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实验录—胃痛10天,4剂中药愈

2025.07.28 686阅读 评论数 8 20

患者:巩某某

性别:女

年龄:62岁

初诊日期:2025年7月17日

主诉:胃痛10余天。

现病史:患者述近10天来胃痛不适,凄凄凉凉痛,不敢吃多,多则胃胀痛,遇热则适,口臭,大便不畅,时干时稀,纳少,口苦口干,有时干的舌头伸不出,平躺时肠鸣,眠差,痔疮常犯,一活动即汗出,心下压痛(不重),右胁叩击痛,舌质略偏红,苔略厚腻,舌尖红,左脉:略沉滑偏大有力,右脉:略沉滑稍弦有力。

诊断:胃痛

处方:四逆散合生姜泻心汤加减4剂

方组:柴胡15g    炒枳壳15g    白芍15g    生甘草15g

    姜半夏15g   生黄芩10g    干姜8g    党参10g

    黄连3g    木香15g     肉桂1.5g   茯神20g

    首乌藤30g   蒲公英15g    炒鸡内金15g

煎服方法:冷水1200毫升泡透,水开煮到600毫升,分三次饭后热服。

禁忌:生冷,辛辣、油腻,鱼腥、水果等。

7月26日家属就诊代述:患者胃痛已愈,睡眠改善。(前3剂时胃仍痛,4剂用完痛即止。)

按语:患者右脉弦有力,口苦口干,右胁叩击痛,考虑少阳病,以疏肝健脾理气的四逆散治疗,胃胀痛,不能吃多,肠鸣,考虑泻心汤证,因其口臭,故以生姜泻心汤治疗,加木香、鸡内金以消食健胃,行气止痛,加肉桂与黄连合交泰丸以交通心肾安神,茯神,首乌藤以养心安神,加蒲公英清热解毒以治胃(年龄偏大伴有多年胃病的患者,多考虑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且蒲公英+鸡内金,此组对药乃治HP专药)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宗琪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傅青主治疗现代阳痿早泄的经验总结分析 崔国宁

    深入研究傅青主治疗阳痿早泄的经验,对于提高现代临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阳痿早泄的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四)随症加减,灵活用药傅青主在治疗阳痿早泄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随症加减,灵活用药。

  • 孩子痰湿一直不除,有可能引发其他疾病 谢江强

    孩子痰湿一直不除,有可能引发其他疾病痰湿体质的孩子,容易得呼吸系统的毛病这个孩子的舌象有两个特点:第一,舌苔又厚又腻,而且铺满了整个舌头。

  •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颈椎病1例 陈积武

    据此,选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患者有有无力,乏力及手麻症状,《金匮要略》虚劳病血痹之证,故加黄芪,有黄芪桂枝五物汤之意,患者病久,故加鸡血藤补气血。

  • 想让孩子少生病、不生病,抓住两个要点 谢江强

    想让孩子少生病、不生病,抓住两个要点《医学三字经》里有一章讲的是小儿疾病,原文如下:小儿病,多伤寒。《医学三字经》的作者陈修园认为,孩子在患外感的时候,只要抓住足太阳膀胱经的问题就可以了;对于小儿的内伤证,只要抓住足太阴脾经的问题就行。

  • 反流性食管炎 潘洪波

    去医院做胃镜检查后显示为浅表萎缩性胃炎,先后服用奥美拉唑、胃达喜、莫沙必利等药物治疗2个月无明显疗效,患者转而求治中医。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开胃进食"。

  • 孩子起了汗疱疹怎么办?  谢江强

    汗疱疹的表现有哪些?③汗疱疹也有可能累及指甲和甲周的皮肤,引起甲沟炎。怎么区分孩子得的是不是汗疱疹?另外,手足癣一般发生在单侧手足,两侧分布不对称,而汗疱疹多数呈两侧手足对称分布。

  • 对照条文 李华歆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对照条文”!根据两个条文的对比,我们知道仲景之学的奇妙之处往往就是在细微之处才能见到真谛!

  • 调胃承气汤之皮病妙用 张宝华

    此类面部红斑乃腑气不通,阳明胃热上熏头面所为,予以调胃承气汤可通腑下热,效如桴鼓。调胃承气汤应用皮病红斑特点:面部现红斑,或现红斑疹、细小丘疹。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

  • 足部按摩的养生作用 谢江强

    足部按摩的养生作用足部按摩是一种古为今用、行之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足部按摩,可使循行于足部的经络得以疏通,位于其间的穴位得到刺激,从而达到保健的效果。足部按摩则是刺激特定的穴位,使得人体阴阳得以调和。

  • 写在人生漫漫中 张宝华

    最好的你永远是当下的你,昨日再明媚的春光也是逝去的青春,明天再丰硕的果实也是未成的华年,只有今天,无论风雨行进,还是漫步风花,都是你灵肉的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