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瘅

2025.07.29 0阅读 评论数 0 0

  你可以对中医不感冒,但是你一定会感冒,所以多学点养生知识没什么坏处,想要健康就先从关注“经方苑”开始吧!


  前几天小编遇到一个患者跟我说自己得了个怪病——吃完饭就困!还说自己是不是压力太大,是不是要躺平才行!其实这个也不算什么问题,正常人吃完饭因为血液要回流到胃里帮助消化,所以会造成供应头脑中的血液相对不足,所以人会觉得困一点,这本身是很正常的!

​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想起来《伤寒论》​的“谷瘅”……

《伤寒论》第195条所言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我们都知道阳明病的实质是“胃家实”,诊患者脉见“迟”,迟脉主寒,结合第190条所说“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说明此时患者胃中是有寒证!这里小编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胃”比作一个气球,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中风”正是热气把“气球”吹大了,所以“胃”能容纳更多的食物,这就是“中风”的原理,反之,“中寒”则是冷气把“气球”缩小了,此时“胃”不能消化太多的食物,这就是仲景下面所说“食难用饱”的原理,而如果吃的太饱后,多余的食物在胃中积聚,不能被消化就变成了“食积”,“食积”日久化热变成秽浊,阻碍中焦的升降,浊气不能下降,反而上逆,浊闭清阳则“头眩”,水道为秽浊所阻不通则小便不利,津液运行不畅则化为水饮之类,水饮内聚与“食积”所发郁热相搏,久而久之,正如酿酒之盫曲(酒糟),发于表则身体发黄,这就是形成“谷瘅”的基本原理!(《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可以作为参考!)
 我们知道了“谷瘅”形成的基本原理,那具体应该怎么治疗呢,可以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里找到答案: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蒿 六两 栀子 (擘) 十四枚 大黄 (去皮) 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从药理上解释:茵陈苦平,可除寒热邪气、结热,通利小便,可除胃中积滞,兼以清热,这就是对于“谷瘅”形成的“积”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是关键之药!栀子苦寒,偏于清胃中积热,又可以清利三焦郁热,这是对“谷瘅”形成的“热”采取相应手段,“积”、“热”并除后,又用大黄的“推陈致新”的作用又可以配合茵陈把郁积从大便排出,茵陈利小便的作用又可使“热”从小便出,此时“积热”并解,则身黄也可除也!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看病需要医生具体诊断,切不可以身试药,已开启赞赏模式,支持小编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及邀请热爱中医朋友加入公众号,感谢大家大力支持!) ​​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抑郁不寐症1例 陈积武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加味,柴胡15龙骨30(先煎)黄芩15生姜6党参15桂枝10茯苓15半夏10大黄6牡蛎30(先煎)大枣10磁石30(先煎)瓜蒌15黄连3合欢皮15首乌藤157剂,水煎,复渣,分2次服。

  • 伤寒论第二条(三) 张宝华

    比起伤寒来,中风这个病邪就是比较深,它不在皮肤这一层,而在肌肉那一层。《皇帝内经》上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

  • 中医促进儿童生长需要注意以下诸多事项 崔国宁

    三、外治法方面1.小儿推拿操作规范小儿推拿是常用的促进儿童生长的外治法,但手法操作有严格要求。

  • 伤寒论第九十八条(三) 张宝华

    阳明病篇里的一百八十七条,我们看看这一段,来理解一下“系在太阴”。先生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你看这段他说明了什么呢?“医二三下之”。

  •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六) 张宝华

    《神农本草经》上柴胡主治的证候咱们也分析了,胸胁苦满也是有的。“久服”嘛,一是证明了进行了不断的临证观察,另外就证明了他性平和嘛,要不怎么可以久服呢?

  • 陈鹏医生书法练习 陈鹏

  •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四) 张宝华

    《神农本草经》中载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这柴胡陪我度过了少年时期,如今看来,老相识了却不知其庐山真面目二十年,也是笑谈了。

  •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三) 张宝华

    “或胁下痞硬”,“胁下”是两侧。“痞”,有痞块谓之痞,痞为不通,痞块也是的。“硬”,冲着硬上说是有痞块了,有肿结的地方,这就是肝和脾了,所以涉及肝脾而胁下要痞硬。总而言之,只要四证俱在,这些或然的证候无论有或无,都用小柴胡汤治之。

  • 伤寒论第七十五条(四) 张宝华

    “以水灌之,亦喘”,这个水灌之,是古人治病的一个方法,就是拿水浇身,西医有时冰袋冷敷治病,它俩是类同的方法。所以“以水灌之”这种法子也是不对头,所以他也喘,热不得越于外而壅于里,他一定要喘的。

  • 伤寒论第七十条(五) 张宝华

    甘草缓和药力,叫调胃承气汤。里实证,发潮热,热得厉害,大便不通,用调胃承气汤调和其胃气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临证时你看他实际情况,有相应的症候,根据他的症状,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皆有可用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