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13.湿疹反复发作,身痒难忍,中医“治血”才是关键!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以皮疹的多形、易于渗出、病程迁延,复发倾向为特征。湿疹的临床症状按其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
急性湿疹的损害多形性,初期为红斑,自觉灼热、瘙痒。 继之在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疱,搔抓或摩擦之后,疮破而形成糜烂、渗液面。日久或治疗后急性炎症减轻、皮损干燥、结痴、鳞屑,而进入亚急性期。慢性湿疹是由急性、亚急性反复发作不愈演变而来,或是开始时即呈现慢性炎症,常以局限于某一相同部位经久不愈为特点,表现为皮肤逐渐增厚,皮纹加深、浸润、色素深着等。主要自觉症状是剧烈瘙痒。湿疹虽有上述的共同临床表现,但不同部位的湿疹,其皮损形态也有一定差异。如外耳道湿疹易伴发真菌感染, 乳房湿疹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常有皲裂而伴疼痛。肛门、阴囊湿疹常因搔抓、热水皂洗而呈急性肿胀或糜烂。小腿湿疹常致溃烂,不易愈合等。
中医对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如“痼疮”相当于急性湿疹,“燥痼疮”相当于慢性湿疹,“浸淫疮”相当于泛发性湿疹,“面游风”相当于面部湿疹,“旋耳疮”相当于耳部湿疹,“乳头风”相当于乳头湿疹,“脐疮”相当于脐部湿疹,“绣球风”、“肾囊风”相当于阴囊湿疹,“四弯风”相当于肘窝与膝窝湿疹,“鹅掌风”相当于掌部湿疹,“湿臁疮”相当于小腿湿疹,“肛门圈癣”相当于肛门湿疹。祖国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禀性不耐,风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其中“湿”是主要因素。由于湿邪粘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形态不定。而慢性湿疹是由于营血不足、湿热逗留,以致血虚伤阴,化燥生风,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
红云风汤加减治疗湿疹二则
(一)何某某,女,45岁
2020-2-20 初诊
主诉:头面部湿疹一年半
现病史:头面部皮疹红斑,西医诊断为湿疹,用西药及中成药治疗反反复复,经人介绍来我处寻求中医治疗。自诉皮疹红斑刚长出时皮肤瘙痒,刻下颜面鲜红,皮损偏干,边缘有鳞屑,颜面干燥不适感明显。月经3/30天,量少,色暗红。纳寐及二便平。口干不苦。余无明显不适。舌淡暗苔薄白,舌下静脉曲张。脉沉细滑稍数。
诊断:亚急性湿疹
辩证:血热血瘀、血虚风燥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养血润燥祛风
处方:红云风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嘱停用其他内外用药及洁肤润肤产品,可外涂适量茶油滋润面部肌肤。嘱忌辛辣刺激发物及生冷油腻。
2020-3-2
症状减轻,两面颊仍较鲜红。
守上方加桑叶20g(清肝)、枇杷叶15g(泻肺),续服14剂,基本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反复。
按:本例患者湿疹有点特殊,渗出不明显,皮损鲜红偏干,但还未见明显皮肤肥厚及色素沉着的慢性改变。皮肤瘙痒(风),颜面鲜红(热),皮损偏干,边缘有鳞屑(血虚风燥),月经量少(血虚),色暗红(血瘀),舌淡暗苔薄白,舌下静脉曲张(血虚血瘀),脉沉细(血虚)滑稍数(血热),故辩证为血热血瘀、血虚风燥。
选方红云风汤合桃红四物汤,其实既蕴含着消风散(风疹湿疹常用方)的意味,又蕴含着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血虚风燥常用方)的意味,正适合于治疗这种亚急性的湿疹/荨麻疹(风热湿邪由表入里)。其中,红云风汤是治疗急性荨麻疹的高效方(组成:银花15g,连翘12g,紫草15g,紫花地丁15g,荆芥6g,防风6g, 浮萍9g,赤芍10g,丹皮10g,蝉蜕6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忍冬藤12g。可看作是消风散合五味消毒饮的加减),相比于消风散,因红云风汤含有银花连翘等(而不是石膏知母),故偏走于上焦头面和营血分;因患者湿邪不明显(皮损干燥,无明显渗出,舌苔薄白),故去白藓皮、地肤子。
(二)魏某,男,48岁
2020-9-30 初诊
主诉:全身湿疹半年,
现病史:西医治疗仍反复发作,经人介绍来诊。全身,包括头顶,均有湿疹,疹出色红,瘙痒夜甚,抓破流液,疹退后皮损红暗,易脱皮起屑,全身皮肤干燥。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诊断:湿疹
辩证:血虚风燥、湿毒浸淫
处方:当归饮子合红云风汤加减
水煎,日一剂,煎二次内服,第三次煎汤外洗。
2020-10-22
用药1剂,症状大减,用药7剂后,全身湿疹已基本消退,无瘙痒,无脱屑。右足的痛风结节亦消除(曾多方治疗无好转)。停药多日,未见反复。效果满意,携友前来复诊。观其舌脉,再开7剂巩固治疗。
按:本例患者全身湿疹,疹出色红,瘙痒夜甚,皮损易脱皮起屑,皮肤干燥,舌红绛苔少,脉细数,一派营血热盛、血虚风燥之象。而皮疹抓破流液,说明湿热内蕴。原本湿性重着粘滞,病位趋下,但“高巅之上,唯风可至”,风载湿热而上行,故头顶亦生湿疹湿疮。综合来看,是阴血不足、内蕴风热、挟湿浸淫。(二诊告知有痛风病史,也印证了患者有肝肾阴虚兼有湿热的体质)。故选用当归饮子滋阴养血活血、润燥祛风止痒,合红云风汤祛风除湿止痒、清热凉血解毒。
消风散
处方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各3克 甘草 木通各1.5克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清热燥湿。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当归饮子
处方当归(去芦)白芍药 川芎各30克 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风 荆芥各30克 何首乌 黄耆(去芦)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瘩瘤。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四物消风饮
处方生地黄12克 归身 赤芍各6克 荆芥 薄荷 蝉蜕各4.5克 柴胡 川芎 黄芩各3.6克 生甘草3克
功能主治治素体血虚,风热外客,皮肤游风,瘾疹瘙痒;及劳伤冒风,身热口燥。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发散阅读
以下内容来源于网络,
仅供交流学习。
为什么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一说最早见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血在风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珠整个病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燥皆可引起风证。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以皮肤病为例,历代治疗风证皮肤病名方甚多,仔细分析其组成药物,每方之中都蕴含有“治血”之法,其中尤以养血、活血、凉血治风之方为多。
根据李氏的本意,治疗外风都有从血治这一思路,通过补血、养血活血促使气血流通,各种致病因子及病理产物尤其是风邪随血的运行而解除,如他列于“风痹”———行痹条下的防风汤、如意通圣散、桂心散、十生丹、一粒金丹等都使用了当归、有的还加了何首乌即是此意。
早在李氏之前,已有治外风先治血的用法,他们用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的方法治疗外风。出于《和剂局方》的活络丹,《医方考》一书中对其分析道:“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乳没温行活血、通络逐瘀,使气血畅通,则风与夹杂之寒湿不复留滞也”;金·李杲《医学发明》之大秦艽汤治外风入中经络的真中风,以地黄、当归、芍药养血活血,川芎入血分,行气活血,这一点已在李中梓对真中风的认识里见到;稍早于李氏的明代医家陈实功撰《外科正宗》,创消风散,治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的风疹、湿疹,因风与热毒相合,用生地、火麻仁、当归凉血活血,亦深含治风先治血之意。由此可见,李氏这句话中的风属“外风”是显而易见的,治血不仅补血养血活血,而且前贤的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的治血之法意可囊括其中,从而使这句话的内涵更充实。
更进一步讲,“治风先治血”中的风也含“内风”之意,这里所治之血实指瘀血或阴液而言。
众所周知,在中医古籍中不乏瘀血导致内风病证的记载, 现代临床在治疗各种内风病证时亦常常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且有很多治疗效果满意的临床报道。瘀血生风可以由多种原因所致。凡气虚、气滞、阴虚、血寒、血热、出血、七情过激、跌打损伤等所导致的瘀血,在加重到阻塞经络、影响筋脉功能时,均可产生内风。因此,瘀血生风的根本病机在于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挛急刚劲。由于“老年多瘀”、“病久多瘀”、“久病入络”,故瘀血生风多见于老年患者以及多种慢性病的过程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颈椎病、震颤性麻痹等与风气内动有关的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其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度“粘、凝、聚”状态,这与中医瘀血致病的理论也是一致的。特别在急性脑血管病变中,脑缺血或脑出血后引起的脑组织损害、脑功能缺损,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缺氧等急性脑循环障碍,均与血瘀有关。中风病从血而治,要使血脉运行,经络通畅,才不为风中。血脉运行失常,表现各异,或气血并上,或血实瘀阻,或血与气滞、血与痰搏、血随风动,血随阳亢,或阴血亏损、经络失养等,均致风中经络或风中脏腑。
此外,此处之血也包含阴液的意思。内风之生有四因: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者之中都有阴血、津液虚乏的病理基础,故而治内风必滋阴血、增阴液是成立的,临床医家的实践又证明了滋阴增液达到了熄风的目的,如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元明论方》之地黄饮子,治类中阴虚阳实之音痱证等,以熟地、山萸肉、石斛、麦冬滋养阴液;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羚角钩藤汤治热极生风以芍药、甘草、生地酸甘化阴,增液舒筋;清·吴塘《温病条辨》之大小定风珠治温热久羁、灼伤真阴、虚风内动,用血肉有情之阿胶、鸡子黄、龟版、牡蛎育阴以潜阳,芍药、甘草、五味子酸甘化阴、酸收敛阴,熟地、麦冬、麻仁滋养肺肾之阴以熄风,后人以阿胶鸡子黄汤治血虚生风宗此;清·张锡纯创镇肝熄风汤、建瓴汤治肝阳化风,龟版、玄参、麦冬、白芍、牛膝滋阴制阳,肝风自熄。后世“天麻钩藤饮”似之;考诸现代名中医焦树德《从病例谈辨证论治》治中医弄舌风(西医小舞蹈病)案:对肝郁化热生风,肝热上燎心火所致者,估用归尾、白芍养血柔肝而收效等,以上传世名方验案充分证明了治内风先治阴液,阴血津液得养,内风自熄观点的正确性。所以,广义地讲“治风先治血”中的风应含“内风”之意,这可谓是后人的发展,治血即治阴液,有滋阴、育阴、养阴、敛阴诸法,阴血一行,内风自平。
总之,口诀所指之“风”应包括“外风”与“内风”,所治之血即指阴液或瘀血,治风之法,祛风、散风为直接疗法,而间接疗法包括:祛外风取补血养血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等,使血行风灭;治内风可用滋、养、育、敛阴血、津液等一法独进或多法并施,以收液增风平之功。由此不难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充实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内涵,而其也具有更强的概括力,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说明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经得起临床检验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治法准则。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医网情深2017”,一起交流学习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闲词其二 张宝华
青春年少也曾,指点江山激昂。几经风雨秋如故,春江逝水莫愁。诗中数位燕雀,词里几尊骚客。比不过酒中真儿女,情肠十八弯。太公八旬西伯望,丹溪四十方研医。李广绝功难封,冯唐机至已老,好个造化弄人。张宝华甲辰年壬申月己巳日于家中 -
孩子的大部分疾病与“脾虚”有关 谢江强
孩子的大部分疾病与“脾虚”有关脾胃虚弱的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生病为什么说孩子的身体问题大部分是由脾胃问题引起的呢?孩子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外感类疾病,另外还有一些发育迟缓、瘦弱等问题,这些无一不与脾胃虚弱有关。 -
经方之黄连汤 郭文龙
张某,女,60岁。遂用黄连汤以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兼除烦。《伤寒杂病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
善持堂近期医案摘录(六十)无汗症 钱开达
某君女一十五岁,二年前患上无汗症,运动时满脸通红就是不出汗。曾去儿童医院检查,病因不明。无汗则由阴液亏虚和腠理开合失制所致,或外邪袭表,或内邪遏阻。以上系善持堂施治某君所用主要药物。药服一周,运动后已获汗出,又服一周,汗出恢复正常。 -
经方实验录之干燥综合症 张宝华
某女性60岁患者。旧有燥症,复不幸患癌,火热津亏而燥,痰湿瘀滞成癥,若囿于斯恐失道耳。所谓之燥症,如口干、眼干、口渴,乃木郁土虚,木郁则气滞,气不达,津何以至?复土虚津乏何以奉,况夫术后,津血伤而未复之体乎! -
中医的魅力—2剂中药治愈“食物中毒”案 宗琪
患者:郭某某性别:男年龄:32岁初诊日期:2024年6月9日主诉:腹泻伴呕吐、发热1天。禁忌:水果,绿豆类,石膏类,辛辣、油腻,鱼腥等6月11日反馈:服药一顿后即觉症状减轻,一剂后症状基本消失,2剂后病愈,嘱其注意饮食,不适随诊。 -
续抑郁症的初步认识及李可四逆汤之用后 张宝华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有类激素作用,于此处可见中西医之雷同处,于心衰治疗殊途同归。 -
桂枝膏 谢江强
桂枝膏药物组成:桂枝(去皮)、芍药、甘草(炙)、生姜(切)各90g,大枣20枚。 -
不用管住嘴的苗条美人 谢江强
不用管住嘴的苗条美人王小姐受不住这几年减肥风潮的吸引,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减肥的大军。但王小姐说她自己属于易胖体质,只要正常吃饭就会比现在胖得多,这也是她一直坚持减肥、不敢乱吃东西的原因。希望我能教她些能不用管住嘴又能保持体重的办法。 -
消渴病 谢江强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最新文章
-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牙痛 夏耀飞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牙痛鲁某某,女,70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玉蝉镇雷家寨村,2023年11月23日初诊。方证辨证:此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宜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其方如下:石膏30知母10山药30生甘草6党参10忍冬藤30细辛3结果:2023年11月26日电话
-
外感之病考虑风寒还是风热? 曹雪盼
学习中医,最开始也是最考验一个大夫的水平就是能不能治疗外感外感之病是邪气入侵人体的开始从表及里从外到内开始从伤寒开始我们学到的外感是外感风寒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这是局限于仲景的时代限制恶寒发热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用麻黄桂枝以辛温解表到了明清时代介于叶天士的温
-
便干四十余天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0月13日孙某,女,55岁,初诊。主诉:大便干结40余天现病史:胃纳尚可,眼睛干涩,有难以入睡及寐短,既往服用艾司唑仑。昨天行妇科检查后出现腹痛、尿频。大便已基本无碍,多吃蔬菜及粗粮后能维持每日有大便。现大便已好转,但有时候仍会偏干。睡眠仍需服
-
冬至的夜 陈鹏
冬至的夜文/陈老爷我睁着眼睛等待天明左眼代表太阳右眼代表月亮我的眼中只有你水从高山流下慢慢汇入大海由淡变咸如同你的味道村里面的鸡叫了土狗也莫名其妙的也跟着狂吠不知道这些村鸡土狗在兴奋什么老子默默的退了群大街上有很多禽兽在奔走他们要建一座贞节牌坊我摸了摸自己
-
咳嗽咳痰案。 李高勤
病史:2周前开始咳嗽咳痰,连续发烧2天,最高38.9,口服布洛芬、阿莫西林2天后退烧退烧。但仍然有咳嗽咳痰。咳嗽厉害时影响睡眠。分析:1.患者咳嗽咳痰2周,算是比较长了。服药3剂后,咳嗽基本消失。
-
叶子黄了 陈鹏
叶子黄了文/陈医生2023.12.14叶子黄了是生命的尽头的挣扎如同轮回每一片叶子都是一颗时空的胶囊也许曾经装满了希望可如今只剩下悲凉叶子黄了已功成身退/功德圆满我感激/我赞叹
-
黄芪桂枝五物汤 张宝华
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使用时需注意个体差异和遵循医嘱。
-
茯苓饮 李华歆
——赫尔岑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外台茯苓饮!外台茯苓饮茯苓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而外台茯苓饮的方证就可以理解为针对那种里虚痰饮内盛,并伴气滞的患者!
-
四逆散1 李华歆
因为仲景给出的信息实在太少,所以让我们先看四逆散的组成!由此我们发现一共7味药的小柴胡汤竟然有5个药可以减去,而剩下的只有“柴胡、甘草”,今天研究的四逆散恰好有此药对。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四逆散的方证应该是基于少阳枢机不通。
-
便秘了吗?先清肝化痰吧 谢江强
先清肝化痰吧有一次,我在医院大厅看到一位男子吵吵嚷嚷着请大家排好队,别影响到其他人挂号。该男子姓张,39岁。我又从睡觉、吃饭、小便、胃脘的感觉等方面问了问张先生有无其他的症状。
🤝🤝🤝
治风先治血
有效只是你运气好
我治疗湿疹确实经验尚浅,分享一二算是抛砖引玉,阁下若有高见,还请不吝赐教
湿疹即是中医所讲的“湿疮”常内外同治
一般自己煎药的我会让他第三次煎来外洗
好的,学习。
君之见解独到,二阳之进退本于一阴之藏血,君之所学博广,就是言语似古文之晦涩难懂,不利于后学者
湿疹确实不好治,易反复。
是的啊,关键是体质,容易受饮食、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等各种影响,很多病都是这样,不可能根治的
应案而悟 : 风者,巽为风,一阴二阳,善行易动多变,无孔不入,伏入而适其时进退有为之。位东南,卑下湿热,月春夏之交,一阴向内,二阳动外,皮肤,脑血管之疾作,多类巽也,内伏入外有为,观气象可知矣。其气聚象著者,木也,在脏为肝,肝主疏泄,将军之官,其令如山,令行必达而不可郁,主藏血,其志者也,君主之心义耳。肝调畅气机,调理情志,藏血,二阳之进退本于一阴之所藏血也。肝者,厥阴之脏,体阴用阳,心者,主血脉,母子休戚相关,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为皮肤,脑血管之疾立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