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荨麻疹辨证取穴

2021.11.05 112阅读 评论数 0 0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有的病人尚有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过一次荨麻疹。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瘙瘾疹”、“风疹”的范畴。病因病机发病原因不外内外两端,内因禀赋不足,外因风邪为患。由于卫表不固,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致使营卫不和;或因饮食不节,内有湿热、食滞,外受风邪侵袭,使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而发。慢性荨麻疹多由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火,耗伤阴血,或因脾气虚弱,湿热虫积,或因冲任失调,经血过多,或因久病耗气伤血等,均可致营血不足、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辨证分型风热犯表: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伴发热,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伴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肠胃实热:风团色红,成块成片,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血虚风燥:风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心烦少寐,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基本治疗[治则] 疏风清热,养血润燥。[处方] 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加减] 风热犯表加大椎、风门;风寒束表加风门、肺俞;血虚风燥加风门、脾俞、足三里;肠胃实热加内关、支沟、足三里;喉头肿痒、呼吸困难加天突、天容、列缺、照海;女性经期风疹伴月经不调加关元、肝俞、肾俞。[操作] 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用泻法,风寒束表者可在风门、大椎加用灸法。留针 15~30分钟,急性者每日针刺1~2次,慢性者可隔日针刺一次。急性者无疗程可言,慢性者 10~15次为一疗程,荨麻疹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可在每次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针刺治疗。其他疗法1.皮肤针[取穴] 风池、曲池、血海、夹脊穴。[操作] 毫针刺,中强手法叩刺,至皮肤充血或隐隐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2.三棱针[取穴] 曲泽 委中 大椎 风门[操作] 每次可选用一个四肢穴和一个躯干穴。曲泽或委中穴处用三棱针对准瘀血经脉快速点刺一厘米深左右,使暗红色血液自然流出,待颜色转淡红后再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大椎或风门穴用三棱针刺0.5~1厘米深,立即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急性者每日一次,慢性者一周一次。3.拔罐[取穴] 神阙[操作] 用大号玻璃罐拔之,先留罐5分钟,起罐后再拔5分钟,如此反复拔3次;也可以用闪罐法反复拔罐至穴位局部充血。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4.耳针[取穴] 肺、胃、肠、肝、肾、肾上腺、神门、风溪。[操作] 以毫针浅刺,中强刺激;也可在耳前静脉放血数滴;每日一次。或用埋针法、压丸法,2~3日一次。5.穴位注射

[取穴] 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大椎、膈俞等穴。[操作] 每次选用1~2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抽取自身静脉血加入抗凝剂注入穴位,每穴2~3毫升。(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一般通过1~ 4次的治疗能较快退疹止痒,对慢性荨麻疹应查明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2)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致敏食物或药物,忌食鱼腥、虾蟹、酒类、浓茶、咖啡、葱、蒜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保持排便通畅。

荨麻疹即中医文献中的“风疹块”。荨麻是一种野生麻类,我国南北俱有,无论狭叶、阔叶,叶片及茎上均有芒刺,一旦与人的皮肤接触,便起疙瘩,剧烈瘙痒,皮肤灼热,所以有“荨麻疹”之名。“荨”本读(qián钱),但在医学上由于约定俗成,仍读“寻”音。

中医针灸治疗荨麻疹辨证取穴
我治荨麻疹,常从以下三方面辨证论治:

1.外感风邪:

多在季节变换时为风邪乘袭,客于肌肤。

证见:无汗恶风,舌淡苔白,风团微红,遇风则甚,脉浮。

治宜:疏风散邪,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甘草、梓白皮、杏仁、生姜、大枣)加减,梓白皮可用桑白皮代,赤小豆即饭赤豆,不能用一头红,一头黑的相思子。

痒甚加蝉退、荆芥、防风;
口干咽干,舌红脉数,去姜、枣,加石膏;
风团色红者,加凉血药如紫草、丹皮、赤芍;
搔之流水者,加祛湿药如苍术、车前草、地肤子、苡仁、滑石;
腹胀、大便干结者,加酒炒大黄,或配吞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
病例举例:任某某,女,14岁,2002年9月13日初诊。患荨麻疹三天,已用过抗过敏西药及地塞米松,风团仍未消退,周围色红,有抓痕,瘙痒异常,微恶风,心慌烦躁,脉浮数。

拟:祛风,解表,清热凉血。

药予:麻黄6g,连翘10g,蝉退3g,荆芥6g,防风6g,赤芍6g,丹皮6g,甘草3g。二剂仅服一剂,即愈。

2.血热:

风团周围色红,剧烈瘙痒,心烦汗出,口干,舌红,脉滑数,多由风邪在表不解,深入血络,或忧思郁怒,五志化火,重灼血分,而致血热生风,

治宜:清热凉血,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味,药如生地、红花、桃仁、赤芍、丹皮、紫草、白鲜皮、当归、夜交藤、银花或忍冬藤等。

病例举例:何某某,女,22岁,风团周围色红如丹,周围痒甚,烦躁欲哭,咽干,舌红,脉滑数,凉血清热可也,用桃红四物汤加银花、连翘、丹皮、紫草、蝉退、荆芥,一剂效,二剂已。

3.积滞脾运不及:

荨麻疹亦有因饮食积滞,聚湿而致者,徒用一般祛风清热凉血之剂往往乏效,湿为有形之邪,其性黏滞,故往往日久难愈,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湿邪未化热之前,临床表现为腹胀,纳呆,大便干溏不定,或便前腹痛,或恶心作呕,舌苔厚腻,或白或黄,渴不思饮,舌淡,脉濡,瘙痒风团周围呈淡红色。

治宜:芳香淡渗,燥湿行气,常用药如苍术、山楂、白蔻、藿香、茯苓皮、徐长卿、苡仁、木香、厚朴、槟榔、陈皮、冬瓜皮、防风。

湿蕴化热,或饮食辛辣燥热,风团周围鲜红,痒甚,为湿热化火生风,治宜清利,常用药如大黄、黄芩、黄连、茵陈、车前草、茯苓皮、滑石、石膏、丹皮、赤芍、地肤子。

病例举例:谭某某,男,46岁,军人。荨麻疹合并湿疹,已一年余,瘙痒不已,面红,喜冷恶热,腰腹部血痕累累,牙龈肿,苔腻,大便干结,脉滑数。湿热深入血分,治拟凉血活血,燥湿祛风,佐以清热泻火,用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苦参、白鲜皮、虎杖、山楂、蝉衣、荆芥、防风、黄芩、白芷、升麻、细辛、徐长卿。6剂。

复诊:荨麻疹不再起,自谓已愈80%以上,已不作痒,局部遗留色素沉着,眼眶周围黯黑,苔仍厚腻,餐后腹胀。重点改为燥湿活血,用楂曲平胃散加土茯苓、防风、蝉衣、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白鲜皮、紫草、徐长卿。10剂而愈。

慢性荨麻疹有病延十多廿年的,我有两例治验:

1.值得一说的一例为胡某,十几年来,风团此伏彼起,痒无宁日,曾经中西医多种治疗方法,俱无明显疗效。经仔细辨证,此人疹块焮红,喜冷恶热,湿热素盛,大便干溏不定,舌质黯淡,舌苔厚腻而黄,乃思子和“陈莝去而肠胃结,癥瘕尽而营卫昌”之语,用酒炒大黄、黄芩、黄连、马齿苋、冬瓜子、败酱草、生苡仁、槐花清肠,枳壳、木香调气,桃仁、丹参、红花、赤芍化瘀,佐以僵蚕、蝉衣、地肤子祛风止痒,十余剂而痊愈。十余年后,我回四川相见,彼尚感谢不已也。

2.另一例是北京外语学院教师,因在年轻时接受输血后而患荨麻疹,已二十多年。疹块苍白,遇寒则起,得热暂安。因门诊病人多,我简单问了几句,就开出一张通套的祛风活血方,患者看了,皱着眉头苦笑,说:这样的药,我吃过上千服了。我要回处方,询及尚有食少便溏,乏力,自汗等症状,静心思虑再四,乃从“得热暂安”上悟及此阳气不足又加营卫失调,改拟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黄芪20g,白术15g,防风10g,制附片12g,淫羊藿12g,当归10g,桂枝10g,赤芍10g,珍珠母30g,大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6g。服24剂,竟愈。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口腔异味后续 曹雪盼

    患者男28岁主诉口腔异味三月余,患者自述平时睡醒后及饭后见口腔异味口黏痰多白色平时胸闷晨起恶心偶有反酸胃胀晚上躺时恶心加重胃口可纳可睡眠可大便一般小便调。

  • 中医治疗流感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李新明

    结果表明,中医治疗流感及其并发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尤其在改善症状、提高免疫力和预防并发症方面。

  • 为什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特别难治? 于军

    今天上午门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有四位,年龄从66岁到76岁不等。约3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60岁以上的患者中约65%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而70岁及以上的患者中则高达75%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浅述痞满及其治疗预防 张宝华

    浅述痞满及其治疗预防痞满是指胃脘部痞满,患者自觉胃脘部堵塞、胀满不舒,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本文将浅述痞满的病因与及其治疗预防。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痞满的发生。

  • 茵陈五苓散 李华歆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患者同样是得了“黄疸病”,此时应该“身目俱黄”,而从后面的用方可以推断,患者此时核心病机应该是“水湿夹热”,且湿偏重于热!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 论升降散方解与体会 高立坚

    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制,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功在升清降浊、表里双解、寒温并调。本证的表现虽然种种,但归根结底,是寒凉外遏,火热内郁,故用宣泄郁火的升降散治疗。

  • 这个中成药还能治带状疱疹! 王晨阳

    带状疱疹疼啊,能疼死人。中医将带状疱疹称为“蛇串疮”或者“缠腰龙”,认为本病多因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原因所致。今天介绍一味治疗带状疱疹的中成药。乃用六神丸外敷,配合口服中药汤剂。

  • 慢慢调慢慢养,松桂通脉活肩颈 谢江强

    慢慢调慢慢养,松桂通脉活肩颈白领们从早至晚在办公桌前处理事务,用电脑办公就同睡觉一般平常。常规治疗肩颈酸痛的主要方式是活血祛风,活血以疏通经脉、舒活脉络,祛除风邪以止酸痛。

  • 乌梅丸医案二则 孙亮

    乌梅丸医案二则医案一:患者汪某某,女,54岁,主因"发作性胸闷、气短3年,加重1月余"由门诊收住院。入院诊断:1.不稳定型心绞痛2.胃-食管返流病伴有食管炎处方:乌梅丸合小柴胡汤、百合地黄汤、三物黄芩汤加减。

  • 更年期女性的静心小食 谢江强

    让四季留下花样年华:更年期女性的静心小食更年期是现代社会连孩子都知晓的一个名词,随着更年期的到来,女性也会出现绝经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更年期妇女尚有月事,依然有怀孕的可能,故本节所列举方子的用药禁忌,依然是孕妇慎用,月经期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