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中医治疗及名家医案总结
湿疹,中医称“湿疮”“浸淫疮”,以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瘙痒反复发作为特征,与体内湿、热、风、虚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湿疹注重整体辨证,内外同治,以下结合经典理论与名家经验,解析其论治规律及临床验案。
一、病因病机:湿为核心,兼夹他邪
中医认为,湿疹病机以“湿”为主,兼夹热、风、瘀、虚。《外科心法要诀》云:“湿疮皆由脾肺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致。”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如嗜食辛辣肥甘)、情志失调或外感湿热之邪,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搏结,外发肌肤;病久则耗伤气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临床辨证需明辨虚实、湿热轻重及病位深浅。
二、分型论治与名家医案
(一)湿热蕴肤型: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辨证要点:皮疹潮红灼热,水疱密集,渗出明显,伴口苦、大便黏滞、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凉血解毒。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黄柏、栀子、萆薢、泽泻、白鲜皮、地肤子。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朱仁康曾治一成年患者,双下肢湿疹反复发作,皮肤潮红糜烂,渗出黄水,伴心烦口渴。辨证为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方用龙胆草6g、黄芩10g、黄柏10g、泽泻12g、白鲜皮30g,配合马齿苋煎水冷敷患处。服药2周后,渗出减少,红肿减轻;继以除湿胃苓汤调理脾胃,月余皮疹基本消退。
(二)脾虚湿盛型:健脾利湿,养血祛风
辨证要点:皮疹色淡,水疱稀疏,渗出不著,伴纳呆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痒。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消风散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炒薏苡仁、防风、蝉蜕、苍术。
名家医案:北京儿童医院王鹏飞教授治一3岁患儿,湿疹反复发作半年,皮损以头面为主,色淡红,伴腹泻、食欲差。辨证为脾虚湿盛,治以健脾渗湿。方用太子参10g、炒白术8g、茯苓10g、炒薏苡仁15g、防风5g,配合捏脊疗法。服药2周后,腹泻止,食欲增,皮疹渐消;续以异功散巩固1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三)血虚风燥型: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辨证要点:皮疹干燥肥厚,脱屑结痂,瘙痒剧烈,伴面色萎黄、失眠多梦,舌淡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血滋阴,祛风润燥。
代表方: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当归、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防风、荆芥、白蒺藜。
名家医案:上海名医顾伯华治一老年患者,慢性湿疹10年,双上肢皮肤粗糙增厚,呈苔藓样变,夜间瘙痒难忍。辨证为血虚风燥,治以养血润燥。方用当归12g、熟地15g、白芍10g、鸡血藤30g、乌梢蛇10g,配合外用润肌膏(当归、紫草、麻油调制)。治疗2月后,皮肤逐渐变软,瘙痒明显减轻;继以八珍汤加减调理,半年后皮损基本平复。
三、名家特色疗法与经验
1. 赵炳南:凉血除湿法
擅用凉血五花汤(红花、鸡冠花、凌霄花、野菊花、玫瑰花)治疗血热型湿疹,配合祛湿散(黄柏、白芷等)外用,强调“治血先治风,血行风自灭”。
医案:治一青年患者,湿疹伴皮肤紫癜,辨证为血热夹湿,以凉血五花汤合萆薢渗湿汤,配合鲜马齿苋捣敷,1周后紫癜消退,瘙痒缓解。
2. 陈彤云:从肺论治
认为“肺主皮毛”,湿疹与肺失宣降相关,常佐用宣肺透表之品(如麻黄、杏仁),使湿热从表而解。
医案:治一湿疹患者伴鼻塞咳嗽,以麻杏石甘汤合五味消毒饮,宣肺清热,表里同治,皮疹与咳嗽同步好转。
3. 干祖望:虫类搜风法
对顽固瘙痒性湿疹,喜用全蝎、蜈蚣、蝉蜕等虫类药搜风止痒,认为“风邪深伏血络,非虫类不能达”。
医案:治一慢性湿疹患者,顽痒数年,加入全蝎粉3g(冲服),7剂后瘙痒大减,继以养血之品巩固。
四、外治疗法与调护要点
1. 急性期:渗出明显者用黄柏、马齿苋煎水冷敷,或外涂黄柏霜;
2. 亚急性期:用青黛散(青黛、黄柏、石膏等)干撒或调敷;
3. 慢性期:用硫黄软膏、润肌膏外涂,配合艾灸(取血海、足三里等穴);
4. 饮食调护:湿热型忌辛辣、海鲜;脾虚型宜多食山药、茯苓;血虚型可食红枣、黑芝麻。
结语
湿疹治疗,中医以“治湿”为核心,急性期重清热利湿,慢性期重健脾养血,强调“治外必本诸内”。名家经验各有侧重,朱仁康重脾胃调理,赵炳南重凉血解毒,顾伯华重养血润燥,均体现辨证论治精髓。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平衡、抑制炎症因子等发挥作用,与西医联合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依赖。临床需结合患者体质、病程精准选方,内外合治,方能事半功倍。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伤寒论第一百零六条(一) 张宝华
一百零六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那么结合条文来看,这条是个淤血方证的辩证论治。这个膀胱部位的瘀血证。这个地方称作血室,以血为室,可想而知了,这个地方存在大量的血,由于血液常在这个地方,所以热结膀胱呀! -
腹胀泄泻案一则 高颖
重用厚朴,可快速疏通气机,消除脾胃气滞导致的胀满,针对患者腹胀这一主要症状,起到关键的治疗作用。四药合用,能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针对肝脾不调导致的腹痛泄泻等症有效,可纠正患者肝木乘脾的病理状态。 -
便秘 罗志琴
上方加减1月,患儿食物增加、口气减少、大便日一次。患儿大便日一次,饮食正常,面色红润,脉象细滑重按稍有力。停药1个月后随访患儿大便1-2天一次,正常。 -
伤寒论第四十五条(三) 张宝华
太阳篇说到这个四十五条,只是说了其一部分,你看这在讲发汗,仲景先生的“发汗”就是这个样子的,它细致入微呀,法度森严,也是相当的复杂!这个书要是用心反复的读,整个上的来研学的话,你心中便自有答案了,仲景先生肯定不是这个意思的。 -
中医诊疗二三事 李华歆
他回答说都有,小编说你天天吃安眠药有效果吗? -
伤寒论第116条! 李华歆
1微数之脉,慎不可灸。1SPRING2025仲景在条文的开始就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原则,那就是如果你在临床上见到有“微数”脉的患者,哪怕他在怕冷,你也不能盲目的使用诸如“艾灸”这样温热的外治法治疗!“脉浮”也是最关键的! -
孩子的淋巴结要不要紧 谢江强
另外可能是孩子的呼吸道感染很常见,淋巴结经常处于炎症刺激下容易增生。有人统计大约一半的儿童可以摸到淋巴结,所以如果自己孩子摸到了,也不用紧张,大部分都是正常的增生。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异常的淋巴结改变。 -
伤寒论第二十六条(六) 张宝华
传统来看,甘药对脾胃都是有益处的。甘草配粳米益胃,还能抑制苦寒害胃的能知母、石膏的不良反应,对胃有顾护的作用。人参健胃,配合甘草、粳米,胃气才能够复健有望。吃白虎汤就可以了,病人不渴,说明津液损伤不那么严重,加人参也不对证,还价格贵,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
伤寒论第二十六条(四) 张宝华
在《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里都这样,凡是加人参的都是渴,像“欲饮水数升”,“渴欲饮水”,“大烦渴”等等,仲景先生都加人参,由此可见人参有健胃生津的作用,咱们就说补气。定时发寒热为桂枝汤证。 -
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痛经医案一则 高颖
当归芍药散作为中医经典方剂,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当归芍药散除主治妇人妊娠腹中痛外,因其养血疏肝、健脾利湿的功效,在其他疾病中也有广泛应用。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六十四条(五) 张宝华
也是基于此李老被美誉曰火神李附子,确实是实至名归。因此经方按李时珍的剂量治病依然有效嘛!下面是第六十五条。
-
伤寒论之第五十九条(一)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五十九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巴豆这类的下剂那可是相当的猛,再牛的好汉,再厉害的英雄,三泼稀屎他也得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啦!可不能再用麻黄汤啦。那么言外之意呢,也就是说这个复发汗用的应该是麻黄汤。
-
伤寒论桂枝汤加味 张宝华
《伤寒论》第十八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第四十三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知犯是在旧喘的基础上新感了太阳病,那么得用桂枝汤来解肌发表,同时得兼顾他的旧喘这个病,加厚朴,杏子就是针对于此的。
-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感冒后咳嗽便秘”案 宗琪
诊断:咳嗽处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减5剂方组:桂枝45g白芍45g炙甘草30g大枣12个(擘)苦杏仁20g厚朴30g甜叶菊4g生黄芩30g焦神曲15g焦麦芽15g旋复花15g生姜45g(切)煎服方法:冷水1600毫升左右泡透,水开煮到600ml,分3次饭后
-
经方加减治“腰椎连及尾骨痛20余天“案 宗琪
患者:宗某性别:女年龄:58岁初诊日期:2024年9月11日主诉:腰4、5椎连及尾骨处疼痛20余天。
-
关于肺结节的一点思考 陈虹
肺结节,新冠后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成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自述常无明显的体感症状,少数伴有咳嗽。肺结节的治疗也无外乎软件散结,恢复肺脏正常功能。恶性病变率分别为18%、63%、7%,三种类型结节。故患者有肺结节要引起重视。
-
针灸治疗肩痛的一点启发 陈虹
患者一:男,42岁,就诊时自诉肩臂痛,痛点描述不清。体格检查嘱其外展,右臂外展最大活动度至80度,言臂后侧疼痛,后伸不利,璇前璇后无异样。
-
痰湿体质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调理 谢江强
痰湿体质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调理a.用温胆汤给孩子泡脚温胆汤是一个著名的中药方子,里面有茯苓、法半夏、陈皮和炙甘草四味药。d.给孩子吃五谷杂粮调理身体在给孩子用温胆汤和焦三仙,清理掉体内的痰湿和积食之后,家长就要通过饮食给他调理身体,帮助他恢复脾胃的健康。
-
经方实验录之头痛、失眠、痔疮 张宝华
是故疾患数疾而经年不得愈,习惯于斯,性乖张耳,木郁不达,肝脾不和,且日久多生变,其头痛、失眠、痔疮等疾,看是不相关,然则四诊合参于时下,颇关乎其性习耳,师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对照条文7 李华歆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仲景“对照条文”!这两个条文从症状上来说都有“咳”,不同的仅仅在“脉”上,但用方上却存在很大不同!这两条的对比要从“脉证”方向入手,结合方药去分析揣测仲景思路,反复研究再经临床锻炼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