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原理与中医治疗思路方法

2021.11.30 113阅读 评论数 0 0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反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与《伤寒论》中之太阳表虚“中风”证不同。因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中风善行数变特性相似,故名之曰:“中风”。察其病因,历代医家各有发挥。

中风的原理与中医治疗思路方法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诸病源候论》亦有“风偏枯者,内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的记载。至金元时代,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刘河间以平时将息失宜,心火暴炽立论。提出本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东垣强调“中风从内出”,“正气自虚使然”。丹溪则认为“半身不遂大率风痰”,“或属痰热并气虚”,他说:“东南之人,多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与此同时,王履又提出“真中风”、“类中风”的论点,在《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也”。王氏还强调:“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景岳全书·非风》认为其病机是“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浮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此病的发生“皆因伤积损颓败使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叶天士综合诸家学说,结合自己的经验,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导致“内风旋动”而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偏枯麻木。

总之,“外风”、“内风”说,都是历代不同时期,对中风病病因认识的概括,其认识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一、概念

中风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中风急性期是指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者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指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中风病急性期经抢救治疗后,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风退瘀除,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失音等症状,仍需积极治疗。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语言謇涩等特定的诊断依据。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发病前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3.血压、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口僻:俗称吊线风,其主要症状是口眼斜,多伴有耳后疼痛、流涎、言语不清。口僻多由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各个年龄段的人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使脑髓神机受损所致,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痫证:痫证与中风中脏腑均有猝然昏仆的症状,而痫证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沬,双目上视,或做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3.厥证: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4.痉证: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5.痿证:瘘证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痿证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瞤。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的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者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虛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方法。

(二)分证论治

1.急性期

(1)中经络

①风痰瘀阻证

证候: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謇,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舌苔薄白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小滑。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

基本处方:半夏15g,天麻15g,白术10g,茯苓10g,橘红6g,甘草6g,生姜6g,大枣3枚,桃仁15g,红花15g。

②风阳上扰证

证候:常感眩晕头痛,耳鸣面赤,腰腿酸软,突然发生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镇肝息风,育阴潜阳。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

基本处方:牛膝30g,赭石30g,龙骨15g,牡蛎15g,龟甲15g,杭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5g。

(2)中脏腑

①痰热内闭清窍证(阳闭)

证候:起病急骤,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息风,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基本处方:羚羊角粉5g(冲服),钩藤9g(后下),桑叶6g,菊花9g,生地黄15g,白芍9g,贝母12g,竹茹15g,茯神9g,生甘草3g。

②痰湿蒙塞心神证(阴证)

证候: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豁痰息风,辛温开窍。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化开灌服,继之以涤痰汤加减。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基本处方:胆南星10g,法半夏10g,枳实20g,茯苓20g,橘红10g,石菖蒲10g,人参10g,竹茹6g,甘草6g。

③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证候: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萎,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缓或沉微。

代表方:参附汤。

基本处方:人参12g,制附子9g(先煎)。

2.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风痰瘀阻证

证候:口眼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

基本处方:天麻15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半夏15g,陈皮6g,地龙10g,僵蚕10g,全蝎10g,远志15g,石菖蒲15g,豨莶草10g,桑枝10g,鸡血藤15g,丹参15g,红花10g。

(2)气虚络瘀证

证候: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

基本处方:黄芪12g,桃仁6g,红花6g,赤芍10g,当归尾6g,川芎6g,地龙5g,牛膝10g。

(3)肝肾亏虚证

证候: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沉细。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基本处方:干地黄20g,首乌10g,枸杞15g,山萸肉10g,麦冬15g,石斛10g,当归10g,鸡血藤15g。

四、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中风后遗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康复治疗是中风后遗症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系统、有序、连续和持久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改善其生活质量。随着中医药现代研究发展的逐步加快,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如针刺、理疗、拔罐、灸法、足疗等,已广泛应用于中风的各阶段,并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疗效,积极地促进了中风患者的康复。

(一)针刺疗法

1.体针

取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关元俞。上肢偏瘫加肩周、曲池、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八邪;下肢偏瘫加风市、阴陵泉透阳陵泉、昆仑透太溪;舌强不语加廉泉、舌下;神志不清加人中、涌泉。

操作:常规进针,行提插捻转补法,透刺的穴位要强刺激。其中针刺廉泉穴时,让患者微微抬起下巴,针刺方向为舌根方向,稍做刺激,留针即可。四肢穴位可加电针,断续波。留针时间20分钟,每日1次。

2.头皮针

取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操作:斜刺进针,针体与头皮呈15°,刺至头皮下时针尖有落空感即可,然后施快速捻转法,200次/分钟。留针20分钟,每曰1次。

(二)推拿疗法

取穴:风池、肩井、天宗、肩髁、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

操作: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常用手法有推、按、捻、搓、拿、擦等。以患侧颜面部、背部、肢体为重点,治疗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治疗时间为20分钟左右,每日1次。

(三)拔罐疗法

取穴:肩髁、曲池、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口眼斜加地仓、颊车;病程日久上肢加肩髎、肩外俞;下肢加腰阳关、白环俞;肘部拘挛加曲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膝部拘挛加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语言謇涩加廉泉。

操作:患者取适当体位,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将罐吸附于相应的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五、药膳食疗

(一)重症患者的饮食宜忌

重症或昏迷患者在起病的2~3天之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应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3天后开始鼻饲,为适应消化道的吸收功能,开始的几天内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m1,每天4〜5次。在已经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配制。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证每天能有蛋白质90〜110g、脂肪100g、碳水化合物300g,总热能2500kca1,总液体量2500m1,每次300〜400m1,每天6〜7次。鼻饲速度宜慢,防止反流到气管内。必要时可选用匀浆饮食或要素饮食。

(二)一般患者的饮食宜忌

热能可按30~40kca1/kg供给,体重超重者适当减少。动物蛋白质每天不少于20g,豆类每天不少于30g。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mg/日,超重者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mg以内,应尽量少吃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碳水化合物以谷类为主,不低于总热能的55%,要粗细搭配,多样化。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在6g以内,但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时可适当增加。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g以上。进餐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

(三)中风患者的饮食宜忌

1.限制脂肪的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脂肪总量,同时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动物脂肪,使P/S比值达到1.8以上,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烹调时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用油量每人每日25g,每月在750g以内为宜。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每人应在300mg以内,也就是说,每周不超过3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

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蛋白质可由痩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用鱼类,特别是海鱼。此外,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这样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黏稠度有利。

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点心、糖果和饮料等要限制其

摄入。

5.限制盐的摄入中风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超过3g。

6.多饮水中风的患者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清晨

饮水可冲淡胃肠道,水分入血液后,随活动以汗液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晚间活动量小,睡眠前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栓塞。

7.增加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粗粮、新鲜的蔬菜和

水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宜适当增加这类食物的摄入。

(四)蒜泥

有宣窍通闭的功效,适用于中风不语。

原料:大蒜2瓣。

制法:将蒜瓣去皮,捣烂如泥,涂于牙根部。

(五)槐花茶有预防中风的功效。

原料:槐花6g。

制法:槐花开水冲泡,当荼饮。

六、运动与情志疗法

(一)运动疗法

1.中风后遗症的肢体康复

(1)做被动运动的原则: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从肢体的近端做至远端,逐级训练,最终达到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家属在做被动运动时应缓慢而柔和,避免用力牵扯或动作幅度过大,逐步增加被动活动的幅度和范围。每日应至少进行2次以上的被动运动,每次每个动作应重复10次左右,并要持之以恒。在做被动运动时,患者的健侧上下肢最好也要做相同的动作,这样可以通过健侧神经冲动的扩散刺激患侧的肌肉兴奋性冲动的产生,有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2)被动运动常用的方法:上肢被动运动先从肩部开始,家属及陪床人员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托住患者肘部,将上臂做外展、内收及向上、向下运动。动作要轻柔,以防止因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造成关节损伤或脱位。做前臂被动运动时,家属一手托住患者手腕,掌心向上,另一只手托住肘关节,将前臂做屈、伸及内旋运动。手的被动运动方法是家属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另一只手握住患者手指,做腕关节屈、伸及各手指的屈伸运动。

下肢的被动运动也要先从近端开始,做髋关节的被动运动时,将患肢膝关节屈曲,然后家属一手扶住患侧膝关节,一手扶住髋部,做左右转动。活动小腿时家属一手扶住踝部,一手握住膝部,做膝关节的屈伸运动。活动足部时,一手握住踝部,另一只手捏住脚趾,使足做背屈及左右旋转。值得提出的是,在给患者做被动运动的同时应结合按摩,这样更有助于肢体的功能恢复。

中风在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大多伴有偏瘫。在中风偏瘫的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手段,其中足趾的运动和训练十分关键,因为足趾是整个下肢运动感觉的最末端,其运动感觉的恢复可影响整个下肢的运动感觉的程度。而且刺激诱发所需要的背屈肌肉

的反应可以提高踝关节的背屈能力,加快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足趾训练宜尽早开始,危险期过后即可进行。

足趾训练的初期可由家属帮助进行,用双手握住患者脚趾,令其反复感觉足趾的屈和伸动作,同时摩擦足背面肌肉以刺激患者对足趾屈、伸的感觉。每次20次,每日训练2〜3次。

当患者能够感到足趾的屈、伸动作后,在家属的帮助下,患者逐渐加大自主运动的力量,完成足趾的伸展及踝关节的背屈动作,然后带动整个足的背屈,这个过程需要每日坚持,循序渐进,患者及家属都要有耐心。

2.中风后遗症的语言康复

(1)感觉性失语:患者能说话,但听不懂自己和别人的话意,和患者交谈中必须使用视觉刺激,帮助理解。

①视觉逻辑法:如给患者端上一盆水,并拿出毛巾和肥皂,然后说“洗脸”,患者可以按照指令去洗脸,如此反复使视觉与语言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

②手势法:如说让患者“洗脸”,患者不能理解,但若与用毛巾示意洗脸的手势相结合起来,患者很快就可以理解,并能接过毛巾洗脸。

(2)运动性失语:指患者完全不能讲话,康复训练时应先从学习发音开始,然后说常用的最熟悉的单音,再学双音,进而学习短语、短句及长句。训练说话时最好将视觉与听觉刺激结合起来。听觉言语刺激法由言语治疗师对患者进行治疗,内容如下。

①构音肌训练:令患者发“啊”音或唇音训练,或用咳嗽、吹纸、吹灭火柴等方法诱导发音,失语症患者的唇音最易恢复。

②对镜训练:让失语症患者先随旁人发音或讲词汇,然后对着镜子观察训练时构音器官的位置或口型,训练内容由易到难,由短至长。

③衔接性训练: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说出后半句。

④复述性训练:由患者对数字、单词或短句进行复述。

⑤听语指图、指物、指字训练:让患者执行口令看图、看物并说出其名称。

⑥读写训练:让失读患者读字,让失写患者听写、抄写、默写。

(3)不完全性失语:患者会讲话,但词汇贫乏,常讲错,词不达意,不符合文法逻辑。治疗时耐心教他们去学习更多的词汇和锻炼语言肌肉的运用技巧,练习舌的灵活性。可用程序学习法,该法是用间接的非正式对话方式进行言语治疗。

①分数法:让患者尽可能地说出同音字,用同字组成不同的词或短句等,以扩大和加强用词再现和语义的反应能力,适用于轻型失语者。

②中心内容讨论法:训练内容集中在某一主题上,目的是改善语言表达能力。

(4)混合性失语:患者既存在理解障碍又存在表达障碍,治疗时应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随着理解力的恢复,再训练患者的说话能力,训练时应注意视、听相结合。

(二)情志疗法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并趋向于年轻化。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后遗症多,且病残率高,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近几年对中风的病案分析,发现一半以上病例有明显的情志诱因。而在中风发病后的治疗过程中,则有3/5的病例出现明显的情志波动。因此,情志对中风的治疗及预后显得尤为重要,应给予高度重视。

七、预防与保健

1.及时治疗诱发病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应及早治疗。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留意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先兆征象。一旦小中风发作,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消除中风的诱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4.饮食结构合理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0)-3脂肪酸的鱼类,或者服用深海鱼油。c0-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脑梗死。

5.预防二次中风

(1)严格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年龄越小,控制越严,最好每天监测血压变化。

(2)若正在服用降压药物,不可随意停药,应按医瞩增减降压药物。

(3)24小时稳定控制血压,使血压波动较小,不可将血压降得过低。

(4)有效控制血糖、血脂、血液黏稠度。

(5)减轻体重,达到正常标准。

(6)戒烟戒酒,要低盐、低脂饮食。

(7)坚持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车、练太极拳等。

一、中风的辨证

1.辨病位的浅深和病情轻重:中风急性期分中经络和中脏腑。《金匮要略》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在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由此可知,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中脏腑病位深、病情重。在中经络、中脏腑中,又有浅深,轻重之别。中络是以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为主症;中经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蹇涩为主症;中脏腑是中经的进一步发展,除以上症状外,尚有神志不清,意识朦胧,思睡或嗜睡等症;中脏是本病的急重证,以猝然昏仆,昏聩无知,半身不遂为主症。因此,必须详细,准确地识症、辨证,辨证失误,则治难中的。2.辨闭证与脱证:中脏腑又有闭证、脱证之分。闭证是邪闭于内,症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二便秘结,肢体强直等一派邪气闭郁之象。脱证是正气脱于外,症见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等五脏正气衰微欲绝的表现。闭证与脱证均为危急重证,治法不同,不可混淆。

闭证有阴闭、阳闭之异。阳闭者,是闭证兼有热象,为痰热闭郁清窍。阴闭者,为闭证兼有寒象,为痰湿闭阻清窍。阴闭与阳闭的辨别,以舌脉为主要依据。阳闭苔黄腻、燥,舌质偏红,脉数而弦滑;阴闭者苔白腻,水滑,舌质偏淡,脉缓而沉滑。但阴闭、阳闭不是一成不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脱证也有阴脱、阳脱之别,同时,亦可由闭证转变而来。阴脱者,是脱证兼有阳气衰微之象,多见于素体阳虚之人或阴闭失治,阳气衰微而致。可见鼻鼾息微,自汗不止,四肢冷凉,手撒尿遗,舌淡,脉微细等症。阴脱是脱证兼有阴精亏耗之象,多见于阴精、津液素亏之人,或阴闭失治,阴精耗匮而成。症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舌红绛,唇红而干,脉沉微细数等。临床上阳脱证较多见,但阴脱亦有时发生,不可不知。

二、中风的治疗

1.中风初期,勿急于补益:

据本人临证经验,中风初期,多痰火、肝风为患,病人多面红色赤,体肥多痰(瘦人多阴虚火旺),舌强语蹇,肢体不遂,甚至不仁不用,手足指(趾)。其治应本急则治标之旨,勿急于益气活血,特别是补阳还五汤,应审慎而施。盖风为阳邪,易动易升,中风初期,虚阳虽暂煞而尚未静止,特别是阴精一时难复,早用或过用补气活血药,不无引动肝风复起之虞。对于形瘦色苍,阴虚火旺之躯,即使病程较久,只宜清补而不宜单纯补益。

杨××,男,64岁,1982年4月因情志不遂而发生左侧肢体瘫痪,曾在某医院服补阳还五汤等益气通络之剂,三贴后又出现复中症状,医者又以活血补气之剂治之,二周后某凌晨,左肢偏瘫加重,右侧肢体亦感乏力,故来就诊。症见:左侧肢体不能活动,手足发僵,舌强语蹇,喉中痰鸣,胸闷,眩晕,口粘苦,心烦不安,大便干,2~3日一行,溲黄浊,舌质淡暗,苔黄腻,脉弦滑数,沉取有力。测血压:200/100mmHg。证属痰热内蕴,引动肝风,气血并逆于上之候。治以清热化痰,平肝熄风,祛湿通络之法,坚持服药二个月后诸症消失,平复如常。

2.中风中期,应掌握益气活血时机:中风后,待痰火清,肝风熄,阴复阳潜,病情稳定,而气虚征象显露时,再投补阳还五汤之类,则可提高疗效。黄芪用量,常达60~120g多。不过应明确掌握气虚之指征,一般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辨析:(1)面色由红赤转为萎黄或晄白。(2)肢体由僵直拘急稍见缓解,或软弱无力,手指肿胀而有麻木感。(3)口角流涎,多而不摄。(4)舌质由紫绛转为暗滞、瘀斑,或体胖有齿痕,苔由黄腻转为薄白。(5)脉由弦数有力或沉滑转为虚弦无力或沉涩。(6)舌强少见柔和,语言由不清转为半清。

以上述1~3种气虚之象,方可投益气之药。兼瘀血者,如见瘀斑涩脉之类,则投补阳还五汤不需多虑。兼痰、火及肝风者,可用熄风化痰清火之药佐之。若痰湿尚盛,火热仍炽,而肝风鸱张者,径投益气之剂,往往欲益反损,而犯实实之戒,常有复中之虞。

李××,男,58岁,工人,1980年8月16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酒,久患咳喘,就诊前一日,夜间小便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小便失禁,约40分钟后开始苏醒,当时送某医院急诊,诊断:“脑溢血”。给予对症处理,于今日延余诊治。症见右身不遂语言蹇涩,喉间痰鸣,身微热汗出,心烦意躁,小便黄,脉右细弦,左弦大而滑,舌淡苔黄腻,血压180/mmHg。证属:肝风挟痰热,上蒙清窍,阻滞经络所致。治宜平肝熄风,涤痰开窍以治其标。导痰汤合黄连温胆汤化裁。

陈皮,胆星,枳实,钩藤,海浮石,菊花,远志,石决明,菖蒲,竹沥水等中药,分两次冲。

二诊:药尽七剂,舌能伸出口外,右手足强直,语蹇减轻。现左侧头痛,大便四日未行,舌苔转黄厚腻,血压160/100mmHg。药中病机,继进上方,佐以通腑泻浊之品。上方去菊花、钩藤,加白蒺藜,酒大黄,天竺黄,7剂。

三诊:大便得畅,右侧肢瘫好转,手指稍可活动,头痛已杳,时有咳痰不爽,溲短赤,血压140/90mmHg,脉弦小滑,苔薄黄。遂以本方为基础,加减服用20余剂,右手足已无僵硬感,自觉软弱无力,手指可以活动,言语半清楚,经常口角流涎,难以控制,舌质暗滞,苔薄白,脉细涩,重按无力。为气虚血瘀之候,补阳还五汤加减。桑枝,法夏,胆星,木瓜,天麻,鸡血藤,牛膝等中药。上方叠进20余剂,语言完全清楚,手足可以活动,手指用力端碗,扶杖可徒步缓行,口角流涎止,血压130/80mmHg,已基本向愈。

3.中风后期,扶正为主:“缓则治其本”,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缓”:一是指急性期过后之病理阶段;二是指病情稳定,由重向轻方面转变。中风患者,若标实阶段已过,虚阳得平,相火得敛,本虚之症已见;或屡遭中风之体,正气渐衰,肾精不足。此时之治应重视扶正气,益肝肾,养精血,强脾胃,冀其气血充旺,肌肉,筋骨得养,对肢体之萎废、瘫软、僵硬均可起到康复作用。

朱××,男,67岁,1982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于1981年底卒发右侧肢体不遂,在附近医院就诊,半月后出院。近来因劳累加之情志不畅又现右侧肢体活动欠灵,麻木,酸胀,未予重视,昨日晨起突发左侧肢体瘫软,不能自主活动,语言不利,急延余会诊。除上述诸症外,并有耳鸣,眩晕,失眠,腰膝酸软,畏寒,四肢欠温,纳呆尚可,便干,舌质暗,苔白微腻,脉沉弦小滑,按之无力。四诊合参,患者年逾六旬,屡遭卒中,精气渐衰,本元气已亏,肾虚水泛,变饮成痰,加之情志怫逆,劳倦过度,致气机逆乱,痰湿阻络,而成风痱之证。治宜滋阴益气,祛痰通络,仿地黄饮子化裁。寸冬,肉苁蓉,巴戟天,菖蒲,郁金,豨莶草,怀牛膝,地龙等中药。据《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用熟地、山萸肉以填精益肾;肉苁蓉、巴戟天以补肾阳;麦冬、石斛以养肺胃之阴而滋水源;菖蒲、远志、郁金以豁痰、醒脾开窍;地龙、豨莶草以活血通络。叠经四诊,以此方进行增损,服至28剂,症见语言清晰,精神见振,眠纳均安,二便正常,左侧肢体功能明显改善,基本可以独立行走,唯饭后易困倦,步履欠稳,舌红苔薄白,脉左来细弦,右脉弦滑尺数。为肾精见充,宗筋得养,而脾运未复,虚阳未潜之候。议从上法,佐入运脾补肾之品。山萸肉,炒杜仲,怀山药,枸杞子,丹参,丹皮,泽泻,怀牛膝,豨莶草,石菖蒲。上方继进20余剂,后改为隔日一剂,又服10余剂,生活能够自理,完全恢复正常,血压平稳,精力充沛,经访年余,未再复中。

4.年高中风,宜邪正合治:高年中风患者,既有风火、痰热,痰阻等标实的一面,又存在着体质衰弱,阴精不足等本虚的一面。斯时徒攻痰热则恐正虚难支;单滋阴又畏滋腻碍脾,更生痰浊。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正气致虚,邪气复实者”,主张“邪正合治”法,扶正以祛邪,祛邪即可以扶正。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谈:“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补泻兼施法相同,示人规矩,并行不悖,证之临床,确有良效。曾有一老翁,虽耄耋之年,仍体健神爽,素有糖尿病,经治疗后控制。半年前渐感行动欠灵,在某院做脑血管造影检查,印象:“脑血栓”形成,一直注射维脑路通。素无烟酒嗜好,喜饮浓茶,大便一向干燥,近一个月来性格怪癖,易急躁,好激动,日前因家中添一外孙,合家喜悦,宰鸡设宴,以示庆贺。老汉格外激动,吃了不少鸡肉,谈笑风生,好不快活,当晚十时许,忽感头晕,双脚无力,站立不稳,口歪流涎,神志尚清,不能言语,右半身不能活动,急送友谊医院就诊,查血压200/100,给与牛黄清心丸,复方降压片,余未作处理,自发病后一直未解大便,遗溺频繁,量多。

次日上午延余出诊,望之神志尚清,素有消渴宿疾,肝肾不足。由于阴虚于下,火旺于上,而两颧发红;阳气内动,变为内风,挟痰窜阻经络,故口眼歪斜,右半身活动不利;脾湿内蕴生痰,痰热内盛,上蒸于舌,热炽津灼,故舌红苔焦黄厚,干燥起刺;心主言,痰蒙心窍,则语言蹇涩;积热内攻,痰浊不通,胃热上熏则口臭;喉间痰声漉漉,脉滑数有力,右寸独大均为痰热壅肺之征。

四诊合参,详察体质,询诱因,患者体形矮胖,年逾八旬,素患消渴,肝肾阴亏,痰湿内蕴体质,水不涵木,虚阳上扰,加之情志过极,复食鸡肉,以鸡属巽,巽主风,为动风动火之物,使火热渐盛,痰热胶着,上蒙清窍,横犯经隧。治宗吴氏“邪正合治法”。太子参益气扶正;寸冬、沙参养阴增液;大黄、枳实泻下清热,清心除烦,荡涤实邪;黄连、竹茹、半夏、陈皮辛开化痰;竹沥清化经遂之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化痰清热,通腑导浊之功。

上方连进10剂,诸症日见好转,右手足能自行活动,握拳,抬手、抬脚自如,口眼斜明显好转,但仍不能自行起身,行走,语言基本清楚,喉中痰少而粘,气短,排便无力,大便艰涩,至今已四日无大便,小溲及饮食尚可,舌深红无苔,中有裂纹,干燥少津,右脉细软,左脉沉滑小数。治宗前法,西洋参、黄芪、寸冬、黄精补脾肺,益气阴;生首乌、柏子仁养阴润肠;杏仁、杷叶宣肺降气,开通大肠;谷麦芽、复花、枳实调脾胃、畅气机。

服药6剂,大便通畅,喉道清爽,呼吸自如,颜色如常,已能站起,可依杖而行。唯步履蹒跚,遂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润肠之品善后。二月后家人来告,已完全恢复正常。

总之,中风是临证中的急危重证,其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认真地研究探讨起因、机、证、治,是颇具现实意义的一项工作。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用方经验总结 崔国宁

    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在治疗淋巴结肿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淋巴结肿大主要与湿热、瘀血、气滞等病机有关。

  •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崔国宁

    同时,中医治疗糖尿病还需要结合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综合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 中医辨证郁证医案一则及体会 姚维新

    中医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埂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体型适中,月经规律、正常,白带偏黄。

  • 中医视角下的支原体性咳嗽 张宝华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支原体咳嗽应以宣肺止咳、解表散邪为原则,以达到疏风散寒、清热化痰、利湿排痰的目的。

  • 水边的枯叶 陈鹏

    水边的枯叶文/陈鹏医生南飞的雁群哀鸣阵阵我独自在寒夜中静坐凝望星空两岸的芦苇轻舞河里有一叶孤舟钓鱼的人伸了伸懒腰天上的残月如钩镜中人一夜间的白发如秋后的菊花开遍山坡如同我杂乱的心绪被风吹过的中年脚下又踏上寒霜那凋零的葡萄藤在空中沉默我不能回头身后的万家灯火

  •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 谢江强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治疗9岁的患儿杨小朋友,因为间歇性肚子隐痛而来看病。我判断孩子的情况应该是肝脾不和引起的腹泻,可能是因为着凉,或是吃了不对的食物所导致的,因此我给他开了能够疏肝缓急止痛、健脾升清止泻的升清止泻膏。

  • 福报的碗 陈鹏

    文/陈医生整理20231021有些人20岁就身患重病花光积蓄而亡,有些人一辈子勤勤恳恳都是处在还债之中,有些人看是在做好事却一生坎坷,这些都是跟福报有关。"福即是善,义即是福。"于生命中,善心为福报。"行善积德,福报无穷。"用真心感化他人,福报自然来。

  • 理中丸 李华歆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理中丸的组成其实很简单,甘草、干姜温里阳,白术补土祛湿,人参大补元气。这里说的理中丸是以丸剂出现,而仲景明确告诉我们丸药的力量不足汤剂,而其加减法非常值得玩味!

  • 找准自己的调补方 谢江强

    因人而异,找准自己的调补方每个人的阴阳气血属性都不尽相同。然后辨别气血是否有余或不足,在适合自己的膏方中按加减用药原则做相应调整即可,这在书中每节内容中都有提及。女性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忌服用膏方,以免造成气血失调。

  • 谁说良药要苦口 谢江强

    汉方慢养新主张谁说良药要苦口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因为草药味苦,难以下咽,而膏方味道甘美,形状晶莹剔透,药效还高。膏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内经》就对它有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