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热化证案例

2025.09.15 508阅读 评论数 0 0
患者状态:神志不清,意识障碍,无法配合完成问诊(如症状诱因、寒热偏好、既往用药史等)及舌诊(舌色、舌苔、舌形等关键信息缺失),需依赖客观体征与西医检查辅助辨证。
西医诊断:1. 脑胶质瘤(颅内占位性病变,长期耗伤气血津液,影响脑神濡养,致元气亏虚);2. 细菌性肺炎(肺部感染,邪热犯肺,致肺气宣降失常);3. 脑出血恢复期(脑血管病变后,出血耗伤阴血,久则阴损及阳,遗留正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隐患)。
刻下:​发热:反复高热,夜间加重,呈“夜热”特点;服退烧药后汗出,热势暂降但易反复,属“汗出不解”,提示卫表不固且正气无力祛邪。
​饮食与二便:鼻饲喂食未见异常,说明胃气尚存,未达“食不下”危重状态;大便先硬、中间软、后稀烂,无腹痛、腹胀,为“异常便质”,提示津液分布不均与脾胃运化失司。
​其他:无肢体抽搐,排除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证;脉象浮软无力,“浮”主表或虚阳上浮,“软”主虚弱不足,“无力”主气虚,提示正气亏虚、虚实夹杂。
从六经辨证角度解析
核心病机:太阳少阴合病(寒热错杂),兼太阴湿滞
太阳病辨证依据:​反复高热(郁热在表)、服退烧药汗出(汗出伤津,卫表更虚),符合《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范畴,但常规太阳病多脉浮缓有力(桂枝汤证),此患者脉浮软无力,故为“太阳病兼虚”,而非单纯太阳病。
​病位关联:细菌性肺炎属“肺系疾病”,肺主皮毛,与太阳卫表相通,肺失宣降则卫表郁滞,热邪内生,形成“肺-表”同病,太阳病位与肺部感染直接相关。
​少阴病辨证依据(寒化与热化角度):
​ 少阴寒化依据:脑出血耗伤阴血,久则“阴损及阳”;脑胶质瘤长期消耗元气,“气损及阳”,致肾中命火不足;表现为脉软无力、夜间高热加重(夜间阴盛,阳气更虚),符合少阴热化依据:脑出血直接耗伤阴血,脑胶质瘤长期耗伤肾精,“阴液亏虚”为内在基础,阴亏则生内热,与肺部外感热邪相结,形成“少阴热化”;表现为高热不退(虚热与实热叠加)、大便前端干结(阴亏肠道失濡),与单纯少阴寒化的“无热恶寒、自利而渴”有别,属“少阴寒热错杂”证。
​太阴湿滞辨证依据:
​便质异常:大便先硬后稀烂,无实邪阻滞(无腹痛、拒按),为“太阴脾虚”之象——太阴主脾胃,脾虚则运化无力,津液不能上输濡润大肠故先硬,不能固摄津液则水湿下注故后稀,符合《伤寒论》太阴病“自利不渴”的延伸表现,属“太阴脾虚湿滞”轻证,无“腹满而吐、食不下”典型太阴重症。
六经传变路径:太阳→太阴→少阴(寒热错杂),由表及里,由实转虚
圆运动理论角度解析
人体圆运动以“中气(脾胃)”为轴心(斡旋上下,推动左升右降),“左路木火升”(肝主升、心主火,从下至上属阳),“右路金水降”(肺主降、肾主水,从上至下属阴),“肾中阳气(命火)”为升发动力,“肾中阴液(肾精)”为沉降物质基础,四者协同形成“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循环运动。
本案圆运动失衡的病理环节
中气(脾胃)轴动无力——圆运动核心失衡:
​脑胶质瘤、脑出血后患者长期卧床,脾胃运化本就虚弱;细菌性肺炎致肺失宣降,“肺金不生脾土”(肺病则土失所养),进一步加重脾虚;
​中气虚弱则“轴动无力”:左路木火升发不畅(无明显肝热、肝风证,故为轻度不畅),右路金水沉降受阻(肺失宣降为主要表现),圆运动循环减慢,热邪、湿邪难以排出,致高热反复、便质异常。
​肾中阴阳两虚——圆运动动力与物质双缺失:
​肾中阳气(命火)不足:脑出血“阴损及阳”、脑胶质瘤“气损及阳”,致命火亏虚;命火为圆运动“根本动力”,不足则不能温煦中气(“火不生土”)、推动左路木火升发(“火不生木”)、温化肾中津液(“阳不化水”),故便稀、脉软无力,夜间阴盛时动力更弱,高热加重。
​肾中阴液(肾精)亏虚:脑出血耗伤阴血、脑胶质瘤耗伤肾精,致肾阴不足;肾阴为圆运动“物质基础”,不足则不能濡养肺金(“水不生金”)、不能制火(“水不制火”),肺金失濡则沉降功能减弱,虚火上浮则热邪更盛,故高热不退、大便干结。
​肺中郁热(金气不降)——圆运动右路阻塞:
​细菌性肺炎致邪热犯肺,肺属金主沉降,热邪郁肺则“金气不降反郁”,右路沉降通道阻塞;
​兼证反应:一是肺失宣降→卫表不通→热邪郁表→高热;二是肺不布津→津液难濡大肠→便硬、水湿下注→便稀;三是金气不降→不能敛降阳气→虚阳浮表→脉浮、汗出。
治法、方药与配伍逻辑
治法:温阳解表通太阳,益气健脾复中气,滋阴清热降肺金(兼顾少阴寒热错杂)
核心逻辑:针对“太阳少阴合病(寒热错杂)兼太阴湿滞”的六经病机,及“中气虚弱、肾阴阳两虚、金气郁滞”的圆运动失衡,需“标本兼顾”——以温阳、益气、滋阴“扶正固本”(复少阴阴阳、太阴脾虚),以解表、清热“祛邪治标”(散太阳、肺金之邪),避免扶正留邪、祛邪伤正。
方药组成: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加知母、玄参(共3剂)
基础方:麻黄15g(后下)、附子12g(先煎)、细辛5g(后下)(麻黄附子细辛汤);人参10g、干姜10g、白术15g、炙甘草10g(理中汤);
​加味药:知母10g、玄参10g。
配伍逻辑(结合六经与圆运动)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复少阴阳气、通太阳卫表:
​附子12g(先煎):辛热入少阴肾经,温补肾中命火,补圆运动“动力”——既助少阴阳气恢复(改善寒化),又温煦中气、推动木火升发,先煎1-2小时可减毒性;
​麻黄15g(后下):辛温入太阳膀胱经,解表散邪、宣肺平喘——既散太阳卫表郁热,又通右路金气沉降通道,后下保留辛散之性,增强解表力;
​细辛5g(后下):辛温入少阴、太阳经,温阳散寒、通窍宣肺——助附子温阳、助麻黄解表,为“太阳少阴桥梁”,避免温阳留邪、解表伤阳。
​理中汤:益气健脾,复中气轴心、调太阴湿滞:
​人参10g:甘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益气生阴——补脾胃中气(复轴心)、补肺之气阴(助金降),同时改善少阴气虚,间接生阴以助热化证缓解;
​干姜10g:辛热入脾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助附子温阳、助人参益气,温煦脾胃(“温土助轴”),改善脾虚湿滞,同时温肺散寒,针对“肺寒郁热”;
​白术15g:甘温入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助人参、干姜健脾,增强中气斡旋力,燥湿利水除太阴湿滞,防湿邪阻圆运动;
​炙甘草10g:甘温入十二经,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补中气、缓附子干姜温燥(防伤阴)、缓知母玄参苦寒(防伤阳),为圆运动“调和药”。
​知母、玄参:滋阴清热,复少阴阴液、降肺金郁热:
​知母10g:苦寒质润入肺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直清少阴热化之虚热与肺金郁热(退高热),滋阴润肠道(改善便硬),制约温燥药伤阴;
​玄参10g:甘苦咸寒入肺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助知母清热,同时填精益髓(补少阴阴液)、软坚散结(兼顾脑胶质瘤痰瘀),改善“肾阴亏虚”根本,防热邪伤阴。
疗效反馈与病机转归
患者服用2剂后,高热退至正常且无反复;大便稀烂消失,前端干结明显减轻;脉象浮软较前改善,仍存无力(提示正气未完全恢复);神志状态无明显变化(需长期调理)。
病机转归
1. 六经层面:太阳病邪已散(高热退),少阴寒热错杂改善(阴液渐复、阳气渐充,脉软减轻),太阴湿滞缓解(便稀消失),从“太阳少阴合病(寒热错杂)兼太阴湿滞”转为“少阴阴阳两虚为主,太阴脾虚轻度存在”,无新传变。
​2. 圆运动层面:命火得温(动力恢复)、肾阴得补(物质充足)、中气得复(轴动有力)、金气得降(右路通畅),圆运动循环基本恢复——热邪经解表、清热排出,湿邪经健脾、利水祛除,津液经滋阴、布津恢复,故高热退、便质改善。
六、辨证要点、用药注意与后续调理
(一)辨证要点
无舌诊、问诊时,需“以脉测证”“以症定经”:脉浮软无力提示太阳兼少阴(寒热错杂),夜热、汗出提示虚阳浮越与虚热,便质异常提示太阴脾虚兼少阴阴亏,结合西医病史判断久病体虚,避免误诊为单纯太阳伤寒(脉紧)或阳明实热(脉洪大)。
(二)用药注意
毒性药控制:附子、细辛有毒,附子需先煎1-2小时,细辛后下,剂量严格控制(附子12g、细辛5g为安全常用量);
​麻黄用量:15g用量较大,需监测患者心率、血压,避免心悸、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三)后续调理
减祛邪药:去麻黄、细辛(辛温解表药,防耗阴),附子减量至6-9g(仅温阳固本,不助热);
​增扶正药:加熟地15g(补肾填精)、麦冬12g(养阴润肺)、黄芪15g(益气固表),形成“益气养阴、温阳补肾”组合,兼顾脑胶质瘤、脑出血恢复期的长期调理,进一步恢复圆运动平衡与少阴阴阳。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王井清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七条(一) 张宝华

    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太阳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古人对疾病愈期的一种预测。自五加一,乃起生化作用,其意为阳生者阴成,阴生者阳成。病为阳证,当在阳数之期愈,所以说“七日愈”。

  • 伤寒论第九十八条(九) 张宝华

    而在每一个病位的反映,都有两种证候,或阴或阳,阳有热实,阴有虚寒,我们不是经常说阳实热,阴虚寒嘛。前面的太阳病中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在一个“表”位上,也有两种,一个太阳,另一个少阴。

  • 从验案探讨初次服用中药为何产生惊人效果 翟争

    此次腰酸最为困扰,所以温补脾肾是此次治疗重点,方仍延用理中汤,加桂附地黄丸,脾肾同补。10月24日患者反馈:服用一顿后,相关症状改善,要求药停后服用膏方继续调补。从未服用过中药的患者,初次服用中药时,辨证无偏差的情况下,效果一般都比较好,甚至于超过医患预期

  •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四) 张宝华

    《神农本草经》中载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这柴胡陪我度过了少年时期,如今看来,老相识了却不知其庐山真面目二十年,也是笑谈了。

  • 伤寒论第九十三条 张宝华

    九十三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汗下失法,一时的津液不足,血液则虚,眩冒一过性的发作,如果病人要是出汗了,说明津液已恢复了,表和了。

  • 伤寒论第六十五条(二) 张宝华

    这一条他是水气上冲而有欲作奔豚的态势。《金匮要略》有专章说这个病,届时咱们再细说。这条就是由于发汗导致气上冲,气上冲又诱导着水往上冲,水伴着气向上来,脐下悸就是其预兆,故而说“欲作奔豚”。

  •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八条之我见(二) 张宝华

    从这个手足冷,微恶寒,大便硬来看,这是寒实结的反应。

  • 日常坐诊 刘艳兵

    灸数次后,文先生自觉遍体轻快,气力充足。时至九月中旬,再次为其开具中药汤剂数剂以巩固疗效,文先生此时体质已获良好改善。至年底新冠大流行,文先生染疫后较他人明显痛苦小、痊愈快。目前,文先生身体素质优异。

  • 脾胃虚寒所致胃痛治验案 吴春水

    症脉参合,辨证为脾胃虚寒之证。患者服用10剂后,胃痛明显减轻,四肢渐温。在治疗上,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有效改善患者脾胃虚寒之证,缓解胃痛等症状。

  • 为何学习护眼手法? 马亮

    很早关注到护眼手法的课程,这一次是在西安开班,就毫不思索的报名参加了。很多人都会疑惑,短短两天的学习能不能掌握这个手法治疗,能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