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2025.07.13 561阅读 评论数 6 14

 你现在还不关注“经方苑”吗?请动动你的发财的小手点击下方页面马上关注我吧!


 小编今天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更新公众号了,唉,这段时间实在是有点忙碌啊,也是没有遇到合适的话题跟大家聊聊,小编最近遇到了很多“手足口病”的小朋友,今天就利用休息时间跟大家讲讲我对这个病的理解!

  

 我们先了解一下“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HFMD)也称“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高发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及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中国每年均有发病,且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及疱疹以及全身发热。某些重症病例中可并发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少数极度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风险大。传染方式多样,包括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唾液等,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降温、镇静、补充营养、保持体液电解质平衡等,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并发症发生时需及时处理,特别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心肌炎的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进行积极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

  

 另外补充一句这个病跟“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其他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咳嗽以及可伴随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潜伏期一般为3至5天,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播、粪口传播以及通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疱疹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跟像,患儿一般都是先从发热开始的(其实之前可能就会有点咽喉不舒服了),一般以幼儿园的小朋友居多(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要注意勤洗手哦),在发热前一般先是有喉咙不舒服,食欲下降,小一点的患儿因为不会描述自己喉咙不舒服的症状,可能会先从不愿意进食开始,因为进食后喉咙会疼痛,也有的患儿进食后刺激咽喉会出现咳嗽,甚至呕吐的症状,所以有些家长会认为患儿是消化方面出了问题才来看病!患儿会出现高热,体温一般会飙的很高,也有个别患儿是低热甚至不发热,同时患儿的口腔、嘴唇、手足等处会出现水泡等,这就是典型的“手足口病”了!

​​​  

 西医上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就是对症治疗,也就是“见招拆招”,发热了就退热,喉咙里起泡了就喷一些抗病毒的药物,现在也有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可是即使是打了疫苗也不是万能的,还是会有很多小朋友打了疫苗后仍然会中招!

 那么中医上怎么认识这个“手足口病”呢?用经方思维怎么治疗这个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这个病从症状上特别像“狐惑”(《金匮要略》里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病源》作“目挛不得闭”,《外台》作“目瞑不得眠”),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因为二者都是有咽喉上的症状,也是有类似食欲减退表现……

 小编认为从六经归属上来说,“手足口病”可以归纳于“厥阴”!很多人可能马上会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待小编慢慢道来……

​​​


 其实小编在既往公共号文章中曾发表过一篇长文《夜话厥阴病》中就有说过“厥阴”属于“阴尽阳出”,啥意思呢?打个比方好比是小鸡仔在蛋壳里要出来这么个过程,小鸡仔是生物,是活的吧,所以属于“阳”,而蛋壳是固定的,是不动都吧,所以属于“阴”,如果让“小鸡仔”一直憋在“蛋壳”里不出来肯定不行,而它想要出来就必须用嘴把蛋壳一点点的弄破,对,就是“破”字,正所谓不破不立,不打破“阴”的束缚,“阳”就无法出来!这个“破壳”的过程就是“厥阴”!

​​​

  

  在六经理论上,“厥阴”其实是介于“少阴”和“太阳”这么个位置,我们知道六经中“太阳”和“少阴”的关系是互为表里,说白了“太阳”是地面上的大树,“少阴”就是地下的树根,二者是谁都离不开谁,那么“厥阴”是啥呢?小编认为“厥阴”属于沟通二者之间的通路,我们说“少阳”主通“三焦”,它是介于“阳明”和“太阴”之间,出阳明则热,入太阴则寒,所以介于二者之间则会往来寒热,而“三焦”是津液运行的通路,它是“气”和“津液”的通路,所以如果这个“少阳”出了问题,那么就会出现“气滞”和“水停”,“气滞”则郁而化热,“水停”则郁而作饮,饮热互结,所以就成了湿热!

​​​


 仔细研究过治疗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的小伙伴们就会发现,其实它就是治疗湿热的基础方,其中“柴胡”、“黄芩”就是清解郁热的经典药对,而“半夏”、“生姜”则是蠲痰除饮的经方药对!所以它就是治疗“少阳病”的基础方!


 下面我们再说厥阴,厥阴和少阳互为表里,二者都属于运行物质的通路,只是少阳是运行气和津液的通路,而厥阴也是输送气和血的通路!我们再引用上述思维,气滞则热,血停则瘀,气滞血停则为“瘀热”,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个“瘀热”和上面的“湿热”是不一样的,简单来说“湿热”是“黏糊糊”的,而“瘀热”是“硬邦邦”的,“黏糊糊”的好比是“和面团”,而“硬邦邦”的更像是“和水泥”……

​​​


 所以厥阴在模型上属于脉络,也就是运行气血的通路!那么从症状表现上脉络上的瘀热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小编根据自己临床观察,很多得了厥阴病的患者舌尖可以点刺舌或者舌面瘀点,舌质暗淡,脉象均有弦涩象,属于气血瘀滞的范畴!厥阴病涉及病种很广,以各种痛证、失眠、情绪失落等居多!

 接下来,我们谈谈“手足口病”和“厥阴”的关系,从症状表现上来说患儿出现高热时一般身体无汗,会出现精神萎靡或者烦躁的表现,与此同时患儿在咽喉、手足、口或者其他部位会出现疱疹, 小编发现很多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在舌脉上亦可见舌尖点刺,舌质暗淡,苔偏黄腻或水滑,脉弦涩却按之无力!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有点坐不住了,说小便你扯东扯西的说了半天不就是想跟我们说“手足口病”属于“厥阴病”范畴吗,但是我现在也没发现你能说服我呀!

​​​


 

 其实同一疾病在中医上在辨证上确实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有的人说这个人是虚,有的人说是他是郁,不管怎么说,谁能治好,谁有效果谁就有道理,小编今天的文章就是告诉大家如果我辨证是怎么样的,而不是通知大家这个病就应该这么治!

 我的理论大家可以借鉴,但是不要盲从!小编说“手足口病”属于“厥阴”范畴的关键证据在于从症状表现上它符合“由阴出阳”的这个过程,假设小朋友不小心得了这个“手足口病”,起初的几天其实可能没什么不舒服的,慢慢的喉咙可能起了疱疹,咽喉的部位属于人体沟通外界环境的一个关键窗口,就像很多人感冒之前都是先从感冒开始一样,慢慢的出现发热,发热的时候也不怎么出汗,就是干巴巴的在那里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手脚却发凉,这是不是就属于“厥阴病”典型的“里寒外热”,为啥?里寒阻碍“阳”的外出通路,“阳”要出出不来就“郁”,“郁”久了就“发热”,我们从事过儿科的同事都有这样的经验,发热的小朋友如果手脚冰凉的时候,可能体温就要升高了征兆,如果严重了就会出现热极生风的“惊厥”了,这不就是“厥阴病”吗?

​​​

  再者小编说“厥阴”的经界上属于“脉络”,而“厥阴”的本质是“瘀热”,说白了就是气血不通,气血不通就会出现疼痛,也会出现类似疮痈的“疱疹”?就不就是跟“手足口病”差不多吗?那么为什么这个疱疹非得长在“手足口”呢?我们说“手足”属于阴阳交汇之处,而从经络理论上来说“厥阴经”也是可以经过口唇的!


 长篇大论这么多,那要“手足口病”该怎么治疗呢?其实就是十二个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小编试着拟了一个“手足口病”典型高热+疱疹期的基础方:


    葛根    甘草   肉桂  连翘

    蒲公英  桔梗   黄芪  丝瓜络

    焦山楂  金银花 酒大黄 桃仁

  

 方解:阳难出阴,气滞血停,气滞则则热,血停则瘀,瘀热阻热脉络则发热、疮痈,当行清透通络法!葛根升提胃中清气,并通经络瘀热,肉桂温补下元虚寒,又为血药聘使,焦山楂消化食积,并见化瘀,蒲公英、连翘是为疮家圣药,治疮痈肿毒最速,桔梗、甘草为仲景名方,利咽喉血瘀疼痛犹佳,酒大黄、桃仁破瘀活血,黄芪、丝瓜络排脓透疮,更通脉络!是为瘀热得解,阳出阴而热退疹消!  


​​​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看病需要医生具体诊断,切不可以身试药,已开启赞赏模式,支持小编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及邀请热爱中医朋友加入公众号,感谢大家大力支持!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马家湾刘二郎读《金匮》第八篇心得 刘仲书

    此处之气上冲咽喉是不能当做奔豚病的,最多只能当作似奔豚,或奔豚极轻证,后无意间读至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冲气上逆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方稍有心得,再忆起余所用之治咳方乃竹叶石膏汤合麻杏石膏汤合小柴胡汤及泻白散合方也,竟也歪打正着了。

  • 伤寒论之第五十九条(一)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五十九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巴豆这类的下剂那可是相当的猛,再牛的好汉,再厉害的英雄,三泼稀屎他也得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啦!可不能再用麻黄汤啦。那么言外之意呢,也就是说这个复发汗用的应该是麻黄汤。

  • 咳嗽20多天,中医治疗有办法。 祝鹏军

    同时患者月经40多天未行。三剂,并告知患者3天后复诊。患者担心自己咳嗽加重,转变为肺炎。

  • 从中医视角破解白发难题 韦懿芳

    在追求美丽与健康的道路上,白发问题常常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难题。中医认为,白发的产生根源在于身体内部的失衡。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节对于白发治疗的重要性。这些特殊的中医治疗方法相互配合,综合调理身体的内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白发问题。

  • 孩子的形气未充,吃东西不能过量 谢江强

    孩子的形气未充,吃东西不能过量《庄子·天地》里有一句话:“物成生理谓之形。”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其“脏腑娇弱,形气未充”的特点,家长们要特别注意,什么都不能过量,比如,给孩子吃东西不能过多,给孩子用药不要太猛烈等,以免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

  • “面肌痉挛2天”—3剂中药病愈 宗琪

    患者:白某某性别:女年龄:42岁初诊日期:2024年8月10日主诉:左侧面颊处肌肉跳动2天。

  • 雨闲人道是 张宝华

    仗剑走江湖,身却无其器;五蕴合性空,道德天地宽。凭栏任风起,云去复还回;平生皆是化,命兮我执时。何尝清清静,焉有浊浊纯;总是来舍予,几年归故里?一日雨纷纷,二日仍弦绪;三生有此性,来叩道家门。张宝华于寓所,岁在甲辰,月尽辛未,日出壬辰。

  • 11种足跟痛 潘洪波

    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足跟痛常见以下几类:1、跖筋膜炎;2、跟下脂肪垫炎;3、跟腱末端病;4、Hagland畸形;5、跟腱炎;6、跟腱腱围炎;7、跟骨高压症;8、跗骨窦综合征;9、跟骨

  • 条文解释 李华歆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小编既往文章《经方解说之五苓散汤》!

  • 失眠 潘洪波

    当然,可能也是因为酸枣仁在失眠这个问题上用的广、原材获取也不容易,近些年的价格一直是飞涨,很多患者用起来负担也是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