继续值班在等待中蹉跎岁月隔江而望远处是灯火通明的江南近处是昏暗的老城区

    • 腰痛患者 张宝华

      大抵病有虚实两端,不可不知,至若寒湿等外邪侵袭,至腰部经脉绌掣,经络不通,亦可为病腰痛耳。本案患者年已五旬,“阴气过半”,肾之精气自然而减,舌之淡嫩可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