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卢扶阳医学医案第14篇:虚寒郁滞证(太阴少阴合病)

2025.09.26 0阅读 评论数 0 2
患者一般情况和诊疗过程

陈某某,男,54岁,工程师。2024年4月18日初诊。主诉:脘腹胀满伴大便不调5年,加重2个月。患者长期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近5年来脘腹胀满,大便时干时稀,干时3-4日一行,燥结难解;稀时日行2-3次,夹杂不消化食物。近2月症状加重,伴有腹部畏寒、四肢不温、腰酸乏力、夜寐不安。曾服理气消导、清热祛湿中药未效。舌淡胖润,苔白厚腻,脉象:右关沉紧滞,尺沉细微;左寸细弱,关弦紧,尺沉紧无力。

辨证分析与立法

四诊合参,此乃虚寒郁滞证(太阴少阴合病)。患者太阴脾阳大虚(右关沉紧滞),寒湿内盛,运化失司;少阴肾阳不足(双尺沉细微),火不暖土,气化无力。郑卢医学强调"阳主运化",此案根本在于脾肾阳虚,寒凝气滞。治当扶阳温中,化气行滞。遵循"祛邪、建中、填精"次第,首诊温中化湿;二诊温肾暖土;三诊建中固摄;四诊填精补火。

处方与调护

初诊(2024-04-18)

立法:温中散寒,化湿行滞。

处方:桂枝法加减

桂枝尖25g,苍术15g,厚朴12g,炙甘草10g,生姜50g,西砂仁15g(后下),法半夏15g,陈皮12g,南山楂20g。3剂。

服药后脘腹胀满减轻,大便稍调。脉象:右关紧象稍缓。

二诊(2024-04-22)

脉象:右关仍沉紧,双尺沉细。

立法:温肾扶阳,暖土化滞。

处方:附子桂枝法加减

制附片45g(先煎),桂枝尖20g,贡术15g,西砂仁15g(后下),炙甘草10g,干姜25g,吴茱萸12g,小茴香15g,生姜60g。4剂。

服药后脘腹冷痛明显减轻,四肢转温,大便渐调。

三诊(2024-04-27)

脉象:右关转缓,双尺稍起。

立法:建中固摄,温脾止泻。

处方:附子理中法加减

制附片60g(先煎),贡术15g,党参20g,干姜30g,炙甘草10g,西砂仁15g(后下),煨肉豆蔻15g,补骨脂15g,茯苓20g。4剂。

服药后大便渐成形,日行1-2次,脘腹冷感继续好转。

四诊(2024-05-03)

脉象:双尺渐起,已有柔和之象。

立法:温固下元,填精补火。

处方:附子填精法加减

制附片70g(先煎),贡术15g,西砂仁15g(后下),菟丝子20g,补骨脂15g,鹿角胶10g(烊化),煨诃子12g,炙甘草10g,生姜80g。5剂。

患者实际感受:患者欣慰表示:"五年腹胀终得解,如今腹部温暖舒适,畏寒消失,大便正常,食欲增进,腰膝有力,夜寐安宁,整个人精力充沛。"

体会

本案体现了郑卢扶阳医学 "阳运四旁,火暖中土" 的理论思想。患者脘腹胀满虽表现在中焦,其本在于下元阳虚,火不暖土。首诊桂枝法温中化湿,行气导滞;二诊加入附子、吴茱萸温肾暖土;三诊理中法健运中州;四诊填精补火,巩固根本;完全契合郑卢医学"祛邪、建中、填精"的治病次第。郑卢医学治脘腹胀满,重在辨清阴阳,阳虚寒凝必温阳化气,使火生土旺,则胀满自除。凭脉用药,分次第治疗,乃取效之关键。

(医案撰写:郑卢扶阳医学传承人杨允执)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杨医生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第二十六条(七) 张宝华

    再看看书上别的方药,一般六七味药用水是六升,或者七升,唯独这白虎汤它搁一斗,它要求煮到米熟,那就得时间长啊!现代药理学说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从以上这些咱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石膏先煎法更加合理。

  • 伤寒论第二十三条(三) 张宝华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恶寒者”,这是虚到一定程度了而限于阴了,机能沉衰了就会畏寒怕冷的。

  • 眼科金镜中中医治疗近视的临床辨证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诊断为近视,证属肝郁气滞。

  • 伤寒论第十七条(五) 张宝华

    “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正邪相争的异常激烈。麻黄汤证的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是实,由于“实”造成汗不出。实证,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祸,病只能是更加恶化,变生灾祸了。健胃安中养液,增强精气,以达到解肌的目的,这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 正确使用中成药 维护中医药声誉 焦一鸣

    而后者则是使用中成药的主要依据。因此正确宣传中成药的使用常识,科学的使用中成药,可以避免一部分因使用不当而出现的毒副作用。今后中成药毒副作用的报道,应当说明使用者是否遵循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以确实维护中医药的声誉。

  • 伤寒论第十二条(十三) 张宝华

    大家要知道《伤寒论》当年治的都是大病,东汉末年呀!兵燹不断,疫情此起彼伏,传染病厉害的很,咱们先生家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所谓的“伤寒”,其实就是现在的传染病。

  • 伤寒论第十二条(三) 张宝华

    “啬啬恶寒”,这个“啬啬”是怕冷收缩的样子,人一冷不就打哆嗦嘛,浅白点,“啬啬”就是是嗦嗦。人一冷,身体就有些反应,人体这个肌肉会拘蜷,嗦嗦然而恶寒,这个“啬啬”用来形容恶寒这个状貌。“鼻鸣干呕”,表证它处气不得旁达的状态。

  • 伤寒论第三条(二) 张宝华

    古人把有汗的叫作中风,把没汗的叫伤寒。太阳病再细分为两种,一种太阳中风,一种太阳伤寒。由于汗出和无汗,证候就不同,一个是太阳中风证,一个是太阳伤寒证。

  • 伤寒论第九十四条(三) 张宝华

    要不能说是招摇撞骗,但岂不是占巧取奇,广而告之就是个噱头,迎合这个大众的心理,我这水平肯定有限了,这个能四诊合参后能把病,给人家解决一些痛苦就难能可贵了,这三根手指头我是用来帮助诊断的,可真没达到那指下心明的境界。那么这一段就是解释前一段。

  • 经方重剂效验(2) 之 老年打嗝不止案 关霖杨

    经过患者因偏瘫,行走困难,语言表达不清,是老伴和保姆推轮椅来代述病情。复诊:24.08.28刻诊:仅偶轻微打嗝,仍咳嗽,平躺易咳,偶白痰,时干咳,血压稳定,服通便药后大便不干,1次/日。经过几次治疗,打嗝基本得缓,续治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