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

曾经有个挺好的公众号摆在你面前,你当时没关注,直到错过了才后悔莫及,今天你又有幸看到,所以现在赶紧珍惜,点击下方页面关注“经方苑”才是你最好的选择!
一个案例
这是小编前几天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大爷是个中医迷,人很随和,他平时生病了不怎么吃西药,都是自己在家吃点中成药或者去看中医,他总跟我说西药有“毒”,中药是天然的……

之前大爷在我们这儿体检发现了胆囊结石,那会儿小编刚做完了胆囊结石手术,所以我就好心让他有空去医院看一下……
前几天大爷过来找我换药,我问他做的什么手术呀,他说医生别提了,自己差点没命,一个月前他突然出现腹痛,疼得也不是很厉害(有临床经验的小伙伴一定知道有些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或者特别能忍耐,其实这很可怕),他合计忍忍就得了,不成想还真不怎么疼了(其实那个时候石头已经掉下去了),过几天他就出现黄疸伴高热,一去医院就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原来他已经并发了急性胰腺炎,这可给大爷吓坏了,最后住了一个多月医院,花了几万块钱,终于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

最后大爷语重心长的跟我说:医生,我这下真长记性了……(这个真的让人沉思)
以上是我遇到的真实案例,话说如果是各位神医遇到这样的患者,曾经腹痛,现在已经不痛的情况,你们咋整?能开出什么样的中药方?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就拿技术不高的小编来说,我遇到这样的患者也可能会成功“入坑”,为啥?我会觉得他可能是肝气不和,脾胃虚寒……先来几天中药试试,那么过了几天,患者没命了……我可能摊上一个官司,最次也是在小红书上发帖说我是个实打实的庸医!

说到这,小编发现自己有点跑题了,小编并不是在打击大家,说我们中医不行,而是好心提醒大家要好好的保护自己,遇到类似的患者一定不能大意……该去医院做检查做检查!
一个条文
小编今天背诵《伤寒论》这条有点感悟,正好跟大家说说!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单从字面上理解,这个条文并不难,说的就是得了少阴病的患者,脉象可能跟太阳病一样出现“紧”脉,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患者反而出现拉肚子,拉完之后脉象转“微”像,手脚也温暖起来,说明少阴病要好了,患者此时虽然有点心烦,而且还拉肚子,那也是要痊愈的表现!
小编用普通话解释了上面的条文后,想必大家会觉得平平无奇,没啥心意!如果这样研究《伤寒论》也是挺容易的,其实并不是,如果是加入临床经验,就马上不一样了!让我们开始吧!

话说小编临床上确实发现“太阳病”和“少阴病”脉象都会出现“紧”象,只不过典型“太阳病”的“紧”脉多伴“浮”,常见于外感邪气诸如感冒发热的患者,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发热并不一定是体温上的热度升高,而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小编遇到很多人在感冒初期都是会觉得自己发热,但是量体温是正常的,也有体温虽然是发热的,但是其实自己并不觉得自己身体发热的!
既然太阳和少阴都会出现紧脉,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小编根据临床观察所得发现问诊其实判断是最可靠的途径!
太阳病的患者病程一般比较短,有明显的受邪因素,比如着凉、传染等,一般3-5天会出现典型的外感症状,而少阴的病程其实更长,患者可能长期熬夜,免疫力下降,平素就有畏寒怕冷的感觉,两者可能都有汗出不畅的感觉,太阳病患者手足一般比较温和,而少阴病患者的手足一般不温和,甚至厥冷!
接着往下说,患者得了少阴病一段时间后出现拉肚子,我们说“下利”和“汗”是是津液损失的不同途径,吃了不干净东西引发急性胃肠炎的患者往往在腹泻后会觉得状态会好一点,但是我们要知道下利是伤津液的,也就是又伤阳气,也上伤阴,这个需要临床观察判断,患者在下利后手足温度就是一个判断方法,少阴本来手脚不温,下利后转温,说明下利是驱除了“寒”,根据【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反正之热多寒少,阳气得复,说明有少阴有痊愈的趋势!
所以研究《伤寒论》的最好途径就是边学边临床,多思考,多总结!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大黄的作用功效及临床应用验案经验总结 周家霁
二、临床应用验案举隅验案一:阳明腑实证患者:赵某,男,45岁,2023年7月就诊。 -
治疗小儿盗汗的常用方剂及中医治疗验案 周家霁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常因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脾胃积热等因素导致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以下结合经典方剂与验案,探讨中医治疗经验。 -
反复发红疹一年多,近期伴睡眠差,夜晚流口水,中药5剂明显缓解 邓慧龙
纳可,小便黄,夜尿1次。一诊后症状明显缓解,因仍有瘙痒,加驱风止痒透表之品。 -
疳积 谢江强
脾虚积久,疳积不化林某,女,5岁。患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口馋嗜食,舌苔薄稍腻,便干溲通,此脾虚积久,已成疳积,调当消扶兼施。该孩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乃疳积日久,损伤脾胃,生化乏源,皮肤肌肉失于润泽;口馋嗜食,舌苔薄腻,大便干结乃脾气不畅,疳积不化。 -
从"升降出入"悟中医气化之妙 —— 兼论现代人生命之 刘颖
《素问》"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八字,恰似一把解开生命奥秘的钥匙。叶天士将升降出入发挥至极致,其"通补阳明"法尤见巧思。旬日后血糖反降,此乃"清阳升则浊阴降,气机畅则糖脂化"之理。"升降出入之道,恰是贯穿脏腑经络的隐形通道。 -
从“痰瘀痹阻”谈胸痹心痛的破结之法 刘颖
此症非单纯痰浊,实乃痰瘀胶结、心脉痹阻之候。复查心电图示ST段回升,印证"痰瘀同治"之效。"今人胸痹多因膏粱厚味、七情过极,致痰瘀互结,痹阻心脉。 -
从胃胀嗳气谈"肝郁犯胃"的调治要诀 刘颖
临床常见胃脘胀满、嗳气频作的患者,西医多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然单纯促胃动力治疗常反复发作。首诊五剂,患者胀满减半,嗳气次数锐减。总结"肝郁犯胃"调治当遵"疏肝不忘和胃,理气兼顾护阴,药治结合情志"十八字诀。 -
桂枝汤巧治黄汗怕风之证 赵阳
此次就诊主要是因为肾结石,还伴有全身灌风的奇特症状,最怕风,尤其是头部。5月7日空腹血糖降至10.0。到9月30日,她兴奋地告知黄汗已经好了,其他不适症状也基本消失。最终药到病除,成功解决了徐某多年的困扰。 -
伤寒论第三十条(二) 张宝华
“因加附子参其间”,这个与第二十条有关联,第二十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块儿的汗也特别的多,就想到了第二十节上来了,桂枝汤证而津液太虚,用桂枝加附子,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汤啦。 -
摇孩子会不会把孩子摇傻 谢江强
但可以明确的是,婴儿摇晃综合征属于儿童虐待,是大人抓住哭闹不止的孩子使劲摇晃宣泄自己的情绪,是外人都能看出的明显伤害性动作的结果。所以婴儿摇晃综合征在国内比较少诊断,并不代表国内的孩子比较耐摇,也不代表国内儿童虐待少见。
最新文章
-
湿温潮热与伏火发热的临床辨证要点以及区别 崔国宁
湿邪遏阻阳气,热邪不能外透,蕴伏于内而发为潮热。伏火发热-临床辩证要点-发热特点: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这是因为伏火是火热之邪伏藏于体内,一旦发作,火势较猛。
-
中医治疗库欣综合征的用药经验 崔国宁
库欣综合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以下将详细阐述中医治疗库欣综合征的用药经验。
-
从“子午流注”谈养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9—申时(膀胱经当令) 张训景
膀胱经最旺,有利于排毒。申时气血流注于膀胱经。膀胱经是很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是太阳。所以膀胱经千万别理解为储尿器的问题。申时阳气继续衰减,阴气逐渐增加,膀胱经最盛。膀胱经负责人体尿液和汗液的排出,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系统。
-
一个处方开这么多中药,药锅里能放下吗? 于军
开“开大处方”的原因可能很多。一是医生利用“大处方”来提升医院和个人效益,卖药谋财。若用大处方,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中病即止。
-
【李绍武医案医话】中医再治愈不寐顽疾 李绍武
莫生,男,40岁,住青秀区仙萌大道东莫村某队。莫生严重失眠半年余,曾多方求治,经服中西药治疗半年仍罔效。于2024年7月4日前来看诊中医。莫生经治疗二个月,8月30日复诊,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每晚可安睡五小时以上。
-
临证医案 胡松岩
患者张娜,女,38岁。既往体健青霉素过敏。患者张伟航,男,40岁。否认有口服药物病史。
-
咒。 陈鹏
-
柴胡桂枝汤加减治验案 宗琪
思辨:患者脉浮有力,晨起鼻不适,考虑表证存在,舌尖红点(郁点),纳差,脉弦考虑柴胡证,脉有力者考虑病在三阳,遵有表先解表的原则,辩为太少两感,以柴胡桂枝汤治疗,便干用赤芍,加附子温阳气,仙鹤草补虚扶正,葛根疏解太阳经腧缓解后背不适,诸药合用而治之。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头晕腰痛”案 宗琪
诊断:眩晕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7剂方组:柴胡60g清半夏20g党参20g茯苓2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肉桂20g磁石20g生黄芩20g杜仲30g生姜20g大枣6个天麻15g钩藤15g川牛膝30g石决明20g煎服方法:冷水1800毫升左右泡透(开盖
-
经方实验录之寒热错杂证 张宝华
此患寒热错杂,然中虚有寒为著,故而甘温、苦温、辛温为主,主在温太阴,降阳明,化水饮。至若苦寒之芩连,治在阳明,去其热也,此方温为八分,寒为二分,乃量体而裁,临证经实而成,非套方而就病名耳。
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