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的治疗一病案

2022.05.24 481阅读 评论数 0 0

出汗既是人体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汗出过多又会造成一系列病理性的改变。很多病人出汗仅仅是一个表现,常同时伴有燥热、怕冷、心慌、失眠、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等,中医不仅能治疗出汗,同时可以全面调理身体状况。

王某某,女,41岁。2021年9月13日初诊。患者不明原因出汗三个月,汗以早晨为剧,汗出很多,有全身淋漓之感,睡眠差,为此苦恼至极。有医说此为肾阴虚,予服六味地黄丸无效;又有医诊为心脾两虚,给服归脾汤又无效;更有医说服当归六黄汤必效,结果仍是无效。一个月前突然面目虚浮。有医据其浮肿怕冷,投金匮肾气丸,未见寸效,又因其劳则肿甚而用五皮饮加黄芪、人参,仍无效。此患者医院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疾病,但却被浮肿和出汗而折磨。患者进诊室后,余第一感觉是患者体形肥胖。仔细观察,患者浮肿以面目为甚,皮肤黄暗而没有光泽,身体十分倦怠。此乃五苓散体质。浮肿和汗出并非孤立的症状,而是五苓散证。遂疏五苓散原方:茯苓30g,猪苓10g,白术20g,肉桂10g,泽泻20g。5剂药后,患者大喜,诉浮肿和出汗一起消失。观察一个月无复发。

体会:中医治人,西医治病,患者用他法为何无效呢?据历代医书记载,汗证分型多多,所谓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等等,议论纷纷,方药种种,叫人无所适从。而我们谨记五苓散之方证,结合五苓散之体质,辨证非常迅捷而收效又是如此理想。脏腑辨证与体质辨证加方证辨证之孰优孰劣,能不耐人寻味!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剑锋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快速找回黑发 谢江强

    快速找回黑发的营养方白发早生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学者、教师以及各种脑力劳动工作者身上,孙女士就是一个例子。2个月后,孙女士回来复诊告诉我,头发变黑了,发质好像比以前还好呢。按道理说马女士刚进入更年期,应该不会有如此快速衰老的反应才对,一家三口因此很是困扰。

  • 麻黄汤 李华歆

    所以此时应用的麻黄汤可谓是得力助手!病邪虽然已经由太阳进入阳明,但此时仍有表邪未尽的情况,此时就依然可以用麻黄汤!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虽名为阳明,但脉见浮,汗少而喘者,此为腠理闭拒,可与麻黄汤宣透腠理,然尤当顾及津液亏虚与否!

  • 落叶 陈鹏

    落叶​文/陈医生​​树叶也都不说话​大地也保持沉默​​一只蝴蝶藏在花丛中​芭蕉叶也弯下腰​​你一路走来​脸上还带着月光​​这缤纷的落叶如同缴械​投降的样子​​空气沉默的如同霜降爱将永远不再我将一直流浪一直流浪​

  • 排毒美颜,扫除面斑 谢江强

    排毒美颜,扫除面斑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因为中暑而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总是很多,许女士就是因为在夏天经常出现中暑症状而来找我看病的,希望我能给她开个方子来改善她的体质。

  • 冷库杀手---寒湿痹证 崔乐

    穴位选择上,选择内关、大陵、三阴交、然谷、涌泉、照海、关元、气海、百会,以通任脉、滋阴清热、益气温阳为主。中药上运用六味地黄汤进行加减,并根据舌苔、脉象情况逐步进行药物调整。

  • 桂枝加芍药汤 李华歆

    ——高尔基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桂枝加芍药汤及其变方!《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 干姜人参半夏丸 李华歆

    ——席慕容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一两人参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 谢江强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寒湿痹阻型主症:关节冷痛,触之不温,皮色不红,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关节拘急,屈伸不利,肢冷,口淡不渴。

  • 附子汤! 李华歆

    而“背”为太阳所主,少阴阳气虚弱无以温化太阳,又见其项背恶寒,此时可予灸法温之,亦可予“附子汤”!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脏寒则无以闭固,寒气引入则“少腹如扇”,并见“腹痛恶寒”,可以与“附子汤”温之!

  • 消化性溃疡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谢江强

    消化性溃疡的概念及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及含有异位胃黏膜的麦克尔憩室。因此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酸关系密切,即所谓“无酸无溃疡”。