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的治疗一病案

2022.05.24 482阅读 评论数 0 0

出汗既是人体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汗出过多又会造成一系列病理性的改变。很多病人出汗仅仅是一个表现,常同时伴有燥热、怕冷、心慌、失眠、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等,中医不仅能治疗出汗,同时可以全面调理身体状况。

王某某,女,41岁。2021年9月13日初诊。患者不明原因出汗三个月,汗以早晨为剧,汗出很多,有全身淋漓之感,睡眠差,为此苦恼至极。有医说此为肾阴虚,予服六味地黄丸无效;又有医诊为心脾两虚,给服归脾汤又无效;更有医说服当归六黄汤必效,结果仍是无效。一个月前突然面目虚浮。有医据其浮肿怕冷,投金匮肾气丸,未见寸效,又因其劳则肿甚而用五皮饮加黄芪、人参,仍无效。此患者医院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疾病,但却被浮肿和出汗而折磨。患者进诊室后,余第一感觉是患者体形肥胖。仔细观察,患者浮肿以面目为甚,皮肤黄暗而没有光泽,身体十分倦怠。此乃五苓散体质。浮肿和汗出并非孤立的症状,而是五苓散证。遂疏五苓散原方:茯苓30g,猪苓10g,白术20g,肉桂10g,泽泻20g。5剂药后,患者大喜,诉浮肿和出汗一起消失。观察一个月无复发。

体会:中医治人,西医治病,患者用他法为何无效呢?据历代医书记载,汗证分型多多,所谓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等等,议论纷纷,方药种种,叫人无所适从。而我们谨记五苓散之方证,结合五苓散之体质,辨证非常迅捷而收效又是如此理想。脏腑辨证与体质辨证加方证辨证之孰优孰劣,能不耐人寻味!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剑锋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白虎加人参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治疗胃中刺痛 夏耀飞

    白虎加人参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治疗胃中刺痛陈某某,男,49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玉蝉镇丈北村,2023年11月6日初诊。“口舌干燥,口渴喜冷饮,饮水较多”,这是典型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茵陈五苓散 李华歆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患者同样是得了“黄疸病”,此时应该“身目俱黄”,而从后面的用方可以推断,患者此时核心病机应该是“水湿夹热”,且湿偏重于热!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 真正的三国历史 陈鹏

    真正的三国历史是这样子:​刘关张从来也没有三结义,想出草船借箭的办法是孙权不是诸葛亮,空城计是赵云吓退了曹操,而不是诸葛亮吓退了司马懿。​​有的时候演义看多了,都信以为真了[得意]

  • 现代视角下的桃核承气汤 张宝华

    一、简介桃核承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与瘀血有关的疾病。

  • 乌梅丸医案二则 孙亮

    乌梅丸医案二则医案一:患者汪某某,女,54岁,主因"发作性胸闷、气短3年,加重1月余"由门诊收住院。入院诊断:1.不稳定型心绞痛2.胃-食管返流病伴有食管炎处方:乌梅丸合小柴胡汤、百合地黄汤、三物黄芩汤加减。

  • 甘草泻心汤小记 张宝华

    组成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4枚(擘)、黄连3克方中炙甘草起到和中缓急、补虚益气的作用;黄芩清肺热,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止呕,大枣则补脾和胃;黄连则清热燥湿。适用人群与禁忌甘草泻心汤适用于脾胃不和、心火旺盛、肠道湿热等症状的人群。

  • 生姜泻心汤 李华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综合分析后得知“生姜泻心汤”的应用背景应该是“寒热互结”引发的“水饮内停”!

  • 中医视角下的支原体性咳嗽 张宝华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支原体咳嗽应以宣肺止咳、解表散邪为原则,以达到疏风散寒、清热化痰、利湿排痰的目的。

  • 【李绍武医案医话】中医再除顽疾 治愈4例瘿瘤病 李绍武

    余以中医辨证论治4例甲亢治愈后甲状腺腺体肿大病例,皆获得临床治愈。目前黄女士、梁女士、冯女士仍然接受后续诊疗。中医认为瘿瘤的病机多是因机体出现气滞、血瘀、痰凝等致病因素所致,病位主要涉及肝、脾两脏。

  • 针药结合在内科病房中的临床应用 宗琪

    10月4日治疗述:下肢灵活有力,未在想跌倒,眼部干涩好转,今日只滴了2次眼药水,手指胀略减,稍觉咽干,往来寒热减,右下肢悬钟穴区域凉,药方续服,针方加小腿处豪火,手指关节处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