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赏析

2022.04.07 611阅读 评论数 1 3

第1005案 便闭

 高 多郁多怒,诸气皆痹,肠胃不司流通,攻触有形,乃肝胆厥逆之气,木必犯土,呕咳恶心,致纳食日减。勉进水谷,小肠屈曲不司变化,为二便不爽,所谓不足之中而兼有余,医勿夯视。(湿热小肠痹)

 症:二便不爽,攻触有形,呕咳恶心,纳食日减。

 释:其人平素多郁多怒,木气自旺,气滞郁结,横犯中土,土不能运,湿食停滞,日久成实,故纳食日减,土气不降,木气上逆,遂发呕咳恶心,湿凝气郁,三焦俱闭,二便不爽,是为木胜土过,阻闭三焦所致也!

 证:木胜土过,阻闭三焦

 方:丹溪小温中丸,每服二钱五分。

 小温中丸:

 白术二两,茯苓一两,陈皮一两,熟半夏一两,甘草三钱,神曲炒,一两,生香附一两半,苦参炒,五钱,黄连炒,五钱,针砂醋炒红,研如飞面,一两半。

 为末,醋,水各半打神曲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术六钱,陈皮一钱,生姜一片煎汤下。虚甚者,加人参一钱,本方去黄连,加厚朴半两。忌口。病轻服至六七两小便长,甚者服一斤小便始长。

  解:白术、茯苓补土利湿,陈皮、半夏化痰蠲饮,甘草调和益气,神曲消积食,香附理血气,黄连、苦参苦寒除热燥湿,针砂平肝木而镇逆气!是以木气得平,土运得健,湿积分消,二便可通也!

  按:欲养肝气者,莫过于养心,养心者,莫过于寡欲。不过是虚其心,节饮食,勤运动,顺自然可矣!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确有需求者可扫描加入经方苑2群聊,发广告、卖产品及目的不纯者勿入!已经加入1群的朋友不要再重复入群!热爱中医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欢迎大家转发、点赞、赞赏!)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经方实验录之便秘不寐案 张宝华

    张某某,男,69岁。慢病多年,气血已虚,今大便干难解月余,腑气不通而腹胀不适,素有失眠,时下腑气不通,臣扰君主,神明难安也。服一次后大便未得泻,腑气运转,得屎气,即觉舒适,眠略佳。药后便通,诸症迎之而缓,且未见不适,药证魂体合一耳。

  • 咳、哮、喘医案整理6 谢江强

    咳、哮、喘医案整理6医案18徐某,男,81岁。医案19朱某,女,7岁。配5剂,每剂两煎,每煎取药液100mL,以冰糖化服,每6小时服50mL。儿童感冒咳嗽,常少量配用,效果显著。医案20张某,女,74岁。故以百合固金汤加味,滋养肺肾,润金止咳。

  • 口腔异味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28岁主诉口腔异味三月余,患者自述平时睡醒后及饭后见口腔异味口黏痰多白色平时胃口可无口干口苦胸闷晨起恶心晚上躺时恶心加重睡眠可大便一般小便调。

  • 难治性咳嗽一则 宁加银

    患者,女,33岁,反复咳嗽不愈,咽痒即咳,每遇冷空气及季节交换则复发,甚则持续三个月,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右寸弱。

  • 黄帝内针治疗胃胀痛效如浮鼓 夏耀飞

    黄帝内针治疗胃胀痛效如浮鼓麻某某,女,54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11月1日初诊。这就是黄帝内针所谓的“6321”法则,6指的是六经,3指的是三焦,2指的是左右,1指的是阿是穴。

  • 怕冷五年医案一例 王建飞

    2023年11月08日陆某,女,55岁,初诊。主诉:怕冷5年。手足冰凉,腰背及下肢怕冷。阳虚与内,阴寒自生,时隔5年则症瘕积聚而成,形成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肠息肉以及子宫肌瘤。前两次中药均已服完,现诸症均减轻。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不寐 夏耀飞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不寐王某某,女,49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付家庄村,2022年3月15日初诊。

  • 下肢水肿医案一例 王建飞

    主诉:双下肢浮肿多年加重30天现病史:胃纳可,夜寐一般,大便正常。双下肢浮肿,尿白蛋白阳性,小便隐血阳性。既往双下肢浮肿多年,乃肾阳不足,阳虚气化无权致水湿停聚,日久造成尿蛋白及尿隐血阳性。复查尿液分析:尿白蛋白+1,隐血+1.双下肢浮肿减轻。

  • 脉法新悟(五) 陈玉佳

    我们可以决定治疗方案,但无法决定治疗结果。刻诊,大便1天4至5次,脐下腹痛即腹泻,大便带黏液,不成形,泻后腹痛止。近期医案来自《六指擒龙脉法》,经删减。

  • 废医验药,死路一条!!! 姚金虎

    耐药支原体,甲流变异株,还有即将到来的新冠变异株。。。无论如何变异,感染病原菌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有规律的,有迹可循,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前提一定是辨证论治,否则就是走上废医验药的旧路,注定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