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2022.05.05 50阅读 评论数 0 3
剑指刀锋法,是一种"针锋对麦芒"以应对问题的方式方法。

它不避锋芒,并迎着锋芒将对方击溃。因而,采用此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对方必须锋芒突出,这种锋芒一般说来具有威胁性;

第二,情况多较严重、急迫,而非势缓、复杂等多元并存之局面;

第三,对其锋芒拥有具特异针对性的独立应对措施和方法,且这种应对,能速战速决,表现为手段单纯,用力准狠,立即见效。

因此,它的基本使用要求是,医者所持之"剑"必利而坚,病证所生之象必显而危。

剑指刀锋法的上述特点,与临床救治急危险证时的基本要求完全一致,因而是临床经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只是人们在实际运用时并没有做出如此理性的思考。

将它作为一种治法提出,不仅能使医者在临床应对急危险证时,立即想到它,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加以应用,还在于它在临床运用中既包含各类急救治法,而其范围却又宽泛得多。

20世纪60年代后期,"文革"中一个被打成"保皇派"的干部被批斗殴打后,发配到酿酒厂劳动,因伤处疼痛,自以一枝蒿研末用酒服。

患者并无剂量概念,服下1小时后呼叫口麻、手足麻,随即呕吐不止,旁人以淘米水灌喂无效。患者继而出现冷汗、心慌、烦躁。

患者已出现语言障碍,神志恍惚,肌肤冰凉,脉微欲绝。当时的边远乡镇根本没有任何抢救条件,加上派系干扰,无他法可施。急以猪油(酒厂旁是屠宰场,能随时找到)一块,加生姜、红糖、芫荽浓煎,分次灌下。

当服下3次,约2小时后情况开始好转,呕停汗止,再服数次后神情安静入睡。

数小时醒来后,除口舌微麻、倦怠至极外,已无特殊不适,调养而愈。

此方为在一本已记不清的书上所见,据云其专治乌头类药物中毒。

临床对服乌头后麻木较甚,有呕吐等轻度中毒症状者,曾嘱其煎服,效果不错。

由此确定其对乌头中毒有特异解毒作用。一枝蒿乃乌头类药,急忙中想到此方,果用之立效。

剑指刀锋法在临床使用的价值当然远不止于上述患者的急救,它易被忽略,同时也是较难掌握的,是在疑难病症辨治时使用的。

早年在一小镇医院工作,那里肺心病病人极多,每年冬天都会有一些人因此病去世。

而有一慢性咳喘病人,发时就治,平日停药,如此已多年。

是年冬日咳喘不已,未能控制,渐至心下阻塞难耐,脚浮肿,腹胀满,胸部X线摄影示右心室增大。

见其喘憋不已,嘴唇紫绀,面色晦暗瘀黑,脉紧沉而细,舌瘀暗水滑。

暗度其原病系伏饮久停,此发又屡治无效,前医止咳平喘,化瘀宣肺,降气潜纳均已采用。

不效之因,在于诸多治法都偏离了饮聚于膈、阻滞营运、迫肺攻心之病机。

病情虽险重,威胁生命的环节虽不止一端,而其"锋"在一个"饮"字上,治法只能逐泄饮邪,专攻留饮。

乃用木防己汤原方:

防己20g,石膏30g,桂枝15g,人参15g,浓煎分3次服用。

次日喘憋之势大减,余症均明显减轻。又服上方2剂,病势趋于平稳后,改用小青龙汤合真武汤加减而完全脱离险境。

剑指刀锋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举凡某症、某因作为突出表现或主要矛盾,并造成生命威胁或恶劣状况时,都应当首选此法加以应对。
1.升降散:
白僵蚕+蝉蜕;姜黄+大黄。
升清降浊,散风清热-表里三焦郁热。
2.三甲散:
鳖甲、龟甲、穿山甲、蝉蜕、僵蚕、牡蛎、土鳖虫、当归、白芍、甘草。
三甲养阴通络;牡蛎助三甲软坚散结;
蝉蜕配僵蚕宣透息风;
归芍养血柔肝;土鳖虫破血逐瘀;甘草缓中。
主客交病--
(主病)养阴血;
(客病)祛胶着于血脉之邪。
攻补兼施。
3.薛生白仿吴又可创仿三甲
散:
鳖甲,柴胡,土鳖虫,桃仁,穿山甲,僵蚕。

主客浑受:
正气精血耗散(主)+淤滞胶着血中之邪(客)。
以三甲咸寒破淤通络。
(鳖柴滋阴达表,虫桃泄血湿浊,山甲僵蚕入络散瘀)

童某,男,55岁。右胁掣痛半月。

半月前寒战高热,右侧胁痛,西医诊为"肺结核、渗出性胸膜炎",经治疗烧退,而胁痛不仅不减,反倒加重。

胸部摄X线片,见右侧胸水达第4肋间隙。

患者右侧胸胁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身体不能转侧,转则牵痛不已,疼痛每随呼吸和咳嗽加重。纳谷不香,大便稀溏。

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黧黑,气息急促,四肢欠温,脉沉紧,舌苔白滑。诊为悬饮,处以:

芫花6g,茯苓20g,白芥子10g,牵牛子15g,桂枝12g,白术20g,大枣20g。

加醋60mL、水300mL,同熬1小时,后入余药同熬,熬成后早、中、晚分3次服用。

上方服完1剂,大便泻下水样物,诸症随即减轻。

原方再服2剂,疼痛递减,知饥索食,呼吸平稳,可小幅度动侧身躯,已能忍受轻声咳嗽。

患者因此而精神及情绪均转好。芫花减量为3g,煎法同前。

余药改为白人参10g,桂枝10g,炒白术12g,山药30g,茯苓15g,大枣20g,薏苡仁30g。

共服10剂,疼痛全止,身转灵活,已能随意咳嗽和深呼吸,面色晦暗度大减,胸片复查,渗出液消失。

积留支饮甚于胁下,仲景本有十枣汤成法可用,避而不用的原因在于方中甘遂性味苦寒,大戟性味辛寒,患者不仅体弱,且虚寒证象明显,遣用寒凉,肆意攻逐,恐生不测。

而饮邪锋强势劲,必须迎锋对击,方可将其挫溃。任何他法治疗,都是徒劳的。

而极可迎锋以对的方却又不能使用,怎么办呢?

这时想起了吴鞠通的一段条文,他在《温病条辨》下焦篇第41条中写道:

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这是吴氏对悬饮轻证和中度病情所出的两张处方。

轻证须避十枣之峻,而遣香附、旋覆花,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杏仁、苏子,降肺气而化饮,广皮、半夏,直消痰饮,茯苓、薏苡仁,实土而治水饮,从而,形成了一张逐散饮邪且不伤正气的汤方。

而纵然对于耽延时日,误治、失治之水无出路,饮邪久停, 病情已经发展的悬饮患者,也还不轻易投用十枣汤,而用陈无择的控涎丹。

可见对于十枣汤这样的攻逐峻剂,古代医家在临床应用时,还是十分审慎的。

本例患者,饮邪作祟,邪势肆虐,不逐饮邪,绝难挫邪势,而药力过猛,又恐难于保证留人以治。

治疗之法,只能效法吴鞠通,退而求缓。

但吴氏所荐控涎丹之大戟、甘遂恰是性寒峻剂,用于此例病人仍有同于十枣汤之弊端。

于是,我把目光转到了芫花一药上。该药性温,《本草纲目》说它能治"水饮痰澼,胁下痛"。

它功同甘遂、大戟,却避免了二药之寒,且自身又以泻胸胁之水饮积聚见长,正好能担此大任。

而仍恐峻烈,为防其毒副反应,用醋同煎,以策安全。

痰饮总的治疗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故用苓桂术甘汤,方中甘草为芫花所禁,故去之,加白芥子、牵牛子以助攻逐,加大枣以护正而调和药性。

当饮邪锋芒挫败后,立即减芫花量,并以扶正药配之。

这是一个变通而不失治则,攻逐而不囿成方的治疗方法。

而所体现的,正是急证治疗时经常采用的剑指刀锋法。

 戒烟汤

紫莞15克,款冬花15克,补骨脂12克,清半夏12克,枇杷叶12克,前胡12克,橘红12克,桔梗12克,川贝母10克,射干10克,干姜9克,肉桂6克,细辛3克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剑锋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靠传承,才能生生不息 朱强伟

    中医的传承,靠的是一辈一辈人的不断接力,才能绵延至今。在中医几千年的传承中,出现过很多的医家,虽然他们的名字不是很响亮,也许你也从未听过他。

  • 大建中汤小记 张宝华

    概述大建中汤属于温里剂,首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寒引起

  • 葛根汤治疗二阳 张新东

    2023.5.23患者,女,60岁新冠第二次感染,开始体温37.0℃,头痛、身胀疼,腰痛,咽痛,偶咳嗽、白痰,乏力;自行口服小柴胡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无效,又继续口服小柴胡+四君子颗粒,体温上升到38.4℃,其他伴随症状加重,无汗、无恶寒等症状。遂微信求助

  • 洞中人 陈鹏

    文/陈医生玻璃的后面是你诱人的身体可是你我之间隔了半步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偶尔抬头想起远方的你光阴飞梭月亮圆了,又圆我学不会肝肠寸断只有喝酒梦中我在一个洞中打坐那里泉水叮咚灵气充足寸寸皆是你

  • 下元节的记忆 陈鹏

    下元节的记忆文/陈医生2023.11.13北方的冬日是枯燥寂寞的满眼的苍黄光枯的枝桠偶尔几只灰麻雀在觅食不见一片绿色北方的冬日是十分寒冷的彻骨入魂的冷那是莫可名状的感觉还伴着饥饿的记忆感觉灵魂都在颤抖可小孩子是兴奋的那个一年都难得吃几次肉的年代下元节早晨祭

  • 寺前的树 陈鹏

    文/陈鹏医生在一个明媚的下午偷闲我孤身入寺寺里寺外空无一人如同佛性之空空随机扫码捐了点功德666是个吉利的数字没有贿赂佛祖的嫌疑本来我什么也不求什么我喜欢在佛像前静立享受片刻的宁静也不用许任何愿佛祖自会知晓一切事实上我宁做寺庙前的一颗树无心无欲无争就这样静

  • 腰痛患者 张宝华

    大抵病有虚实两端,不可不知,至若寒湿等外邪侵袭,至腰部经脉绌掣,经络不通,亦可为病腰痛耳。本案患者年已五旬,“阴气过半”,肾之精气自然而减,舌之淡嫩可征也。

  • 麻黄附子甘草汤 李华歆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组成!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理中丸 李华歆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理中丸的组成其实很简单,甘草、干姜温里阳,白术补土祛湿,人参大补元气。这里说的理中丸是以丸剂出现,而仲景明确告诉我们丸药的力量不足汤剂,而其加减法非常值得玩味!

  • 谁说良药要苦口 谢江强

    汉方慢养新主张谁说良药要苦口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因为草药味苦,难以下咽,而膏方味道甘美,形状晶莹剔透,药效还高。膏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内经》就对它有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