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的鼻腔用药 新站人民医院 潘洪波

2021.08.05 1314阅读 评论数 0 15
《本草纲目》中,通过鼻腔用药的方式主要有吹、灌、滴、注、插、纳、嗅、熏、㗜、吸、塞等十余种。


一、吹


将药物研成极细的粉末,吹入鼻腔中,用以治疗鼻腔本身或全身性的疾患,尤其是通过吹鼻取嚏,达到开窍醒神的目的,故用于急救者尤多。在《本草纲目》中,吹法的应用主要有:


诸风:各种风证,无论是中脏、中腑、中经,还是痛风、破伤风,用皂荚末、细辛末、半夏末吹鼻。


卒厥:包括尸厥、气厥、火厥、痰厥、血厥、中恶、惊死等,常用半夏末、菖蒲末、皂荚末、雄黄末吹鼻。


五绝死,但心头尚温者:半夏末或皂荚末吹鼻。


鼻衄:鼻衄是以鼻腔局部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所以,用于衄血的吹鼻方法更多,其中既有单用,又有复方。如活血化瘀的血竭、水蛭、虻虫,止血的百草霜、发灰、爪甲末,敛疮止血的白矾、珊瑚、龙骨、乌贼骨等,都是单用研细末吹鼻;复方吹鼻者,如蜗牛焙研,和乌贼骨同用;虻虫、水蛭,五倍子末吹鼻并配合内服,则不仅用复方吹鼻,而且注意了内外治法的配合应用。


鼻渊:单味吹方有荜茇或石绿吹鼻;复方如白芷同硫磺、黄丹吹鼻治流涕浊臭者。


鼻窒:最常用的药物是细辛,如用于治疗鼻窒不闻香臭,可与麝香、狗头灰或分别与瓜蒂、皂荚、矾石组成复方吹鼻。


咽喉痛:先以皂荚末吹鼻,并用李根皮磨水涂顶。


牙痛:山奈加入麝香,一则擦牙,一则吹鼻。


小儿初生目闭:用川芎同朴硝、薄荷末,吹鼻中。


《本草纲目》中的鼻腔用药
二、灌、注、滴


将药物制成药液,或取其汁,点滴或灌注于鼻腔内,以治疗鼻腔局部或全身性疾病的方法。本法最早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救卒死方,以韭捣汁灌鼻中”。因为本法可使药液直接作用于患部,能够迅速有效的发挥清热解毒、祛邪通窍、收敛止血、活血化瘀等作用,除局部病变外,还可以使药液通过鼻腔皮肤、粘膜吸收,产生一定的全身药理效能,达到治疗某些全身性疾病的目的。《本草纲目》中运用灌,注、滴法,一是用生药的汁液,二是用药物浸膏,三是油、醋、酒等,四是动物的血、胆汁之类。其主治病证和常用药物如下。


癫痫:皂荚水浸,取汁熬膏,入麝香少量,摊晒,备用。每用一片,化浆水,灌鼻取涎。


卒厥:薤汁,韭汁或醋、酒灌少许入鼻。


吐衄血:根据吐衄血病机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或凉血止血,或化瘀通窍。如麻油注鼻以散瘀血,止衄血;莱菔汁注鼻中,“止吐血大衄”;藕汁“散瘀血,止口鼻诸血,亦注鼻止衄”;鳝血、姜汁滴鼻等。


鼻窒:蒺藜同黄连煎汁,灌入鼻中;苦瓠汁、地胆汁、狗胆滴鼻;亦可用青蒿灰、龙脑香、硇碥砂等药滴鼻。


三、嗅、吸


嗅法是患者用鼻嗅取药气或药烟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吸法即鼻吸入法,是采用有芳香开窍、祛风散瘀、清热解毒等作用的药物制成粉末,置于鼻孔前吸入,并通过口呼气,反复呼吸,以达到治疗目的。嗅、吸可使药物通过鼻粘膜和肺部迅速吸收,发挥药理效用,对不便服药的婴幼儿及一些难以服药之病证常用此法。本法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也为许多名医所应用和发展。在《本草纲目》之后,叶天士常用嗅法治疟,吴尚先用鼻嗅法治头痛、呃逆、疟疾、产后血晕等,使之应用更加广泛。《本草纲目》中对嗅、吸等法的应用主要有:


呃逆:属于虚寒证者,“麻黄烧烟,嗅之立止”;对阴症呃逆,亦可用乳香同硫磺“烧烟熏之,或煎酒嗅”。


咳嗽:木鳖子是常用药物,对肺虚久嗽者,本品同款冬花烧烟,筒吸之;钟乳粉善治“一切劳嗽”,常同雄黄、款冬、佛耳草烧烟吸之。


疟疾:野狐粪同夜明砂,醋糊为丸,把嗅之。


头痛:艾叶“揉丸嗅之,取出黄水”。


四、烟熏


烟熏是用药物燃烧生烟,或用煅炭、烧热的铁器淬取烟熏于鼻窍,以医治某些疾病。亦有用挥发性较强的药物如酒泡药取熏者。本法与吸、嗅之法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吸、嗅之法须用力吸取至肺,而熏法则不尽然。《岭南采药录》记载的熏法,或是用药末撒于纸上作卷筒状,或将药末与艾绒拌匀,点火燃后吹熄,以烟熏之;富含油脂的药物,则可压油于纸上,然后点燃熏之。在《本草纲目》中,熏法主要有以下应用:


呃逆:属阴证者,用乳香同硫磺烧烟熏之;亦可用黄醋烧烟熏之。


咳嗽:熏黄同木通、茛菪子烧烟,筒熏之,用治“三十年呷嗽”。


疟疾:以燕屎泡酒,熏鼻。


头痛:半夏烟、木槿子烟、龙脑烟熏鼻皆可。


产后血晕:米醋,锻炭淬熏;韭菜沃熏。


咽喉痛:雄黄入瓶烧烟熏鼻,追涎。


五、㗜


又称㗜鼻法,是将一定的药物制成粉末,㗜入鼻内,以治疗疾病。元代倪维德《原机启微》中首载用㗜鼻碧云散治疗目赤红肿,昏暗羞明等证;用拔萃方㗜药治疗偏头痛眼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但对本法有较详细的理论叙述的,则是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㗜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则解肌也;涕泪痰涎并出,胸中闷恶也宽,即吐法也。盖一嚏实兼汗吐二法。”《本草纲目》中,㗜法主要有以下应用:


疟疾:鬼箭羽同鲮鲤甲末,发病时㗜鼻。


转筋:皂荚末㗜鼻。


头痛:谷精草为末㗜鼻并同时调糊贴脑、或烧烟熏鼻;旱莲汁、萝卜汁或大蒜汁、苦瓠汁㗜鼻。


眩晕,头中鸣响:茶子为末㗜鼻。


鼻渊:皂荚汁熬膏㗜之。


牙痛:荜茇同木鳖子㗜鼻,其效“如神”;红豆蔻、酸草或鹅不食草㗜鼻亦可;若属风热牙痛,可用萝卜子或莳萝㗜鼻或用雄黄同干姜㗜鼻;若属虫䘌牙痛,用荜茇同木鳖子㗜鼻。


脐风:独蒜安脐上,灸至口出蒜气,并以汁㗜鼻。


惊痫:阳证,用蜥蜴同蜈蚣、螳螂㗜鼻,可以定搐;阴证,用独头蒜,一则灸脐,一则以汁㗜鼻。


六、塞(纳、插)


塞法是将药物研细,加赋形剂做成栓子塞入鼻腔,或是将药物汁液蘸到纸或砂布上塞入鼻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用药方法。尤其是鼻腔局部的出血性疾病,应用本法既可通过压迫局部而止血,又能促使药物迅速直接地发挥作用,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本草纲目》中,塞法主要用于以下几类病症:


衄血:常用药物有榴花、葱汁、桑耳、壁钱窠、马通汁等。榴花有散血之功,为末服可止吐衄,同黄葵花煎服或为末服均可,同时配合药汁或煎液塞鼻止衄,效果更好。


鼻窒:常用药有桂心、丁香、蕤核、藜芦、石胡荽、薰草、雄黄等;菖蒲同皂荚末塞鼻也有效;蓖麻子同枣塞,“一日闻香臭”;猬皮炙,研,塞鼻亦可。


咽喉痛:巴豆烧烟熏淬,纸卷塞鼻。


头痛:蓖麻仁同枣肉纸卷,插入鼻中。


从以上内容看,《本草纲目》的鼻腔用药法,应用范围甚广,除了鼻腔局部的病变之外,还广泛用于上部的疾病和急证的复苏,从其涉及的病证来看,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均可通过鼻腔用药来治疗,而且有些病证鼻腔用药获效非常迅速,而作用也十分确切;其鼻腔用药的剂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丸、散、膏、汤液等常用剂型,又有饼、汁、酒、醋、动物血、胆作、烧烟等特殊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医外治古法的丰富多彩。


《本草纲目》还强调鼻腔用药必须贯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如牙痛的㗜鼻法,鼻衄的塞鼻,咳嗽的吹鼻法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本草纲目》中的鼻腔用药方法,为后世中医外治法特别是鼻腔用药法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清代著名的中医外治学家吴师机全面总结了中医学外治疗法,著成一代外治名著——《理瀹骈文》,其中对鼻腔用药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多有新的发展,使中医外治方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正是继承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外治疗法的成果。


除了鼻腔用药,中医还有很多其他用药方式,直达病灶,提高疗效:


中医治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清代医家徐大椿言:“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说明处方药物对证而不能奏效的重要原因,就是服药的方法不对。中医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开创了许多特殊的给药方法,发挥着独特的疗效。


 


舌下给药法


是将药物置舌下自然溶解,通过舌下黏膜吸收进而分布于全身的一种给药方法。如《金匮要略》治疗尸厥“脉动而无气”的假死现象时,用“桂屑著舌下”,以温开心窍,使心君能主神“泵血”,则气血调畅,尸厥之疾自可复苏。现代医学也常用舌下给药法治疗急症病人,如心脑血管发生意外是内科的急危重病症,处理不及时常危及生命,采用舌下给药可以迅速控制病情,争取抢救时间。研究表明,口腔的黏膜薄、面积大,较皮肤更易为药物穿透,其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过心脏,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加快或延长药物的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次数。


滴鼻法


是将中药制成各种液体制剂滴入鼻中的给药方法。如《金匮要略》中采用“薤捣汁灌鼻中”或“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以救卒死。《千金要方》中用“捣韭根汁,澄清,以滴儿鼻中如大豆许”,治疗黄疸病症。《名医类案》中“以生姜自然汁少许,灌入鼻中”,治疗顽固性头风痛;“用生莱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理瀹骈文》以食醋煎红花,令病人乘热嗅其气味,治疗瘀血闭经及败血冲心之神志昏迷。目前,滴鼻法可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如用银翘滴鼻剂治疗小儿风热感冒,有较好的降温作用;用速效冠心滴鼻剂,能达到迅速解除胸闷憋气、缓解心绞痛、减轻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胸痛及纠正心电图ST-T改变的目的。研究表明,从鼻腔给药,通过黏膜吸收,有类似舌下含化吸收的优势,既避免胃肠消化液和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生物利用度高,又吸收快,作用强,可迅速解除病痛,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吹鼻法 是将药物粉末吹入鼻中的给药方法。如《金匮要略》以“皂荚末吹鼻中”救治卒死目闭,以“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救治尸厥;《普济方》以黄丹、轻粉研末吹于鼻中,治疗麻疹入眼,眼生云翳;《名医类案》以栀子炒炭,研末吹鼻,可止血和苏醒神志;《奇治外用方》以瓜蒂为主制成各种适宜剂型,纳于鼻中治疗黄疸。


“鼻为肺之窍”,乃呼吸出入之门户。吹鼻以通肺气,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治疗。研究表明,气味辛窜的药物如皂荚、菖蒲、细辛、冰片、麝香、生半夏等,研成细末吹入鼻腔,通过上鼻窦的黏膜,经嗅觉神经元等结构,透过血脑屏障,药效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大脑前额区刺激大脑使其激活,从而使人苏醒,可明显缩短抢救时间,这在发生心搏、呼吸骤停的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


脐部给药法


是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施于脐部,从而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内病外治的精髓。如《名医类案》载:“膏血砂垢,每溺则其痛不可言……既而九日,便溲俱不通,秘闷欲死。王即令用细灰于患人连脐带丹田,作一泥塘,径如碗大,下令用一指厚灰,四周高起,以新汲水调朴硝一两余,令化,渐倾入灰塘中,勿令漫溢,须臾大小便迸然而出,溺中血条皆如指大。”《续名医类案》载:“一人大小便,数日不通,用商陆捣烂,敷脐上,立愈。”


中医学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与人体脏腑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通过脐部给药可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脐部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亦最弱,皮下没有脂肪组织,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和胸、腹静脉相连通,并有动脉分支,血管丰富,药物易通过薄层皮肤弥散而吸收入血,进而发挥药物的全身治疗作用。


耳内给药法


即将药液滴入耳内的一种方法。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等经脉均循行至耳部,耳与人身许多脏腑经络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因此,通过耳内给药,除可治疗耳本身疾病外,还可达到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疾病的目的。如《金匮要略》采用“捣薤汁灌耳中”的方法,治疗卒死目闭。


滴眼给药法


将药液滴入眼内的一种给药方法。如《理瀹骈文》以雄黄、朱砂、硼砂、冰片、麝香、玄明粉研为细末,点于眼内治疗胃气痛;《验方新编》以牙硝、雄黄、麝香研末,点于眼内治疗闪挫腰痛。中医学认为,眼睛与人体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五脏六腑之精气皆通过经脉上荣于目,“诸脉者,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因此,通过眼部给药可以达到治疗许多疾病的目的。


擦牙给药法


是用药物外擦牙齿的给药方法。如《名医类案》中“生地黄、细辛、白芷、皂角各一两,去皮子,入瓶中,黄泥固济,炭五六斤,煅令尽炭,入僵蚕一分,甘草二钱,为细末”,早晚揩齿,可坚固牙齿、止齿衄。《续名医类案》中“四肢厥冷,冒不知人,牙关紧闭……先用乌梅擦牙”,使昏迷口噤患者启齿,以便于给药。


肛门给药法


包括栓塞法、灌肠法和熏洗法。从肛门给药,除可治疗肛门局部病变外,还可以治疗内、妇、儿等科多种疾病。如《伤寒论》中以蜜煎导方制成栓剂治疗阳明病津伤便硬、大便欲解不得;《金匮要略》中以食蜜作成栓剂纳于肛中,并将猪胆汁和少许食醋从肛门灌于肠内,治疗津伤便秘、欲解不能;以一味雄黄为末,置瓦中火烧,向肛熏之,以达杀虫解毒、敛疮止溃之效。


研究表明,肛门给药的吸收机理,主要是药物能够溶于直肠分泌液中,透过黏膜而被吸收,而直肠淋巴系统也是直肠吸收药物的另一途径。目前,直肠给药剂型在栓剂和灌肠剂的基础上,发展到了直肠黏附制剂,它具有药物保留时间长、刺激性小的特点。


阴道给药法


多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包括阴中填塞和洗浴两种方法。如《金匮要略》中用矾石丸和蛇床子散作成栓剂纳入前阴,分别治疗湿热带下证及寒湿带下证;用狼牙汤方煎汤熏洗外阴,治疗湿热郁积所致的外阴糜烂生疮。研究表明,通过阴道途径给药可产生全身疗效,如激素替代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也有人研究将肽类或疫苗进行阴道给药。


阴道途径给药具有延长释放系统的滞留时间、避免肝脏首过代谢、对有些药物渗透性较高、药物不会被代谢而失活等优点,因此阴道给药正逐渐被研究者关注。


熏蒸浴洗法


是将药物水煎熏蒸浴洗皮肤的一种给药方法。如《金匮要略》中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疗“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口渴”。百合病日久不愈,阴津亏损,虚火亢盛,则口渴不止。百合养阴润燥,用百合煎汤浴洗周身,通过皮肤的吸收,达到养阴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金匮要略》还以矾石汤煎水浸渍足踝治疗湿邪积滞脚气冲心及壮热卒死;以败蒲席煎汤浴洗治疗坠马及一切筋骨损伤。又如《本草纲目》以黄芪防风汤煎煮数斛,放病人床下汤气蒸之,使中风不语、脉沉口噤患者痊愈。此证牙关紧闭不能服药,用药汤的热气熏蒸,使药的分子从口鼻、皮肤进入体内而获取药效;况黄芪有补气填宗之功,防风乃祛风止痉圣药,气旺则血脉通畅,恶血除,脑络通,血行风自灭。又如《名医类案》以马鞭草煎汤熏洗治疗疮疡,以葱白煎汤熏洗辅助治疗小便癃闭不通,以白矾汤浸脚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续名医类案》以紫苏煎汤入大盆内,令病人坐上熏蒸,冷则添滚汤,外用盐炒热,熨脐上及遍身肿处,则便通肿消。盖由于热气的熏蒸,使皮肤毛孔开张,皮下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全身的血液、淋巴循环,由此疏通经络,加快新陈代谢,使体内正气恢复,疾病容易痊愈。


敷贴给药法


是将药物制作成外用膏剂,直接外敷于身体某些特定部位,以治疗相应的病证。如《续名医类案》载李时珍治疗偏头痛,以“蓖麻子同乳香、食盐捣贴”,一夜痛止;以“捣蒜傅足心”,治“一妇人衄,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者痊愈。


肌肉给药法


是通过针对性的局部肌肉直接给药的方法。如《金匮要略》中“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合治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王不留行散具有很强的清热活血、化瘀消肿功效,大疮可内服,小疮可通过针对性的局部肌肉直接用药,达到迅速治愈的目的。


烟熏给药法


是将药物点燃,致生烟雾,经口鼻吸入,直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续名医类案》中以蜜炙款冬花点燃,烟雾经口吸入并咽之,治愈久嗽不止患者。铺垫给药法,是将药物铺垫于床垫之下以治疗疾病,如《名医类案》以石菖蒲为细末铺于床垫之下,患者恣卧其上,使热毒疮疡、痛不可忍病症痊愈。


名医用药-------卷柏治内痔出血


卷柏,又名回阳草、不死草、长生不老草、还魂草、九死还魂草、见水还阳草等。性平、味辛,或日味淡微涩、性,微寒,炙用则温。入足厥阴、足少阴经。功能:生用破血,炒止血。也有云生用亦能止血。其治内痔出血用法:


卷柏30g,瘦猪肉50g,同煎。服汤食肉。


治验例:谢X X,女,60岁,农民。患内痔,出血颇多,因家贫,屡用单方10余首,皆无效。就治于余,即介绍上方,连服2剂,其血即止。


按:此方见《长江医话》第936页,作者云以此方治内痔出血100余例,皆验(古道瘦马按:临床我常用,疗效确切),无论寒热之证,虚实之体,皆可服用。但又云气虚者与黄芪配伍,便结者与草决明同煎,脾虚者与大枣相配,肾虚者与枸杞煎服,出血太多者,伍入当归补血汤,血脱者与独参汤相配,大便不爽者与地榆、银花同煎。


名医用药----------长生果治萎缩性鼻炎


长生果,原名落花生,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生者性平味甘,熟者辛甘而香。功能润肺补脾。生研用下痰,干嗽者宜餐,滋润泻火之功也。但一般常炒熟食用。以之治萎缩性鼻炎,其用法是:


生果(生用连衣) 30g,冰糖适量。


用时将果仁加水适量,煎沸后,再以文火煮1小时左右,专服。果仁嚼服,皮要吐出。连服2周为l疗程。


附验案:韩X X,男,42岁。久患萎缩性鼻炎,屡用冲洗剂,时轻时重。重时鼻腔干燥异常,呼吸不畅,伴有血性分泌物。服长生果汤2个疗程。症状全消。


按:萎缩性鼻炎,多半是肺燥阴虚所致。长生果仁生用有


润肺清火涤痰之功;其衣色红入心养血;冰糖清热润肺。二者配伍,有良好的润肺养阴清火作用。肺燥去则鼻窍得通,故鼻腔干燥症状得以消失。在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烟、酒。


现代研究,花生果仁中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含氮物质、淀粉、维生素等,其中还有凝血作用的油(不是一般的花生油),是从其衣中提炼的。花生衣味涩,果仁性平味甘,其所以必须连衣者,是取果仁之润肺生津,果衣的敛肺保液,其中冰糖亦有润肺涤痰之功。配伍合理,是较为理想而有效的方剂。


本方选自《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第837页,为傳宗翰主任医师的验方。以上验案亦系他的治验例。傳宗翰先生为江苏省已故的名中医,其介绍的验方,谅不我欺也。用敢推荐,公诸同道。临床中若遇萎缩性鼻炎的患者,不妨一试。


长生果,就是花生。


名医用药录-----杂病用控涎丹


哲明先生独具匠心,治病别出蹊径,如诸葛之用兵,以奇兵胜。


控涎丹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方》,又名妙应丸,乃从十枣汤衍化而来,由大戟、甘遂、白芥子组成。后代医家对方颇多赞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控涎丹乃治痰之本,…惟善用者能用奇功也。”清代医家王洪绪,亦用控涎治疗多种外科疾病,因其力雄功伟,疗效卓著而誉之为“子龙丸。”意为常山赵子龙,百战百胜将军之旅也。


夺方配伍严谨。大戟,《本经》谓其主治“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甘遂,《本经》谓:“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瘕积聚,利水谷道”。甘遂、大戟配伍,峻逐攻痰饮水湿,兼入血分,消积破瘀。尤妙在伍用白芥子,可利气豁痰,温中开胃,通络行滞,相得益彰。


洪氏常用三味等量研细,炼蜜为丸,每丸5克,晨起空腹服1丸。服后勿进食和饮水,一旦得泻后,略进糜粥。一泻其症不瘥,可再服,或减量连续服用。连续服药时,腹泻反不甚,但见便溏。洪氏并不主张久服控涎丹,但对于顽痰死血,胶着不解而形成的结肿积聚,非连续服药不为功也。近年,洪氏常入少许麝香以通阳活络,疗效更佳。


关于使用控涎丹之指征,洪氏对具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者,皆用控涎丹攻逐。


其一,在常因痰湿所致的水肿、臌胀、胃脘痛、胸胁痛、腹泻、眩晕、瘫痪、癫狂、惊痫、咳喘、心悸怔忡等病证中,兼见舌苔滑腻垢浊,舌体胖大而有齿痕,脉见沉、弦、滑;或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胸脘痞塞胀满,或一向身形丰盛而今见消瘦、肠鸣漉漉者。


其二,局部肿胀或疼痛,兼见舌质隐青、紫斑,且舌苔滑腻等痰瘀胶结证侯者。


其三,聚积痞块,或任何部位多发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其四,久治不愈的疑难痼疾,兼见舌苔滑腻,舌体胖大或有紫斑者。


其五,凡有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衰等虚象诸,且屡用温补之剂不效,兼见痰涎多,舌苔滑腻,而正气尚支者。


对于虚痰,洪氏亦常先以控涎丹攻逐,待病邪势头已衰,再议培补。他认为痰为实物,故虚痰亦属本虚标实,虚实挟杂。痰湿久滞,阻碍气机,遏伤阳气,则脏腑愈加衰惫,痰饮水湿愈聚愈多,形成恶性循环,此时痰饮水湿往往成为疾病的主矛盾。攻逐痰饮水湿,即可切断这一恶性循环。洪氏认为对痰饮水湿属于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者,先攻后补要比攻补兼施为好,这样无互相掣肘之弊,而且可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正气大衰,虚阳有浮越之势,阴液有涸竭之虞,不耐药力者则不宜用控涎丹以攻逐。


洪氏认为控涎丹不及十枣汤峻猛,但疗效优于十枣汤。用其治疗内、妇、外科多种疾病,常收捷效,仅举数例,以示一斑。


一、 胃脘痛


李某,女,45岁。1960年10月2日诊。


胃脘疼痛十余年,每因进食生冷或恼怒抑郁而复发。吞酸嗳气,痞闷纳呆,屡治罔效。近半年疼痛发作频繁而且剧烈。饮食日减,明显消瘦,有时大便色黑如漆。某医院怀疑为“胃癌”。近一月症状又增,胃脘胀满,攻痛不止,时有呕吐,以为不治。诊见:羸弱神疲,面色晦滞,苔白滑润,六脉细涩。胃气失降,聚浊生痰,痰气交阻,胃腑血瘀,痰瘀互结。虽羸弱神疲,亦不可滥用培补,唯逐瘀涤痰,方可和降胃气,正气尚支,但用无妨,投控涎丹1丸。


服药后,泻下稀水约一痰盂,且挟有红白秽滞之物。脘略舒,欲进糜粥,翌日又服控涎丹1丸,泻下已少,仅为秽滞之物。胃已不痛,胃纳亦增。十余日后,又觉胃脘满闷隐痛,再服控涎丹而解。俟后,又间断服控涎丹40余丸,诸证悉除,身体康健,迄今20余年,终未复发。


原按:洪氏认为:胃脘久痛,痰瘀胶结者居多。肝气犯胃,气郁生痰;胃火灼津,则生热痰;食滞胃脘,有碍运化。聚浊成痰,此为实证,其缘于虚者,多为中焦阳气不足,水谷精微,化失其正,亦聚饮成痰。痰湿阻遏,胃络气滞,瘀血内阻,势必导致痰、瘀胶结。结于胃脘久痛,无论虚实,凡有痰瘀之见证者,洪氏皆用控涎丹予以攻逐。人之六腑以通为补,胃气得畅,则精微得化,痰病可愈。


二、 产后肿胀


王某,28岁,1978年5月1 9日诊。


分娩前周身微肿,今分娩已逾旬日,身肿尤甚,下肢按之陷指。腹膨隆如鼓,喘促倚息,不能平卧,呕吐频繁。恶露量少,少腹疼痛,尿少不畅。虽迭进宣肺利水、温肾消肿、益气化瘀之剂,寸效杳然。询问病家,素不喜饮,时肠鸣漉漉,脉沉,苔白厚腻,舌质隐青。其症显系瘀血痰饮搏结于内,以致三焦气化失调,予控涎丹攻逐之。


服药后一小时许,腹痛难忍,遂下大便,大泻污秽积水,恶露亦行,紫黑多块。喘促渐平,夜能安卧,两日后,肿胀十减七八,呕止,继以益气化瘀剂调理数日而安。


按:素有停饮,经气失畅,即恶露不行。瘀血内停,水饮难以消融;痰饮潴留,瘀血更易结踞。丹溪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若不迅除,久则热必棘手,寻常平淡之剂,难奏速效,况今尿少浮肿,腹胀气逆,喘难促卧,不容缓图。洪氏有胆有识,投控涎丹攻逐,消除饮邪,瘀血行之,气畅病愈。若拘于产后忌用攻伐而缩手,岂不债事?


名医用药------------山药劳损泄泻之良药


山药,又名薯蓣,山芋。味甘,性温,或曰,甘平,无毒。入肺、脾、肾三经。功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关于山药治劳损和慢性泄泻,是近代名医张锡纯氏临床经验,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方论》的“阴虚劳损门”有一味薯蓣饮,“泄泻门”中有薯蓣粥,均以一味山药为方,突出其独特的功效。用文颇有效验。现将其用法和治验,简介于下:


(l)一味薯蓣饮


生山药120g。以之煮汁两大碗,当茶,徐徐温饮之。为一日量。


附验案:一室女,月经年余未见,已成劳瘵,卧床不起,治以拙拟资生汤(生山药、玄参、白术、生鸡内金、牛蒡子),复俾每日用生山药120g,煮汁当茶饮之。一个月之后,体渐复初,月信亦通。见者以此证可治,讶为异事。


(2)薯蓣粥


生山药500g,研极细末,每次用30g,以凉水调匀,入锅内,置炉上,生火后不断以箸(筷子)搅之。2-3沸后即成。食时稍加白糖亦可。


附验案:一妇人,年三十许,泄泻数月不止,病势垂危,请人送信于其父母,其父母将往瞻视,询方于愚,言从前屡次延医治疗,百药不效。俾用生山药研为细末,煮粥服之,每日3次,2日痊愈,又服数日,体亦健康。


按:山药系常用之药,且其性平、味甘,有利于久服。但用之者颇有讲究:①制服法宜分,若用于阴虚劳损者,须煮汁当茶频饮;治慢性泄泻必须研细末,煮粥服,其效方显。


②用量宜重,因其性平,其效缓,轻者用30g,重者用60-1OOg,方能见效.。③服用时间须长,以其性平,故一般需久服方能痊愈。


以山药粉煮粥治慢性泄泻,笔者已验证多例,确有良效但用此者必须无腹痛、便无冻腻,便时无滞下不爽,方可用之。若有兼证者,必加对症之味治之,如小便不利,可配生车前子;消化不良、胃纳不馨者,可配生鸡金粉;有滑脱之象者,可用赤石脂煎汤代水,而后以山药粉煮粥。


名医用药:疏肝莫忘生麦芽


古道瘦马按:我临床上特别爱用麦芽,消食炒麦芽,理气生麦芽,十个方子里,五六方少不了大麦芽。实践证明该药物贱效宏,故此推荐。请看河南名老医毛徳西先生如是说:


麦芽舒肝,最早闻听于我的老师张文甫先生。有一次一位年轻医生给病人开了一张回乳的处方,是一味生麦芽二两,水煎服。张老师马上纠正说:应当是炒麦芽,不应当是生麦芽。问其原因,他说:生麦芽舒肝通乳,炒麦芽健脾回乳。还引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无儿食乳乳欲断,炒麦芽汤频服宜。”张师对生炒麦芽功效的甄别,至今记忆尤深。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可见麦是人于肝经的。张师还指出,麦芽,包括谷芽、稻芽,从出芽到成芽,其生长过程犹如甲、乙二字,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欲出;乙像草木初生,枝叶柔软舒展之状。肝为乙木,胆为甲木,木喜调达,麦芽人于肝(胆)经,其生发之气自可舒解肝郁,调达肝气。


后来看到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大麦芽性平,味微酸,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舒肝宜生用,炒用之则无效)。盖肝于时为春,于五行为木,原为人身气化之萌芽(气化之本在肾,气化之上达由肝,故肝为气化之萌芽),麦芽与肝为同气相求,故善舒之。”由此,使我对生麦芽舒肝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凡由肝郁引起的各种病症,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肝硬化、肝肿瘤、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乳腺病、月经不调,以及前阴疾患等,均可用生麦芽舒解之。而炒麦芽为健脾消食药物,不具备舒肝作用。上述疾病,凡见病变部位出现痞、满、闷、胀、下坠、疼痛,以及口苦、纳差、情绪郁闷等自觉症状,舌苔白而不缺津者,均是生麦芽的适应症,不必犹豫。一般用量为10~30克;乳络不通,可用60~100克。


名医用药:------------当归不同作用


当归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25种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方里,它排第八位,所以,古有“十方九归”之说。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通便的作用,素称妇科之圣药,用以治疗各种妇科疾病,不少名医对当归的应用,具有独到之处。


中日友好医院许润三大夫善用当归,灵活配伍,颇有心得。许氏以当归伍川芎,即宋代《普济本事方》的佛手散,主用于试胎。古人谓此方服后,“胎死即下,胎活则安,其效如佛,手到功成”,故以佛手为名。


许氏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先兆流产者经保胎治疗无效,妊娠试验转阴,或胎动消失而又难以判断胎之生死时,用此方探之,每获良效。若胎尚存活,服本方后可使早妊娠腹痛及阴道出血停止,妊娠试验恢复阳性;妊娠大月份者用本方加平胃散、芒硝,可使胎动恢复。又,闭经患者亦可用本方加桂枝汤试之,有孕者,则小腹常觉跃动,且脉搏增快,无孕者则断无此象,“用之屡验,至其机理尚待研究。”


已故名医岳美中认为,当归有兴阳作用。岳老曾谈及一个病,为肾结石患者,在服药期间,突然阳痿,此时有议投桂、附壮阳药物,而岳老则主张用性质平和的当归,以免耗伤真阴,变生他故,投之果效。岳老此论,颇有见地,其示人以法,指出不可凡遇阳痿者即投以壮阳药,以防他变。此时可养血以生精,如隋人巢元方言:“精者,血之气成也。”晚清唐容川也强调在填精方中加以养血之品。此例岳老用当归即宗上述诸贤之论,且当归本身即有兴阳作用,一药多效,此足证岳老之善用药也。


在古代医案中,也有妙用当归者。有一女病人,产后二旬,突然发热,头痛身痛,四肢酸楚,胸满恶食,大便秘结。一医诊之,断为外寒加食滞,气血不和,便用生料五积散,一服诸证尽解,惟头痛不止,大便不通,再服仍无效,因而请教于缪仲淳先生(公元1546—1627)。缪先生诊之,嘱其加一两当归身,服之.果然大便通畅,头痛立止。


在我国医药上史上,常把当归头、身、尾分别运用,认为归头止血,归尾行血,归身养血,归须通络,全归和血。甚至在明·李土材《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还说:“若全用,不如不使,服、食无效,单使妙也。”这表明当归头、身、尾在功效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水土不服”竟是您脱发的推手 谢江强

    “水土不服”竟是您脱发的推手梁先生刚从国外来到中国工作,他在国外工作时,那里的气候就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一年几乎就只有夏季,冬季不过才一两个月,所以当地既潮湿又闷热。

  • 中风后遗症疗治有方 谢江强

    不再是疑难杂症:中风后遗症疗治有方中风后遗症属于中医“偏瘫”“偏枯”“偏痿”“偏废”的范畴,“偏”指的是偏瘫,瘫、枯、痿、废则是指后遗症。抽动、麻木的动作,其实就是中风后遗症的表现,因此我们只需从息风止痉的角度来开处方,就能对应上老李的病症。

  • 五年不孕,做了五年试管婴儿都失败成功自然受案例上 韦秋凤

    五年不孕案2021年5月。周xx,女,31岁,已婚。在某人民医院做了五年试管,没有一次成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期间在一直筹备试管婴儿,怕吃中药影响做试管,影响降调。

  • 郁证 张宝华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郁证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鼾症 谢江强

    打鼾会造成睡眠不足、诱发疾病、导致全身伤害。对于轻度打鼾病人,只要把仰卧姿势变成侧卧躺,再适当调节就可减轻症状。

  • 汗症治疗体会 谢江强

    汗症治疗体会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湿润,且有阵发性的出汗。临床上以自汗、盗汗多见,治疗也以此为主。自汗、盗汗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治疗当以固护卫外功能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 绿、红、黄、白、黑,五色养五脏 谢江强

    绿、红、黄、白、黑,五色养五脏“五色”为绿、红、黄、白、黑五种颜色,也分别与五脏相对应。不同颜色的食材、药材补养不同的脏器:绿色养肝、红色养心、黄色养脾、白色养肺、黑色养肾。

  • 脑部皮脂腺囊肿的中医治疗经验 高帆

    痰湿内盛所致

  • 理气活血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尹传礼

    吾听闻其发病因果及主症,考虑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急让其做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认为是日常劳作过程中,腰椎承重过重,又遇转侧用腰不当致使腰椎间盘突出一侧或两侧,压迫周围神经诱发的一系列症状。

  • 杂病诊治(二十三) 张宝华

    张某某,男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